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讀書與旅行》讀書筆記

《讀書與旅行》讀書筆記

跟好友佩帆感慨時間飛逝,得到一個睿智的回覆:“我們覺得小時候時間很慢,因為每日接收的信息少,很多事兒都能夠記憶很清楚;長大後每天忙忙碌碌,要記住和處理的事情太多,來不及讓你反應,時間就溜走了。”回想去年11月讀過的這本《讀書與旅行》,依然覺得用文字(遊記)來記錄旅行的方式實在是美妙,不僅能記得當時的事情,還能瞬間找回當時那種感覺,以此篇筆記高度讚揚詹宏志先生的《讀書與旅行》。

《讀書與旅行》讀書筆記

“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讀書與旅行都是逃離生活的方法,能夠讓靈魂在路上的方式,使自己與自己對話,得到片刻心靈休憩。另一本書《在西伯利亞森林中》,一位法國記者嘗試隱居於俄羅斯的貝加爾湖畔,大半年時間裏他放棄了社交媒體,遠離人類社會,帶着大量的書籍、伏特加與雪茄蟄伏於此,時間無法靜止,他卻讓時光無線延長。

“每一本書的存在,就意味着一位‘前行者’的存在,你並不是一位‘冒險者’,你只是一位‘追隨者’。旅行與讀書的關係極其微妙,讀書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經開始了,甚至開始於你不自覺之處。”書的作者詹宏志先生就是一位無時無刻不在旅行的人,而且書籍總是不離身,他依照‘旅行指南’險些喪命於瑞士少女峯,他因為奸商會用古波斯語吟誦“奧瑪開儼”的詩句而高價購買地毯,他在印度廚房裏得以見證與品嚐地道印度菜餚而歡呼雀躍,他在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園觸摸野獸天性,他在阿拉斯加的冰河泛孤舟順流而下呼吸寒冬凜冽,他在恐怖襲擊後的巴厘島上望眼人間仙境,他在東京銀座痴迷於小野二郎的壽司,也在伊斯坦布爾街頭流連美味的羊頭。如此絢麗的旅行簡歷看似在炫耀,實則只是一個普通旅人的遊記而已,貴在真誠,文字不撒謊,看遍世界美景與嘗過世界美食後,他這麼説:“關於旅行的閲讀,我們是從旅行結束後才真正開始的。在旅行之前,我們對旅行地的閲讀是一種‘想象’;在旅行之際,我們對旅行的閲讀是一種‘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瞭解的開始。”

大三那年,我和學弟黑胖在告別麗江臨行前,恰巧在客棧喝茶,當時自己隨意拿起一本關於蘇州園林的書,異常痴迷於裏面關於水榭、亭台、光影的描寫,還做了大量摘抄,如此如醉。後來兩次去蘇州的拙政園與滄浪亭,説不出的喜歡,那一刻感覺不過舊地重遊而已。再後來讀《浮生六記》,讀到沈復與妻子沈芸曾在滄浪亭隱居時,欣喜溢於言表,彷彿所有我喜愛的東西冥冥之中自有關聯一樣,生命裏第一次覺得“讀書”與“旅行”無法分割,“一對何其古老的互照行動與觀念”。書越讀越多,路越行越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根本不需要掰扯兩者關係,還是王瀟那句話簡單,“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讓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我買到這本書是在詹宏志先生的分享會上,那晚回去的路上冠薇發來分手的微信,再後來我發現書扉頁上的`一段話,“獻給王宣一(1955-2015),一位認真的作家、一位聰明的廚子、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以及一位熱情體貼、大方慷慨的朋友。‘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場旅行,都有她低調而堅定的身影陪伴。’”原來這本書藴含着詹先生對於逝去妻子的懷念,如今每次懷抱這本書的時候,我都會覺得異常温暖,它曾經在最合適的時候給予我最感動的慰藉。詹先生的豁達就如同他一輩子都在旅行一樣,他與王女士的兒子詹樸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最終,永遠都在身邊的旅伴還是休息了,也許沒有誰可以永遠結伴同行,所有的旅行還是會回到獨自一人。”一個人,也要好好旅行。

曾經在鳳凰的某個酒吧門口有着這樣一句話,“在喜歡你的時候,我就已經踏上了旅程。”如果説我已然踏上了旅程,但還沒有遇見你,那《命中註定》這本書我得再多讀一些日子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lyjjd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