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菇孃的散文

菇孃的散文

菇娘,又叫酸漿果,英文常稱黃金莓,也叫祕魯酸漿,據説,原生於安地斯山脈,何時傳入中國就不知道了。我們東北人管它叫洋菇娘,也叫甜菇娘、黃菇娘。就像一個不起眼的小姑娘,父母總是寶貝似地給起了一個大名之外,還會有若干個小名一樣,讓人覺得,名兒是個有生命的代號,是個帶着一腔愛的稱呼,不信,你叫誰,誰能不應答一聲呢?這一應答,就把名兒給叫活了不是?

菇孃的散文

菇娘這小東西,在它還是一枚青澀的果子的時候,不能説就是水果了,而是小女孩們一樣温婉的玩具:取一根笤帚蘼,輕輕地捅向那小小的圓圓的根部,一小滴清涼的汁水就會冒出來,用嘴一嘬,再捅,再一嘬,幾個回合後,就會有白色的如小米大小的扁扁的籽現身了:它們一枚枚地隨着果漿在小女孩的食指與拇指肚的揉捏之下陸續湧出,當然,時而,會連帶着果肉:一絲絲的,有的裹着一兩粒籽,呈綠色的絮狀從洞孔中被擠壓而出。女孩子的嘴巴一次次地親吻着,吸吮着,技術好點的,會在五分鐘內,技術差點的也能在十分鐘後,脱穎出一個玲瓏小巧的半透明的綠色小燈籠,接着,它就作為微型的樂器被女孩子放入口腔,以上下門齒輕輕咬動,加上舌頭的嫻熟承接和送遞,一種單調卻清亮的音樂就響亮起來了!

青菇娘再長一長,果實外的那層外皮就由原來有如綠色多角燈籠形變成檸檬黃的小燈籠了,一盞盞的,照亮了多少女孩兒童年的天空啊!由於吸食了充沛的陽光、雨露,眼看着一天天地變化:那小巧的果身由扁瘦變得渾圓,顏色也由青綠變得暖黃,這時,就會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甜香氣了,彷彿一個不大的姑娘竟然還噴了幾噴淡淡的香水,讓人覺得本來就很可愛的東西,經香氣這麼一繚繞,美得都有點虛幻了。新鮮的菇娘,經陽光曬上那麼幾天,外皮就形如草紙樣薄脆了,這簡直就像一個正在發育的女孩兒,在美食與父母的疼愛中,一天天地長大起來,漂亮起來,而心兒就要飛揚起來一樣了。

這小小的可愛的果實,曾是我兒時特別喜愛的玩意兒,在我眼睛裏,每一枚菇娘都是一個小小的精靈,特別是品相好的,剛剛摘下來的,簡直都不忍心吃它們。好吃的菇娘是那種體形玲瓏小巧、半透明的黃燦燦的,半軟不軟、富有彈性的,投入口中,輕輕一咬,“嘭”一聲,果汁四濺,脣齒生香,像引爆了一枚甜美的爆竹,讓女孩子的心空留下多少燦爛的回憶呀!難得每一顆小小的果實都穿了一件體面的衣裳,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跟人類的小姑娘有很多相同的可愛和天生的文明。一筐剛剛採摘下來的菇娘,遠望去就像一片固體的陽光,閃着誘人的光輝,新鮮得彷彿要一顆一顆地蹦跳起來。這玲瓏的小天使,看在眼裏,就已經膨脹了喜悦的心情。

有一年夏天,學齡前的我去農村姨姥家。我離開的那天,一個比我還小的村裏的小男孩和幾個親屬、鄉鄰送我。那小男孩和我並肩走在村路上,一臉的不捨。忽然,他跟我説:“等我一會兒,我回去給你摘幾個毛菇娘(也叫紫菇娘)!”大概這句話沒有誰聽了進去,我卻不走了,大家就陪着我等。有十分鐘的光景吧,小男孩飛跑回來,展開他那件小背心的前襟:裏面兜着十多個如同小洋葱一樣的紫綠色的毛菇娘!那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感動,也不習慣説謝謝,就覺得我是那麼高興、那麼幸運,大白天走到夢裏來了,收到這麼多我所喜愛的東西。在這之前,我也吃過這種菇娘,但是絕對沒有這麼多,這麼大。這種菇孃的個頭比較大,在沒有完全成熟的時候,皮與果實之間似乎是粘連着的,有層膠一樣的東西,很難剝開,如同沒有成熟的綠色略小的番茄,吃到嘴裏,舌頭會有一點點麻麻的感覺,而且味道不佳。成熟了的,就不同了:皮是皮,果是果,很容易就可以把它們分開,多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呀!不過,這種菇娘很難做成菇娘皮,因為皮太薄太脆,用笤帚糜扎進那圓圓大大的口裏,沒幾個回合就開裂了。回憶一下它的味道,和山竹的果肉有點接近,咬上去,甚至可以聽到脆響。

這是我第一次收到一個男孩子的禮物,也是我直到今天的一份感動。我記不清那個小男孩的容貌了,但是我記住了他的表情:那絕對是一個孩子最為莊重而且深沉的神情,一點不比成年男子在向自己衷愛的女性表達愛情時遜色一點點!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裏,並沒有真正的'幼稚,他們在自己的範圍和王國裏表達着一份心跡與成熟,那一刻,我就朦朧感受到像愛情樣的一縷淺淡光輝了。

從此以後,這種在菇娘王國裏不太受重視的毛菇娘不知藏匿到哪個深山密林裏寂寞修行去了,再沒見過它的蹤影。我想,一定是這種菇娘一不漂亮,味道不好,二沒有藥用價值,在講究實用與經濟效益的人類中就不受歡迎,而自行選擇了逃離和隱遁。不過,我一直記着我吃過的毛菇孃的味道,還有那個如今不知身在何處的小男孩。

九歲那年的一天,是個晚上,父親花五分錢買回十個青菇娘。記得我當時剛剛洗完全家人的碗,正在擦手,就見父親孩子樣地在牀上攤開那十個綠皮的菇娘,他一邊逗引着我,一邊一顆一顆地剝着吃。我很着急,又不敢像如今的孩子那樣尖聲地喊鬧,我那般年齡就已經覺着自己是個很成熟的大人或是婦人了,因為在我後面還有更小的弟弟和妹妹。雖然當我的小手按往菇娘時,只剩下五顆了,可我還是欣喜得像撞上了一個小小的春天,捉住了幾隻活潑潑的鳥兒。這也是父親在我童年記憶中最充滿温馨情調的一段插曲。直到長大成人後,我曾一度猜測父親的心裏究竟把我放在了什麼位置?沉重的封建色彩一直瀰漫在我們這個並不古老的家庭,我強烈地感受到身陷男權威勢中的拘禁,感覺在父親的視野中,我從來沒有得到過他温暖的光照,唯這五枚小小的青澀的菇娘讓我相信了年輕的父親也是在心裏裝着我這個女兒的。

有一次,在我出生的那個大院裏,鄰家的一個比我大兩三歲的姑娘,我還記得那姑娘的嘴脣特別肥厚,差不多佔居了三分之一張臉,她在扎玩着手指中的一枚菇娘。我問她是在哪買的?她説在道里菜市場,“排了可長的隊了,人比菇娘還多呢。”我就想去買,同時想像着一座由菇娘堆成的黃色小山,周圍是一圈密不透風的人排成一條長長的看不到尾的隊伍,他們在耐心地等待着一個希望。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菇娘價格是每市斤兩毛五,即使這麼便宜,如果是尋常人家,也不會一次性買五斤六斤的,不過是二斤三斤,更多的人家只買一斤。

八十年代以後,菇娘就不再稀有得誘人排起長長的隊伍了。每年仲夏或是初秋,一筐筐的黃菇娘被農民挑到城裏來,蹲到路邊守着,也不叫賣,只是在靜靜地等,像是等什麼人似的。是啊,那黃燦燦的菇娘就是沉默而亮麗的廣告,它們沒有聲音,卻用香氣和色澤來告訴那些可能青睞這種它們的人:我們來了,我們是又黃又甜又香的小菇娘啊……

到了九十年代,這小東西就成了氣候了,被農民們一車車地拉進了城裏,守着一個街口,或是一個居民樓院,一秤秤地被帶回一個個神祕的門裏,也就從此永遠告別了它們從出生到成長的廣闊天地。

晚年的母親鍾愛菇娘。母親説,她的假牙總是讓她感覺口腔乾燥,每天夜裏要麼喝水,要麼以一枚黃菇娘來緩解這種乾澀。所以,每年菇娘成熟的季節,我就會把母親的水果筐續上足夠的新鮮菇娘。而到了深秋,我會把最後一茬菇娘買回來,母親便用針線把它們穿起來,掛在陽台上,就像農人把苞米穗掛在屋檐下一樣。

母親不單喜歡黃菇娘,還喜歡紅菇娘。那種紅菇娘成熟期比黃菇娘略晚一點,果皮也比較厚,有一種特殊的酸甜苦的味道,是一種中藥材,有止咳化痰降火氣的作用。母親常用它的果皮泡水喝,説是去火。因此,每年的秋天,在家家户户都儲存秋菜的時候,我便在萬綠叢中尋得這一點紅——成斤成斤地往家買,母親再一一地穿在線繩上,懸掛在我們家寬闊的陽台上,從外面看過來,就像我們家時時點燃着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而在它兩側的那兩串黃黃的菇娘,更像火炬映照下的暖光,它們會在長達近半年的冬日裏,温暖了我們的心情,也烘熱了我們的日子。

進入二十一世紀,多種水果:南方的水果啦,洋果子呀,塑料大棚裏的水果啊,把超市的水果架裝點得琳琅滿目,菇娘再不是稀有的東西了,甚至在大的超市裏尋不見它們的身影,似乎這小小的果實登不上大雅之堂似的。往往還是由農民的車子或是擔子把它們從鄉村帶到城市來,也僅僅是誘惑了一些老太太,或是天生有着玲瓏之心的姑娘們,小孩子很少再把這種不起眼的水果當成寶貝來珍愛了。

現如今,不少營養學家把目光也盯到了菇孃的身上。人們開始研究它,製作它,小小的菇娘原來可以做成果醬,原來可以釀成果汁,原來可以補鋅,原來可以健體……

一個人或是一件事,一經被“發現”,可能也就預示着麻煩事兒跟着來了。原本小巧自然的菇娘,被人為地養殖大了: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大如乒乓球似的黃菇娘。我曾買過一回,放進嘴裏品嚐一下,感覺這哪裏還是什麼菇孃的原味啊,分明就是被膨化了嘛,外皮厚而粗糙,內裏的汁水沒有幾滴,果身是混沌的,黃裏發白的,像是咀嚼着一口糠了的蘿蔔。唯一突出的是它的個頭:大。和原來自然生長的小菇娘相比,它大如祖母。可這是一位多麼虛假的祖母哇,它怎麼可以負載一份哪怕最最微小的責任呢?更不用提本應隱含其中的愛了。

我只買過一次這種大菇娘。剛上市時,它“高貴”得不得了,在價位上也是小菇孃的幾倍,我就見過二十元一斤的大菇娘,誘得裝扮華美的青春少女們爭相構買。

或許是人們終於識破了這個假“祖母”的真相吧,我看去年秋天它就很少光顧城市的市場了,即使偶爾出現,價格也絕對不會超過小菇娘。

我不知道該對誰悲哀:小小的菇娘都能讓人們去挖空心思地大做文章,那麼,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如菇娘一樣自然而玲瓏的心跡還能否繼續保持和延續它的芬芳呢?

畢竟,菇娘到底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地守住了自己的晶瑩與玲瓏。而我對菇孃的愛一如既往。每年都會買上一些,有時候,並不吃,就覺得看見了如果不買,就喪失了一次擁抱一羣可愛的小天使的機會。入冬前,我買了最後一波菇娘,價錢是八元錢一市斤。

黃菇娘、紫菇娘、紅菇娘,它們像晚霞一樣把我記憶的心海映照得五彩斑斕。對黃菇孃的情有獨鍾,對紫菇孃的温馨回顧,對紅菇孃的由衷讚美,讓我知道大千世界裏,並不需要什麼大事件的衝擊和烘托,我們平靜的日子更適合被這樣小如菇孃的點滴情懷所滋養、所裝點。

標籤: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0293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