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散文 >

生命的園丁抒情散文

生命的園丁抒情散文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

生命的園丁抒情散文

週末聽了一個重症專家的分享。

先簡單介紹下這位重症專家是幹啥的。他主要是負責像心肺等臟器的疾病研究、臟器移植等工作。由於工作關係,他經常接觸到在生死一線間的病人,同時也經常需要在病人的生死間做出選擇。他分享的主要內容正是這些生死間的經歷給他帶來的思考。

他説他三十多年的從醫經歷,可以分為三段。第一階段是眼裏看到的是病人——由於病患的折磨,病人有的是痛苦的呻吟,有的是絕望無助;第二階段是眼裏只看到疾病——屏蔽一切外在干擾和無助感,只專注於病症,用醫療手段和技術對抗疾病;第三階段眼裏看到的還是病人——醫療手段並非萬能,對抗疾病並非目的,更重要的是讓病人有好的生活狀態。醫生並非萬能的,醫生也並非是在和人生的生老病死對抗。就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規律,醫生就如同園丁讓四季的花開得更好一樣,醫生主要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有更好的生活狀態。

説到這裏,不經想到佛法説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過程是撥開雲霧後對人生領悟的提升。可是如何撥開雲霧呢——人生是什麼呢?我一直想着這個問題:

儒家説,“未知生,焉知死”;“捨身取義”;“朝聞道,夕死可矣”,説人的生死有價值取向,但沒有回答生死本身。

道家説,“死生存亡之一體”,生死是一體兩面,會產生“未知生,焉知死”與“未知死,焉知生”的困境。

佛家説,“生死輪迴,因果報應”,這更不可知了……

在這些形而上的思考以及很多宗教觀點,雖然我沒能找到答案,但他們真的教誨了我,警醒着生命的有限,珍惜人生的價值,稍微從生死的困惑中得以解脱。

除了思考人生、思考生死外,同時我也十分奇怪:為什麼我會一直思考這個問題。並且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普通人,所以除了我之外,很多人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會思考這些的問題。那為什麼人都會思考這些問題呢?為什麼大家都想知道人為什麼活着呢?

所以除了形而上的思考討論外,我想必須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才能讓我得到一些新的`思考。

從物理的基本概念熵來看,我們處於一個熵增的宇宙。每個人本身作為一個系統,熵也不斷的增加。我們通過與外部系統不斷互動,像吃喝拉撒睡,緩解着自身的熵增。但只是緩解,一旦熵增到一定程度,我們與外部系統無法繼續互動,熵增加快,直至與外部幾乎斷絕交換,我們的系統——身體便會崩潰。這看起來很無趣的觀點,卻有一個啟示,人的一生是一個過程。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假定基因控制着人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基因本身可以延續。其為了達到延續的目的,演化出了很多生物手段,例如生物的多樣性,同樣是人,有不同的特長、性格、愛好、疾病等等,就像那句話描述的“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世界上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思考生死問題作為基因為了延續而演化來的手段來看待——通過讓人會思考生死讓人能好的生存,進而達到基因的延續的目的。

綜合物理和生物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出:人生就是一個思考人生的過程。這樣,很多困擾我的疑惑得到了一定的解答:

人生是什麼?人生就是一個思考人生的過程。它面向過程,而非面向結果。由於熵增,所以此過程不可逆。

人為什麼活着?人活着就是為了尋找人為什麼活着。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尋找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人都會有這些思考?因為這是人的基因為了延續而演化而來的生物手段。

這些思考,也只是普通的思考,更説不上是道理,也無法證實,也不需要證實,甚至會有人嗤之以鼻。如果你看了,覺得還OK,咱們還有意見相同的地方,我感到開心。如果你看了,覺得瞎扯,那只是咱們意見不一致,我也剛到開心——生物是多樣性的,人的思考肯定也是多樣性的。無論我們的思考如何,並非要得出一個真理,而是作為生命的園丁,讓我們的人生綻放得更好。

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anwen/rvvp0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