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詩 >

《養魚記》古詩原文及翻譯

《養魚記》古詩原文及翻譯

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養魚記》古詩原文及翻譯,歡迎閲讀與收藏。

《養魚記》古詩原文及翻譯

【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築,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於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羣小魚遊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註釋】

⑴選自《歐陽修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杜維沫、陳新選注。

⑵折檐:屋檐下的迴廊。

⑶非非堂: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堂名非非。作者作有《非非堂記》一文。

⑷植物:古今異義詞,這裏是種植植物的意思。

⑸洿:音“烏”,低凹之地。這裏作動詞用,挖掘的意思。

⑹甃:音“宙”,用磚砌。

⑺鍤:音“插”,鐵鍬。

⑻若星若月,精彩下入:指夜間星星和月亮反映在池水中,光彩鮮明。

⑼“予偃息其上”句:意思是我休息在池旁,形象纖毫畢現在池水中。偃息:休息。潛形於毫芒:晉應貞《臨丹賦》:“清波引鏡,形無遁形。”

⑽“循漪沿岸”句:意思是繞着水池散步,彷彿漫遊在浩蕩的江湖之間。江湖千里之想:《南史·齊竟陵王昭胄傳》:“昭胄子同,同弟賁,幼好學,有文才,能書善畫,於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之遙。”這裏用其意。

⑾憂隘:憂愁鬱悶。

⑿窮獨:睏乏寡助。

⒀罟:音“古”,魚網。

⒁活:使動用法,使……活。

⒂怪:意動用法,(對這件事)感到奇怪。

⒃無乃:豈不是。嚚昏:嚚,音“銀”。愚蠢糊塗。

⒄嚚(yín)昏:愚蠢糊塗。

⒅巨魚:大魚。巨:大。

【翻譯】

房檐轉角的前面有塊空地,剛好長寬四五丈,直對非非堂,四周綠竹成蔭,不曾種植花草於是把它當作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圓的池塘,沒用磚砌壁,沒用泥土修建,保全它自然的特點。用鐵鍬開溝疏通水路,從井裏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滿滿地,清澈透明。有風,漾起水波;沒風,水面平靜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來。我在池塘旁休息,(池底)極其細微的東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種茫然身處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憂愁和孤獨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個漁人,買了幾十尾魚,叫童子把它放進池塘裏養,童子認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擴大容積。他把小魚放進池塘,把大魚丟在一邊。我感到奇怪,問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訴我。唉!那個童子也是愚昧糊塗沒有見識啊!我看那些大魚枯死在池塘一邊,而那些小魚在又淺又窄的池塘裏嬉戲,好像很滿足的樣子。我很有感觸,因而寫了《養魚記》。

賞析

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見大,通過小魚“若自足”,而巨魚“不得其所”的境況,影射了當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於朝堂之上”,而小人卻“囂囂於廊廟”的現象。

文章分為兩段,第一段記自己挖池“以舒憂隘而娛窮獨”的事。作者以細緻的筆觸描繪了做池的經過和池水的清明之狀,以及給自己帶來的恬然自適的情趣。既不提養魚之事,也不言他事,彷彿渾然不曉世事之狀。然而最後一句“舒憂隘而娛窮獨”卻隱隱透出了作者志懷高遠而不得伸展的心理。

轉入第二段,作者開始提及養魚之事。然而作者似乎並不意在養魚,而是極為輕描淡寫地以兩句話便述完此事。轉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個可怕的現實:“以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以簡練的話語點出文章的主旨,而後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敍而不議,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實體現了歐公一貫的淳厚文風。以飽滿的筆法敍寫文章的次要部分,作為鋪墊,以凝練的筆法點觸主旨,點到即止,不再生髮議論。

創作背景

《養魚記》大約創作於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歐陽修二十六歲,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當時正逢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很多正直之士無法得到重用,歐陽修便是其中一員。在這種背景下,他通過此文道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憂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shi/kxgrm7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