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觀後感 >

觀《袁隆平》有感(精選16篇)

觀《袁隆平》有感(精選16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袁隆平》有感(精選1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袁隆平》有感1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聽到這個噩耗傳出時,我心頭一顫、難以相信這個消息,原來有的人偉大到讓我們以為他沒有生老病死。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雜交稻覆蓋全球夢”,並將此作為畢生追求。他帶領中國科研團隊一次次攻破難題,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做出重要貢獻。看完《袁隆平》這部電影后,我頗有感悟。

“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心懷“禾下乘涼夢”,秉着“躬耕田壟情”,畢生辛勤耕耘,讓全球數億人口擺脱飢餓,用一生為這句話寫下了註腳。我們要讀懂袁隆平院士“平凡”背後的“不凡”,用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敢為人先的創新創造、樸實無我的奉獻精神,寫就不凡人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懷院士揣着“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理想,決心向“飢餓惡魔”發出挑戰,深紮實踐熱土,努力發揮聰明才智,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用一生的實踐讓水稻高產成為現實。

“操場裏跑不出千里馬,花盆裏長不出萬年鬆。”袁隆平院士憑藉豐富的想象、敏鋭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水稻育種經驗,做到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雙結合”,推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古代先賢荀子在《勸學》中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試想,如果沒有在平凡崗位上鍥而不捨、日積月累的創新創造,哪有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就斐然。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勤於“下田”、善於“蹲苗”、敢於“拓荒”,努力從實踐中汲取“創新”之經、“闖關”之法、“奪隘”之策,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樑、鐵肩膀、真本事,努力做敢於擔當的排頭兵、善於作為的領頭雁,以水滴石穿的韌勁和迎難克難的姿態踐行為民之情,實現報國之志。

接續奮鬥,是最好的紀念。我們要從袁隆平的“不凡人生”中汲取成長力量,播種為國為民之夢,涵養創新創造之能,積蓄苦幹實幹之功,在為民造福、奉獻社會中發光出彩。

觀《袁隆平》有感2

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為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為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為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眾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為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為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觀《袁隆平》有感3

12月2日下午,我校在博學樓二樓組織參看了電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非淺。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袁隆平從普通的農業教育者通過實驗,經過不懈努力,飽經風霜後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實驗中,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形狀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經過研究證明出了它是雜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結出的稻粒還多出了許多,於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礙中不懈努力研究雜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來袁隆平家鬧事,還把袁隆平精心研製的雜交水稻摔爛,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幾盆比較好的給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來的心血就會在這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還有一次,袁隆平的一塊雜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們全部糟蹋了,雖然崔主任一直在和袁隆平作對,但袁隆平始終堅持着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看完《袁隆平》,我又聯想到了自已,現在我們的家庭條件可比以前好多了,照道理説我們成就自已的理想也比以前更容易了,可是在我小時候學笛子時,剛開始笛子對我來説是一種新事物,因為好奇所以我學得很高興,學得也很好,可是時間長了,覺得太沒勁了,學了一年我就不學了。我又去學跳舞,可是有許多動作做出來都很疼,我便也不學了。可是現在看到小夥伴們吹笛子,跳舞時心裏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回想起來當時沒有堅持自已的信念真的很後悔。還有一次,我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好幾次我都沒能把電池裝到小裝制中,雖然如此,但是我沒有氣餒,堅持又做了七次,終於把電池裝了進去。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

電影《袁隆平》告訴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已的信念,最終才能取提成功。我們一定要向袁隆平學習!

觀《袁隆平》有感4

每個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樣榮光,那樣威武,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欣賞之餘,難免有一種羨慕的湧動。可是我們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長道路都有一段艱辛的歷史,甚至不為人知。袁隆平,他也不例外。

前幾天觀看了《袁隆平》電影,使我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小老頭,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對他產生敬意。是啊,一個科學家能如此的專注,潛心研究出一種成果,從而造福了廣大的老百姓,這就是他的人生價值。他曾經是一個性格倔強的農科院的大學生,為了研究水稻,在文革期間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他甚至不惜拋下妻子和兒子,把研究陣地轉移到海南島,克服種種困難,終於研究出優良的水稻品種,產值每畝上千斤的好收成,實現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現在的人們生活在蜜罐子裏,什麼都可以隨手拈來,豈不知這些都是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們自己又有什麼奉獻呢?我們不能滿足現狀,只有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努力,那怕是收穫甚微,那也是自己奮鬥的結果,所以我們應以次為契機,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點功夫,比什麼都有意義!

觀《袁隆平》有感5

古人説:“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種子”。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並不瞭解,這次,自從學校組織觀看《袁隆平》電影后,我加深了對他的印象。

袁隆平雖然貌不驚人,語不出眾,可以説是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麼讓他堅持着,培養出雜交水稻?是什麼人呢?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是他那執着的、堅韌的心態,讓他堅持了下來,是他那熱愛科學、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精神,讓他永遠停留我們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總共有三個理由:其一,他熱愛大自然,不刻板,那時候,搞科學研究的人都在辦公室裏工作,雖然整天埋頭苦幹,卻並沒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簡直就是書呆子。而袁隆平則相反,他親近自然,喜歡觀察,有自己獨特的思想方式,這也是讓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當紅衞兵衝進他家,砸爛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時候,他還喊着:“打倒袁隆平!”這不代表他無能,他軟弱,只是他保護家,讓他繼續研究水稻的做法。這又讓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熱愛人民,關愛家人。他愛妻子,不讓妻子受到傷害,不讓她受苦。他愛人民,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類。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關心,讓他撲在書桌前研究,這也是他成功的動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偉大,不平凡的奉獻,袁隆平爺爺是個耕耘者,一個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每一粒糧食都是用勞動人民的血汗換來的呀!

觀《袁隆平》有感6

每當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就會寫觀後感,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袁隆平爺爺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飢腸轅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而電影只拍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的故事,雖然有點短,但是袁爺爺91年的人生每一年時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了解,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看袁爺爺的採訪都能看到袁爺爺是一個風趣絲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這部影片以鮮活藝術手法再現了袁爺爺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袁爺爺曾説過"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物質上容易得到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輩的人雖然物質上較為匿乏,但是精神上卻是豐富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無比純粹的。

再次向袁爺爺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空就不再回來,但是您的光榮奇蹟將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袁爺爺,一路走好!

觀《袁隆平》有感7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開演之前,媽媽什麼都沒有對我講,我也不知道袁隆平到底是誰,是幹什麼的。電影開始後,當我看到影片中有個姐姐餓得頭暈,還是那個姐姐要拿出家裏僅有的準備種地的種子要給袁隆平爺爺做飯吃而磕破了頭,袁爺爺眼睛裏滿含着淚水、充滿着堅定:不能讓老百姓再捱餓,讓老百姓吃飽從那以後成了袁爺爺畢生的奮鬥目標。我忽然想起,我在國學班裏最早學過的神農氏,那袁爺爺不就和神農氏一樣,用一根神鞭,正在趕走那個讓許多人民飢餓的惡魔。

從那以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爺爺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春夏秋冬: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他不畏懼任何困難,勇敢執着地為着自己的夢想前行。最終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科研,袁爺爺終於成功了!

我雖然還只是一個二年的小學生,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真的很想在若干年後去北京念一流的大學。媽媽告訴我那同樣也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我也要像袁爺爺一樣,遇到困難執着前行,多多學習增長本領,持之以恆地朝着自己的奮鬥目標努力向前!!!

觀《袁隆平》有感8

今晚本想簽到後離開,不想卻被電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時説到要看《袁隆平》,聽老公的語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我是城裏的孩子,我從來沒有過沒東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顧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歡他身上一種"正直人"的味道,一種執着的精神,一個哲學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一個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農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於北平(今x),漢族,x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xx。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現年80歲。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x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x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座客教授、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x農業廳下屬x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x學院名譽教授、x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x省科協副主席和x省政協副主席,x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質: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飽問題;

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羣書;

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6、熱愛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觀《袁隆平》有感9

2021年5月22日是日月同悲的一天,當日下午1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在長沙溘然長逝,享年91歲。

當全國人民得知這個悲痛的消息時,各大媒體以及朋友圈,看到的是鋪天蓋地的對袁老的不捨、憧憬以及感激之情。在長沙,許多人夾道送別袁老的靈車,哭嚎出內心的痛別。還有許多人在袁老曾經就讀的西南大學的雕像前獻花。袁老一輩子幾乎都是面朝黃土地躬耕在稻田裏,一生都在為人民能夠吃飽飯而努力奔走着,因為這樣,祖國和人民也記得他,祖國和人民會永遠記得他。

而我作為21世紀的90後,瞭解袁隆平爺爺是“雜交水稻之父”,可是我對於他老人家的生平和水稻的研究事蹟瞭解的並不透徹,這驅使我觀看《袁隆平》這部紀錄片,深入地瞭解他的生平故事,瞭解他的“禾下乘涼夢”。

走進這部紀錄片,瞭解到,當袁老在安江農業學校教書時,他關於水稻的種植理念和同校的劉老師的種植理念大相徑庭時,劉老師的課堂門庭若市,而袁老的課堂門可羅雀,只剩下了一個學生董婕,也就是後來袁老的老婆,不過在真實生活中,袁老的老婆的妻子叫鄧則(鄧哲),電影裏叫做董婕,至於為什麼在電影裏面要改名,這也是觀看電影的我頗為狐疑的一點。即使大部分學生青睞劉老師的課堂,袁老在水稻種植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董婕一起關注自己培育的水稻,當看到那株水稻有230粒種子時,他們的歡呼和雀躍,就是田野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培育高產的水稻上的道路上,袁老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其間遇到很多挫折。紅衞兵砸家,破壞供研究而種植的水稻,試驗田被毀壞,以及水稻產量遲遲未增,這條道路走起來是艱難的,但是袁老義無反顧地堅持往前走。

某日,當他去一個學生家裏家訪時,學生的妹妹突然肚子疼,因為長期沒有吃飽,便蹲下了身。袁老了解之後,給了小姑娘一個冰,可是小姑娘卻不捨得吃,説要等肚子餓得癟癟的再吃。當袁老在學生家裏吃飯時,小姑娘想要搭凳子去拿樑上的水稻種子給袁老吃,卻不慎摔了下來。我想,袁老看到這些畫面,無不堅定着他繼續研究高產量水稻的決心和信念!我想這些畫面,都是激勵着袁老想要解決人民“吃不飽飯”的動力吧!

有才華的人,也總是有着自己的個性和魅力。袁老在培植高產水稻的道路上,儘管困難重重,甚至他也不清楚自己最後能夠成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躬身於田野上,研究水稻,希望能夠解決人民吃飽飯的難題,他老人家的身上彰顯的有一種韌勁。除了對水稻的專情,袁老似乎也是一個別有風情的人。

他會在田野上拉小提琴,還會説英語,講起話來幽默風趣,做事有着自己的獨立思想,雖然與袁老素未謀面,但通過電影裏或者視頻裏看到的袁老,感受到他的與眾不同和別具一格。我們有這樣的一位同胞,有這樣的一位惦記着人民的前輩,我們是多麼幸運的華夏兒女。

觀看影片,除了對袁老對水稻的執着研究所感動之外,還為他的心中大愛所折服。袁老研究雜交水稻,便是為了解決人民的吃飽飯的問題,但是他不僅想解決中國人的吃飽飯問題,甚至走出國門,無私地將雜交水稻技術帶出去,讓全世界更多人可以解決吃飽飯的問題。看到他無私地心憂全世界人民的吃飽飯問題,那一刻,他不僅是我們的袁老,更是全世界的袁老。為他的胸襟和大愛所動容和折服!這是一名令我們感到驕傲,並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前輩!

影片中,也看到了袁老的遺憾。在他父親去世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妻子才告訴他這個事實,因為他父親叮囑不要告訴他,因為他忙,他要做大事。父親去世,自己卻不能知曉,這對於袁老來説是一個多麼大的遺憾。正在他將汗水灑向稻田時一些無可挽回的遺憾也爬上了他的心尖。

看完《袁隆平》這部影片,袁老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立體和具體,我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大家對袁老的不捨和感激。因為他是除了父母、我們自己,另一個關心我們是否能夠吃飽飯的人。雖然我不曾經歷過食不果腹的那個年代,但是在我的父母的講述下,也大約瞭解他們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能吃飽飯,是多麼簡單又樸素的願望。而在那個吃不飽飯的年代,有這樣一個人為人民吃飽飯而憂心,又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袁老一生躬耕田野,形容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只為一事來”同樣可以用在袁老身上。除了袁老,還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奮戰在一個領域,比如同日去世的99歲高齡的肝膽之父吳孟超院士,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原子之父——錢三強,導彈之父——錢學森等等,這些人一生致力於科學的某個領域,為我們的強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和他們相比,我們就是世間的螻蟻,微不足道。可是小小的我們,也可以有大大的夢想,我們雖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他們,但是我們可以追尋他們的光,去發出自己的光,同樣也可以在這個社會創造出一定的價值!

這些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一生的人,不僅需要我們記住,更需要化作指引我們奮力前行的光,牢記他們的光榮,獻出自己的使命!

偉大的人民前輩,你們一路走好!你們的夢想,後繼有人!

觀《袁隆平》有感10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通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説:“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祕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峯。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約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的《本草綱目》;“炸藥大王”諾貝爾,由於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終身未婚……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衝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觀《袁隆平》有感11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電影之所以感人,歸根結底的原因只有一個——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勤勞、堅韌、仁愛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裏,用電腦算出來的。那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點摸索總結出來的。現在搞學術的人難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樣的勤勞辛苦精神呢?就以這次電影發佈會為例,那麼多的媒體記者,發佈會一結束,全都離開,趕回去發稿子。可是他們連電影都沒看,又如何能寫出感動人心的稿件呢?曾經踏實的中國人,在如飛的社會節奏裏,早已經變得浮躁,又怎麼能獲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夠堅韌,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堅韌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堅韌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着雜交水稻;他的堅韌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持,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堅韌的,是他心中“為民謀食”的仁愛精神。

袁隆平説:“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這正是中華文化裏,“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這是人類社會最廣大最深厚的仁愛精神,遠比什麼虛偽的上帝來得真實。正是這種“愛人如愛我”的仁愛精神,幫助袁隆平戰勝數不清的困難,最後獲得成功,為人類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億人。這種精神,是推崇天下為公的中國人所獨有的。這種精神,放在自私社會裏是行不通的——現在為什麼不出袁隆平?

電影《袁隆平》裏,袁隆平因為在課堂上推崇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領導的批判。原因當然是“否定社會主義科學,提倡資產階級學術”之類的。這就太令人鄙視了,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也沒有階級之分,不管誰的成果,只要是為人類造福,為何不可拿來我用?如果按照電影中這幫弱智革命派的邏輯,蘇聯的人造衞星技術,源於納粹德國的火箭飛行技術,技術到底算誰的?蘇聯人造衞星上天,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先進,還是納粹制度的成功?

以劉老師為代表的幾個水稻專家,就是這一類人。他們自己無能,卻佔據着位置。這還不算,他們還要極力破壞別人的事業,限制別人的能力,讓別人也一事無成。大家都一樣無能,他們的無能看起來才正常,才不會被關注,他們的地位才不會動搖。劉老師因為怕袁隆平培育出雜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毀掉,寧可損失國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極點。“木秀於林,風必催之”,這個風,不是來自敵對方向,而往往是來自自己陣營。這種醜陋的中國精神,貫徹在無數的中國人中間,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受列強欺壓,被英法聯軍打,被八國聯軍打,被日本鬼子打。因為這個精神,中國屢遭外商打壓,一些醜陋的中國人,爭相在外國人面前獻媚爭寵,卻對於自強的中國人,明槍暗箭,除之而後快。如果説,中國人不能夠根除這種劣根性,那中華崛起夢就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卑劣的小人們,把無數的袁隆平扼殺在萌芽裏。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然而,按照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她應該產生千千萬萬的袁隆平才對。那些被扼殺了的天才,都毀在這些中華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果靜林們已經開始努力了,我們難道就只想旁觀?為了祖先的光榮,為了國人的幸福,我們需要為重振中華精神做點什麼!

觀《袁隆平》有感12

為緬懷袁隆平爺爺,5月2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集體觀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袁隆平爺爺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的研製出雜交水稻。雖然在研製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沒有被困難打敗。他執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台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我對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瞭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爺爺,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對他產生敬意。

袁隆平爺爺説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粒小小的種子,卻改變着世界的歷程,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爺爺已經離我們而去,他不怕困難、腳踏實地、鍥而不捨的品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當下我們該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糧食,為深切緬懷袁隆平爺爺,餐餐光盤我們在行動!

觀《袁隆平》有感13

誠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多的報酬。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就像春天裏的第一滴甘露,他們悄無聲息地滋潤着世界萬物;就像夏天裏的第一縷涼風,他們默默地吹散我們的疲憊;就像秋天裏的第一片落葉,他們永遠在貢獻着自己的生命;就像冬天裏的第一縷陽光,他們站在背後,温暖着我們。

他們,可以是很多人。他們,可以是大街上默默無聞的清潔工,可以是總是走在災區第一線的志願者,可以是為培育我們嘔心瀝血的老師,也可以是堅持追夢的科學研究者。

袁隆平,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他是個耿直的人。

他的夢想,就是為天下蒼生研究出高產糧食,讓人類不再被飢餓折磨。小時候,他就很喜歡與大自然接觸,喜歡大樹,喜歡花朵,喜歡小草。如他所説,“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抱着滿懷對大自然的熱情工作。

他對事業的熱情與責任感,遠遠地超過了他對個人榮譽的追求,也許,他也心存愧疚,但是,對人民羣眾的責任感,讓他無暇顧及他私人的情感及親人。

我認為,一帆風順這個詞語是不應該出現在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的身上。袁隆平也不例外。女友的離去,曾讓耿直的他心裏滴血。這讓他感到彷徨,讓他思索他一直信奉的人生規則是不是不對呢。但是,隨即而來的饑荒,卻讓他堅定了他的夢想。在與領導聊天時,他提起了一句詩來形容他的心情——“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漫步。”——毛澤東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迷醉於大自然的景色。”居里夫人的這句話像一條芝麻開門的謎語般,令我頓然醒悟。提煉鐳這樣在旁人眼中枯燥無味的工作卻在居里夫人眼中是迷人的呢,那麼袁隆平是不是也一樣呢?

虛詞假意如同人魚滾落的淚珠,始終會化為泡沫,即使刻骨銘心,卻總該是虛幻的。與其看着泡沫散去,不如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

蜘蛛夜復一夜堅持地織網,直到逝去;飛蛾日復一日地飛向燭火;蚯蚓蜷曲着身軀天天為花草鬆土……他們堅持着,行動着,一百次的失敗只是為了一次成功。

但是,在學校中,我卻看到了很多的人逃課,打架,去網吧……他們只是在任性地揮霍着短暫的青春而已。人生苦短,我們不求名垂青史,但為什麼不讓自己活得有價值一些呢?

固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在工作中獲得很多報酬的人,但人類更加需要那些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閒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的夢想家,他們不為名利,只為了造福人類。

觀《袁隆平》有感14

彩虹,總在風雨後出現;成功,總是在付出血汗和經歷坎坷之後才會來到我們身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經歷過無數挫折、失敗,付出了大量精力、汗水之後成功培植出了高產量水稻——雜交水稻。

12月2日,我們五年級同學觀看了電影——《袁隆平》,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袁隆平是一所農業大學的教師,在充滿飢餓的時代,他立志要培植出高產量的水稻。一次大暴雨毀了他實驗田中的雜交稻,家中的盆栽水稻全部被紅衞兵砸了……在研製的過程中,他雖然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毫不放棄,堅持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雜交水稻被他研製成功了。

在“風雨交加”的培植實驗道路上,他不屈服、不向困難低頭的頑強精神把我深深感動。袁隆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比起袁隆平,我就要和他相差“十萬八千里”了。記得有一次去爬山,我剛爬到一半就累得不行,不願意跟着“大部隊”向勝利前進。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太容易向困難低頭了。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許多挫折、坎坷、不順心,但只要戰勝這些,美麗的彩虹就一定會出現在你眼前!

觀《袁隆平》有感15

小時候每當吃完飯只要飯碗裏還有一粒米飯,外公就會不停的説:“要是在59年60年,能吃飽一頓飯那就是奢侈的事,現在能吃飽了怎麼碗裏還剩這麼多”。聽了外公的話就自覺的把沒吃完的米飯全吃完。看了《袁隆平》電影的一開始不由得就想起了外公的這段話,那個時候國家最困難的日子,時間停留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x逝世,享年91歲。當時我正好在翻朋友圈突然閃出一道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新聞,我真的愣了一會,總覺得這個新聞是假的,因為前不久我才看到袁隆平院士的鼓勵年輕人從事農業的視頻“現代農業不是過去的農業,現代農業是個高科技的農業,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都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還有那句“不會了,再也不會了”等話語歷歷在目。感覺是自己的親人不在了的那種憂傷感。懷着對袁隆平院士深深的悼念,我重新觀看了《袁隆平》這部影片。

影片講述了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為解決人類温飽問題,執着於雜交水稻研究的坎坷歷程。在學校的試驗田裏袁隆平院士發現一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羣”高產稻穗然後將它培育失敗,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產的雜交稻,經過他反反覆覆的不怕困難的研究,他和助手頭頂烈日,汗流浹背的在試驗田種植培育,社會各界也向他拋出橄欖枝支持他,歷經多次失敗,雜交水稻成功了,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是中國繼四大發明以後的第五大發明,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

回顧袁隆平的生平,他其實就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是卻不平凡的偉大,是他實現了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現在的非洲是個非常貧困的地區,但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讓他們有活下去的希望,他的貢獻是世界的。2020年中國實現了全面脱貧,我們的腰包也富了,但我們也許“吃的太飽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大多體會不到袁隆平那句“沒飯吃真難受”,不珍惜飯碗裏面的糧食。袁隆平院士已經離開我們了,我們不能夠“吃的太飽了”,要珍惜每一粒糧食。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

觀《袁隆平》有感16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閲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着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峯。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着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説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着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標籤: 精選 袁隆平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guanhougan/9d3pm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