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古詩文中關於“月”的意象

古詩文中關於“月”的意象

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絢麗風景。古往今來,多愁善感的詩人,不僅用月傳遞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傳遞着人類複雜的內心世界。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變化與詩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輝映,於是,心境各異的詩人隨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鏤,並裝飾了自己的詩章。今天,語文網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談談古詩文月的意象。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古詩文中關於“月”的意象

唐代大詩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緣的。皎潔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託,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初別蜀地,仗劍漫遊,詩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麗美妙: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但現實卻讓懷才不遇的詩人一腔苦悶,於酣飲之際,他以上天攬月這一飛動健舉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月亮在詩人那裏有情有意,月下獨酌時,他引明月為知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聞朋友被貶,他託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

到夜郎西。詩人放歌月起舞,詩人徘徊月滄桑。相看兩不厭,月亮與太白。

最雄渾蒼茫的月當屬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戍守邊疆的征夫,苦待閨中的思婦,月是他們的一種寄託和幻念,跨越時空,千里相共。邊塞詩的創作離不開明月與(邊)關的塑造。但只有盛唐時期的詩人,才賦予了邊塞詩更為博大闊遠、渾融豐腴的意境,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王昌齡一着筆,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着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便已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賦予萬里邊關悠久的歷史感。月作為一種意象,把環境點綴成了蒼茫悲壯的邊塞風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最傷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屬。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些本來都是人間美景,可在李煜這位亡國詞人的眼裏,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詩人身居囚屋,聽着春風,望着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他將美景與悲情融為一體,用明月傾瀉出藴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凝成千古絕唱。

最寂寞的月是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那零落的啼叫,該是月亮的呻吟,霜一般地紛紛飄落,所有這些都觸發着詩人遠遊的孤獨、思鄉的愁緒。落榜的失意,使他不能入睡,幾許清淚濡濕了他的滿懷愁緒,只可惜秋涼水瘦,縱然能載動水中之月,卻載不動詩人的傷心欲絕。一彎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詩人越發感到淒涼難耐;突然,悠然的鐘聲劃破了午夜的寧靜,他被點點的漁火震撼了,提筆疾書《楓橋夜泊》。一個落魄的天才,就這樣在秋夜裏成就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闋感傷!

而最灑脱的月莫過於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是一個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望着那團圓的明月,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樣,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雖然他和弟弟子由遠隔千里,但只要親人長久健在,也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起來,並遙祝天下飽受離別之苦的親人、友人、戀人可以身心無恙,共賞月光,真可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豐碑!

自然界中的月,在詩人的筆下淺吟低唱,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月亮文化。詩人不絕於耳的吟哦把月之夜唱成千年不渝的思念,萬年不變的團圓,温暖着一個個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的心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oogp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