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議論文 >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

“舍”與“得”可以説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本站小編整理了舍與得議論文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一】

最近,我偶然對“捨得”這個詞產生了一些思考,也許是因為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歷練為自己帶來許多新的感悟。或許是對自己人生定位的探索,觸及靈魂深處,使我不由自主地要重新思索一下“捨得”的含義。“捨得”一詞,最早出自於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的《了凡四訓,後與中國傳統的思想相互融合,隨着時代的更迭,逐步演繹成為一種哲理。“捨得”在哲學範疇有着極為豐富的內涵。

佛家認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

道家認為:舍就是無為,得就是有為,所謂“無為而無不為”;

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聖;

在現代人眼裏“舍”就是奉獻,“得”是成果。它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種選擇。

“舍”與“得”是對立的,但從“有舍有得”角度,它又是統一的,因此“捨得”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的概念。“舍”是放棄,卻成了成因,結出了“得”的成果,不捨者不得,得必因舍而得。佛經有云:“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萬物循環往復,世事滄桑變幻,人生沉浮不定,“捨得”之道貫穿期間,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世間萬事萬物運行的道理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統一。“捨得”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

“捨得”是一種人生態度,人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會明白“捨得”兩字的真正含義的,要想到達“捨得”這樣的人生境界,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不經過深刻反思也是不可想象的。人的一生往往很多時候都在取捨之間徘徊,在“捨得”之中成就自己。世上沒有絕對的平衡,只有相對的持平。對於“舍”與“得”不可求其絕對的均等。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心態,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多,而“所得”的少。而不願再去“付出”,其結果使自己步入一個狹隘的小天地,封閉了自己的發展。

“捨得”也不是有一些人簡單領會的“吃小虧佔大便宜”的實惠做法,而是一種“舍”以己為先、“得”以德為本的辯證思想。這裏的“舍”,是一種奉獻,一種無私的奉獻;“得”是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還有一生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霍英東先生,數十年裏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國內各地教育、醫療衞生、體育、山區扶貧、幹部培訓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身前身後名。人生百年,不過是一舍一得的重複。“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只有這樣財富的`境界,才能普濟天下。其實懂得“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諦。有時我們還真需要選擇“取捨”來豐富人生,在“捨得”中見智慧,在“捨得”後感悟人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企業的發展沒有十全十美的,往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必須舍掉魚才有可能得到熊掌,所以這時候你必須捨得。該舍的時候一定要捨得去舍,如果舍掉了該舍的就有可能得到的更多,有時候只有把磚拋出去才有可能引出玉,否則你得到的只是一塊磚。魚和熊掌不能兼顧。這就需要企業家要有“不捨不得”的大智慧。

人的一生一世,經常面對許多的誘惑與磨難,不得不在“捨得”面前徘徊彷徨。筆者認為,該舍的就舍,該得就得。“捨得之間,和諧之美”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很累,心不累,生活也就一定輕鬆,生活一輕鬆,你就會覺得世間原來是那麼的美好,天地之間為你而生存的東西太多太多,你為天地之間的一切也一定會有太多太多的回報啊,只要你捨得!因此,讀懂捨得,實踐捨得,會使你的人生之花綻放出悠然的、理智的美麗。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二】

舍是失去,得是獲得。一得一失看似相逆實則相融,唯“舍”方能“得”。

捨棄當下,或可圖將來。夏日之烈人皆有感,聽蟬嘶鳴徐風,微覺涼意。人多聞其聲,卻不知蟬為出聲已經歷幾次脱殼。脱殼何其苦痛艱難,彩色羽翼於背脊裂口中掙扎而出。捨棄老去之殼,換取如玉的新身。當其快然飛上高枝,回頭俯瞰掛在樹幹的蟬蜕,應是感喟與欣慰的吧。

兵法有“以退為進”的説法。一代天才豪傑拿破崙率領鋭不可當的法軍打得俄軍落花流水,只顧撤逃。兵臨莫斯科,包括皇帝在內的人都決心死守首都,唯有統帥庫圖佐夫決意放棄莫斯科,退守到首都西南的卡盧加。他用誘敵深入之術,使拿破崙軍缺衣少食,飽受寒病,最終因戰線太長補給不夠而崩潰。俄國舍小得大,吃得眼前之小虧,佔了長遠的大便宜。

田園詩人陶淵明面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媚上欺下之風,捨棄“五斗米”的俸祿,躬耕南畝,哪怕“草盛豆苗稀”,也不願“久在樊籠裏”。舍了坐吃糧餉的口腹之便,換來的是內心的自由自在。捨棄物質享受,獲得精神的高潔。他給後人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榜樣,沿着歷史的路途收穫粉絲無數。

2017年舍與得議論文【篇三】

舍與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諦。

人世間的東西,並沒有固定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主人。事物在取捨之間,自有它的定數。是你的,終歸是你的,怎麼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奪也沒用。

有這樣一個典故:一個貪財的人背一麻袋金子過河。遇惡浪翻船,船伕勸他丟掉金子,可他捨不得,卻最終舍掉生命。身陷絕境,除自身之外,一樣也留不得。想必,這財主一定是守財奴式的土財主,他不懂捨得之道。

事物都既相生相剋又相伴相生。在人們想到“得”的時候,很可能是得不到。而俗眾不想“舍”的時候,可能已捨去很多了。歷史中有很多貪財、貪權、貪色的人,常日裏,看似得到了很多,最後卻又什麼也沒得到,不想舍,可最後連自由、性命都舍了。“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因不“舍”而不“得”。這道理看似簡單,很多時候就是領悟不到。

“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舍是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捨得捨得,先舍後得;舍在前,得在後,也就是説“舍”與“得”雖是反意卻是一物的兩面。舍與得是對等的,你先舍,然後才能得。一個人只有施予才能獲得,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的施予。這就是“捨得”的真意。能“舍”方能“得”。當然,這種“得”更多的是指精神的豐潤,境界的昇華。捨得之間暗藏玄妙,意境很深,只能靠自個去琢磨,去感悟。

司馬遷捨棄男人的尊嚴,得到了《史記》千古流傳;陶淵明捨棄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紅巖的英烈們捨棄生命,得到了與青山同在……當然這些都是大“舍”與大“得”,雖高山仰止、心嚮往之,普通人卻難以企及。

“舍”與“得”可以説是一種交易,一種左手對右手的交易,很公平的。怎樣“舍”,又怎樣“得”?值與不值,在於人們心中的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價,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也有不同的等價。常聽老人們講,年輕的時候為了學業、事業,我們捨棄承歡膝下,捨棄與家人團聚,我們覺得值,因為我們得到了學業、事業。但當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機會承歡膝下、沒有機會彌補對家人的虧欠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對當初的選擇發出疑問:值嗎?多少年來,人就在這樣的怪圈中,不斷地輪迴。

墨子説,貧窮的時候顯示出廉潔,富有的時候表現出仁義。再有錢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牀。不要奢望得到佔有一切。特別是在物質方面,捨得意味着自己的富有。不是一個人擁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給予他人很多才算富有。捨得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個窮人把討來的飯讓給同伴那一刻他就是富人了,正是因為貧窮,他的佈施才更有意義。因為這體現了他的心量和胸懷,不像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台窮得只剩下金子,人世間的親情和一切都捨去了,夠可憐的。

人生需要捨得,捨得豐富人生。

“捨得”,有舍必有得,如今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為何還不釋懷。緊握拳頭,你什麼也沒有;攤開雙手,你就擁有整個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yilunwen/qego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