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5篇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5篇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

我今天讀了一個小故事,名字叫《孔融讓梨》,故事講的是古代有一個四歲的小孩叫孔融,有一天他們家裏來了一位客人。

父母讓孔融分梨,雖然孔融只有四歲,他卻知道把大的分給父母兄長,最小的留給自己吃,我覺得孔融真了不起,他生活在那麼遙遠的古代,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生活在新時代,就更應該做到了。這時爸爸買了一個大西瓜回來了,爸爸把最大的一塊給了我,我接過來沒有吃,而是給了媽媽,爸爸媽媽看我這麼懂事,開心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2

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謙讓和孝順,把大梨讓給哥哥們,小的留給自己。想想我們自已生活中,有沒有做到這些?

我們這些孩子在家裏都是大人圍繞着我們轉,我們還老是不聽話,一點都不為大人着想,其實大人也是為了我們好,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3

中國,素來都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文明禮儀都代表着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恐怕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就是這個故事更加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孔融讓梨》講述了孔融四歲時,他與兄弟們一起吃梨,大家讓孔融先挑,他挑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身邊的大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梨。他説:“跟哥哥們比,我年紀比較小,理應吃最小的梨;跟弟弟們比,我的年紀比弟弟大,應該把大梨留給弟弟。”大人們聽了讚賞不已。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家喻户曉,成為教育少年兒童謙虛禮讓、尊老愛幼的典範。回顧兒童時代,那時的我總是把好吃的居為己有,臉上還時不時地露出一副警惕的神情,現在回想起來既覺得我很慚愧,又覺得很好笑,再看看孔融,他那麼小的年紀竟已明白了並做到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真了不起。”我不禁在心中由衷地讚歎。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有孝心的人。

我曾在《吃西瓜》這篇文章中遇到了這樣的人。在文中,“我”為了讓爸爸媽媽奶奶吃上最甜的西瓜,不再像往常一樣把甜的西瓜留給我,而自己吃不甜的西瓜。於是就做好了記號,但後來因為拿了一塊其實並不甜但卻很大的西瓜而遭到了父母的誤解。

最後“我”雖然受到了誤會,但是父母和奶奶都吃到了甜滋滋的西瓜。“我”的心裏也像吃了蜜一樣甜。讀了這篇文章,我的內心深受感動,感觸到了那份最温暖的親情。 尊老愛幼是中國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禮儀。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將這份文明禮儀繼續傳承下去,以最好的姿態向世界展示我們中國人的文明禮儀。讓“禮儀之邦”這個美譽永遠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4

孔融讓梨是一個家喻户曉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給了哥哥,父親問他:“你為什麼要把大梨給哥哥呀?”孔融説:“哥哥比我大,應該吃大的。”父親又給了孔融一個大梨,孔融給了弟弟,父親又問他:“你為什麼要給弟弟呀?”孔融説:“弟弟比我小,我應該讓着他。”

以前,媽媽買了好吃的,我覺得大的好的理所應當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經常因為一些小東西爭得面紅耳赤。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謙讓是一種美德,我們要學習它,但不能凡事都謙讓。比如:學習上我們要你追我趕,相互比拼,這樣我們才能共同進步。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5

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後,覺得孔融不僅聰明能幹,而且很懂得尊敬長輩,和哥哥姐姐團結友愛。爸爸要他分梨,他把最大的分給爸爸媽媽,而把最小的留給自己。

四歲的孔融知道這樣做,我們比他大多了,更加應該懂得講文明、禮貌。老師經常教我們要尊敬長輩,同學間要團結友愛,今後,我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孔融的行為。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6

今天我和媽媽讀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讓梨》。

故事裏面講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歲一天,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大家都好奇的問他,你為什麼挑小梨吃,而不挑大

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梨,我是小弟弟,應該吃小的啦。大人們聽了都稱讚孔融是個懂事謙讓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並不是叫我們讓一個梨,而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應該學會謙讓,要多關心別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決心以後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有謙讓精神的,有愛心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7

今天,我看了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

那時孔融才四歲,他爸爸從集市上買了一籃梨,孔融的兄弟們都跑上去搶大梨吃,只有孔融呆在一邊沒搶。爸爸看了非常不高興,讓大家把梨放好讓孔融來分,孔融先拿了兩個最大的分給了爺爺和奶奶,再依次分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分到最後只剩兩個梨了,孔融毫不猶豫的把大的分給了弟弟。當爸爸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孔融回答説:”老師説要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所以應該把大的分給哥哥們,弟弟比我小應該讓着他,所以把最小的給我自己。“爸爸聽完後滿意的點了點頭。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要尊老愛幼,這時我想起小時候媽媽説過,吃東西時先要給長輩們吃,上學後,老師説過,同學間要相互幫助,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在學習中也要一起分享,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8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長輩,尊重兄長,講究禮讓。孔融四歲那年,一位客人帶來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給他們弟兄幾個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給了幾個哥哥,將最小的留給了自己。家人不解,孔融就説:“哥哥年齡比我大,應該吃大的,我是弟弟,應該吃小的。大家都誇他是個懂事的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朋友要從小尊重長輩,團結同學,有愛他人,只有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9

這天我和媽媽讀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讓梨》。

故事裏面講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歲一天,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大家都好奇的問他,你為什麼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就應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就應吃小的啦。大人們聽了都稱讚孔融是個懂事謙讓的好孩子!

這個故事並不是叫我們讓一個梨,而是教我們怎樣做人。我們就應學會謙讓,要多關心別人,不要光想着自我。我決心以後要做一個像孔融一樣有謙讓精神的,有愛心的人。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0

這個故事,恐怕是無人不知,無所不曉的,我也很早就知道這個故事。然而,當我今天重新重温這個我已聽了無數遍的故事時,我卻思緒萬千。

三字經》裏説:“融四歲 能讓梨”無疑,這是件小事,但在我4歲時,我讓過梨嗎?11年來,我讓過梨嗎?沒有。因為小時候總覺得沒事麼。4歲的孔融就是我的榜樣,教我們“孝”和“德”,或許因為這個,《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才流傳至今吧。

當今社會,在小時候,恐怕已經沒有人知道父母的艱辛,都只有在為人父,為人母后,才明白當年做父母的痛處。父愛和母愛是世上付出得最多,但回報得卻是最少的。有時,哪怕是一句話,一封信,一個禮物,都會讓父母異常感動,甚至眼淚奪眶而出。

好好的孝順父母吧,哪怕是一句問候的話,一張滿分的試卷,一張節日的賀卡,或是像孔融那樣讓梨……

所以,從現在開始,好好孝順父母吧!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1

”孝順為美“,”美“即為那個人人口中的美德。其實美德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經過一點一滴如水珠般大小的好事匯聚,才能真正鑄就那美好的品德。

想必,”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早已是古今聞名的。

一天,孔融的媽媽買回了一袋梨,洗給大家吃。她把洗好的梨放在了桌子上,讓家裏年紀最小的孔融先挑。孔融看了看盤裏的梨。先選了一個又大又黃的梨給了爸爸,又挑了一個十分香甜的梨給了媽媽,接着,他又拿起了其他的大梨給了哥哥們,最後才拿起最小的梨吃了起來。孔融的爸爸看見了,不禁好奇的問:”你為什麼只拿了最小的梨給了自己?你是第一個拿的,完全可以拿最大最香的梨給自己吃。“孔融説:”只有把最好的給長輩,尊敬師長可是做人的道理。“孔融的爸爸聽後又驚又喜。

俗話説”百德孝為先“,只有先做到孝順師長,尊敬長輩,才可以做好其他的事。孔融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正是因為他從小就孝順,心中生善,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贊同。

孝也是一種美,把美傳給家人,傳給長輩,何樂而不為呢?

美德就像是一對長滿羽毛的大翅膀,只要一根根的積攢,終會成為一個讓人人欽羨的美德”天使“。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2

話説孔融讓梨之後,其父大喜,認為此子乃可造之材,逢人便提及此事,鬧得城裏無人不知此事。小孔融也因此聲名鵲起,這也成了流傳千年的美談。筆者好事,近來琢磨着:如果孔融讓梨的故事發生在現代,讓梨之後,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筆者思前想後,不外乎有以下幾種結果。

(一)

孔融讓梨的故事經過個大報刊、電台、電視台的“爆炒”,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網絡上,與孔融有關的網站也不下千萬,每日的點擊率頗高。孔融的人氣直線上升。

有一家電視台為孔融做人物,還邀請了孔母及其幼兒園老師。幼兒園老師説:“孔融在幼兒園表現得很好,待人很有禮貌,深受老師的表揚。”孔母動情的説:“這孩子,從小就顯得與別的孩子不一樣。我就知道,他將來會有大出息。”

一經播出,深受觀眾的好評。許多觀眾寫信,打電話要求重播。各電台,電視台紛紛邀請孔融做嘉賓主持,日程安排得滿滿登登的。

(二)

孔融讓梨激起了其父的創作熱情,他根據孔融的成長經歷,創作了《孔融》,甚是暢銷。一製作人由《孔融》改編了《孔融的故事》,請當紅童星蛋蛋演出,並放在黃金時段播出,創造了收視高潮。該製作人還打算拍第二部。

(三)

各商家見孔融如此受歡迎,紛紛發出邀請函,希望孔融能當其代言人。孔家人的腰包被裝得越來越鼓。孔融要背的廣告詞也越來越多了。最後,孔融成天在背廣告詞。那些廣告竟也厲害,居然影響了幾代人。但是,孔融除了背廣告詞之外,什麼也不會了。

(四)

孔融坦言,當名人真累。但是,一直當名人,孔融也自認為是個“腕兒”,也擺起了架子。在家中,哥哥必須讓着他,孔父孔母必須依着他,誰讓他是棵搖錢樹;在外面,他説一,誰也不敢説二,誰讓“上帝”都崇拜他呢?當初讓梨時的謙虛,已不復存在了。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3

今天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在漢朝一個4歲的小孩,在祖父六十大壽的時候,父親讓他分梨子,他按照長幼的順序分了梨子,留給自己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分給自己最小的?“孔融説:”樹有高低,人有老小,尊敬長輩是做人的道理。“後來父親又讓他分梨子給兄弟們,他還是分給自己最小的,把大的分給哥哥和弟弟,他覺得弟弟小應該讓着他。

一個四歲的小孩,這麼懂事、聰明,尊老愛幼,是多麼偉大的美德。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習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有時是一種寬容,有時是一種貢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向他學習,平時遇到需要幫助的人要幫助他們,坐公交車時要主動讓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4

今天, 我看了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孔融讓梨》。故事主要講了四歲的孔融和哥哥常常在一起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最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説:“我是弟弟,年齡最小,大的還是留給哥哥吃吧!”

無論什麼時候孔融總是先想到別人,最後想到自己。孔融這麼小就懂得互相謙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他讓他的全家人感到意外和驚喜。

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5

一天,孔融和哥哥姐姐放學後,發現了桌子上有一盤梨。於是,哥哥姐姐就去搶最大的梨,孔融沒有去搶。

爸爸見孩子們在爭搶,很不高興,就讓大家把梨放回盤子,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孔融把大梨分給了爸爸媽媽和哥哥姐姐,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

我覺得孔融是一個孝順謙讓的人,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長輩,友愛同學、朋友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xm42x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