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詞 >

關於古詩詠柳的意思

關於古詩詠柳的意思

《詠柳》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一首詠物詩。詩的前兩句連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春柳的勃勃生氣,葱翠裊娜;後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不僅立意新奇,而且飽含韻味,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古詩詠柳的意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古詩詠柳的意思

原文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譯文一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嫩綠的新葉,輕垂的柳條像千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的春風,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譯文二

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條好似萬千條飄垂的綠絲帶。

不知道這綠葉是誰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風好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註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粧: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綠絲絛(tāo):綠色的絲帶。形容輕柔婀娜的柳條。絛,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賞析

這是一首比喻貼切、構思精巧的詠物詩,以詠柳歌唱春風的偉大力量,體現造化之功。賀知章性情曠達,崇尚道教,晚年辭官做了道士。這對他的詩作是有影響的。歷來柳與離別總是關聯在一起。古曲《折楊柳》大都為傷別之辭,李白《憶秦娥》也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句子。而賀氏這首詩與之相反,生趣盎然,格調清新,讀之使人心情感奮,活潑舒暢。

梅佔百花魁,先把春來報。但這時仍在寒氣籠罩之下,春色蕭蕭。只有到了陽春二月,楊柳吐葉掛絲,大地才換上新裝,充滿着生機。於是詩人敏感的心靈融入到這明媚的春色裏,情不自禁地通過詠柳具體形象地謳歌春風,謳歌造化。

詩的首句寫整個柳樹的特殊形態。人們先看到的是它的被碧玉粧成,亭亭玉立的風姿。梁簡文帝詩:“水照柳初碧。”借水以形容其碧,後來周邦彥詠柳的《蘭陵王》也説:“煙裏絲絲弄碧”,都着重寫它的碧。這詩對柳樹的碧則借玉來形容。“粧成”的“粧”作修飾、美化解。碧玉把一株柳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立意多麼清新,用筆多麼靈活,一開頭就把讀者吸引住了。

次句寫柳條,它柔軟,向下垂,所以一般叫垂柳。它很像織成的綠色絲帶,這把柳樹的又一特殊形態描繪得維妙維肖,真是化工之筆。

三句寫柳葉,而作為問題提了出來,四句對問題作了回答。詩人把春風比作剪刀,柳葉都是這把剪刀裁出來的。春對草木一視同仁,都給它們以新的生命。而這首詩以詠柳為題,則是通過具體的物,形象的方式來顯示春的偉大,造化的偉大。

以個別表現一般,既具體,又形象,是這首詩藝術上的最大特點。三四句出之以問答式,用另一幅筆墨,有開有合,波瀾起伏,也是它藝術上出色之處。可以説,它是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體,它之所以傳誦千古不是偶然的。

賞析二

楊柳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着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粧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説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説它“風流可愛”。這裏把柳條説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粧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粧,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粧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裏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裏,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襬上的絲帶。在這裏,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説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温柔。”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三載(公元744年),賀知章奉詔告老回鄉,百官送行。他坐船經南京、杭州,順蕭紹官河到達蕭山縣城,越州官員到驛站相迎,然後再坐船去南門外潘水河邊的舊宅。此時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發,春意盎然,微風拂面。賀知章如脱籠之鳥回到家鄉,心情自然格外高興,即景寫下這首詩。

作者簡介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ci/gw27n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