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江南

江南

江南1

夢江南千萬恨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雲斜。

古詩簡介

《夢江南·千萬恨》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的詞作。此詞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慼和哀傷。通篇寫恨,實際是以恨之切,襯愛之深,思之極。前二句純用白描,並運用民歌的頂真格式,詞句明快流暢;後三句觸物生情,借物抒懷,以無情襯有情,詞句流利宛轉。全詞以意境取勝,首尾一貫,率直而深婉,餘味無窮。

翻譯

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明月不知不覺地早已經斜入碧雲外。

註釋

⑴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

⑵恨:離恨。

⑶天涯: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⑷搖曳:猶言搖盪、動盪。碧雲:青雲。

賞析

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滿懷深情盼望丈夫歸來的思婦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後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現了詩人對不幸婦女的同情。同時也寄寓着詩人遭受統治階級排擠,不受重用的悲涼心情,也是感慨懷才不遇的作品。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並點出原因在於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説“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覆、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裏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三、四兩句,初讀起來很是平淡,仔細玩味卻覺得是妙手天成。這兩句是從側面闡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萬恨,其“心裏”有“事”是理所當然的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於“有恨無人知”。“恨”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情緒,是難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詞人卻善於借景將它烘托出來:像風掠過水麪時蕩起的陣陣漣漪,像花兒隨風落去時的繽紛繚亂,像悠悠白雲在天空搖曳時的飄忽迷離,這樣一來,抽象的“恨”就變得形象、可感了,使人們能夠清晰地體驗到它的紛亂、動盪的狀態,也增強了詞的審美價值。

“搖曳碧雲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麼明顯的動盪,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雲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説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江南2

望江南·春未老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古詩簡介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脱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台,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脱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

翻譯/譯文

登上超然台遠眺,春色尚未褪盡,和風習習,吹起柳絲千條細,這一灣護城河水繞了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寒食之後,春意是該減了,酒醒後,面對這許許多多的無力與責任。

註釋

1.超然台,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

2.壕,指護城河。

3.寒食,古時於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兩日(亦有於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謂之寒食節。寒食與清明相連,是舊俗掃墓之時。遊子在外不能回鄉掃墓,極易牽動思鄉之情,故下文雲"諮嗟","思故國"。

4.諮嗟,嗟歎聲。

5.故國,指故鄉,亦可理解為故都。

6.新火,寒食禁火,節後再舉火稱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六引《學林新編》雲"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則火前,謂寒食節前也;其下則雨前,謂穀雨前也。"此處新茶指寒食前採製的火前茶。

賞析/鑑賞

詞的上片寫登台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試上”二句,直説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説煙雨籠罩着千家萬户。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作者寫景,注意色彩上的強烈對比作用,把春日裏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後”,一是説,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説,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盪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脱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着詞人難以解脱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脱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説“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着“超然”二字,至此,即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台、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江南3

望江南·多少淚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説,鳳笙休向淚時吹。

腸斷更無疑。

古詩簡介

《望江南·多少淚》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後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正面寫悲,通過描寫詞人思國流淚的情形,表達詞人對故國的追戀,抒發亡國之痛。全詞描摹細緻,語言直樸,有直入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有多少的淚水,縱橫交錯地流在臉上。我的心事不用拿來邊哭邊訴説,那笙簫不要在我流淚時吹起呀,我現在無疑已是極度傷悲了。

註釋

⑴望江南:詞牌名。《全唐詩》作“憶江南”,題注:一名“夢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夢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歸塞北”,一名“謝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編》中注云:“一名‘夢遊仙’、‘夢江南’、‘江南好’。”

⑵斷臉:《全唐詩》中作“沾袖”。意思是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斷:擦斷。頤(yí):下巴。全句是説,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但又橫掛在下巴上,形容眼淚縱橫交流的狀態。

⑶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唐劉皂《長門怨》詩之三:“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殘粧空淚痕。”將:拿。和:《花草粹編》、吳訥本《尊前集》中均作“如”。説:《全唐詩》、《花草粹編》中均作“滴”。和淚説:一面流眼淚,一面述説。

⑷鳳笙:相傳秦穆公時,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愛慕他,穆公便將弄玉許配給他。後弄玉學吹簫,其聲清脆悦耳,引動了鳳,夫婦遂駕鳳飛去。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笙》:“《世本》:‘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正月之音也。”後因稱笙為“鳳笙”。唐韓愈《淮氏子》詩:“或雲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休:不要。向:朝着,在。淚時:傷心落淚之時。吹:吹奏。

⑸腸斷:形容極度悲傷痛苦。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更:愈發。

⑹沾袖:(淚水)沾濕衣袖。

⑺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定時。”

賞析/鑑賞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寫正的藝術手法,以樂來反襯苦,筆意有曲婉之感。但這首《望江南》(多少淚)則不同,是直筆明寫,正見正寫,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藝術手法,因而有愈見沉痛之感。二詞可同讀,對作者的憂思愁恨則體會更深。

“多少淚”即“多少恨”之續寫,“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後,悲情更苦,離恨更深,作者再也無法自制,只能任憑“多少淚,斷臉復橫頤”了。眼淚縱橫當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難收,也許有號啕之舉,但是,淚可流,“心事”卻不可説,一是滿腔悔恨無法説,二是故國情懷不能説,自傷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現,作者心中愁苦躍然紙上。不但“心事”不可説,連往日可以寄託情思的鳳笙也不能吹起,這種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殘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將心思付瑤琴”(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之想,而這情此景,作者卻連這一點奢望都不敢有。況且,鳳笙向來為歡歌之用,於此時吹奏,對李煜來講,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憶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無奈中又多添了幾分不堪回首的痛苦。於是乎,“腸斷更無疑”但是惟一的結局了。這首詞正是李煜入宋後“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真實寫照。

全詞與“多少恨”同調,取筆不同但取意同。這首詞直接寫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細緻,語言直樸,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江南4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賞析

詩人早年因避亂來到江南,曾經旅居蘇、杭二州。晚年又擔任杭、蘇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也與那裏的人民結下了深摯的友誼,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後,仍然戀戀不已。三首《憶江南》詞就是這種心情下的產物。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以後文人詞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裏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讚歎“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緊承前首結句“能不憶江南”,將記憶的鏡頭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中間兩句是説,遊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

偌大一個杭州,可憶的情景當然很多,而按照這種小令的結構,卻只能納入兩句,這就需要選擇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東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東西是什麼呢?不用説,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東西,而作者也對此感受最深。

何謂月中桂子?《南部新書》裏説:“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別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也很想拾它幾顆。《留題天竺靈隱兩寺》詩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自注雲:“天竺嘗有月中桂子落,靈隱多海石榴花也。”看起來,他在杭州之時多次往尋月中桂子,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當他把記憶的鏡頭已向杭州的時候,首先再現了“山寺月中尋桂子。”這樣一個動人的畫面。

如果説天竺寺有月中桂子飄落不過是神話傳説,那麼浙江潮卻是實有的奇觀。浙江流到杭州城東南,稱錢塘江;又東北流,至海門入海。自海門的潮水,十分壯觀。《方輿勝覽》雲:“錢塘每晝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猶大。”請看《錢塘候潮圖》裏的描寫:“常潮遠觀數百里,若素練橫江;稍近,見潮頭高數丈,捲雲擁雪,混混沌沌,聲如雷鼓。”正因為“潮頭高數丈”,所以作者當年做杭州刺史的時候,躺在郡衙的亭子裏,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壯麗景色。

這兩句詞,都有人有景,以人觀景,人是主體。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動觀靜,下句以靜觀動。“何日更重遊?”末句是説,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這首詩僅就作者的內心活動而言,已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的哲理,值得人們深思。

第三首詩,追憶蘇州往事。“江南憶,其次憶吳宮。”開頭是説,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照應第一首的結尾和第二首的開頭,把鏡頭移向蘇州。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中間兩句是説,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美麗的芙蓉。一面品嚐美酒,一面欣賞美女雙雙起舞。“春竹葉”,是對“吳酒一杯”的補充説明。“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可解釋成春天釀熟的酒,也可解釋為能給飲者帶來春意的酒,從“春”與“醉”的對偶來看,後一句解釋也許更符合原意。“醉芙蓉”是對“吳娃雙舞”的形象描繪。以“醉”字形容“芙蓉”,極言那花兒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紅豔。“娃”,美女。西施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修建的住宅,叫“館娃宮”。開頭不説憶蘇州而説“憶吳宮”,既為了與下文協韻,更為了喚起讀者對於西施這位絕代美人的聯想,讀到“吳娃雙舞醉芙蓉”,這種聯想就更加活躍了。這兩句,前賓後主,喝酒是為了觀舞助興,着眼點落在“醉芙蓉”似的“吳娃”身上。

“早晚復相逢?”末句是説,不知何時會再次相逢?“早晚”,當時口語,它的意思與“何時”相同。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佈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裏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春天的時候,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讓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遊走在天竺寺中尋找中秋盛開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觀賞起落的潮頭。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容易想起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説:“舊説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猶言何日,幾時。

江南5

江南行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

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翻譯

茨菰葉爛時我們分別在西灣,如今蓮子花開還不見你回還。

我的夢離不開那江上的流水,人們傳説你已經到了鳳凰山。

註釋

茨菰:植物名,即慈姑,生在水田裏,地下有球莖,可以吃。

茨:一作“茈”。

西灣: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瓜洲鎮附近。一説泛指江邊的某個地方。

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蓮子花,即荷花。

開:一作“新”。還(huán):回來。

妾:舊時女子自稱。

水上:一作“上水”。

人傳:人們傳説。

鳳凰山:山名,有多處。此處難以確指。

賞析

《全唐詩》中收張潮詩五首,其中《長幹行》還可能是李白或李益的。張潮的幾首詩,除了一首《採蓮詞》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

這首詩的第一聯:“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蓮子花開”的時間當是第二年的夏天。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在西灣送別,眼下又已是荷花盛開了,可盼望的人兒還沒有回家。也可能他曾經相許在“蓮子花開”之前返家的。這是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説到現在不見人歸。説來簡單,可詩人卻描繪得有情有景,相思綿綿。前者暗示出一個水枯葉爛、寒風蕭蕭的景象,它襯托出別離的悽楚;後者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筆法細膩含情。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鏡頭交替的寓意,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出一個“久”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白日尋思夜夢頻”,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而清晰。同時,詩的第三句又迴應了第一句,“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這當是“妾夢不離江上水”的另一個原因。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後的情景,可是詩人撇開了這個內容,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出人意表,而且還妙在詩也就戛然而止。至於這個消息傳來之後,她是喜是憂,是樂是愁,詩人卻不置一詞,讓讀者去體會。首先,這個消息的到來,説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消息還意味着“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後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餘情不盡。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而又不斤斤於語言的對仗,第三句是一、二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向一個更為悽楚、失望的意境。它明快而藴含,語淺而情深,深得民歌的神髓。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年間。張潮受當地民歌影響,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於是便寫下這首《江南行》以表達商人婦的思想感情。

江南6

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日日滄浪亭畔路。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

可憐愁與閒俱赴。待把塵勞截愁住。燈影幢幢天欲曙。閒中心事,忙中情味,併入西樓雨。

翻譯

江南的秋日的景色就像夕陽一樣快要完了,數數那些景色,卻仍舊很多。我每天都在滄浪亭外夕陽下的樹林中尋找寫詩的靈感。

可歎的是憂愁總是和閒情一同到來,正想不再憂愁,就看到天已經快亮了。不管是閒暇中的心事,還是忙碌中的滋味,全部都化入西樓外的雨中了。

註釋

青玉案:以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為正體,雙調六十七字,前後段各六句、五仄韻。

垂垂:漸漸地。

幽事:幽景,勝景。

渾:仍舊,仍然。

滄浪亭:在蘇州城南。詞人曾在蘇州長期居住。

俱赴:指憂愁和悠閒往往一同湧上心頭。

截愁住:截住愁的倒裝句。

幢幢:形容燈光搖擺不定。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年(1904年),王國維在江蘇師範學堂任教,講授倫理學課程,並研究叔本華、康德哲學。這首《青玉案》就是他試圖在文學中“求直接之慰藉”的自我感覺之作。

賞析

這首詞貴在委婉曲折。“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渾無數”在意思上就很曲折:“江南秋色”是美麗的,而“垂垂暮”是令人遺憾的;不過儘管如此,在這暮秋的時候還有那麼多可以遊賞的景物,終歸還是令人高興的。“日日澄澈亭畔路”的“日日”,是強調每天都去,這是因為對那個地方景色的喜愛。但如果結合前邊的“垂垂暮”,則這個“日日”又令人聯想到馮延巳《蝶戀花》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這裏邊又令有一種對無常之美景難以割捨的執著之情。“西風林下,夕陽水際,獨自尋詩去“點染出一幅清秀疏朗的“水畔獨吟圖”,獨吟之人顯得很超脱很自得。但是,由“西風”和“夕陽”點染而成的美景,卻透着幾分清清,幾分傷感;而那“獨自”二字,又暗含着幾分寂寞、幾分孤獨。

“可憐愁與閒俱赴”——“愁”和“閒”實在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老朋友,寄情山水獨自尋詩是“閒”,但只要是“閒”的時候就必然跟來“愁”。既然這個辦法不行,那就是用“塵勞”來“截”:把自己完全投入塵世事務的繁忙勞碌之中,以此來求得對內心之愁苦的暫時解脱。這時候已經“燈影幢幢天欲曙”——夜過去了,白天又來了。接續這個不眠之夜的,仍將是整天的繁忙勞碌,或者是整天的閒愁纏繞。

江南7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古詩簡介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這首詞上片述説妻子之死讓詞人心灰意冷;下片寫詞人眼見耳聞一片淒涼景象,自歎福分淺薄。全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反襯了詞人的心情,篇幅雖短,但都藴含着詞人和亡妻盧氏之間深厚的感情。

翻譯/譯文

心如死灰,除了蓄髮之外,已經與僧人無異。只因生離死別,在那似曾相識的孤燈之下,愁情縈懷,夢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後,即使清風再怎麼吹拂,也將無動於衷。雨聲淅瀝,落葉飄零於金井,忽然間聽到風停後傳來的一陣鐘聲,自己福分太淺,縱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卻也常在生離死別中。

註釋

⑴憶江南:本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⑵雙林禪院:指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七公里處雙林寺內之禪院。雙林寺內東軸線上有禪院、經房、僧舍等。

⑶孤檠(qíng):即孤燈。

⑷搖落:凋殘,零落。

⑸清吹:清風,此指秋風。

⑹金井:井欄上有雕飾之井。

⑺薄福:詞人自謂。薦:進獻、送上。傾城:指貌美的女子,這裏代指盧氏。

創作背景

清康熙十六至十七年(1677年-1678年),納蘭性德為亡妻守靈期間,因心中悲痛,同時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思念之情,故寫下此詞。

賞析/鑑賞

文學鑑賞

這是一首悼亡詞,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於愛情的真純誠摯。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納蘭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雖然蓄髮,內心卻如灰燼一般,毫無生氣,對紅塵不再眷戀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過是等着死去,消磨時光罷了。既然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一句“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納蘭在最後感慨“薄福薦傾城”,納蘭福薄無法消受上天賜予的禮物,只能在失去之後獨自歎息。

納蘭深受佛道之影響,故其詞中亦時有流露。此篇表現得十分明顯。但他又將這種思想、情致寓於戀情之中,遂顯得撲朔迷離,深曲委婉之至。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納蘭詞研究員張草紉《納蘭詞箋註》:“此詞為悼念盧氏而作,可無疑。”

當代作家聶小晴:“這首詞寫盡離別辛酸淚,卻又不失清新淡雅,實屬佳作。”

江南8

憶江南·銜泥燕 唐朝

牛嶠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佔得杏樑安穩處,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

《憶江南·銜泥燕》譯文

銜着泥土的燕子,飛到裝飾華麗的大堂前,佔據着樑間安穩的地方,體態輕盈只有主人伶愛,好姻緣可堪羨慕。

《憶江南·銜泥燕》註釋

佔得:佔據。

杏樑:用杏樹所做的屋樑,泛指優質木材所做的.樑柱。

因緣:指雙燕美好的結合。

《憶江南·銜泥燕》鑑賞

這首詞借物詠懷,表達了女主人公對美滿愛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穩,草木葱蘢,一思燕子飛去飛回,匆匆忙忙的銜泥築巢。它們將巢安安穩穩的築在房屋的杏樑之上,終成就了美好的煙緣。而獨處於閨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築巢的燕子,它們思宿思飛的恩愛情態多麼令她羨慕。

“銜泥燕,飛到畫堂前。佔得杏樑安穩處,”這三句寫燕子築巢,以動態詠物。“銜”、“飛”、“佔”三個動作,便將燕子築巢的全過程完整的寫了出來,一氣呵成。

“體輕唯有主人憐,堪羨好因緣。”這兩句寫閨中思婦的感歎。這首詠物詞並非止於對燕子的描寫,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結伴而飛的燕子不禁感悟傷神她哀歎自己形單影隻,無人憐愛,羨慕樑間燕子的美好煙緣。

這首小令僅僅二十七個字,卻寫得形神兼備,深隱含蓄,極富情致。語言通俗,感情真摯,帶有濃郁的民間風味。

《憶江南·銜泥燕》創作背景

乾符五年中進士,中進士兩年後黃巢起義攻破長安,在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為避襄王李媪之亂,先流落吳越,後寄寓巴蜀,過着渡口楊花,狂雪任風吹般的飄蕩生活,這首詞作正是那時所作。

江南9

憶江南詞三首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花朵顏色鮮紅勝過火焰,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圓之時山寺之中,尋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賞那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吳宮,喝一杯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那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遲早會再次相逢。

《憶江南詞三首》註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説:“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裏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

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

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

這三首詞既是各自獨立成篇又是互為聯繫的,必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分析。

第一首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豔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豔、熱烈之美。次句説“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盪漾,碧波千里,詩人更誇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色,用色彩明豔的辭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自然是“能不憶江南!”即便素未到過江南的人也會急欲一睹為快。

如果説第一首是對江南春色的客觀的把握,總體的描繪,來表明“江南好”,那麼第二、三首便是通過突出描繪蘇、杭這兩個被人喻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來驗證“江南好”了。古神話中有月中桂樹的傳説。《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可見這寺中月桂的説法不過是寺僧自神其説而已。但是,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作品運用這一傳説,意在表達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時“山寺月中尋桂子”也表現了詩人浪漫的想像,我們眼前彷彿現出怒放的丹桂,聞到桂子濃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頭”則描繪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觀。詩人通過對當年山寺尋桂和錢塘觀潮兩個代表性的生活畫面的描寫,僅用兩句話就足以使人想見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後一首是描繪蘇州之美。蘇州有當年吳王夫差為美人西施修建的館娃宮等風景名勝古蹟,有名叫“竹葉春”的美酒佳釀,蘇州的女子也更美麗多姿,能歌善舞,她們的舞姿,令人聯想到那在風中沉醉的荷花。詩人以美妙的詩筆,簡潔地勾勒出蘇州的旖旎風情,令人無比神往。

三首詞各自獨立而又互為補充,分別描繪江南的景色美,風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開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結,藝術概括力強,意境奇妙,使人讀其詞而直欲奔向江南實地觀覽一番。

《憶江南詞三首》賞析二

第一首詞中,作者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白居易用的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一幅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

這首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説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閒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説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裏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裏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説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着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説:“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佈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憶江南詞三首》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説:“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江南10

憶江南·歌起處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註釋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黃熟時的連綿細雨。

耐:宜,適宜。

藕絲風:形容風雨細如藕絲。

五湖:指太湖。

註釋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黃熟時的連綿細雨。

耐:宜,適宜。

藕絲風:形容風雨細如藕絲。

五湖:指太湖。

鑑賞

這是一首輕快活潑的短歌。起句以悠揚的歌聲,抓住讀者的聽覺,先聲奪人,引出明麗的畫面:斜日半江紅。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灑在江面上,碧綠的江水出現了“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詩)的瑰麗畫面。接着詞人又以“柔綠的竹篙”和“黃梅細雨”點綴畫面,夕陽之下,細雨,江水新漲,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撐船之人更需奮力,情緒漸漸高漲,推出詞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黃衣衫撐篙的舟子。他那隨藕絲般微風飄動的黃色衣衫,不僅給畫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給畫面增添了生氣。“藕絲風”三字把無形之風寫得富有質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優美的視覺效果。最後,以“家在五湖東”收尾。這是舟子的家鄉,也是詞人的家鄉太倉的所在地,輕描淡寫的陳述句式,卻有十分豐富的意藴,首先是説明家鄉之所在,其次點《憶江南》之題,洋溢着舟子,也是詞人對家鄉的熱愛。

全詞寫景如畫,色彩和諧,折射出詞人心靈的平靜。境界的開闊和景物的明麗,又透露了他強烈的思鄉之情。摹景抒情,詩中有畫,表現了詩與畫的同步造詣和審美情趣,達到了唐代詩人“詩中畫趣”的優美境界。

江南11

原文: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又到了適宜採蓮的季節了,蓮葉浮出水面,挨挨擠擠,重重疊疊,迎風招展。在茂密如蓋的荷葉下面,歡快的魚兒在不停的嬉戲玩耍。

一會兒在這兒,一會兒又忽然游到了那兒,説不清究竟是在東邊,還是在西邊,還是在南邊,還是在北邊。

註釋:

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瞭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可:在這裏有“適宜” 、“ 正好”的意思。

賞析: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採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採蓮人採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彷彿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夥子和採蓮姑娘們還在調情求愛。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採蓮”,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蓮花本來是大江南北湖澤溝塘中常見的人工栽培植物,可這位歌者(亦即詩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卻偏要説“江南可採蓮”,這是因為蓮花栽培的地區雖然很廣,但卻以江南最盛;而江南採蓮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婦女為主;同時江南民風柔靡,青年男女在採蓮時調情求愛之事極為常見,故盛行於南朝時期的民間情歌,在漢代的江南實際上就很流行。在這類民間情歌中常用比興、雙關手法,以“蓮”諧“憐”,象徵愛情。由此可見,此歌用的顯然也是比興、雙關手法。起句中的“採蓮”,也含有尋歡求愛的意思。由此可推知這位歌者乃是一個風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從外鄉來到江南的。他來江南名為採蓮,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則何處不可採蓮,而獨留戀於江南,可見“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緊承上句而來的第二句“蓮葉何田田”,顯然也是明寫蓮葉茂美,暗喻採蓮姑娘們人數眾多,姿態豐美的。而第三句“魚戲蓮葉間”和後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則是以魚兒戲水於蓮葉間暗喻採蓮男女調情求愛的歡樂情景。這也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由此可見,這首採蓮歌實際上乃是一首與勞動相結合的情歌。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後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複,它的妙處究主要在於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手法,把男女之間調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構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後四句進一步展示採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着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於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後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採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會到此歌表現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並列,極易流於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了歌曲反覆詠唱,餘味無窮之妙。

江南12

《謝公墅歌》作品介紹

《謝公墅歌》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76卷。

《謝公墅歌》原文

謝公墅歌

作者:唐·温庭筠

朱雀航南繞香陌,謝郎東墅連春碧。

鳩眠高柳日方融,綺榭飄颻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

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持頤。

對局含情見千里,都城已得長蛇尾。

江南王氣系疏襟,未許苻堅過淮水。

《謝公墅歌》註釋

①謝公墅:東晉謝安竭力輔佐王室,贈太傅。曾於土山築別墅,樓館竹林甚盛,常攜中外子侄往來遊集。見《晉書》本傳。

②朱雀航:即朱雀橋,在建康城南烏衣巷口。故址在今南京市東南。

③綺榭:雕畫美觀的台上高屋。紫庭:帝王宮庭,即紫宮。梁武帝《遊女曲》:“戲金闕,遊紫庭。”

④文楸:用楸木所制有花紋的棋盤。方罫:棋盤上的方格。

⑤心陣:心中所策劃的圍棋陣法。星:喻棋子。

⑥金蟬:侍中、中常侍之冠飾。金取其堅剛,蟬取其居高飲潔。持:全詩校:“一作支。”

⑦公元383年,苻堅恃強南侵,率軍百萬次於肥水,京師震恐。時以謝安為征討大都督,安侄謝玄入問計,安神色安然,命駕出山墅,與謝玄圍棋賭別墅。及玄等破苻堅,捷書至,安方與客對奕,面無喜色。客問,方徐對曰:“小兒輩遂已破賊。”見《晉書》本傳。情:全詩校:“一作顰。”

⑧長蛇:喻苻堅。謝朓《八公山》:“長蛇固能剪,奔鯨自此曝。”

⑨王氣:天子之氣。疏襟:遠大的胸襟。

⑩苻堅陳兵肥水,謝玄率精鋭八千渡江,決戰肥水南。苻堅中流矢,兵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見((晉書·謝玄傳》。肥水經八公山南流入淮。

《謝公墅歌》作者介紹

温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豔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温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説,都不如李商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温庭筠的先世温彥博雖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與令狐綯之子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於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家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温庭筠遂將女兒嫁給了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温庭筠詩風上承南唐樑、陳宮體的餘風,下啟花間派的豔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誌。温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存的《花間集》收集了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温庭筠詞風婉麗、情致含藴、辭藻濃豔,今存310餘首,後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文英等多受他影響。

《謝公墅歌》繁體對照

卷576_5謝公墅歌温庭筠

朱雀航南繞香陌,謝郎東墅連春碧。

鳩眠高柳日方融,綺榭飄颻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

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持頤。

對局含情見千裏,都城已得長蛇尾。

江南王氣系疏襟,未許符堅過淮水。

江南13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是個好地方,我熟悉那裏的風景。日出時,江邊紅花比火還紅豔,春天裏,一江綠水彷彿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註釋

⑴憶江南:詞牌名。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憶:懷念。

⑵諳:熟悉。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説指江中的浪花。

⑷藍:一種植物,葉藍綠色,藍草,可以用來製作染料。

賞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説,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瞭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着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裏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裏也可見端倪,“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南”,並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並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這就既落實了“好”字,又照應了“憶”字,不失為勾通一篇意脈的精彩筆墨。三、四兩句對江南之“好”進行形象化的演繹,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紅綠相映的明豔色彩,給人以光彩奪目的強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間的相互烘托,又有異色間的相互映襯,充分顯示了作者善於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詞,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讚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把讀者帶入餘情搖漾的境界中。

江南14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作品介紹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1卷第46首。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原文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

作者:唐·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斗酒城陰暮,盪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蘺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註釋

①作者有《送馬秀才移家京洛便赴舉》詩,此蓋應試不第,重歸江南。

②東門:《寰宇記》三河南府洛陽縣 :“上東門,洛陽東北門也。”按此處為唐人送別之所。

③“江蘺”句:屈《離騷):“扈江蘺與薛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後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徵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蹟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繁體對照

卷151_46送馬秀才落第歸江南劉長卿

南客懷歸鄉夢頻,東門悵別柳條新。

殷勤鬥酒城陰暮,蕩漾孤舟楚水春。

湘竹舊斑思帝子,江離初綠怨騷人。

憐君此去未得意,陌上愁看淚滿巾。

江南15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遼闊的幹裏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

鶯啼:即鶯啼燕語。郭:外城。此處指城鎮。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樑、陳政權。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據《南史·循吏·郭祖深傳》説:“都下佛寺五百餘所”。這裏説四百八十寺,是虛數。樓台:樓閣亭台。此處指寺院建築。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譯註參考:

1、 王樹海.通賞中國古詩:長春出版社,20xx:190

2、 張長青.中國古典詩詞名篇文化鑑賞: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555-556

3、 徐山琦.經典唐詩300首: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xx:69

譯文及註釋一

譯文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台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註釋1.鶯啼:即鶯啼燕語。2.郭:外城。此處指城鎮。3.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4.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樑、陳政權。5.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 顯示全部

譯文及註釋二

韻譯遼闊的幹裏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豔紅花。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散譯幹裏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有相互映襯的綠樹紅花,有臨水的村莊,有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深邃的寺廟,如今亭台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註釋⑴鶯啼:即鶯啼... 顯示全部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 顯示全部

創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以做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一點點的侵蝕着這個巨人的身體。而另一方面,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點成就,飄飄然的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 顯示全部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標籤: 江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82ql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