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關於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方案

關於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方案

關於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方案

若問高中語文教學中最難啃的骨頭是什麼,答案自然是作文。若再問在當前高考模式下作文教學必須啃的文體是什麼,答案應該是議論文。實際上,幾乎所有的教師都認識到議論文教學的重要性,但並不是所有教師都能逐步有效地推進議論文教學。鑑於此,筆者不揣淺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高中議論文起始教學策略。這裏之所以強調“起始教學”,是為了區別議論文教學的高級階段――“提升教學”階段。

關於議論文教學的策略方案

筆者認為,要想寫一篇較為理想的議論文,應該從審題、結構、論點、論據四個角度去努力。具體來説,審題要“準”,結構要“清”,論點要“深”,論據要“精”。在議論文的起始教學階段,我們建議將結構、論點、論據的訓練作為重點,並且將其順序調整為一結構、二論據、三論點的順序,這就是所謂的“三步走”策略。具體策略如下:

 第一步,搭好架子好唱戲,眉清目秀建結構

議論文貴在説理,説理的高下,一看説理者邏輯思維的品質,二看説理者佈局謀篇的能力。其中前者是基礎,需要漸次提升,後者是保證,可以模仿習得。為此,在議論文教學的初始階段,議論文的教學目標應先定位在結構訓練上。就一篇議論文來説,首先要學生掌握議論文的通篇結構,最典範的模式是中心論點加分論點式。就此種模式而言,我們主張六段式結構,即論點段、論證段(含分論2段、過渡1段)、補充段(特例説明或聯繫實際)、結論段,當然根據實情可局部調整。

除了訓練如何建構通篇,文章的局部建構也不可或缺,尤其是論證段的`結構。論證段的結構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其一,分論點的確立;其二,每一論證段的展開。我們認為分論點的確立要遵循“上行下效”和“和而不同”兩個原則。所謂“上行下效”,是就分論點和中心論點的關係角度而言。簡言之,就是立論角度要和論證的角度保持一致,立論的角度有“為什麼”和“怎麼樣”兩個,分論點要自覺和中心論點看齊。為了保證“上行下效”,我們可以通過兩個公式讓學生自測:公式一:“因為分論點,所以中心論點成立”;公式二:“如果具備分論點,那麼能中心論點”。其中公式一適用於檢測“為什麼”角度立論下的分論點,公式二適用於“怎麼樣”角度立論下的分論點。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分論點之間要既要相關又需不同。常見的分論點關係有並列和遞進兩式,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其實可以譬喻解釋――並列的分論點好似人之左右手,遞進的分論點則似人之上下肢。學生理解後可根據自己的思維習慣是善於橫向還是縱向予以選擇。至於每一論證段的展開,在初始訓練中可以固化成如下公式,即論述層次=分論點+闡釋分論點+具體論證(包括舉例和分析兩層)+回扣分論點。這一公式要在議論文寫作中自始至終予以貫徹,否則即使學生掌握了通篇結構,議論文的寫作還是會陷入不倫不類之流弊。

第二步,為有源頭活水來,日積周選精論據

議論文常用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四種,其中前兩種論證方法幾乎篇篇可見。為了讓議論文更有料,我們認為在議論文教學初始階段,應採取有效策略督促學生重視論據的積累。我們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幫助學生選定一個專屬名人,然後規定學生逐日積累該名人的事蹟和言論,並在每週末自選最佳者加以識記,最後要求在各種作文訓練中必須使用至少一個專屬論據。我們以為,這樣的做法能保證學生論據足夠用、更好用和多使用,較好地解決了無米難炊和有米不炊的問題。

為了保證這一做法的落實,教師應該做好以下事情:第一,要選定品格較高的名人庫以供學生選擇。筆者曾經嘗試建立了一個60人的名人庫,該名人庫有如下特點:其一,涵蓋面廣。該庫包含古今中外名人,涉及文學、哲學、政治、經濟、教育、宗教、軍事、藝術等領域。其二,迴避過熱名人。比如該庫不選魯迅而選周作人,不選司馬遷而選紀曉嵐。其三,選定名人資料豐富。比如台灣作家林清玄,人生經歷豐富,著書百餘部。第二,要不定時瞭解學生積累情況。除了檢查學生積累的數量外,還要指導學生培養積累的目標意識,以提高積累的有效性。第三,要在學生的習作中評價學生的專屬論據使用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生一般樂於使用專屬論據,教師在批改習作時應予以鼓勵加分,而對於使用中出現硬套拖沓等常見問題,要細緻旁批或面批。

第三步,一石激出千層浪,淺入深出亮論點

在議論文教學的初始階段,結構訓練和論據積累操作簡單且易見成效,但它們都是議論文寫作的輔料,一篇議論文的好壞最終還是要看論點的品質。我們以為,論點的訓練不宜教條式地就理説理,也不能僅依賴有限的大小作文尋求提升,而可以通過課堂演講這一形式加以訓練。因此,我們將課堂演講分為大小兩種,其中小演講是以名人名言為抓手,學生按照論證段基本模式,提前準備300字左右的文字稿,在課前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論點及論證過程。之後學生就起發言內容的結構規範性、論點的深刻性、論據的新穎性進行評價,最後教師點評,總時長控制在10分鐘以內。而大演講則是每週五抽一節時間舉行一次話題演講,學生輪流做主持,並負責提供以時事素材為主的話題。其他學生則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每組設組長、副組長各一名。具體操作過程如下:第一步,主持人展示材料後,每位同學思考5分鐘後確定自己的論點;第二步,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各自的論點,5分鐘後選出組內認可的最優論點;第三步,組長向教師彙報所在組的論點,並簡單陳述思考過程,經教師認可後簡要寫在黑板上,用時5分鐘;第四步,組內第二次討論,思考如何規範、充分地論證,約10分鐘;第五步,每組組長髮言,副組長可以補充説明,教師逐組點評,約15分鐘;第六步,教師總評優缺點,並根據需要進行歸納總結,約5分鐘。

通過一年時間的嘗試,筆者認為這樣的訓練方法有以下優點:第一,給每一位學生主動展示的機會,多數學生都會精心準備,在論點的思考上用力尤多;第二,兩種演講形式相互補充,不僅保證了訓練的持續性,而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尤其是後者,論點的訓練是全員參與的,組內討論的,班內評選的,較好地呈現了論點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對細心的同學來説具有較好的借鑑意義;第三,教師能更好地發現學生在論點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的指點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利於思考對策,提升教師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議論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我們教學的重點應在結構的規範性、論據的有效性和論點的層級性尋求突破。為了實現這樣的突破,我們採用了“三步走”的策略,以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快適應由記敍文向議論文的文體轉換,寫出符合基本要求的議論文,同時也為之後“提升階段”的教學做好鋪墊,最終讓學生們寫出各具特色的議論文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x28m3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