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山居筆記讀後感11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11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居筆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居筆記讀後感11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1

山居筆記是本關於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着餘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閒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彷彿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着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着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卧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彷彿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麼怨歎,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淒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麼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麼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麼也無法聯想起它曾揹負着流放者那份在心裏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裏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聖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裏面打,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係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説:「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後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是那麼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瞭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歎,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歎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揹着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衝擊……

山居筆記讀後感2

以前愛讀餘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説,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餘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閒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陷在餘秋雨的文字裏,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裏,隨着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那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裏一絲我們不願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説着這個人羣的智慧。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着這裏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裏的富貴大氣所震撼。想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蘇、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着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裏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裏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的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又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歎,也只能心裏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裏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讀後感3

以前愛讀餘秋雨的書,尤其是《文化苦旅》,讀的時候覺得美得無可言説,至今這本書仍然是我最愛讀的書目之一。餘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讓人感覺深邃,他常常把歷史與文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因此,讀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學的享受之外,更是對史學的補充與思考。

暑假期間,閒來無事到書店逛,看到餘秋雨的書《山居筆記》,很是喜歡這個名字,覺得頗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風,隨手翻了幾頁,便買回家中。那次共買了四本書,這本書當時只是翻看幾頁之後,覺得似乎有些艱澀,便擱置在案頭,一晃就是幾個月。

幾個月後,買的書讀完了,也沒有找到新的閲讀方向,就拿來這本書,細細品讀起來。這一讀不要緊,我又深深現在餘秋雨的文字裏,徜徉在文學與歷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裏,隨着他的文字,遊走在各地,遊走在各朝各代,遊走在各個名人名士身邊。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淒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裏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説着這個人羣的智慧。但隨着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着這裏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裏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温、浙、廣的商人已經遍佈全國,支撐着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裏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向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歎,也只能心裏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裏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作文

山居筆記讀後感4

近些日子覺得非常煩悶,也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吧,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閲了書桌上一本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説是想借此消憂,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認為感覺有些奇怪。確切地説應該是透過字裏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

應該説全書沒有詩歌那樣華麗的詞語,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拋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着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着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後感5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於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鑑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後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後,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説應該是透過字裏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説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説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現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並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瞭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多數人都熱衷於名與利的追逐,醉心於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着緊張的社會節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佈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歎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着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歎為觀止。閲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餘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着蒼茫的心態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訴自己———我曾經也是那麼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後感6

邁步踏盡天涯路,尋千古文明的興衰起伏;昂首望遍大河山,歎歷史傳統的宏厚積澱。餘秋雨先生,一筆一劃帶我們走入他所走過的路,感受千萬載留存的辛酸感慨。《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首先,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裏“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本書的開篇文章《一個王朝的背影》。我想這篇文章核心想強調的一個關鍵詞是“文化認同”。清兵剛剛入主中原時,中原的漢人抱着極大的牴觸情緒,把入關的滿族人看作“外國的侵略軍”,而對滅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對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滿了幻想,希望他們能夠勵精圖治,把清兵趕出關外,恢復漢人的政權。總結起來就是孫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後提出了的反帝提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顯然,這種情況的發生都是由於滿漢兩個民族缺乏文化認同。滿族歷史上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過着遊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與在中原大地上沿襲農耕文明,崇尚四書五經的漢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異。漢族人擔心清朝統治者會沿用自己民族的價值觀進行統治,給漢民族的文化帶來滅絕性的打擊。於是,對清廷恐懼和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種打着反清復明旗號的起義此起彼伏。清朝的統治陷入了危機。

最後,只能説這真的是本好書。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這個物慾橫流,各人匆匆奔波的社會,真的很難找到那麼一片在水一方的靜謐,用平淡的心境讀那麼一段讓內心淨化的文字。在三水這個我們即將離開的地方,趁我們還有閒情逸致,拿起這本小書,在最後的時光,享受或許即將遠去的寧靜與真正的沉澱,是此生最愜意的呼吸。

山居筆記讀後感7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大師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容。並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全方位多層次領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鬆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着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共分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個地點、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個探訪者身份,一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後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係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係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嶽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世的傳奇,可這背後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歎服。最後,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來,讀着、思考着、震撼着,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一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餘秋雨先生一起重温華夏曆史,並肩行走在中國文化薰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使每一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激盪出煥然神采,讓人回味無窮。

山居筆記讀後感8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裏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餘秋雨的話來説:“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着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於《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説,餘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裏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裏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着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佈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裏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慾。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着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着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着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温、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着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脱。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污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山居筆記讀後感9

與這本書的首次“見面”,是一次在書店的邂逅。

它首先吸引我的當然是它的第一章——一個王朝的背影。它並沒有在開頭就大肆記敍清王朝曾經是多麼的輝煌,而是抱着一份謙虛的心態以一個遊者的身份,在遊歷清王朝所創造的壯觀遺址來走近它,窺探它曾經耀眼的輝煌。這個王朝是個多難的王朝,不過幸得有幾位不錯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我最為欣賞的是康熙,欣賞他在表態是否繼續修復長城時的那份覺悟: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但我也終究為清王朝敗在一個女人的手裏而歎惋……

一章過後我的情思不由地被它牽動,便決定與這本書做“朋友”。

以前讀過一二本錢老先生的書,覺得他對人對事的分析一針見血,總能以最簡潔到位的語言直達中心。但《山居筆記》卻更多地體現對人與人性的多層次剖析,漸漸為讀者撥開迷霧,看清本質。就像《桃花源記》裏的一句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感謝這個朋友讓我看到了歷黑暗的角落,在《蘇東坡的突圍》一章中作者為了展現中國世俗社會機制中的奇特,即“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它、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它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斥他、糟踐他、毀壞他”,他一共列舉了五個對蘇東坡進行毀謗的人和事。有兩個是朝中位居高位之人,比如李定,一個不孝之人卻也毀謗蘇軾不學無術、文辭不好。也有在地方任職一個芝麻綠豆小官的李宜之,他非要污衊蘇軾在遊覽安徽一座園林時作了一首詩,詩詞的內容是叫人不必熱衷做官,他以這首詩缺乏上進心會影響取士的理由給皇上寫信檢舉揭發蘇軾,理由之荒唐真叫人貽笑大方。也許像他這樣的小人物,若不是趕上朝野一股反蘇熱潮並插上一手,他也不會被後人所知道。還有一個詆譭蘇軾的大人物,他就是沈括,我國古代的科學家。他嫉妒蘇軾徒以文筆博得聖上及百姓的讚譽,便常在聖上面前説蘇軾的壞話。由此可見,一個人在一方面的偉大並不妨礙他在另一方面的齷蹉。作者選取的幾個例子看似雜亂卻隱含深意:朝中的大臣詆譭蘇軾就罷了,連芝麻綠豆大的官也敢插上一手,甚至連成就顯赫的“偉人”也不例外,足見中國世俗社會機制的黑暗與悲哀。在這種機制下連蘇軾這等偉人都無法逃脱被陷害的厄運,那麼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文人因此而遭受非人的對待。

反思現在,這種機制似乎依然存在,有多少人因為得到輝煌的成就而遭遇多方的關注,進而受到多方的質疑,最終逃脱不了厄運。像海明威和川端康成,取得諾貝爾獎後不久都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環視四周,也許我們自己也曾經聽説或經歷過失勢如山倒,一個人失敗後總會有不少身邊的人對他施加不聞不問的冷暴力甚至對其落井下石。這種機制其實不是中國的專利,也許只是在中國的表現得比較突出。我不敢説這種機制來源於人的劣根性,但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至少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種卑鄙的小人,妨礙世界創造偉大。

謝謝《山居筆記》這位朋友,它讓我看到了更深層的問題,我也會以史為鑑,不枉我與它的一場相識。

山居筆記讀後感10

讀餘秋雨的《山居筆記》有許多感觸:感於他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他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文章裏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山居筆記》這部書寫作歷時兩年有餘,餘秋雨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多年來他邊走邊想,邊想邊寫,在追求真理、熱愛文學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按照他的話説就是“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

他還説,“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温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我折服於他的這種治學嚴謹的作風,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從《天涯故事》裏,我知道了“鹿回頭”,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淒涼”的鹿的目光其實是那一雙雙閃耀着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他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我們的心靈。

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後的邊界,那麼目光不可能這樣執著。從戰國開始,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着我,特別是餘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現象: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從這裏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帶着海南強勁的浪潮,成為女性的驕傲。女性文明派生並推動了家園文明,蘇東坡、李光他們是淚涔涔地來,卻在家園文明裏破涕為笑;海瑞、邱浚他們雖然是氣昂昂地走,卻放不下這裏的家園文明,終究樂極生悲。

《十萬進士》是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餘先生將科舉以來的考場好好地嘲弄了一回,“一種巨大的不信任,橫亙在考場內外”,古代如此,當今亦如此。通過餘先生的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槍手”一詞原來有其悠久的歷史。從“槍手”看智慧,從縱橫的歷史軌跡中,發現原來早在唐朝就有了極大的市場,沒想到有名的詩人温庭筠竟然是一等作弊高手,而且是遠近聞名的。看來,面對考試,無論是怎樣的形勢和內容,古人和我們今人其實都存有誠惶誠恐的心境,這真的是一種無奈。“鼓譟不如沉默,息謗得於無言。”讀餘秋雨的文章,我終於有了這樣的感受。

山居筆記讀後感11

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裏發現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餘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餘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脱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餘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醜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着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麼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歎的啞口無言。”

最後,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説什麼了。還是讓餘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麼?是一個神祕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後再也不願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標籤: 山居 筆記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nnx0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