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1

終於將司湯達的《紅與黑》看完了,用的時間幾乎可以讓我忘記書前的內容。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

從最早的慕名看書,到堅持看書,再到被內容吸引而無法自拔的去看書,一本《紅與黑》,讓我對其產生了三種看書的感受。

慕名看書是因為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法國作家司湯達所著。次數被本書譯者稱為現今中國五十歲上下的知識分子沒有不讀的,甚至有學者説關於《紅與黑》的研究已經成為西方的“紅學”。很早就知道此書的我一直想找機會看,但是總是沒有實行,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才看到此書,可以説我是慕名看書的。

堅持看書。《紅與黑》的名聲早已遠揚,不需要我在這裏做更多的渲染,但是名聲並不帶表一切。當我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書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對人物的心裏、事件的描述,都寫的及其詳細,作者甚至將生活的一些瑣碎的事情的寫到了,慢慢的讓我有種拖泥帶水的感覺,不太想去這看這本書,但是這畢竟是一本名著,我是慕名看書的,所以我一定要堅持看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看這本書如此之慢的原因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書看完之後,在總攬全局後想,就會發現此前讓我感到有些拖泥帶水的感覺的描寫正是這本書的吸引人的地方。

被內容吸引看書是因為看到書的下半部後,我被主人公於連的結局所吸引,我極其想知道於連最後的結局,想要直接翻到最後看結果,但又害怕遺漏中間的一些精彩內容,所以就壓制着好奇心,一頁頁的去看。

談到《紅與黑》,就不可避免的要説到書中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維裏埃(作者虛構的地方)一個木匠的三個兒子之一。書中描寫了一個想要飛黃騰達,但卻有着悲慘命運的主人公。於連·索萊爾有着兩次的感情經歷,通過這兩次的感情經歷,他找到了真正的愛情,而正是因為這兩次的感情經歷,讓我們的主人公失去了飛黃騰達最好的機會,並且走向了死亡。當於連知道自己的飛黃騰達的機會被德·萊納夫人破壞之後,他不顧一切的去殺死德·萊納夫人,他第一位情人,然而當他後來在監獄得知德·萊納夫人並沒有死之後,他離開了德·拉莫爾小姐,他的第二個情人,一位侯爵女兒,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與其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愛情,隨後他被執行死刑。

讀完《紅與黑》讓我更加了解到宗教在歐洲擁有多麼強大的力量,不僅控制着人們的思想,同時後左右着世俗的權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歐洲貴族的奢華、虛偽、做作。書中讓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對人心裏的描寫,幾乎細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尤其以描寫於連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感情更為細膩。

《紅與黑》讓我看到了自己對歐洲歷史的瞭解的欠缺,在我看書的時候有時就無法瞭解中所描寫的一些史實,或者説影射的事件。時間、地點、事件內容,我絕大多數都不知道,可悲自己還是學歷史的!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2

司湯達的《紅與黑》,第一層面表現為一部愛情小説,而其對愛情的高超描寫,也足以讓其成為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説”。

書中寫到了主人公於連的兩次愛情,雖然有其相似處,卻更多地表現為不同的性質。這當然同於連自身的性格特徵是分不開的。於連具有進取心,自尊心強,不願屈服於貴族之下,聰明能幹,感情熾烈,大膽勇敢。而這些特徵中最中心的便是他身上那種平民階級的反抗性。這種反抗性自始至終都左右着他的愛情生活。

在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中,是他採取主動的,但這種主動,卻是源自他對貴族階級的代表德·萊納先生的反抗。也是他滿足自己強烈自尊心的要求。愛情是他用來衡量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他把愛情看作是一種“責任”,是對貴族階級的征服,他是以挑戰者、征服者的姿態來對待這場愛情的。他要握住德·萊納夫人的手,不是出於情慾,而是出於一種“責任感”,當他握到那雙手的時候,他所體會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勝利者喜悦。“於連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沒了,不是他愛德·萊納夫人,而且一次可怕的折磨終於到頭了。”

顯然,在這次愛情的開始階段,於連只是個把一切看作“戰鬥”的戰士,這時的他,還沒有心思去顧及情慾或激情。

司湯達在他的《論愛情》裏把愛情分為激情之愛,情趣之愛,肉體之愛,虛榮之愛。他推崇的是激情之愛。而在談到於連的愛情時,他將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稱為“心坎上的愛情”,並給予了毫無保留的讚美。但我們應該看到,於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並非一開始就是激情之愛,或説並非一開始就是在“心坎上”的。

與此相應的,德·萊納夫人對於連的愛卻是純粹的。從第一次見於連,那個“羞得滿臉通紅站在門口不敢拉門鈴的孩子般的少年”便在她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後來的相處中,她不斷地發再在於連身上表現出來的平民階級所特有的品質。而一直身在貴族階層中的她,很快便被這些品質打動了。但此時,她對於連,還只是一個善良的女人對一個孩子的同情和愛護,稱不上愛情。而她自己也在否定着這種出格的情感。

聽到愛麗莎説於連拒絕了她,德·萊納夫人“大喜過望,幾乎喪失了理智”,以至於讓她在心底暗想“我是不是對於連動了情”。從此時起,她才漸漸開始了對於連的“有意識”的愛。到了韋爾吉,她着意打扮自己,無非出於對於連的特殊感情。但她的貴族身份不容許她有這種不合道德的愛情,此時的她,也還沒有勇氣向貴族階層的行為規範挑戰。直到於連向她發動強勢的進攻,她終於難以抵擋,徹底墜入愛情之網。

而在這場戰鬥中取得“勝利”的於連,一旦放下心裏的那種過分敏感的自尊和自卑意識,任感情自由流露,他對於德·萊納夫人的感情也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甚至於讓他幾乎忘記了自己的雄心大志。這次愛情也便逐漸轉向了純粹的“激情之愛”,或者説,這場愛情,從這裏才正式開始。

與瑪蒂爾德的愛情,自始至終都像一場戰爭,處處帶着心機謀略。於連在對待這次愛情時,自始至終都是理性在起支配作用,他的出人頭地的社會目標,給他的這場愛情染上了濃厚的功利色彩。

身在上層社會中,於連的自尊心表現為一種不卑不亢,而這恰恰給了受慣了奉承的瑪蒂爾德一種難以忍受的挫敗感,這種“不服氣”的心理,或許便是瑪蒂爾德一系列行為的最初出發點。但卻不是這麼簡單。瑪蒂爾德身上帶有一種對祖先前輩“反叛”意識和“英雄主義”的追慕,而這種“傳奇愛情”的情結,便構成了她在愛情中的虛榮性。

於連在對待瑪蒂爾德的追求時,帶有着一種戒心,面對她的約會,於連不能不去,因為他不能讓她笑看他的懦弱,但他又擔心這會是一個陰謀,所以,他在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之後才去赴約。而這次約會中,兩人也只是在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不能敞開心扉面對。

這次約會之後,瑪蒂爾德開始後悔,又改變了對於連的態度。而於連卻不會接受這樣的轉變,他已看到了自己飛黃騰達的未來,他要在征服這個女人的基礎上站在貴族階層上。所以,他使了個手段,向瑪蒂爾德身邊的一位夫人求愛。這一手果然見效,瑪蒂爾德無法容忍這種侮辱,自然要把於連“搶”過來。她徹底地在於連面前屈服,“她對他説自己不好,坦白自己的種種不是。”她對於連説:“你是我的主人,我是你的奴隸,我要跪下來求你饒恕,因為我竟然想反抗。”而此時的於連,又一次嚐到了勝利的喜悦。“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終於跪在我的腳下了。”

但這次愛情卻同樣不能持續,一封告密信斷送了他的一切。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次愛情在這裏開始交匯,而他在兩次愛情中的不同心理出發點,也在這裏發揮了作用。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和第二次愛情中的理性成分在這裏混雜,並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

首先是他第一次愛情中的感性因素,也就是“激情之愛”中付出的激情。他把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視為真正的愛情,而在他看來,真正的愛情必須是建立在平等與真誠之上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德·萊納夫人相處過程中,於連從來就不能忍受德·萊納夫人的不平等的表現。正因為他太在乎這樣的一場寶貴愛情,所以他不容許有什麼人或什麼舉動來破壞。這也是他性格特徵所決定的。得知德·萊納夫人對他的告發後,他不能忍受這對愛情的背叛,而這種憤怒也正顯示了他對第一次愛情的珍視。這種憤怒讓他失去理智,槍殺了德·萊納夫人。

第二次愛情中,於連一直在幻想着一個輝煌的未來,他的注意點只在事業上,而這場愛情,只是他事業的代表,在他眼中,這場愛情就是他的事業,他要保護的是愛情背後的事業,而非愛情本身。那封告發信來了之後,於連在意的不是與瑪蒂爾德的愛情的消亡,而是他前程的幻滅。這也便是他在這次愛情中的理性之所在,這種理性的追求一旦變成痴狂,也就會讓他做出不理智的舉動,這也是他槍殺德·萊納夫人的推動力。

於連這一舉動中的複雜因素,也展現了他與這個與他的本性格格不入的社會吃力的搏鬥後的最後心理。面對在上層社會的“事業”的失敗,又得知了愛情中的背叛,他終於完成了自己人性在苦苦掙扎後的迴歸,而這種迴歸只能是一種結局——絕望!所以,他做好了一死的準備,向德·萊納夫人開槍後,束手就擒。

兩次不同性質的愛情,也只有在此時,在真正面對的時候,才能見出其高下。在獄中,面對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同樣真誠的表現,於連的反應卻不同。只有在此時,他才能最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心裏對愛情的真實態度。他別無他求,只願與德·萊納夫人在這獄中享受最後的哪怕是片刻的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瑪蒂爾德,還在繼續她的虛榮,她親手將於連葬在那個於連喜愛的山洞裏,完成了她“英雄主義”的模仿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司湯達把於連這兩次愛情分別叫做“心坎上的愛情”和“頭腦中的愛情”。但同時不能忽視,司湯達的這個評價也有太達絕對化之病,畢竟他是站在一個寫作者的位置上來評價,難免會帶有規劃性,而作品中真正顯示出來的情況,則不會也不必完全與他的規劃相符。

德·萊納夫人與瑪蒂爾德身上,同樣表現出一種對貴族階層行為規範的大膽反抗,而這種反抗,很難不把它歸因於真實的激情之愛。這種反抗,在前者身上表現為其對沒有愛情的婚姻關係的衝破,最終不顧丈夫兒女們的看法而全身心地愛於連,在後者身上則表現為其不遺餘力地對於連的營救,雖則因為出身原因而帶有一些矯情成分。同樣的,對於連來説,也很難把兩次愛情嚴格地放在“心坎上”或者“頭腦中”來區分,與德·萊納相愛中,他也必須有理性的考慮,而且也決不在少數,在與瑪蒂爾德的愛情中,他也有發自心底的對瑪蒂爾德和感情,同樣也不在少數。作文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3

《紅與黑》這部作品可以説是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作者司湯達賦予了主人公於連十分豐富的性格,他是一個自尊、自愛、勇敢、真誠而又自卑、怯懦、虛偽的矛盾統一體,他既充滿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確立自主,有時又表現出屈從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時代,註定了他必將是一個悲劇。所謂悲劇,就是將美的事物打碎了給別人看。於連不是一個偉人,但確實那個時代一類人的代表,他善良、勇敢、真誠,他有着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努力躋身於上層社會,擺脱貧困。他奉拿破崙和盧梭為精神導師,以九死無悔的精神,不擇手段地向法國上層社會邁進,希冀完成自己的宏偉志向。但這種超越是非歷史的,勢必被時存秩序扼殺,他的無可挽回的死也因而產生了深厚的審美意藴。

他是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王權貴族壓制之下的小資產階級反抗者的典型。他憑藉不屈的意志,採用各種手段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表現出令人歎服的超越現實的精神。於連並不滿足於基本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突破社會對人的束縛和限制,追求個體思想的真正實現,顯現出對現實時代的超前性。他的行為方式是不擇手段的,結局是可悲的,然而把這一形象昇華到超越倫理道德、社會政治之外的美學範疇,他就不是一個平常的奮鬥者、野心家,而是一個具有充分審美價值的.對象,因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殊品格和頑強的精神生命,所以,於連的悲劇具有深刻的審美價值。

紅與黑讀書筆記例文4

在一篇讀書筆記裏,我曾經説,一部好的小説可以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離奇的巧合,卻總應該有一些精彩的章節或段落,使人讀來拍案叫絕。我執拗地以為這拍案叫絕,便是閲讀之隱祕的樂趣所在。舍此,我實在無法想象讀書,尤其是讀一部小説還會有什麼樂趣可言。

在閲讀過程中,發現一些小小的樂趣,小小的驚喜,這是幸運的。更多的時候是,讀者和作者失之交臂或者形同陌路。我想,這種情形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讀者始終是那一個,而作者是如此眾多,他們又有着各不相同的風格。

難道僅僅因為他們的風格之不同,我就能説他們孰優孰劣?當然不是這樣的,這情形就象我讀司湯達的《紅與黑》。

《紅與黑》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主人公於連野心勃勃,一心想躋身上流社會。他先在維裏埃爾市市長德·雷納家當家庭教師,與德·雷納夫人產生戀情。後來事情敗露,於連離開維裏埃爾市。他通過神學院院長的介紹,去侯爵德·拉莫爾家做祕書,並與侯爵的女兒瑪蒂德結婚。婚後,由於德·雷納夫人的一封信妨礙了他飛黃騰達,於連向她開搶報復。入獄後,他才明白自己愛的人始終是德·雷納夫人。為了自己能夠進入上流社會,他竟然向自己深愛的人開槍,這樣的罪行使他悔恨交加,即使被判了死刑,他也堅持不上訴。

小説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各寫主人公的一段愛情經歷。在上部,作者更多的是客觀地敍述;在下部,作者更側重於心理描寫。

上半部,寫於連和市長夫人德·雷納夫人的戀情,那樣清新自然;下半部寫於連和瑪蒂德的愛情,幾乎象一個征服和被征服的遊戲。前後兩段戀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為於連入獄後的悔恨和理想的幻滅埋下伏筆。

作者客觀敍述的時候是我所喜歡的,淡淡的筆觸,適可而止,卻也可以使人物活靈活現。他筆下的市長德·雷納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別人反對他修剪樹枝,他就回答人家樹陰底下好歇涼;為了虛榮心,視錢如命的他居然化一百埃據請個家庭教師;他象市儈一樣和於連的父親為於連的工資問題討價還價;他討厭他自己家的一片核桃林,是因為那底下種不了麥子;當他懷疑他妻子紅杏出牆,為找到證據,他把自己心愛的桃花心木寫字枱砸壞也在所不惜。當作者寫到這裏的時候,我以為這本書一定會越來越精彩,那料想,這神來之筆竟如曇花一現。

作者側重於心理描寫的時候是我所不喜歡的。這時候淡淡的筆觸,適可而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淋漓盡致的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大到思想感情的千變萬化,小到某個人物做某事的動機,簡直無所不包。我們且不論人物的內心世界的瞬息萬變,非悉心研究,不能寫得精確。單説這樣的敍述,使讀者失去了自由想象的空間這一點,也明顯是個缺陷。當然,作者的寫作風格總要受他那個時代風氣的影響。

歌德就曾經批評司湯達筆下女人有着很濃的浪漫主義色彩。至於主人公於連,也有着明顯的浪漫主義特徵:他曾經幻想象自己象拿破崙一樣,立下赫赫戰功而出人頭地;精通拉丁文,學識淵博的他也曾經幻想,憑自己的聰明才智,當上主教,過上養尊處優的日子,只是後來的事件打斷了他的幻夢,使他覺醒。

他的幻滅和覺醒,其實也正是那個時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幻滅和覺醒。

一個人的幻滅和覺醒總是痛苦的。作者敢於正視並揭露這種痛苦,即使不是振聾發聵的高聲吶喊,也不會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司湯達不愧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而《紅與黑》也不愧為文學史上的經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o3jz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