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教育學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關於教育學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育學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教育學的讀書筆記(精選7篇)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1

一、《當代教育學》簡介

教育學是師範院校的核心課程,教育學教學是在職教師、教育管理幹部和師範院校學生進行現代教育觀念、教育學知識和教育研究意識培訓的基本途徑。所以,教育學課程對提高教師素質很關鍵,而教育學教材是教育學課程的主要依託。

本書主要介紹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教育學基本知識和教育的社會功能,以及中外當代教育新理論和新理念,在不脱離傳統教育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心理科學、現代教育技術和教育科研新成果,以及當代教育家的教育實踐,力求準確、全面地闡述當代教育學的基本原理。

二、《當代教育學》讀書筆記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學校教育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學制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人口發展狀況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徵等的制約。

在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的多種特徵中,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是各國最重要的特徵。

(1)規模迅速增長教育增長是指教育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教育發展是教育從一個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攝數量、質量,效益的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

(2)體制和結構顯著變化雙軌制即19~20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分別為貴族及資產階級子女與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篩選嚴格、差異懸殊、互相分離、互不溝通的兩個學校系統。單軌制即20世紀後期所形成的統一的、具有多樣職能的、縱橫溝通的單一學校系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單軌制逐漸替代雙軌制。

3、內涵逐漸擴大正規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全面系統的訓練和培養活動。非正規教育是在正規教育制度以外所進行的,為成人和兒童有選擇地提供學習形式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包括各種崗位培訓、校外教育、繼續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指每個人從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家庭、工作單位、社會)中學習和積累知識技能,形成態度和見識的無組織、無系統的終身過程。

不平等嚴重存在教育平等是個體獲得相同的受教育機會、過程和結果的歷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別、種族、區域、社會經濟條件、文化狀態、社會地位等所導致的對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長的種種歧視和阻礙。

(1)教育全民化全民教育即全體國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並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過各種方式滿足基本的學習需求。

(2)教育終身化 終身教育是人們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在漫長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種訓練和培養的總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個體享有越來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機會,並受到越來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為特徵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斷轉向公正、開放、多樣的演變過程。

4、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於電腦和互聯網的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形式變革的過程,教育信息化將促進教育從固定的人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學習固定內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的徹底轉變。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層次結構 教育目的是國家培養什麼樣人才的總要求,是一定教育價值觀的體現。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層次結構。一、個體發展與教育的主導作用個體發展呈現歷史性與社會性、順序性與階段性、共同性與差異性等特徵。個體發展既是現實地展開,又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遺傳素質與環境對個體發展的作用均是與教育分不開的。教育的主導作用既表現為對個體的作用,也表現為對種族遺傳、對環境形成的重要影響作用。個體的發展離不開其能動的實踐,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人的發展經常有着決定性的意義。

(2)發展個性是教育長期追求的目標 個性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具體表現。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別性。從廣義看,個性是由生理、心理、社會性諸方面一系列穩定特點所構成的;從狹義看,僅指心理特點而言,它是以世界觀為核心的一系列個性特徵的結合。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2

在我大學時期的教育學課程上,在老師的推薦下讀過這本書。如今踏入教師隊伍再次重温,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書的名字很通俗——《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而這個淺顯的題目包含了三個關鍵詞:整個,心靈,獻給。由這三個關鍵詞我們又可以聯想到它們對應的三個方面:“整個”,不是一部分,説明沒有保留,完完全全地交出去;何謂“心靈”?這裏我把它理解為愛心和靈魂。要我們教師交出去的是一個人最本質的東西,這很寶貴;“獻給”,意味着我們的恭敬和誠意。我用拆解詞義的方法來解讀這本著作的題目,而這也恰恰是書中所包含的三個最主要的層面,也可以説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用他本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了社會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三個要求。以下逐一展開。

一、讓無私融入生命。

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很少有人會把教育當成是一項機械的程式化的工作來做。孩子的個體有差別,教師也會機動地處理教學和行為事務。教不難,難的是育。我們能不能把孩子當成花圃裏的幼苗來培育,怎麼培育。澆多少水才合適,日照時間要多長,旁枝如何修剪,這些都需要不斷地思索,充分地花時間。這就要求老師的無私品質,一次兩次我們都可以做到,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才是真正發自內心,源於生命的。而這種無私,來自於我們對於一羣小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孩子調皮健忘的天性常常會讓很有耐心的老師都頗感力不從心,有時候真想撒手放任,在無奈之後重新撿起耐心,又會發現對孩子的感情與當初相距甚遠。所以只有把無私融入生命,把學生習慣成孩子來呵護,才能使教育本質的光芒綻放。這一點都不容易,需要長期的自身修煉。

二、給他們最寶貴的。

作為小學老師,我們很少會和孩子們坐下來聊聊天。總覺得他們和自己的想法差別太大,有了時間的代溝。“你哪怕把心都掏出來給他們,他們照樣視而不見。”有的老師比較直白地表示。“沒心沒肺”,也許是很多老師對孩子們一致的看法。我初踏入杏壇,沒有絲毫的教育教學經驗,憑藉着一腔忠心和熱血在慢慢摸索。遇到棘手的問題,我也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

而每每這時,我都會想起我的小學老師,他們十幾年前的教誨是我最直觀最親切的引導。其中尤為深刻的是我一兩年級的數學老師,她不是我們的班主任,兩年間,我記得每堂數學課完成教學任務以後,她都會空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來和我們對話。有時候會跟我們講一兩則勵志的小故事,問問我們的看法;有時候會讓我們説説身邊發生的事,自己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辦;有時候會告訴我們一些事例,讓我們注意安全。有時候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她是怎麼做到跟一羣七八歲的孩子做如此深刻的對話的?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他們的想法有那麼重要嗎?

而事實上,那兩年的課前對話,我都清清楚楚地記得,我甚至能想起她看着我們交流時,面帶笑意,微微頷首的神情。能有這樣的回憶,這很奇妙。而當我深入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書中時,我才豁然明白,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我的那位有着大智慧的數學老師。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説:“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我的那位數學老師無疑是做到了,她給了我們愛心,所以當我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稚嫩觀點的時候她絲毫沒有覺得嘈雜;她給了我們靈魂,這才讓她堅持每節課都給我們做寶貴的人生啟蒙。

她把我們當作成人來對話,才讓我們通往成人的道路充滿陽光;她深信當年的我們有着深刻的記憶,才讓如今的我們記憶深刻。

三、期待真誠的澆灌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教師的角色似乎總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我們往往不願意去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覺得幼稚。而蘇霍姆林斯基的想法卻很執着,他一直覺得,只有成為孩子朋友的老師,才能在教育的大道上走得更遠。“亦師亦友”,這對於教師來説,是一個被昇華的命題。如何做到?兩個字——真誠。不欺騙,不隱瞞,孩子們迷惑的時候不自大,孩子們玩耍的時候不退縮,有這些就夠了。孩子們單純善良的個性會讓真誠的澆灌開出格外明豔的花朵。假如放下我們老師的架子,陪孩子們踢踢毽子,跳跳皮筋;假如我們放下已有的知識面,用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困難,協助他們一起解決,我們就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好朋友。這些由於實際教學的操作,同樣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相信,用真誠的態度和孩子們交流,他們一定會接受,也一定會有共鳴。

總而言之,不管是用無私去奉獻最寶貴的財富,還是用真誠去聆聽孩子的心聲,歸為一點,就是“愛”。因為一個愛字,讓所有的未知都變得清晰而明朗。套用蘇霍姆林斯基在書的前言部分説的一句話,就是“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説:愛孩子。”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3

不知不覺工作已將近十年,經歷了數不經的考試,每次考試之後,好的成績給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覺的就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今天讀了《教育學》,內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來在我心中樹立的工作目標竟轟然倒下。原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出好的成績,更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教師卻一葉障目,按照學生的成績帶上了有色眼鏡。

一、端正態度

如何擺脱這種態度,那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能按照學生的成績來劃分愛的界限,要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成為一種義務。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這種愛不能是表面的應付工作,它是發自內心的喜愛, 教師如果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這種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排解他們的憂愁,從而在感情上拉近師生的距離,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學生願意把教師當作益友,從內心深處把教師當做自己排憂解難的朋友。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使每一堂課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方法。教師關心學生,把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長遠的師愛。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愛以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二、如果教學生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而偏待學生,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無遮掩,或進行體罰,更是對學生的侮辱。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而使學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心裏。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代的教師,我們要明白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當前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根本的道德。

當然,愛不是肆意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爭執時,教師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批評可以嚴厲,但絕不能諷刺、挖苦。“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4

讀了《愛的教育》之後讓我明白,這人世間最珍貴的,最需要的就是“愛”。“愛”會影響到人一生的成長,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更是一門藝術。

《愛的教育》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親了。他為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他採取的措施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也不是粗暴的警告,而是温柔如春風吹拂楊柳般的勸導。這位父親為了説服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讀書,給他的孩子舉了很多已經投入工作的人也不忘讀書的例子,讓他的孩子更進一步地瞭解讀書的重要性。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孩子為了讀書而刻苦努力着,而你也要做這千千萬萬裏孩子中的一員。

這位温和的父親用他堅韌而親切的筆觸敲開了孩子的心扉,因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最能打動這個年男孩的心靈的是什麼。他從不仗着自己是個父親而在兒子面前裝做高高在上的一個大人物,而是學會和兒子溝通,猶如知心朋友一般地親切。他教育兒子要想成為一個男子漢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勇敢地去面對成長中的種種困難和種種挫折。如果有對不起哪個朋友的事,要勇敢地去道歉承認錯誤並請求原諒。這難道不是一位成功的父親嗎?

文章中母親那“愛”的教育也讓我感受頗深。一次,她的兒子閒在家裏,所以她就領着兒子到畸形兒學校去,卻讓她的兒子留在校門口,不讓他進去。出來後對這兒子説:“我之所以不讓你進去,像你這樣體質健康的小孩進去給那些不幸的殘疾兒看見,他們是多麼傷心,有可能他們還會自暴自棄。是的,對於那些殘疾兒來説他們的`心裏都有一塊陰影,現在好心人的幫助早已把陰影拋在腦後了。如果在讓他們看見那些比他們自己健康而又更快樂的孩子,就等於重新再揭他們的傷疤。所以這位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別人着想,要有着一顆善良的心。無論誰遇到了困難都要伸出一雙温暖的手去幫助他們。

雖然《愛的教育》只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日記,但是卻給了我無比深刻的感受。我也要向書中具有良好品質的人物們學習。學會關心別人,用一顆熾熱的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幫助迷失了方向的小孩找到回家的路。讓無依無靠的老人感到温暖,讓在異國他鄉的人不再孤單,讓這世界到處都充滿歡聲和笑語。所以我自己要做好榜樣帶動身邊的所有人。對於父母的嘮叨,我應該好好的理會;對於老師對我的要求,我應該去實踐;對於同學對我的意見,我應該去採納。因為我知道這都是對我的”愛“的教育。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5

暑假裏應學校的要求,也為了給自己“充電”我讀了袁振國老師的《教育新理念》。從社會學的視角看,教育是一種社會化形式,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會規範等內化在個體之中,從而使個人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遵循社會的遊戲規則,調節自身的行為。但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針對受教育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產生了很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在這些觀點中,缺乏對教育目的的真正認知,人們不是對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對犬儒主義的生活態度趨之若鶩。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類貫通的,不管你是教語文,數學,還是音樂,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樂學科來説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説:“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繫,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係,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

重視聽覺體驗和聽覺能力培養引導學生聽懂音樂所表現的情緒。音樂有表現熱情、歡快、活潑的,有表現懷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現雄壯、堅定有力的,音樂反映着各種不同的情緒。由於每個人的體驗與個人的經歷、閲歷、聽音樂的時間、環境的不同雖然是同一樂曲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映。教學中可採用對比的手段,引導學生去鑑別兩種不同情緒所標記的符號,所選擇的節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線條等都有什麼不同,從不斷的對比中感悟出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情緒,總結積累出聽覺辨析與判斷音樂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新時期音樂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審美為核心,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興趣愛好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聽、唱、奏、表演、創造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感受、鑑賞、表現、創造音樂美的綜合音樂能力。

在拜讀袁老師的作品中我聯想到了我們音樂學科中著名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性的音樂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音樂舞蹈、律動、戲劇、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奧爾夫的課就是要播下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打開眼界,瞭解新的信息;要打開思路,創造力是財富,社會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才;要打開心扉,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會裏不是孤立的,要學會與人協作”。

最讓我難忘的是,有一節課,一位老師放了一段音樂給我們聽,然後發給我們每人一個綁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讓我們利用它發出的聲音為這段音樂伴奏,我們不約而同地撥動皮筋聽它發出的聲音,老師讓我們思考是什麼樣的樂器是這樣發聲的?我們知道有很多彈撥類樂器如古箏、琵琶等都是這樣發聲的。通過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們知道了彈撥樂器的特徵和發聲原理。老師利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帶到了音樂殿堂裏。

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事還有,老師讓我們用家鄉話説一個旅遊景點,有二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然後從中選出了“關山”、“趵突泉”、“雲崗石窟”三句話。老師指揮,我們分三個聲部説了這三句話。訓練了節奏練習,再加入打擊樂:響鈴、木桅、鈸做多聲合奏練習。接下來老師讓我們分組創編迴旋曲式,每個小組自己選出獨唱、指揮,創編出旋律加入歌詞,最後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師所説的那樣:播下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這節課培養了我們學生的創造力、與人合作協作的能力、領導能力、即興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綜合了獨唱、合唱、指揮、曲式等多門課程。其中“即興”是奧爾夫教育體系中最突出的一項原則,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學活動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律動、唱奏實踐,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大家的音樂體驗,嘗試創造音樂的能力。即興活動主要注重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做不做”是關鍵問題,而“做得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

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才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新一代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任重而道遠。兩年的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當孩子們取得成績時,我們自己從未發現原來我們這麼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解還很膚淺,以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把“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精髓體現在任何學習過程中。

每個學科都是相通的,最後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並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6

聽説此書寫得不錯,值得去看一看,《美術學科教育學》讀書筆記。我當時聽了不以為然,因為印象中諸如教科書之類大多枯燥乏味,難有激發人的讀書欲,何況此書“貌不驚人”。學習歸來,順手把書往書架上一放,時間長了,也就漸漸淡忘了。

直到在備課查找資料時發現了這本《美術學科教育學》。所謂“用到書時方恨少”,因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認真細緻。先是整體劉覽一遍,感覺挺好,再逐章逐節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嚴謹的邏輯層次、準確的概念界定、融合時代性的教育觀、藝術觀,系統而又全面地闡述了美術學科教育學。無論是學科教育的本質、特點、功能、目的,還是學科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等,作者都一一展開探討,逐層分析,層層深入。同時運用大量的實例圖片,相關數據加以説明,做到圖文並茂。使讀者“觀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問:書中哪些地方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我覺得對美術教育功能目的的闡述和美術教學方法的分析,感觸是最深的。因為前者使我全面認識和了解了美術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樹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後者使我明瞭靈活多變、寓教於樂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術教育的功能目的來説,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階段。認為教學中只要落實美術知識的傳遞和技能技巧的傳授便可,對其潛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視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指出:美術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綜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學生的學識視野,豐富其知識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促進人格優秀特徵的個性發展,讀書筆記大全《《美術學科教育學》讀書筆記》。此外,美術教學應確立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目標。任何單項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都不符合現代教育觀念,不能充分體現美術學科的教育價值。可見,美術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為美術教師對自己執教的學科有一個系統正確的認識是多麼重要!

“教有法又無定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向活動的體現。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比較注重教法的選擇與設計,對學生的“學法”往往考慮得不多。通過閲讀“教學方法”這一章節,加深了我對學生“學法”的認識。比如演示法,對學生的學法要求如下:

1、按講授思路注意觀看演示;

2、模仿、記憶地看;

3、理解、審美地看;

4、觀摩汲取地看。

簡要的幾句話,道出了“看”的契機,解決了授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看、怎麼樣看的難題。可見,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是互為一體的。教師的教法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與學生的學法契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才能學有所得。

“美術學科教育的關鍵是美術老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從業務文化素質、教師能力、心理品質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喚所有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到博採眾長,“一專多能”。不斷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為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教育學的讀書筆記7

暑假假期間,我讀了前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禮。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深深地被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大師的教育實踐所吸引。大師書中字裏行間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這一點,對於我們語文教師尤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説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一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是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孩子。身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

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得到薰陶。由此可見我們愛學生、賞識學生,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用同樣善良,真誠之心去愛他們、愛集體、愛社會,從而的達到受教育的目的。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説:“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更多孩子們的愛戴,就應該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給他們信心,這應該是對所有孩子而言的。對一個靦腆的孩子、對一個木訥的孩子、對一個經常是表現平平的孩子,教師往往一句不經意的稱讚的話語,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小動作,就會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給他們信心,同時也亮麗了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愛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並讓這種愛在我所教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我想,這就是愛的價值;這就使愛的奉獻!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以後還要多看次類的書籍以資增強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在以後的繳械工作中一要勤於讀書,充實自我,使自己的知識海洋不斷得到充盈,不會枯竭,才能源源不斷地使自己充滿活力。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 詩

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總之,我讀了教育類這書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歡看 教育類的書籍,但在這幾年沒怎麼看過,是因為沒有,可現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 麼忙,我在休息時都會看看,從中學到一些經驗,有些隨機帶到教學活動中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2o79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