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精選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精選

《呼蘭河傳》是2005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自傳體小説,作者是蕭紅。該小説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讀書筆記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

讀完了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心情是複雜的——有愉悦,有傷感,還有釋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説,它不像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説,而在於它更像一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讀着這部小説,彷彿看到蕭紅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離去,如同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娓娓道來她童年的趣事:呼蘭河的人民是那樣的善良,知足,過着一塵不變、與世無爭的生活……隨着筆調一轉,蕭紅變得憂鬱起來,我們看到的是她單調寂寞的童年,儘管祖父給了她很多慈祥的愛和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對於一個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愛的孩子來説,她的內心是孤獨的,也許這也是導致她日後在三次婚姻中屢遭失敗的原因吧。

呼蘭河發生着一個個普通而殘忍的故事,日復一日,蕭紅痛斥這人吃人的舊社會,痛斥日本人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對家鄉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運報以深深的同情,同時也對家鄉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覺醒感到欣慰。

蕭紅的命運是不幸的,雖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舊的封建禮教,但她最終沒有逃脱悲慘的命運。

我認為呼蘭河傳這部小説是消極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舊社會交織變遷的時代,對於現實的不滿只作內心默默的反抗,呼蘭河轉又是積極地,在大革命時期總有一些像蕭紅這樣具有先知先覺的進步人士,用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喚醒民眾愚昧的良知,揭開他們被矇蔽了雙眼的面紗,也許蕭紅沒有像趙一曼、秋瑾、石評梅那樣對未來充滿熱情,投身革命,也許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個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樣惡劣的生活條件下,那樣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執筆完成這不朽的鉅作,這就足以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讀完這本小説,也深深感受到活在當下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對一些落後的農村依然被貧困愚昧困擾的現象,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他們。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2

茅盾説,蕭紅是以含淚的微笑回憶呼蘭河這座寂寞的小城。他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對於茅盾的這一評價,“並不像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這一點,讀過以後深有體會。但我並不認為蕭紅的《呼蘭河傳》是敍事詩風土畫或者歌謠,或者説,這些並不夠。

隨季節消長的大泥坑及因此而有的便宜豬肉,夜一來就有的蛤蟆叫和蟲叫,八月的女人漿衣服、拆被子、錘幫錘,早晚街巷叮叮噹噹的亂響……日子不温不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在這樣的小城裏,生活理應如此,卑瑣而平凡。

呼蘭河城裏的人信大神二神,拜娘娘廟,有為纏綿病榻的親人請來的大神,就有呼朋引伴翻牆頭看跳大神的鄰里。鼓聲敲得有腔有調,趕上雨夜就格外淒涼“寡婦可以落淚,鰥夫就要起來彷徨。”請神為了治病,卻使街坊感慨興歎,終夜不能已的也常有。不知是天上的神太忙,來不及庇佑這卑微的生命,還是這大神功力尚淺,不能通靈?“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第一次看到此處,覺得這樣的感慨實在突兀莫名。

蕭紅一生與貧困苦難為伴,悲劇緊貼她的肉身,對一個女人,她經歷的實在太多,用她自己的話説,一生走的都是敗路。蕭紅最後淪落於香港,病魔纏身,寫回憶錄,寫呼蘭河傳。“老,老了也沒有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着。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經歷了這一世的風雨,生於她,也未免沉重。遲子建的北極村是純澈的明麗油畫,大朵的葵花和夢裏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城是輕描淡寫的水墨,生命走到如此,她已調不出許多色彩,只得用簡單的灰白墨色塗出一片黯淡與寂寞。

《呼蘭河傳》是一部很單純的作品,沒有太多複雜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演劇本。生者如蕭紅,想必很難再用控訴與疾呼來一發胸中苦悶,所以呼蘭河傳儘管“好看”的很,卻同樣“難言”的很。就像一個虛弱的病人,回憶着有過生活,儘管想要努力微笑,卻難掩哀傷。因為過去越是單純,就襯得現實越發傷痕累累。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那麼悲涼?”

這又何嘗不是她的人生一歎?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3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着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就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兒,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這樣一幅絢爛温暖的晚霞圖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最初打動我的地方。蕭紅的確是一位善於描寫的高手,她總是會用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來為自己的童年“繪畫”,繪出一幅幅雖並不生動甚至有些單調但純淨、真實、自然而富有回憶的畫面。寒冷的被凍結的.東北大地,蕭條的並不算熱鬧的呼蘭城,帶給居民福利帶給孩子們樂趣的泥坑子,小吃攤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動着的車馬牛羊;爛漫多姿的火燒雲,天空中飄着的燕子、蝴蝶,菜園裏結着的大黃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詩,“我”家荒涼的大院子,忠誠的大黃狗,噴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娘娘廟大會……

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蘭河城的一街一道還是大自然的親切饋贈還是延續百年的傳統習俗,都把讀者帶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滿滿的都是對兒時的回憶。我們在感受作者筆下呼蘭河城帶給她童年回憶的同時,也不由自主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異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樣的單調平淡,還是如你我一樣的充滿趣味和歡樂,都是讓人難以忘卻的。那時的我們不富有,但我們真的很快樂。無論將來我們身處何境,年華幾何,童年都會是我們第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憶起來也多是甜蜜的。但《呼蘭河傳》帶給讀者的遠不止這多彩的風土畫,還有它所吟唱的悽婉的歌謠。它所講述的故事稱不上曲折離奇,也更談不上優美動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這座小城裏的幾家幾個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這些平淡無奇的小城市裏人的經歷和他們的命運卻讓人沉思,發人深省。最讓我有感觸的是兩個人:老胡家的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p0wep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