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關於教育類讀書筆記(精選7篇)

關於教育類讀書筆記(精選7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類讀書筆記(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育類讀書筆記(精選7篇)

教育類讀書筆記1

説實話,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記一,就被其中所記錄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動,幾次不知不覺地熱淚盈眶。如果説,單純的理論套套誰都懂,那麼李鎮西老師觸動讀者心絃的則是一個個樸實真摯、載滿真情的案例,記錄着他與學生之間的情與愛。

李鎮西老師説,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學生家長送給他的一筐雞蛋用煤油爐一天煮一個,全部又讓這位學生吃了;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揹着一位患病的學生步行上醫院,他還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裏給他們送上自己的賀卡,老師在用愛心感動着學生,學生同樣用童心來回報老師。

是的,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的中學班主任老師,他和李鎮西是屬於同一個年代的人,對待學生嚴格,有愛心,有着滿腔的熱情,他把正直、善良傳授給學生,他把青春把愛心統統奉獻給了學生。回憶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很自豪成為了老師的學生,儘管十幾年過去,當初老師眼中那個單純樸實的學生已經為人妻為人母,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呢,然而我卻遇到了,我是幸運的。老師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卻是永遠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夠擁有像我一樣牽掛他的學生,他也是幸福的。

讀着李鎮西老師的故事,回憶着最尊敬的老師,我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也接受着家長和孩子們的對我的"有愛心的老師"的讚許,可是,當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就不會有像小雯那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我的愛心不夠,導致與其家長產生的問題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那些特殊生就不會一直那樣沒有起色;想想我曾經的工作,想想我曾經的失敗,對比李老師這顆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見絀,慚愧萬分。

冰心説:"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對於教育也同樣,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只能説明愛心不夠。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教育類讀書筆記2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後深深感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只需要認定這十二條原則,教育就不會走入歧路:一、社會即學校;二、生活即教育;三、勞動即生活;四、教學做合一;五、在勞力上勞心才是真正的做;六、行是知之始;七、教小孩子自己做自己;八、教小孩子做小先生;九、教勞苦大眾自己做自己、十、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十一、不願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十二、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先生認為要想普及教育,必須就地取材。我們現在的教師去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於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有着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出來,讓我在簡單的文字中發現了偉大的理想。

在讀書過程中有這兩點我感受最深:一是“生活教育”、一是“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説學校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須把社會裏的生活搬一些進來,才有意思。即: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這就好比一個籠子裏面囚着幾隻小鳥,養鳥者看着鳥兒寂寞,就搬一兩根樹枝放進鳥籠,好讓鳥兒跳着好玩,或者弄幾隻其它生物來,給鳥兒作伴。小鳥是比較舒服了,然而鳥籠還是鳥籠,絕不是鳥的世界。所以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就是拿幾個簡單的事例或者一些簡單的方法來教育學生,我們必須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去感受,生活處處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推行的生活教育和我們的傳統教育是有很大區別。先生將傳統教育定義為“吃人教育”,傳統教育是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是打到吃人的教育。

傳統教育是怎樣的吃人教育呢?先生認為有兩種吃法:

(一)教學生自己吃自己

傳統教育理念是將學生教成了讀死書,死讀書;它消滅了學生的創造力,生活力;它不教學生動手、動腦。在課堂上,學生只能聽老師講,老師不讓學生問,學生也不會問;有些老師可以允許學生問,但是卻不會讓他去到社會裏、自然裏去活動。十幾年的學習生活下來,足癱了、手也癱了、腦子也壞了、身體的健康也沒有了。

(二)教學生吃別人

傳統教育,它教人勞心而不勞力,它不教勞力者勞心。它更説: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而生活教育與傳統教育剛好相反:它不教學生自己吃自己、也不教學生吃別人。

它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他只要創造的考成。它教人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教大眾以大眾的工作養活大眾的生命;以大眾的團體的力量保護大眾的生命。

二、“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為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讓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並且,學到的知識與現實應該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在教自然地理的知識時,我們都是通過一些圖片、視頻來進行課堂教學,可是這並不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是自己所感受到的,我們應該帶着孩子真正的去到自然界中,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接觸去感受。就像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衞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説: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應該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

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且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賣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做到與時俱進,這樣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即兒童做下面四件事情:就是遊戲、説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説,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從“曉莊”實驗初期開設的“農事教學做”、“家事教學做”、“改造社會環境教學做”等課程,也可以看出“教學做合一”的“做”已經與生活結合,與勞動結合了。這一“做”已廣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內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課本不再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聚集點。而教師變成了發起人,課本變成了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説的是:若想在做上教人,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小學生來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所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和我們當今社會教育不匹配的情況,但是也是十分難能可貴了!當然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教育類讀書筆記3

這周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我在讀書之前喜歡瞭解一下作者,我覺得這樣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寫的內容。保爾。朗格朗,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終身教育理論的奠基者。1910年12月21日出生於法國加來的康普蘭。大學畢業後,在中小學任教多年,積聚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上世紀30年代轉向成人教育實驗,建立職工教育中心和“民眾與文化”協會,富有成效的活動奠定了其成人教育思想基礎。從1948年開始供職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祕書長,於1951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科科長,後還擔任繼續教育科科長,終身教育科科長,教育研究所代理所長等職,於1971年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卸任。著作《終身教育引論》是終身教育思想的代表。我帶着對作者的這些瞭解,走進了《終身教育引論》。

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出,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體制的“火車頭”,視成人教育為終身教育體制中最有活力和潛力的部分。這一觀點得益於朗格朗多年的成人教育實踐。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成人教育是終身教育的發源地,但朗格朗明確指出,成人教育不是終身教育。成人教育是向成人提供學習機會,包括掃盲教育、職業教育等等。而終身教育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各級各類教育的總和。因此,成人教育在時間、內容等方面的內涵遠不及終身教育,成人教育只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

隨着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人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係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在人類教育史上,難以找到一種教育思想如終身教育思想一樣,能夠在短短半個世紀裏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認可,並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貫徹落實,迅速而廣泛地傳播。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並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後祝願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類讀書筆記4

去圖書館借書,無意中看見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借回家後經過幾天的閲讀,我真是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在閲讀期間,我數次流下眼淚。我從中感到了一位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的教師。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讓成千上萬的讀者——教授、學者、學生及其家長感動流淚。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從七個方面介紹了李老師與學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分別是:

一、愛心與童心——我和學生的感情故事。

二、與玩童打交道——後進生的轉化。

三、鍛造卓越人格——優秀生的培養。

四、回答心靈的呼喚——青春期教育的嘗試。

五、沉重的思考——有一位女學生自殺引發的德育剖析。

六、生死兩地書——和遠方以羣眾學生的通信。

七、“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

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要在學校裏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知識,而且在學校中獲得將來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

其次是,我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愛他們才會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才能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和他們真正心貼心地進行交流。他才成為了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正因為李老師知學生的心,他才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我覺得只有這樣的老師才是我們現代需要的老師。我們都應積極向李老師學習。

書中的許多話現在讓我記憶猶新,比如那句“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做一個好孩子,讓家長幸福;做一個好學生,讓老師幸福;做一個好夥伴,讓同學幸福;做一個好少年,讓社會幸福;做一個好校長,讓師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讓祖國幸福。

對於“後進生的轉化”是每一位老師頭疼的事情。而通過閲讀《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後,我瞭解到許多的方法,但不論是哪種方法,都離不開六個字——民主、科學、個性。

首先,“後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其次,“後進生教育要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育主動權教給後進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既允許其反覆,又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科學。最後“後進生教育要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

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向李老師一樣用真心、愛心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向李老師一樣多多專研教學、專研學生,我們的教育一定成功。

教育類讀書筆記5

給女兒買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也跟着一起看起來,看完之後還是有些感觸的。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第一次聽到《愛的教育》這本書的名字,還以為這又是一本理論性特強的一篇説教書籍,但是當我仔細研讀之後才發現並非如此。《愛的教育》是一部極富感染力的兒童小説,本書講述了無數個發生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書中以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用日記的形式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整部小説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動情,字裏行間洋溢着兒童的純真與情趣,教孩子學會為人處世,學會愛,成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一個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

當我看完這篇小説時,我很受感動,感動於教師的敬業,感動於學生對教師的愛,感動於學生對社會的愛等等,我認為愛的教育是凌駕於知識之上的教育,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是受到各種寵愛與溺愛,自私刻薄,缺乏團隊意識,不理解什麼是真的愛,也不懂得怎麼去愛人,那麼對他們如何進行愛的教育,應該是所有教育者共同研究的話題。

首先對學生要有愛心,教師的愛實際上是最無私最純潔的愛,記得自己以前在中學執教的時候,班上有個女生,是個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她跟爺爺奶奶一塊生活,性格較倔強,對於老師的話一般不予理睬,經常和老師發生衝突。當我得知她的情況後,我就儘可能多的給她關心和愛護,在她13歲的生日那天我還特地為她組織了一次生日宴會,將班上的班幹召集起來一起為她慶祝生日,她非常的`感動,在我的關心下她的表現慢慢變好了,性格也變的開朗起來,師生關係也就越來越融洽了,現在她已經畢業了,但是每年的教師節她都會發個短信來問候我一下,我感覺特別的欣慰,告訴自己只要付出我們的愛,相信學生會感受到的。

其次對你的學生要有寬容之心,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孩子犯錯誤沒關係,因為沒有誰不犯錯誤,只要改正就好了,所以教師當遇到學生犯錯誤時,一定要冷靜處理,有可能你的處理方式不當會影響他的一生,愛因斯坦小板凳以及華盛頓砍樹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很好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記得在一節數學課上,我找學生上黑板,因為上黑板的人數有限,沒有被找到上黑板的`同學就有點失落,突然有個同學站起來説:“老師,**説你沒找他上黑板,他恨你!”我一聽這還得了,哪能這樣呢?但是轉念一想,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要上黑板,可能只是一時頭腦發熱,但是不能就這樣算了,畢竟他犯了錯誤,於是我讓他站起來,他覺得大禍臨頭了,不敢抬頭,我説道:“**你意識到你的錯誤了嗎?你現在説你現在該説的話,老師就原諒你的過錯”,那個男孩一愣,沒想到聽到的是這樣的話語,含着淚向我承認了錯誤,我也藉機在班上進行了教育犯錯誤沒關係,關鍵是要改正過來。

最後對待學生要有耐心,跟學生打交道真的是一件磨性子的事情,如果你沒有很好的耐心的話,我想有的時候你會被學生氣的直跺腳。有的教師發現學生錯誤很多,講了一遍小孩不是很懂就不耐煩了,老是説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上課不都講過的了啊。長時間下去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會減弱,而對於疑難問題,那就更害怕思考,打擊了小孩的積極性。我一般對於學生的教育先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聽清楚他們內心的想法,然後找到他們想法的錯誤點,這樣才能更好的去幫他分析和解決問題,總之要有耐心,耐心聽他説,耐心的對他説。

當然,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無原則的,而是要始終與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要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而不寵,嚴而有格,嚴慈相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現在的教育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這個目標的達成我會努力奮鬥的。今後我將立足教育崗位,率先模範,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育類讀書筆記6

工作之餘喜歡翻看《影響教師的100個經典教育案例》這本書。雖然有些案例已看過多遍,但每當再次拿起依然愛不釋手,因為讀它能給我許多教育的靈感和啟示。

1、對待孩子要多一些耐心

其中的一篇案例記敍了一個可愛的8歲小男孩,不愛寫作業不愛靜心讀書,一到下課就愛跟在老師後面:“胡老師,昨天我被狗咬了”;“胡老師,李強上課踢我”。“胡老師,我不想和趙小路坐一位了”。看着他説個不停,他的老師總會不耐煩地對他説:“知道了,知道了。老師很忙,今天就這樣吧。”而他並不生氣,很寬容,慢慢地扭頭走了。一天,當他的老師佈置完作業準備去開會,他又站了起來,沒等他開口,他的老師先説話了:“又有什麼事?快點,我忙。”“我沒有本子,還有……”“好了,自己想辦法吧!”説完老師就去開會了。等開完會來到辦公室,這位老師便看到自己位上放着一個色彩鮮豔的小蛋糕,旁邊還放着一張小紙條:“胡老師,你很忙,也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看我的紙條。今天是我的生日,原先我想當面告訴你,讓你和我分享快樂。可你太忙了,那就請你品嚐小蛋糕,好嗎?”這位老師很慚愧,撥通了孩子家的電話號碼,給他送去祝福,並告訴他其實老師並沒有那麼忙。

讀後,我和那位教師一樣的慚愧: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忙。感覺與學生交流是浪費我寶貴的時間,有了這些時間我能改多少本作業、有了這些時間我能備多少節課。殊不知,在自己打着“我很忙”的旗號拒絕傾聽學生的心聲時,喪失的是為人師的耐心、愛心、丟失的是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和親密。

2、關心愛護問題學生

盤圭禪師是一位誨人不倦的禪宗良師。他的一名弟子卻染上偷竊的惡習,當其他弟子請求盤圭禪師趕走這名偷竊的弟子時,盤圭禪師卻把眾弟子召來對他們説:“你們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只要你們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學都可以。但是這位兄弟甚至連是非都還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誰來教他?”這番飽含深情的話語温暖了偷竊者的心靈,也滌淨了他的心靈。從此偷竊的衝動如煙消散。

讀了這則故事,我們不禁被盤圭禪師大慈悲的胸懷所感動。教育從本質上來説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情懷,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懷。在現實中,不管教育表現形式多麼紛繁複雜,但“愛”應該是它的核心。教育不能沒有愛,可我們現在的教育由於種種原因,卻逐漸偏離了這一核心。教育需要呼喚愛的迴歸,需要一個充滿愛的心靈去震撼另一個心靈。盤圭禪師的故事不僅向我們告知了這樣一個真理,同時也用它完美的結局證實了———愛,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3、以人為本,創造適應人的教育

設計迪斯尼遊樂園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格羅佩斯,在設計遊樂園的路徑時受啟發於一位葡萄園主老婦人,這位老婦人因缺少勞動力而讓買葡萄的人到園裏自己摘葡萄。於是,他讓工人在遊樂園所有的空地上都撒上了草種,不幾天小草發芽了。格羅佩斯讓遊樂園提前三個月對外開放。一開始,因沒有路,遊人不敢走,格羅佩斯告訴遊人,在遊樂園裏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沒有任何限制。於是,幾天過後,草地上清晰地呈現出被人踩出的優雅自然的小道。這些小道,走的人多的地方就寬些,走的人少的地方就窄些。格羅佩斯就讓人沿着人們自然踩出的痕跡修了路。因為遊樂園的路徑設計既和諧自然,又滿足了遊人的需要,尊重了遊人的自主選擇,因此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學,並且感觸很深。在過去的教育教學中,我們有誰能夠像格羅佩斯那樣,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大多數教師唯恐學生走了歪路,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始終牽着學生不肯撒手,到後來活潑可愛充滿創造精神的兒童都被我們“培養”成了統一標準的“老實”“聽話”的學生。實際上,過多的束縛,違背了教育規律,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只能壓抑學生的天性,只能阻礙學生健康的成長,而“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才能令其茁壯成長,趨向完美。教育必須是而且只能是適應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適應教育的教育。我們要學習格羅佩斯“以人為本,順其自然”的思想,讓教育適應學生的成長規律,促進學生有個性的發展。

教育類讀書筆記7

時間過得飛快,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説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説: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rjxn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