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遊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

《遊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遊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遊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

戊午(1618年),餘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陸,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大,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廣濟橋,始舍官道,沿溪東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霧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徑。餘稔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僱其人為導,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里,仰見濃霧中雙石屼立,即石門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復有二石峯對峙。路宛轉峯罅,下瞰絕澗諸峯,在鐵船峯旁,俱從澗底矗聳直上,離立咫尺,爭雄競秀,而層煙疊翠,澄映四外。其下噴雪奔雷。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門內對峯倚壁,都結層樓危闕。徽人鄒昌明、畢貫之新建精廬書齋,僧容成焚修其間。從庵後小徑,復出石門一重,俱從石崖上,上攀下躡,磴窮則挽藤,藤絕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獅子巖。巖下有靜室。越嶺,路頗平。再上裏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歷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wǔ廊屋側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裏。由此再東二里,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昇仙台;北折而東,曰佛手巖。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喬松,高帝御製周顛仙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制甚古指製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巖穹然軒峙,深可五六丈,巖靖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巖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訪仙台遺址也。台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即廬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風雨中,時時聞鍾梵聲佛寺敲鐘和誦經之音,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論竹林?還出佛手巖,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面峯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着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霧盡收。出天池,趨文殊台。四壁萬仞,俯視鐵船峯,正可飛舄xì神仙來去。山北諸山,伏如聚螘yì蟻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陽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長江帶之,遠及天際。因再為石門遊,三裏,度昨所過險處,至則容成方持貝葉佛經出迎,喜甚,導餘歷覽諸峯。上至神龍宮右,折而下,入神龍宮。奔澗鳴雷,松竹蔭映,山峽中奧寂境也。循舊路抵天池下,從岐徑東南行十里,升降於層峯幽澗;無徑不竹,無陰不鬆,則金竹坪也。諸峯隱護,幽倍天池,曠則遜之。復南三裏,登蓮花峯側,霧復大作。是峯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則左翼也。峯頂叢石嶙峋,霧隙中時作窺人態,以霧不及登。

越嶺東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謀盡漢陽之勝。漢陽為廬山最高頂,此坪則為僧廬之最高者。坪之陰北,水俱北流從九江;其陽南,水俱南下屬南康。餘疑坪去漢陽當不遠,僧言中隔桃花峯,尚有十里遙。出寺,霧漸解。從山塢西南行,循桃花峯東轉,過曬穀石,越嶺南下,覆上則漢陽峯也。先是遇一僧,謂峯頂無可託宿,宜投慧燈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峯頂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東向越嶺,轉而西南,即漢陽峯之陽也。一徑循山,重嶂幽寂,非復人世。裏許,蓊然竹叢中得一龕,有僧短髮覆額,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燈也,方挑水磨腐。竹內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燈遠來者。復有赤腳短髮僧從崖間下,問之,乃雲南雞足山僧。燈有徒,結茅於內,其僧歷懸崖訪之,方返耳。餘即拉一僧為導,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懸梯以度,一茅如慧燈龕。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燈居此。至是而上仰漢陽,下俯絕壁,與世夐xing遠隔矣。暝色已合,歸宿燈龕。燈煮腐相餉,前指路僧亦至。燈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來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峯。攀茅拉棘,二里,至峯頂。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峯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峯,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舊路,向五老峯。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面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峯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峯,自漢陽計之,且三十里。餘始至嶺角,望峯頂坦夷,莫詳五老面目。及至峯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歷五老峯,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然彼此相望,則五峯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峯,則兩旁無底。峯峯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仍下二里,至嶺角。北行山塢中,裏許,入方廣寺,為五老新剎。僧知覺甚稔熟悉三疊之勝,言道路極艱,促餘速行。北行一里,路窮,渡澗。隨澗東西行,鳴流下注亂石,兩山夾之,叢竹修枝,鬱葱上下,時時仰見飛石,突綴其間,轉入轉佳。既而澗旁路亦窮,從澗中亂石行,圓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裏,得綠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傾瀉之上,流者噴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為駐留下來的水積蓄起來,則變成深青色。又裏許,為大綠水潭。水勢至此將墮,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亂聳,回互逼立,下瞰無底,但聞轟雷倒峽之聲,心怖目眩,泉不知從何墜去也。於是澗中路亦窮,乃西向登峯。峯前石台鵲起,四瞰層壁,陰森逼側。泉為所蔽,不得見,必至對面峭壁間,方能全收其勝。乃循山岡,從北東轉。二里,出對崖,下瞰,則一級、二級、三級之泉,始依次悉見。其塢中一壁,有洞如門者二,僧輒指為竹林寺門雲。頃之,北風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舊路,至綠水潭。詳觀之,上有洞翕然斂縮的樣子下墜。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門之一。”然洞本石罅夾起,內橫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無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廣,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頭尖之陽。東轉下山,十里,至楞伽院側。遙望山左脅,一瀑從空飛墜,環映青紫,夭矯屈曲滉漾水勢大而飛濺,亦一雄觀。五里,過棲賢寺,山勢至此始就平。以急於三峽澗,未之入。裏許,至三峽澗。澗石夾立成峽,怒流衝激而來,為峽所束,回奔倒湧,轟振山谷。橋懸兩巖石上,俯瞰深峽中,進珠戛玉形如珠濺,聲如擊玉。過橋,從岐路東向,越嶺趨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峯之陽,山田高下,點錯民居。橫歷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裏,直入峯下,為白鶴觀。又東北行三裏,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讀書,並隨身養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峯前一山塢也。環山帶溪,喬松錯落。出洞,由大道行,為開先道。蓋廬山形勢,犁頭尖居中而少遜,棲賢寺實中處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則鶴鳴峯也,開先寺當其前。於是西向循山,橫過白鹿、棲賢之大道,十五里,經萬鬆寺,陟一嶺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則開先寺也。從殿後登樓眺瀑,一縷垂垂,尚在五里外,半為山樹所翳yì遮掩,傾瀉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見。惟雙劍嶄嶄眾峯間,有芙蓉插天之態;香爐一峯,直山頭圓阜耳。從樓側西下壑,澗流鏗然瀉出峽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隱不復見,而峽水匯為龍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於殿西之鶴峯堂。

二十三日由寺後側徑登山。越澗盤嶺,宛轉山半。隔峯復見一瀑,並掛瀑布之東,即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峯,絕頂為文殊台。孤峯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崖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與台僅隔一澗,自巔至底,一目殆無不盡。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勝。下台,循山岡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徑忽入,山回谷抱,則黃巖寺據雙劍峯下。越澗再上,得黃石巖。巖石飛突,平覆如砥。巖側茅閣方丈,幽雅出塵。閣外修竹數竿,拂羣峯而上,與山花霜葉,映配峯際。鄱湖一點,正當窗牖。縱步溪石間,觀斷崖夾壁之勝。仍飯開先,遂別去。

【譯文】

戊午(萬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門、白夫到九江。換乘小船,沿長江向南航行,進入龍開河,行駛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縫堰停泊。登上陸地,走五里路,經過西林寺,到達東林寺。東林寺正對廬山的北面,南方面對廬山,北邊倚靠着東林山。東林山不很高,是廬山的外廓。山中有條大溪,從東向西流,中間有釋路作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東林寺前門面臨溪水,進門是虎溪橋,規模很大,正殿已經毀壞,夷為平地,右邊是三笑堂。十九日走出東林寺,順山麓向西南方行走。走五里路,跨越廣濟橋,開始捨棄官道,沿溪岸向東走。又走二里路,溪流迂迴,山巒四合,霧色濃厚有如霏霏小雨。有一人站立溪口邊,問他路,得知由這裏向東上山為天池大路,向南轉登上石門,是天池寺側面的小路。我很熟知石門風景的奇異,路很險要沒法攀爬上去,於是請那人做我的嚮導,相約二位兄長自己到天池寺等待。於是向南渡過兩條小溪,經過報國寺,從青綠色的石條階上,在芬芳的雲氣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濃霧中有一對石峯高聳兀立,那就是石門了。一路上由石巖縫隙中進入,又有兩座石峯相對着屹立。路在石峯縫隙中宛轉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澗旁的那些山峯,在鐵船峯旁的,都從山澗底高聳屹立,直上雲天,並立的山峯距離不過咫尺,爭雄競秀,而層層雲煙在重疊的翠峯間繚繞,澄映於四面山巒之外。山峯下洶湧的澗水,浪如噴雪,聲如奔雷,騰空起伏,震盪山谷,人的耳、目因為這些景色而狂喜過望。石門內對立的雙峯倚靠着巖壁,都構築有層樓高屋。徽州人鄒昌明、畢貫之新修建了精廬,僧人容成在其中焚香修齋酸。從庵後的小路,又走過一道石門。都是在石崖上上下攀踏,石瞪窮盡則手挽藤條攀援,完全沒有藤條的地方則安置木梯登上去。這樣走了二里路,到達獅子巖。獅子巖下修建有靜室。翻越山嶺,路很平坦。再往上走一里多路,找到了大道,就是從郡城南面來的那條。經過石階而向上走,一座大殿已在眼前,因為霧濃的緣故,從遠處辨認不清。逼近它看,只見紅的柱子、彩漆的棟樑,這就是天池寺了,大概是毀壞後新建蓋起來的。從右邊的廊房側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山崖向外突出來,面向下看,見不到地,叫作文殊台。走出天池寺,從大路左面登上披霞亭。由披霞亭側面的岔路向東爬上山脊,行走三里路,由這裏向東再走二里路,就是大林寺;由這裏折向北面往西,叫作白鹿昇仙台;折向北面再往東,叫作佛手巖。白鹿昇仙台三面巖壁直立,四旁有很多高大的松樹,高皇帝(朱元璋)御製的《周顛仙廟碑》在山巖頂上,有石亭覆蓋它,形制很古樸。佛手巖彎隆而高高地屹立着,深有五六丈,巖前端的巖石橫岔向前伸出,所以稱之為“佛手巖”。順着佛手巖側面的庵向右走,山崖的巖石有兩層從深塢中突出來,上層平坦,下層逼仄,是訪仙台遺址。台後面的巖石上寫着“竹林寺”三個字,竹林寺是廬山中的夢幻境地,可望而不可即;台前面,每當風雨之中,時時會聽見佛寺的敲鐘聲、敬佛誦經聲,所以因此而當作訪仙合。當時剛好雲霧迷漫,即使是山塢中的景色,也像海上蓬萊、方丈、流洲三座神山一樣,又何必再論説竹林寺呢?返回來走出佛手巖,從大路往東走,抵達大林寺。大林寺四面山峯環衞,寺前面有一條溪水環抱。溪岸上有棵大樹,樹粗有三人圍,不像是檜也不像是杉樹,枝頭結滿了累累果實。傳説這是寶樹,來自西域,原來有兩棵,其中一棵已被暴風雨拔倒毀去了。

二十日清晨,霧氣完全收斂起來。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台。四面的巖壁高達萬協,從上俯看鐵船峯,好像一隻飛屬,正好可供神仙來去乘坐。山北面的各座山巒,低矮得就像聚集一處的螞蟻。匡湖邊洋洋數十里山麓,與長江僅有一衣帶的距離,而江水卻遠流到天際。因此第二次作石門之遊,走三里路,越過昨天所經過的險要地方,到的時候僧人容成正拿着佛經出來迎接,很高興,引導我一一遊覽各山峯。上行到神龍宮右邊,轉身向下走,進入神龍宮。奔流的山澗水聲有如雷鳴,松樹竹林相互蔭映,這是山峽之中奧祕而寂靜的境域。沿着舊路抵達天池寺下,從岔路向東南方行走十里路,在層疊的山峯、幽深的山澗之間登上爬下;沒有哪條路上沒有竹林,沒有哪處北坡沒有松樹,這就是金竹坪了。各山峯隱隱相護,幽深比天池寺多一倍,而寬曠卻稍遜於天池寺。又向南走三里路,登上蓮花峯側面,霧氣再次大作。蓮花峯是天池寺的界山,對金竹坪説則是左翼了,峯頂上嶙峋的巖石叢,在霧氣的空隙中不時地作出窺視人的神態。因霧迷漫,不能登上峯頂。

越過山嶺向東走二里路,到達仰天坪,因而計劃遊覽盡漢陽峯的所有風景名勝。漢陽峯是廬山的最高頂,這仰天坪則是僧人廬舍的最高之處。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從屬於九江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歸屬於南康府。我懷疑仰天坪離漢陽峯應當不會很遠,僧人説中間隔着桃花峯,尚有十里路之遙。走出寺門,霧漸漸散開。從山塢的西南面走,順着桃花峯向東轉,經過曬穀石,越過山嶺向南下去,再往上走就是漢陽峯了。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説是漢陽峯頂沒有可以託宿之處,最宜投宿慧燈和尚的僧舍,並因此指點道路。未到峯頂二里路時,落日光輝映照滿山,於是照僧人所説的,向東越過山嶺,轉而向西南,就是漢陽峯的南面了。一條小徑順山延伸,層巒疊嶂,幽深寂靜,彷彿不再是人世間。走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叢中找到一間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和尚短頭髮覆蓋前額,穿着破爛僧衣,打赤腳,這就是慧燈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竹叢中還有和尚三四人,身着整潔的衣鞋揖讓待客,他們都是慕名慧燈從遠處來的。又有赤腳、短髮和尚從山崖間走下來,問他,原來是雲南雞足山的和尚。慧燈有徒弟,構築茅屋在山裏,那位和尚走過懸崖去拜訪他,方才返回來。我就拉着一位和尚作為嚮導,攀援半里路,到慧燈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筆削,架懸梯度過去,一間茅屋就像慧燈和尚的那間小屋,這和尚本來是山下的百姓人家,也是因為仰慕慧燈而居住這裏的。到了這裏,向上仰望漢陽峯,往下俯瞰懸崖絕壁,真是與人世遠遠隔離了。夜色已經合攏,返歸慧燈的小屋歇宿。慧燈和尚煮好豆腐相款待,先前指點道路的和尚也到了。慧燈和尚半個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親自做出來,必定款待遍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自己來吃,來的和尚即其中的一位。

二十一日告別慧燈和尚,從小屋後的小路直接攀登漢陽峯。攀援茅草、手拉荊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達漢陽峯頂。從南鳥瞰都陽湖,浩蕩的湖水彷彿與天相連。東面遠望湖口縣,西面遙看建昌,各座山歷歷在目,沒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樣低頭服輸。只有北面的夕七花峯,是諸山中錚錚者可與漢陽峯並肩,然而它昂首聳立逼近霄漢,這是它最美的地方了。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舊路,向五老峯前進。漢陽峯、五老峯,都是廬山南面的山,有如兩支角相對,而犁頭尖則介於兩者中間,退到後面,所以兩座山峯相望很近。路都必須仍舊到金竹坪,繞過犁頭尖後面,從它的左側出來,向北轉,才能到達五老峯,從漢陽開始計算路程,已有三十里。我剛到嶺角,遙望峯頂很平坦,不詳悉五老峯的面目。等到到達峯頂,只見風很猛烈,沒有流水,空寂而無人居住。因遊歷遍五老峯,才知道這山的北面,一岡相互連屬,山的南面,則是從山絕頂平剖,分成五支,從空中下墜萬初,非常高險,其外沒有重岡疊嶂的遮蔽,視野非常寬廣。然而五座山峯排列一線,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峯;只能登上一峯,而峯兩旁似乎無底!座座山峯各有奇險景觀,相互不稍遜色,真是雄偉寬擴的最高景觀!

仍然下山,二里路後到達嶺角。向北走,在山塢中行進,約一里路後,進入方廣寺,是五老峯新建的佛寺。知覺和尚非常熟悉三疊泉瀑布勝景,説是道路極其艱難,摧促我快走。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窮盡,渡過澗水。隨澗岸向東西方向走,嘩嘩流淌的阿水下注於亂石之中,兩邊有山夾峙,叢竹及長樹枝,上上下下葱葱郁郁;時時仰望見露出的巖石如在綠色中飛動;點綴在山間;越進入,勝景越美好。接着,澗岸旁的路也窮盡了,只好從澗中的亂石中往前行走,圓的石頭滑腳,尖的石頭刺破鞋子。就這樣往前走了三裏,找到綠水潭。一亂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洶湧澎湃的澗流傾瀉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噴雪,濺起陣陣雪白的水花;停留於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過一里多路,就是大綠水潭。流水的態勢,至此將要下墜,流量比前大一倍,洶湧澎湃也益加厲害。潭前的峭壁無規則的聳立,迴環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鳥瞰,似乎無底,只聽到轟雷般似乎要震倒峽谷的響聲,心裏恐懼,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從什麼地方墜去。到這裏,澗中的路也窮盡了,於是向西面攀登山峯。峯前石台依勢崛起,俯看四周層層崖壁,顯得陰森而狹窄。泉水為崖石所掩蔽,無法看見,一定要到對面的峭壁之間,方能夠全部看清其勝景。於是沿着山岡,從北向東轉。二里路後,走到對面峭壁上,往下俯視,則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那山塢中一崖壁上,有像門大小的洞二個,知覺和尚就指着它説是竹林寺的大門。過了一會兒,北風從湖口吹上來,寒冷使人戰粟起來,急忙返歸舊路,到達綠水塘。詳細地觀察綠水潭,看見上面有洞斂縮着往下墜。知覺和尚引導我進入其中,説:“這也是竹林寺三門之一。”然而洞本來是石縫隙相夾而起,其內橫通有如“十”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進入好像沒有底似的。出洞,沿溪岸而行,抵達方廣寺時,天已昏黑。

二十二日走出方廣寺,從南面渡過溪水,抵達犁頭尖的南面。向東轉下山,走十里路,到達楞伽院側面。遙望山左側半腰,一瀑布從空飛墜而下,環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混漾中顯出一種屈曲的氣勢,也是一雄麗景觀。走五里路,經過棲賢寺,山勢至此開始趨向平緩;因為急於三峽澗的遊覽,未進入棲賢寺。一里路多,到達三峽澗。澗由石壁夾立形成峽口,洶湧的水流衝激而來,為峽口所約束,奔騰迴旋,洶湧激盪,轟鳴聲震盪山谷。一橋懸架兩邊的巖石上,在橋上俯視深峽中,激盪的流水有如珍珠濺射,聲有如敲擊玉響。過橋後,從岔路向東,翻越山嶺奔向白鹿洞。道路都出現在五老峯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錯落散佈。橫行經過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層巒疊嶂的地方還有三裏。直接進入山峯之下,是白鶴觀。又向東北方向行走三裏,抵達白鹿洞,這裏也是五老峯前的一處山塢。環山的溪流有如帶子,高大的松樹錯落山間。走出白鹿洞;由大道上走,這是通往開先寺的道路。大概廬山的形勢,犁頭尖處於中間而稍稍偏一些,棲賢寺實際上正處於中間地區,五老峯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邊峙立的,則是鶴鳴峯了,開先寺正當其前。於是向西面,沿着山,橫穿過通往白鹿洞、棲賢寺的大道,走十五里,經過萬鬆寺,登上一嶺而後下山,巍然南向的那座山寺,就是開先寺了。從大殿後面登樓遠眺瀑布,一縷垂垂向下的水簾,還在五里路之外,一半為山樹所遮蔽,傾瀉而下的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見的壯麗。只有雙劍峯在眾峯中間顯得特別高峻,有芙蓉插天的態勢;香爐峯那一座山峯,挺直而山頭形成圓形的土山丘。從樓側向西面走下山溝,澗溪流水鏗然地瀉出峽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到這裏,瀑布反而隱蔽不復能看見,而峽石口的流水匯聚為龍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坐在石頭上很久時間,四山都已沉入夜色,才返回到殿西之鶴峯堂歇宿。

二十三日由開先寺後的側邊小路上登山。越過溪澗,盤旋于山嶺,在山半宛轉前行。隔着山峯又看見另一瀑布,並掛在瀑布東面的,就是馬尾泉了。走過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峯,其絕頂為文殊台。一座孤峯拔地而起,四面無有倚靠,峯頂有文殊塔。對面的崖巖削立,高達萬初,瀑布發出轟轟的響聲向下墜落,與文殊台僅僅相隔一澗,從崖巔到崖底,一眼幾乎看不盡。不登臨這文殊台,就不盡知這瀑布的勝景之妙。走下文殊台,沿着山岡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條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黃巖寺正高踞在雙劍峯下。越過溪澗再向上攀登,得以到達黃石巖。巖石有的奇異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巖側的茅草閣方丈,幽雅脱離塵世。閣外面有修竹數竿,在羣峯之上輕輕擺動,與山花、秋天的霜葉,輝映相配于山峯之間。遠眺都陽湖一片,正對着窗户。在溪洞、巖石間放開步伐遊覽,觀賞斷崖、夾壁的種種景緻。仍然在開先寺用飯,飯後告別而去。

拓展:作者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朝人,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遊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羣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這裏是徐霞客故居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羣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裏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説:“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遊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拓展:作者家世背景

據《梧塍徐氏宗譜》所載,徐霞客世系從北宋末年開封府尹徐錮開始。在金兵南侵之際,梧塍裏徐氏一世祖徐錮攜帶大批中原文獻隨宋王室南遷杭州,其子孫散居荊溪(今宜興)、雲間、琴川(今常熟)等地。四世祖徐守誠在南宋寧宗慶元年間以吳縣縣尉遷居蘇州。五世祖千十一於元初遷居偏僻的江陰梧塍裏,子孫俱誓不仕元,潛伏數十年。千十一是江陰梧塍徐氏始祖。九世祖徐麒(字本中)在明初白衣應招,奉命出使西蜀,招撫羌人,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榮歸故里,"藏雄跡於江村,寓大雅於詩酒"(胡廣《心遠先生喻蜀圖序》),"朝士高之,賦詩送別,為國初盛事","及其歿也,當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葉文莊背,皆哀輓銘誄,語無虛美,大書深刻,傳播海內"(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誌銘》)。徐麒在家鄉一方面大規模墾荒開田,一方面廣收文集,使徐家成為"闢田若干頃,藏書數萬卷"的江南望族。徐麒以景南、景州作為兩個兒子的字,以示不忘"南州高士"之祖風。景南、景州又分別以梅雪、竹雪為號,以明志向。兄弟倆築"梧塍十景"以過隱居生活,"恪守庭訓,務農重谷,讀書好禮,敦行孝悌;資累鉅萬,而修身慎行,德量過人,取與辭受,必以其義"(《民譜》卷53《舊傳輯略》)。徐景南筑梅雪軒,軒中有經傳子史和茶灶筆牀,軒外栽數株梅樹,觀書之餘,"臨窗覓句想林逋,洗鼎烹茶效陶谷"(樓宏題詩),與賓友觴詠為樂。在災荒和邊患之際,徐景南兄弟出谷賑災,出鞍馬助邊,為世人稱道並被朝廷旌為義民,賜給冠服,並旌其父之墓。徐景南有心報效皇恩,將兒子徐頤送進京師,謀取職務。此後徐家連續五代積極人世,博取功名。

徐霞客

十一世徐頤憑藉豐厚的家產和精湛的書法,以楷法人中書科,後來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因病告歸之後,親自督促子孫學業,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誌銘》説他"教子甚嚴,不侈服,不重肉,館於後圃,左右圖籍,不令與闌市相接,而日躬課核,至夜分乃罷"。徐頤還不惜重金為子孫聘請名師,華亭狀元錢鶴灘罷官家居時,徐氏以五百金延請至家塾;吳中才子文徵明祖父也曾為徐家塾師,文徵明《內翰徐公像贊》雲:"內翰江陰徐公歿三十年矣,璧生晚,未及瞻承。然先大父寺丞,曾館予公;先君温州守,辱交尤厚";此外,翰林檢討張亨父閒居時亦曾為徐頤長子徐元獻師。李東陽曾為徐頤撰六十壽序,後來又為他撰墓誌銘。此墓誌後來散失,徐霞客和從兄仲昭百計搜求,才以三畝田購得。徐經遺像上有文徵明、祝允明、顧鼎臣等人題贊。

徐霞客太祖徐元獻,字尚賢,號梓庭,天資穎異,10歲能詩賦,長大後習舉業,並博覽古經史傳、秦漢文詞。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參加鄉試,得到主考官羅明仲、李賓之的賞識,取為第三名,並刻寫傳播其經文。第二年參;部考試,落第而歸,不久病逝,年僅29歲,幾個月之後其父徐頤亦去世。徐元獻是梧塍徐氏第一個才華出眾的科場追逐者,有《達意稿》若干卷行世,是徐家第一部抒懷言志的著作。

徐霞客高祖徐經,字直夫,自號西塢。《民譜》卷53《舊傳輯略·春元西塢公傳》雲:"少孤力學,淡於世昧,酷嗜學問,雖大廈千間,金珠委地,未嘗一着意焉。唯四方賢士大夫至。則坐論競日,而忘疲焉。"徐經為了繼承父祖之志金榜題名,將一切家計都交給母親和妻子,自己藏身於"萬卷樓"苦讀。錢鶴灘《萬卷樓記》雲:"茲樓也,儲川嶽之精,瀉鬼神之祕,究古今之奧,煥鬥牛之纏,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視也。"徐經於弘治乙卯(1495)中鄉試舉人,與吳門唐寅等人以才名相為引重,再加上他"富而不施",遭人嫉忌。弘治己未(49,9)徐經與唐寅同船赴京會試,到京城後, "六如(唐寅)文譽籍甚,公卿造請者闐堙於巷,徐有優童數人,.從六如日馳於都市中,都人矚目者已眾矣",(《唐伯虎全集·軼事》卷二k三場會師之後,競滿城飛語,傳言."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後經朝廷查處,鬻卷之説純屬烏有,但為了平息輿論=,兩人仍被削除仕籍,發回縣衙作小吏使用。唐寅歸家後恥不就吏,夫妻反目,頹唐消極,築"桃花庵"自娛。徐經歸梧塍裏,閉門謝客讀書。明孝宗死後,徐經盼望朝廷赦令,於丙寅(1506)北上京師探聽消息:卧病京邸,於正德丁卯(1507)客死異鄉,重演其父齎志以歿的悲劇。有《賁感集》傳世,評者論其詩"類陸龜蒙"(《春元西塢公傳》),"不下崔灝"(元壽《<賁感集>後序》)。

徐經家財宏富,在江陰的梧塍、南碭歧沙山等處有地近四萬畝。三子治、_洽、沾,惟次子洽繼承父志攻舉子業徐洽字悦中,號雲歧,自立門户後居南嚦歧,為徐霞客曾祖,也是南嚦歧徐氏始祖。徐洽穎敏有文,:由博士子弟補國子監生,"每試輒最",可是七次參加會試都榜上無名。最倒黴的一次是嘉靖辛卯(531)會試,本來已經被錄取,卻因為參考的監生人數太多超過規定的比例而落榜。後來捐資進入鴻臚序班,官至鴻臚主簿。《民譜》卷53《舊傳輯略·鴻臚佐雲歧公傳》説:"其詩文宏雅古博,多自得趣",有《雲歧小稿》傳世。

徐洽有五子,長子衍芳,字原潤,又字汝聲,號柴石,為徐霞客祖父。徐衍芳"博綜典故,.出入風雅,以古文詞為通人所賞識"(《民譜》卷53《舊傳輯略·光祿佐柴石公傳》)。其父科場失意,寄厚望於衍芳,特築書屋令他誦讀其中。兄弟分家時,徐衍芳雖為長子,卻主動放棄祖屋而出居湖莊書屋,研精靜慮以求科智,結果卻像父親一樣"累試數奇"。有《柴石小草》傳世。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親。綜觀徐霞客的家世淵源,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有隱士高風,二是以詩書傳家,二者相輔相成。隱士高風。對徐氏家族來説,不戀慕功名富貴隱而不仕的高士之風可謂源遠流長,遠祖徐稚一直是他們韻驕傲和榜樣。在千十一、徐麒、徐景南、徐影州兄弟身上,可以直接看到"南州高士之風"的延續。儘管從徐頤開始, 這個高士之家連續幾代角逐科場追求功笤,但"高士之風"仍不絕如縷。十一世祖徐頤捐資得官之後不久即以病告歸,自稱"違養圖仕,非志也" (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誌銘》);太祖元獻以泊然寒士自處, "與世之驕侈者遠甚"(《民譜》卷53《舊傳輯略·經元梓庭公傳》);高祖徐經淡於世味酷嗜學問;、曾祖徐洽辭官歸田,優遊林泉,不染塵世事;祖父徐衍芳出入風雅,淡泊世味,以詩酒寫性靈。隱逸可以説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羣體生活的·大景觀,以至於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可以交替劃分為、"仕文化"和"隱文化"兩種時期。不過像徐氏這樣高士之風累世傳續的現象並不多見,因此,不僅徐氏族裔引以為榮自覺模範,世人也津津樂道,極力推崇。在《晴山堂帖》'中,人們一再稱揚徐稚的隱士高風。王達善題詩説:"高士令名垂無窮";解縉題詩説:"南州信義世皆知";、蘇平題詩説:、"南州高士神仙人,繞軒栽得江南春"。黃嚦《梅雪軒記》説,"嘗慕乃祖南州孺子之名,所以字之以景南者,有以期之也";張洪《梅雪軒序》説,徐景南"系南州高士之後,故其名然,作求世德,其在茲乎";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誌銘》:説;徐頤"雖斂處林壑,而世家譽望,著於東南久矣。君舊譜相傳出漢南州高士之裔"。詩書傳家。與隱士高風比較,徐氏家族的書香傳統更為引人注目。一世祖徐銦隨宋室南渡時帶來大量中原文獻,為徐家藏書奠定了基礎;八世祖徐均平與倪瓚為故交,其子徐麒10歲時已有餐霞御風之異態,倪瓚為他取字為本中,還為他繪《書屋圖》並題詩,楊維楨、高啟等名流皆有題詠。徐麒奉詔使蜀時,文壇泰斗宋濂以詩送之,《送徐生》之序稱:"生,江上故族也。學古儲今,以詩文從餘",可見徐麒是宋濂的弟子。徐麒藏書達數萬卷,與良朋酬酢觴詠其問,"宇內播揚,鹹仰之為山斗"(陳敬宗《明故徐微君墓誌銘》);徐景南亦酷好讀書,有"梅雪軒"故事;徐頤親自課子並廣延名師;徐元獻弱冠成舉子,古文歌詩皆有名;徐經藏身於"萬卷樓"苦讀。徐元獻、徐經、徐洽、徐衍芳,連續四代有文集傳世,先後媲美,論者歎為盛事,湯煥《(徐氏家集)序》説:"往予署學江陰,見徐氏列冠裳者先後數十人;居庠校者,彬彬多才子弟,意必有賢父兄,而家法先猷,當有所自","昔人有言:植本固而發源深也。徐氏自開封尹以中原文獻南來,迨乎皇朝,益敦詩禮之教,又再世而賢科出焉,其培植也遠矣"。

徐氏不僅"五世以來,文豪於國,詩震於時" (範梅《<柴石遺稿>序》),如前所説,我們在《晴山堂帖》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如雷如霆之偉人的手筆,晴山堂石刻因此而"與唐碑宋碣並重", "三百年來,拓本流傳,人爭寶貴"(張之純跋)。徐氏真正可以説是出入有鴻儒的世家望族。徐霞客與其從兄徐仲昭千方百計搜尋先世遺墨題贈,紹繼的不止是祖業,應該還包括祖宗的德行風範。何喬遠《張侯名宦匯紀序》説:"徐弘祖一布衣也,愍然若其遠祖達人。"徐霞客出生在這樣一個故族世家,深受祖德家範的浸染,其放絕世務奇情鬱然的個性、其目空萬卷詞意高妙的才情都可謂淵源有自。

拓展:遊太和山日記與廬山草堂記文言文閲讀與答案

文言文閲讀。

【甲】遊太和山日記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嶺……五里,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里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里,為葛九溝。又十里,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①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②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日方下舂③,競止塢中曹家店。【注】①逾:跳過,越過。②山、陝:山西省、陝西省的簡稱。 ③“舂”通“衝”,下墜。

【乙】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

匡廬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峯日香爐峯,北寺日遺愛寺。介峯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因面峯腋寺,作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環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蓮、白魚。又南抵石澗,夾澗有古鬆、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②雲,低枝拂潭,如幢(),如蓋(),如龍蛇()……其四旁耳目、杖屨可及者,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峯雪。陰晴顯晦,昏旦含吐,千變萬狀,不可殫紀,故云甲廬山者。

【注】①匡廬:指江西的廬山。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於此,故稱。②戛(jiá):輕輕碰擊。

1.“記”是我國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散文體裁。初中階段,我們曾經學過不少的同類文章,請你根據回憶,從寫作內容和行文風格上,分別為【甲】【乙】兩文各找一篇近似的課文。將文題寫在下面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用“/”線為下面的句子準確斷句。

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別解釋【甲】【乙】兩文中加粗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文意,將“張”“豎”“走”三個字準確還原到【乙】文的括號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用原文説出白居易的“廬山草堂”具體建在什麼地方。(限四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乙】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描寫了“廬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也有一組描寫四季之景的句子,請默寫出這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譯下面的句子。

介峯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示例:《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滿井遊記》與《遊太和山日記》近似;《岳陽樓記》《醉翁亭記》與《廬山草堂記》近似。

2.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到達。旦:早晨。

4.豎 張 走

5.介峯寺間(或:面峯腋寺)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7.介於香爐峯(或:山峯)和遺愛寺(或:寺廟)之間,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廬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勝:美好的,優美的;絕:最,極;甲:第一。重點看以上四個關鍵詞,大意正確,即給滿分)

標籤: 原文 翻譯 廬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ve4k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