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敍事作文 >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徵文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徵文

今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十五),是中國一代儒學大師朱熹誕辰880週年紀念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承朱子文化徵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徵文一:

朱熹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後具有世界影響的傑出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被視為東方文化的象徵。朱熹寓居建陽、武夷山之史事,盡人皆知,殊不知朱熹之所以與閩北結下不解之緣,蓋源於其父朱鬆來尉政和,羣山迤邐千年不老的閩北古城政和,是朱氏家族入閩的第一站。現在大家都這樣説,朱熹孕於政和,經過歷史考證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説政和是朱子文化的發祥地更為準確,更能説明政和於朱子文化的關係。目前我們政和遺存的了兩座對於研究朱子文化來説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那就是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朱熹祖母程氏夫人墓,朱森墓在鐵山護國寺邊,程氏夫人墓在星溪富美村。

朱熹一生70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閩北度過,我把朱熹與閩北的關係概括為五句話20個字:朱子孕於政和、生於尤溪、長於建毆、學於武夷、老於建陽。

孕於政和:宣和五年(1123年),在政和任縣尉五年屆滿的朱鬆調任尤溪縣尉,監泉州石井鎮税。建炎三年(1129年)12月,剛要調建州(今建甌)工作的朱鬆聽到金兵自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的消息,放棄所攝之職,攜帶在尤溪的家眷回到政和,寓居鐵山護國寺。此時兵荒馬亂,烽煙四起,政和也不安全,建炎四年(1130年)8月,朱鬆倉皇買舟攜眷避到自己任職的尤溪,時刻都作着避入深山的準備。 離開政和月餘後的.9月15日,朱鬆的第三子沋郎——未來的理學宗師朱熹降生。

朱熹生於尤溪鄭氏草堂,7歲以前隨父母在政和尤溪一帶生活,朱熹7歲下半年,隨父親從尤溪遷往建州(現建甌)暫居,紹興十年也就是1140年朱熹11歲時,時任朝廷四品承議郎的父親朱鬆,因反對賣國求和,遭秦檜黨羽的排擠,被貶,受任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未赴任,朱鬆忿然辭官南歸,舉家正式來到建甌,居住在建甌城南的環溪精舍,從此在家專心教育子女。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的春天,正當朱熹勤學苦讀之時,年僅四46歲的朱鬆鬱悶成疾去世。

朱鬆病逝後,朱熹遵從父親遺命,14歲的朱熹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裏,依附朱鬆生前摯友劉子羽,子羽視朱熹如已子。在五夫裏,南宋宿儒胡憲,劉勉之,劉子翬均授朱熹以學,五年後,年僅十九歲的朱熹即登進士。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朝廷授朱熹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後歷事南宋高宗、孝宗、寧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軍、知漳州、潭州。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載,立朝僅46天,任祠官達23年,待職、無職或罷職16年,在朝當官時間很短。

朱熹在武夷山呆的時間最長,14歲到武夷山至64歲遷居建陽,除去外地為官的七年,其他時間都在武夷山,前後達五十年。64歲遷居建陽考亭,1200年4月23日(南宋慶元六年三月初九日),朱熹在家裏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徵文二:

這位一生剛正不阿、懷才不遇的大詩人,身體每況愈下。他已知自己的時日無多,就把年僅十四歲的朱熹託付給崇安五夫好友劉子羽,又請五夫的劉子羽、劉勉之、胡憲等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父親撒手人寰,十四歲的朱熹強忍少年喪父之痛,扶持着母親和妹妹前往五夫,開始新的生活。次年,朱熹葬父於崇安五夫裏之西塔山,再葬寂歷山。

朱熹幼年時,其父仕途坎坷,一家人漂流於尤溪、建甌、政和之間。期間,朱熹常隨父親到政和鐵山祭掃祖父祖母墓,留宿於父親創辦的雲根書院,講授理學,或數月,或半年。雲根書院、韋齋書室對朱熹成才,有着至關重要的薰陶作用。朱鬆臨終時還諄諄教導:汝勿忘父,祖之學志也。

很多人感歎於朱子沒有在他的孕育地留下墨寶,但是我們還是從一些歷史資料中找到一些朱熹當年在政和寫下的文字,窺見了少年朱熹的雄心壯志和對政和的情感。

《十月朔旦懷先隴作》詩是少年朱熹在政和祭掃祖墳時,留宿護國寺時寫下的。詩末四句寫道:“封塋諒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銜訓倘在斯。”詩歌表達了少年朱熹奮發勤學的壯志。

“踏破千林黃葉堆,林間台殿灪崔嵬,谷泉噴薄秋逾響,山勢空濛畫中垂,一壑秖令藏勝槩,三生疇昔記曾來,解衣正作留連計,未許山靈便即回。”這首《瑞巖詩》詩就是朱熹遊覽政和錦屏、洞宮等地後所作,詩中對政和迤邐的風光充滿了無限感情。

朱熹留給政和的遠遠不止於這些文字,政和的山山水水留下他的款款足跡,政和的歷史文化積澱他的理學淵源。為了祭祀朱文公,明嘉靖時知縣俞時歆建“朱子祠”,安設朱子牌位於雲根書院,明、清時期多次修繕重建。風雨歲月,故址無存,但是朱子文化卻在這裏深深的紮根,如政和縣政府後朱鬆當年所植大樟樹,枝繁葉茂,葱葱蘢蘢。

  2016傳承朱子文化徵文三:

今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十五),是中國一代儒學大師朱熹誕辰880週年紀念日。當天,來自韓國、日本、台灣及大陸等海內外專家學者聚首朱熹曾長期生活、著書立説、傳道授業的武夷山市,探究朱子文化對於東亞文明的影響力。

“在中華文化中,朱子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朱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張希清首先表示,朱子文化是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是現今道德建設非常重要的一個文化寶庫,血脈相承的兩岸同胞更應在弘揚和傳承朱子文化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則指出,朱子文化讓兩岸民眾越走越親切。“前幾個月我帶了一些台灣學生到武夷山重走朱子路,很多學生雖然是第一次到大陸,但是他們跟大陸同胞沒有隔閡,一路走一路探討朱子文化,彼此增加了解、增進感情。”

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台灣朱子學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朱茂男説道:“兩岸一家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有着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儒家文化。兩岸在共同弘揚和傳承朱子文化的同時,也為兩岸交流交往形成了和諧的氛圍。”

朱茂男認為,“理一分特、求同存異”的朱子思想是兩岸現今必學的課題,也是不變的真理。

朱熹是是中國南宋思想家、理學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所倡導的“讀書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的家教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成為家教庭訓的懿範,並廣泛傳播到東亞國家且產生深遠的影響,人們習慣上稱朱熹為朱子,他對後世影響的言行詩文的文化稱為朱子文化。

 

標籤: 朱子 傳承 徵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xushizuowen/70on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