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5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5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音樂之聲觀後感(精選5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1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説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着從瑪麗亞嘴裏汩汩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着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2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

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裏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裏過着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着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從傳統的意義上説,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説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音樂之聲觀後感3

四紛飛,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與山的眼神碰撞的時候,總是馬上轉移視線,或者是低頭。女兒因難產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終於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温馨的寄贈。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説了一句謝謝;安妮是一個女孩。

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瑪利亞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裏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人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於是他帶着家人逃出了奧地利。

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泄,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嚮往。

這部影片還有一個譯名叫《真善美》,音樂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詞,我們一定要多看這種電影,將真善美播灑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音樂之聲觀後感4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雖然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還是會有新的感覺。

故事發生在維也納。善良活潑的修女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給他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瑪利亞剛來時,孩子們並不歡迎她,因為他們覺得:誰都沒法跟自己的媽媽相比。瑪利亞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最終她不但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也贏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們成為了一家人。他們與納粹軍官鬥智鬥勇,在修道院修女們的幫助下逃出國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這部影片不僅畫面美,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的音樂。孩子們為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唱起了瑪利亞教給他們的歌《音樂之聲》。上校無法相信這歌聲會是孩子們唱的,自從他們的媽媽去世後,家裏的氣氛全變了,不再像以前一樣充滿歡笑,整天死氣沉沉,就像一座軍營。是瑪利亞改變了一切,家裏那久違的歌聲和温馨又回來了。一曲歌罷,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看到這個場景,誰不為之感動?

瑪利亞初次離開修道院時,對未來很迷茫,她給自己打氣:“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他又會在別處開一扇窗。”這句話觸動了我,我們在困難面前,不要膽怯,不要輕言放棄。瑪利亞面對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長嬤嬤鼓勵她,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條溪,追尋心中的彩虹!”瑪利亞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披着潔白的婚紗,隨着音樂的腳步,瑪利亞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樂之聲觀後感5

聽着這首熟悉的旋律,我重温了小學時就看過的電影《音樂之聲》。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充滿愛與温馨。片中的音樂已是經過了無數次考驗,其中的插曲更是讓我們耳熟能詳。而讓我為之動容的,卻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愛。《音樂之聲》深刻的詮釋了各種愛,不但有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更多的,卻是對祖國的愛。

瑪麗亞是一個古老修道院裏的見習修女,但是,她的性格卻讓她在修道院裏經常惹出一些各種各樣的麻煩。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上校家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影片開始留給我深刻印象的是男女主角初次相見的情形: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漂亮的舞廳時,不由自主地進去玩耍起來。突然舞廳門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言不發地看着瑪利亞。這是上校的第一次出現,卻感覺他是一個冷漠不近人情的人。因為瑪利亞在微笑,他卻幾乎沒有笑過。於是我開始探索他那冷峻嚴肅的外表下那顆真正純淨的心。我很快就找到了一個細節,這位父親時時刻刻都為孩子們辯護,認為孩子們沒有問題,是家教們的問題。這便是父親對孩子的愛。

原來那些沒有留下來的家教沒有耐心,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她們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能理解這些孩子並去愛他們,用最富感染力的事物———音樂區感染、打動這些孩子們,讓他們似乎已經泯滅的童心重新出現。這便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影片後面部分,寫了上校一家為了不受納粹的欺壓,寧願背井離鄉流亡也不願做亡國奴。納粹的邪惡不能征服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邪惡休想玷污最聖潔的愛。這便是對祖國的愛。

聽着這首《Edelweiss》,讓愛永恆,讓愛傳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jndx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