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紅與黑讀書筆記5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5篇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下面給大家分享紅與黑的讀書筆記,歡迎借鑑!

紅與黑讀書筆記5篇

紅與黑讀書筆記1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簡單的書名所吸引,“紅與黑”?它究竟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紅又代表了什麼?黑又代表了什麼?帶着這樣的一些問題,我開始看這本書。等到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我似乎隱隱約約的明白了。內容所反映的沒有書名看起來那麼簡單。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的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書中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孱弱靦腆,社會地位低下的青年人,他靠着自己的博學、聰明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利用宗教,依靠女人,也為了實現自己巨大的野心,不惜擠進了上流社會。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有孩子、有丈夫的德·瑞納夫人,兩人很快相戀,不久之後便墜入愛河。很快,德·瑞納夫人就成為了他的情—婦。後來,不幸被德·瑞納先生髮現,一氣之下,把於連打發到了神學院。在那裏,於連剛開始很受人瞧不起,但隨着天生的聰明和機靈,出類拔萃,不僅得到了彼拉爾神甫和夏司·倍爾納神甫兩位神甫的喜歡而且得到了神學院裏人的尊重。但他並不滿足於此。

很快,他便被推薦當上了巴黎一個侯爵家的《聖經》課家庭教師。在那裏,他又認識了瑪蒂爾德——一個聰明但且高傲的女孩,兩人又很快墜入愛河。在這兩個女人身上,於連在期間總用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當於連自認為自己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兩位女人超越階級的愛情時,但卻最終失敗,被社會無情地推上了斷頭台。

於連,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但在我看來,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在小説的序言部分,我看到司湯達曾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這本書在五十年後才會被人所重新重視。這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紅與黑讀書筆記2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涉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至皇帝首相,下至三教九流、平民百姓;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錯綜複雜的關係,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鬥爭、社會矛盾、人情世態、風土習俗,進行了真實而生動的描繪。

主人公“於連·索萊爾”,一個出生農村家庭但卻才華橫溢的青年。他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一心向往拿破崙時代沸騰的生活,渴望通過從軍去建功立業,青雲直上。但在極端反民族的貴族資產階級統治下的法國,於連似乎已看到這條路盡頭的兩堵堅實的牆,阻隔着他未來光明前途的那堵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才有希望躋身上流社會。他是成功的,是勇敢的,但也是可悲的。有些事也會因人們的自身性格而異。他是值得可惜、惋惜的。

小説題名《紅與黑》,紅即是軍隊,黑則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立葉市長德·瑞那府上當家庭教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與不屑,找到迅速將他們踩在腳下的捷徑,也使於連得到了市長夫人的歡心與青睞,成為了她的情夫。因此進了修道院學習,企圖以此達到最終目的。後到巴黎,有幸成為了德·拉·木爾侯爵的祕書,同時有勾搭上了侯爵的女兒瑪特。正準備與瑪特結婚,飛黃騰達,市長夫人因嫉妒,給侯爵寫了一封揭發他醜行的信,雖説是迫不得已的,但這封信卻使於連被送上了斷頭台。

於連明明崇拜拿破崙,卻要當眾羞辱拿破崙;明明不信神靈,卻把《聖經》讀得滾瓜爛熟,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矇蔽自己真實的內心。這非但不會達成自己的目的,反而會害了自己。

讀《紅與黑》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經給了作家和他的作品最無私而公證的評判,閲讀態度自然不同於暢銷書那樣毫無顧忌、囫圇吞棗,也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始終德·雷納爾夫人墜入情網的那種喜悦、那種痛苦、那種懺悔而又不甘放棄來之不易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體現得更淋漓盡致,令人拍案叫絕。不僅表現了於連一生的無盡坎坷與虛假的面孔,更是為了告訴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並站穩腳跟,不只是需要才華,更需要的是最重要的真誠。像小狗們對我們人類的依賴、信任。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解開糾紛的友誼;請多一些真誠,少一點虛偽吧,也許這是打開心結、心鎖的那把重要的鑰匙……

朋友之間需要真誠來維持友誼,母女之間也需要真誠來促進交流,夫妻之間更是需要真誠來將愛情永恆……請多一些真誠,少一些虛偽吧,這樣才是“人間自有真情在”。沒有真誠,我們就無法生存,沒有真誠,世界上就將再也沒有“永恆”。

人,一定要活得真實。雖然擁攬那份真實,是何等不易。笑,未必開心;點頭,也未必滿意。可我們卻不惜背棄誠實去營造一種公認的隨和。世俗往事,我們無以超拔;物役累重,我們不忍減緩。我們用傲然來掩飾內心的卑微,用強蠻來矇蔽意志的脆弱。在不知不覺中,行為就這樣被判真意。無論隨意還是故意。因此,我們活着會有一種敗北的失意,大概是由於靈魂陷入困境。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更好地活,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原原本本地、實實在在地活過。

紅與黑讀書筆記3

《紅與黑》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就是書名。這裏的“紅”代表了什麼,“黑”又象徵了哪些事物?強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看了起來。

讀完《紅與黑》以後,我終於明白了"紅“代表流血和犧牲,而“黑”則意味着黑袍和教會。小説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他既真誠又虛偽,既痛恨貴族,又漸漸同流合污,他喜歡坦率自然,但背地裏又耍盡花招……作者不惜筆墨,通過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詳細描寫,把變化莫測的人心展現得淋漓盡致,寫出了一人千面的真實;打破了傳統小説中的人格設定: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善惡分明。相反,於連卻亦善亦惡,亦真亦假,時好時壞,而且還有一顆敏感的自尊心。這跟他的家庭背景和當時的年代有着緊密的不可分割的關係。於連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中,飽受父親的摧殘,何況他還置身於那個復辟當局統治的腐朽和黑暗之中,導致他擁有了極其敏感的自尊心,從小產生的自卑感造就了他的高傲,高傲到不願受別人一丁點兒責備。他的高傲和不可一世使得他的野心越發不可收拾。他的野心和自尊心某種程度上也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好處,但是過於追求自尊心和麪子,最後踏上了一條與反動當局同流合污的道路,與自己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直到最後被送上斷頭台才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也有機會被放出來,但他始終不肯向“黑”低頭,最終慘死在了斷頭台下。不過我想於連應該不後悔,因為他在生命最後的時刻説出了戰鬥的宣言;這一次,他站在了普通大眾這邊,控訴了階級不平等,控訴了庭上所有的貴族,更控訴了當時的統治階級;這一次,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黑”色的道路,選擇了“紅”色的道路,用自我犧牲做出了最後的反抗,吐露出了普通大眾的心聲。

《紅與黑》是一本享譽世界、傳世百年的文學名著。

紅與黑讀書筆記4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閲讀原着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紅與黑讀書筆記5

《紅與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了,為什麼在這風雲變幻的200年中小説仍可以經久不衰?原因在於小説不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於連·索黑爾這個極富時代色彩,又具有鮮明個性的藝術形象,而且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示了法國復辟王朝時期廣闊的時代畫卷,觸及到當時許多尖鋭的社會問題。小説主人公於連的經歷和遭遇反應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普遍命運。於連生性聰穎、高傲、熱情、堅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侶貴族當政、門閥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因出生平民而備受歧視。這種受壓迫的地位使他滋長了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啟蒙思想和拿破崙的影響,培養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崙那樣靠個人才智建立功勛,飛黃騰達。但是在復辟時期,拿破崙式的晉身之道已被貴族階層堵死了。

就在這樣的巖石底下,一株小樹彎彎曲曲地生長。於連為了博取大家用賞識,明知毫無價值,卻還把拉丁文的《新約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他那驚人的背誦能力讓他跨進了維立葉爾市長家,當起家庭教師來。在那段時期,他與德。瑞那夫人發生了曖昧關係,大部分是為了反抗和報復貴族階級對他的侮辱。但是,紙醉金迷、利慾薰心的上流社會也腐蝕了於連的靈魂,助長了他向上爬的慾望和野心。

於連進入陰森恐怖的神學院後,親眼目睹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醜惡內幕,於是他便耍起了兩面派手法,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為居然得到院長的表睞和寵幸。神學院的生活進一步扭曲了於連的性格,強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虛偽的作風。於連給木爾侯爵當祕書後雖然還不時流露出平民階級的思想意識,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瑪特爾小姐後,於連的“平民階級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復辟王朝的忠實走卒。正當於連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時,因槍擊德·瑞那夫人而徹底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作為一部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説,《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着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j8nl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