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發宜興原文及賞析

發宜興原文及賞析

原文: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將家上鐵頭船。

客留陽羨只三月,歸去玉溪無一錢。

觀水觀山都廢食,聽風聽雨不妨眠。

從今布襪青鞵夢,不到張公即善權。

譯文

我雖然已經六十歲垂垂老矣,卻又要拖家帶口登船去遠行。

在陽羨暫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頭卻沒錢。

遊山觀水到了廢寢忘食境界,風聲雨聲都不會影響我睡眠。

從今後在我這個平民的夢裏,不是到了張公洞就是遊善權。

註釋

宜興:今屬江蘇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將近、漸近,常與“老”連用。

將:攜持。鐵頭船:指船頭包有鐵的木船。

陽羨:宜興在秦漢時稱陽羨。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陽湖)中段的別稱。玉溪江邊的上饒,曾是曾幾僑居之地。這裏的“玉溪”代指作者故鄉。

都:總、全部。廢食:即廢寢忘食。

“聽風”句:謂任憑它風雨連宵,也不會改變自己歸隱之意。這裏“風雨”實喻指國家危難的形勢。

布襪青鞋夢:指出世隱居之想和遨遊山水之願。布襪青鞋,指平民、隱士的生活。

張公:指宜興境內的勝蹟張公洞。作者有《遊張公洞》詩,雲:“張公洞府未著腳,向人浪説遊荊溪。”可見其風景幽勝。善權:指善卷洞,在宜興西南螺巖山上,與張公洞同為宜興境內的兩個古洞。

賞析

“首聯自敍年將六十而又有挈家遠行之舉,扣詩題“發宜興”。以垂暮之年而又攜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與老境之可仿不難想見。“又”字悽然,包藴了宋室南渡以來一系列播遷流離、羈旅行役之苦。

“”頷聯出句承上,説自己客居宜興時日之短,見生活之不安定;對句啟下,説自己雖歸故山,而囊空如洗,見生活之清貧與作吏之清廉。曾幾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陸游《曾文清公墓誌銘》説:“平生取與,一斷以義,三仕嶺外,家無南物。”足資參證。曾幾又有詩云:“我貧無一錢,不敢學農同。空餘數卷書,腸腹自撐柱。”(《次陳少卿見贈韻》)故“歸去玉溪無一錢”一句既是其現實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貫心性的寫照。

頸聯承“歸去”,設想回到故居後的情景:“”曾幾南渡後曾先後寓居上饒(今屬江西)、山陰(今浙江紹興),這裏所説的“觀水觀山”之地,未詳所指,當指山水幽勝之鄉。回去之後,閒居無事,但以觀山賞水為務,遇到山水佳勝之處,恐不免因此廢寢忘食。這裏流露了對歸隱之地清絕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對賦閒生活的悵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頗為閒適,實際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風雨,顯系代指時勢。“憂愁風雨”,本來是曾幾這樣的愛國士大夫的夙心,但卻説“聽風聽雨不妨眠”,似乎與己漠不相關,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杜甫《去蜀》)一類感慨。所謂“不妨”,正是雖不應如此,卻不得不如此的意思。這一聯語調輕鬆,意態閒逸,骨子裏卻隱含一縷無可奈何之情。

末聯再回應題目並以此抒懷:“從今布襪青鞋夢,不到張公即善權。”作者以布襪青鞋為“夢”,表達了隱居山林的內心意趣。曾幾作詩以杜甫、黃庭堅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其二中説:“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於此可見其言不虛。“不到張公即善權”一句既是實寫宜興之景,承接上聯之意,表露了對宜興山水的眷戀情緒;同時也是虛寫,借指他處之景,暗接此聯出句之意,表明以後要隱逸山野,縱情山水。

這首詩題為“發宜興”,但除首、尾兩聯照應、回抱題目外,頷、頸兩聯卻是想象歸家後的情景。詩人所要抒發的,是由“發宜興”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紀行”並非主體,“述懷”才是中心。全詩正是圍繞着述懷這個中心來進行整體構思的。

標籤: 宜興 賞析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qv3g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