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三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三篇

讀書筆記是對於文章或者小説,讀完之後的一種感悟,或者是對於原文的中經典句子的摘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類似。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三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篇一】

這本書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智利大詩人巴勃羅盛讚馬爾克斯,稱他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還有人把《百年孤獨》稱之為“拉丁美洲的《堂·吉訶德》;《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閲讀的文學鉅著。

這本書描寫了一個魔幻化城市馬孔多,圍繞着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以城市創始人布恩迪亞家族為主線,講述了七代人飽經滄桑,歷經百年的故事

馬孔多是拉美歷史的窗口,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創業的艱難,文明的滲透,民主與共和之爭,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入侵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濃縮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孔多的小鎮中,濃縮在一個叫做布恩迪亞的家族中。作者眼中的拉丁美洲近代歷史,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看似前進了,卻實際上又回到原點。這大約可以解釋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作者筆下的孤獨是可怕的,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拉丁美洲幾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百年的歷程不斷重複着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在書中,死人會現身,人鬼會對話,失眠症會傳染,以至於整個村子的人失去記憶,牲畜因為人的發情而多產,雨季可以持續4年多,活人可以生活在陰慘慘的鬼城。。。。。。這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增加了全書的魔魅、奇幻,讓人在閲讀的過程中會有不知身處何處的錯覺。

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鬥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篇二】

《百年孤獨》是當代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醖釀了18年寫就的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他憑藉該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傳奇色彩的坎坷經歷以及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內容複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它“彙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1982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學院授予加西亞·馬爾克斯諾貝爾文學獎時的公告),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書中的許多情節皆是對哥倫比亞一段歷史的寫照。如吉卜賽人到馬貢多便是對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哥倫比亞大陸繼而大批移民湧入致使哥倫比亞從社會結構、思想信仰到習俗風尚發生深刻變化這段史實的寫照。而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的傳奇生涯則把哥倫比亞掙脱殖民枷鎖後自由黨和保守黨爆發的27次內戰,以及在內戰中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不覺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美國香蕉公司在馬貢多的建立以及各色人等的大量湧入則表現了資本主義帶來的繁榮及一切惡習。

除了使用魔幻現實主義的筆法,作者在書中還引用了很多印第安傳説、阿拉伯神話及《聖經》的一些內容,它們不單單給故事增添了很多神祕氣氛,更多的則表現了作者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書中描繪的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等,特別是布恩地亞一代又一代取相同姓名的子孫,雖然相貌各異,性格有所差異,但唯一不變的是“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深情”。每個家族成員都是孤獨的,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持。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是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甚至滲入了民族的精神,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我想,《百年孤獨》的偉大之處,一是在於它所使用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二則在於它同時具有社會、歷史、政治和現實等多重意義,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篇三】

響應朋友的號召,硬着頭皮把這本過於著名的書啃完了。讀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還是沒有足夠的平靜和能力去閲讀理解這樣一本書。所以這本書暫且封存在書架和記憶裏,留待將來的自己去再度解讀好了,且記錄當下自己的感受,並分享給大家。

我讀的是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范曄的譯本,感覺譯的很好,想要向譯者致敬!網上還有一個高長榮的譯本,讀了一部分,發現有大段的刪減,所以買了范曄譯本的紙質書重新讀。

作為普通讀者,對拉美的文化和歷史知識實在有限,所以很難像紅學研究裏面的索隱派去還原每一個隱喻背後的來源。讀了馬爾克斯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詞《拉丁美洲的孤獨》(正文後附)才稍微明白了一些,那些所謂魔幻和荒誕的情節離現實也並沒那麼遙遠,甚至是文學中的離奇荒誕恐怕永遠不及現實世界。書中的失眠症、戰爭、大屠殺、暴雨,可能在現實中有各自的對應,我只能留給別的水平更高的讀者去挖掘了。

我的着眼點在全書通篇透露出的“孤獨”感。也許拉美自有拉美獨特的歷史,有自己的革命、戰爭、獨裁者、大屠殺、大洪水、大災難……但在這些所有人類的類似的苦難背後有什麼共通的東西嗎?造成這些苦難的原因又是什麼?是制度嗎?是經濟嗎?是文化嗎?是的是的,當然是的,但每一個又總是不全面,不能單獨拿出來劃歸為“因”。我對人類苦難的思考引領我回歸到了向人類自己的內心世界去尋找,我感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人心的具象化。就像偷窺美人美蕾黛絲的人為自己心中升起的肉慾而喪了命,當我們討論發生戰爭的原因時,我們會去考慮譬如奧雷里亞諾上校這類戰爭領導者內心的孤獨嗎?“孤獨”才是戰爭的罪魁嗎?孤獨有的救嗎?

看完了這本書,並沒有波瀾壯闊的拉美歷史在我腦子中展開。我看到的是一羣在孤獨中絕望掙扎的人,越是掙扎,就越不得解脱,所以被各自的宿命牢牢的掌控!

救贖在哪裏?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任何輕易給出的答案都是值得懷疑的,也許我們急於想要一個答案的心態本身都有問題。不過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找,終歸總能找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p03l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