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教育學》讀書筆記(精選5篇)

《教育學》讀書筆記(精選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學》讀書筆記(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學》讀書筆記(精選5篇)

《教育學》讀書筆記1

不知不覺工作已將近十年,經歷了數不經的考試,每次考試之後,好的成績給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覺的就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今天讀了《教育學》,內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來在我心中樹立的工作目標竟轟然倒下。原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出好的成績,更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教師卻一葉障目,按照學生的成績帶上了有色眼鏡。

一、端正態度

如何擺脱這種態度,那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能按照學生的成績來劃分愛的界限,要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成為一種義務。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這種愛不能是表面的應付工作,它是發自內心的喜愛, 教師如果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這種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排解他們的憂愁,從而在感情上拉近師生的距離,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學生願意把教師當作益友,從內心深處把教師當做自己排憂解難的朋友。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或示範,或幫助,或促進,使每一堂課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方法。教師關心學生,把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長遠的師愛。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愛以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二、如果教學生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而偏待學生,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無遮掩,或進行體罰,更是對學生的侮辱。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而使學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心裏。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代的教師,我們要明白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當前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根本的道德。

當然,愛不是肆意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爭執時,教師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批評可以嚴厲,但絕不能諷刺、挖苦。“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學》讀書筆記2

作為新教師,閲讀教育類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選擇了《教育學》這本書,可以説,讀了這本書後,我真是受益匪淺!

赫爾巴特的《教育學》是1806年發表的。該書所論述的教學理論,説明了心理學對於教育學的意義,提出了教學的形式階段的原理,論證了教育性的教學這一概念,特別是指出了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對於促進學生學習的意義。所有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價值,這就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在世界各國得到傳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們今天重新研究與評價該書的意義之所在。

赫爾巴特的《教育學》是教育理論發展史上的偉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論走向科學的開山祖和奠基石。

(1) 赫爾巴特試圖將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統一起來,將現實社會的要求與未來社會的召喚統一起來,從而培養既能立足現實,又能面向未來的人才。

(2) 赫爾巴特將其管理論建立在性惡論的基礎之上,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但是,即使在赫爾巴特的最專制的管理論之中,我們還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東西:"人們只能理智地把這種服從同兒童本人的意志結合起來,並只能把這種服從作為一種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真正的教育的結果來期待得到","一個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權,而這種權力既不是從父母那兒得來的,又不是被學生承認的,那麼他將完全自毀於此。"

(3)《教育學》的不朽生命在於它的教學論。

第一,赫爾巴特從其觀念,興趣,統覺等心理學思想中尋找其教學論的理論依據,試圖將其教學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這是赫爾巴特的一個極為重大的理論貢獻。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正確地闡明瞭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係。

第三,"四段教學法"的提出。"四段教學法"對於教學的四個階段劃分得很清楚,且比較細緻地考慮到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注意到不同教學階段學生的不同興趣,特別考慮到不同的教學階段所應採取的不同教學方法。這對於知識的系統授受和教學過程的規範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4)在訓育論中,赫爾巴特試圖將道德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統一起來,從而使人歸於"內心自由"。從中我們又可以看到赫爾巴特試圖將人之個性與社會性協調統一起來的努力。赫爾巴特重視有規律的生活在兒童的道德性格養成中的作用,將道德性格的養成生活化,重視教育者在形成兒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響和作用,主張陶冶,反對強制,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體現在他這本《教育學》裏。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學建設成為一門科學的主張,把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見解,多方面興趣的理論,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以及統覺心理學理論,等等,對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歐美多數國家以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其實,赫爾巴特的巨大的歷史功績主要不在於眾人加之於他的"近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等美譽,而在於他的教育學説成了西方近代教育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發展進程中,赫爾巴特的影響也同樣重要。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最早被系統介紹到中國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對20世紀初期中國建立新式學堂和發展近代師範教育發揮了無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教育學》讀書筆記3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為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後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為並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為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啟示。

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麼?"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為什麼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説,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看到這裏,我心頭湧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為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後要打起精神,帶着神聖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學生素質及培養、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

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

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開啟過一處美不勝收的精神之門,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着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可是現在教學的現狀是,學校似乎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A率及達優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為了讓學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佈置的作業也很多。學業生每天疲於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術裏,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鬆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係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係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温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悦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才會在輕鬆、愉悦的氣氛中進行。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

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啟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教育學》讀書筆記4

《教育學》是師範裏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後,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麼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範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説:“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生趣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為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裏。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審美觀以及審美、創作能力的培養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説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説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實美為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於現實美的美的形態。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為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實美,但是由於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為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鑑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或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於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緻就具有天然質樸、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鑑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徵,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説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準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麼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育的資源。

這表現在:

(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

(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造合乎美的規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奏,課程內容呈現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

(3)努力發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並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

(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藴藏着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掘並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教育學》讀書筆記5

讀罷《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愛是最偉大的信念,愛是教育的至寶。只有心中有愛,愛你的事業,愛你的學生,愛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會有熱情,也才會有意義。可以説沒有愛就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誠;沒有愛,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深厚的愛生之情,會促使教師去尊重學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學生,積極尋找與學生對話的機會,以真誠的目光去關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給他們以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教育教學才會順利進行。只要凸現出愛,愛也永遠伴隨着你。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説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8d0o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