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學與問》讀書筆記

《學與問》讀書筆記

《學與問》讀書筆記1

我看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學和問》,這個故事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

《學與問》讀書筆記

故事講的是:知識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學,一個是問,第一個是光學不問,另一個是光問不學,這兄弟倆很孝順,可是有一天,一對好兄弟卻吵起了架,都説自己的學習方法好,兩兄弟吵得不可開交,所以來找知識媽媽評理,媽媽説;“你們先暫時分開,都按照自己的學習方法去做。”於是兩兄弟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了。可是學看的書很多反而越來越糊塗,問不看書問題也提不出來了,兩人又去找知識媽媽。媽媽説;“既然這樣,那麼你們交換彼此的學習方法。”最後學開始問,問開始學。他們明白了媽媽對他們的教育。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同學們,要想成為真正的人才,就得多學多問,不要像學和問。學是光學不問,問是光問不學。我也希望你們要做一個多學多問的好孩子,同時你們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還有我也在進步。不學不問是最愚蠢的人,千萬不要像這樣的人學習,多學多問,我也相信這也是家長對我們的期望。

所以我們要不光學還要多問,光學不問,只會變成呆子。光問不學,只會變成傻瓜,又學又問,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與問》讀書筆記2

人們常把有知識説成“有學問”,這是很有道理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而今天,汪老師就帶我們學習了第23課《學與問》。

這是一篇説理性的課文,説了學與問的觀點。這篇課文是由提出觀點、證實觀點、舉例論證、得出結果所組成的。

首先,課文提出觀點。説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舉例證實。説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對世界充滿的好奇,經常纏着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小時候就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為什麼”,而哥白尼就是通過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麼”才得到真知與無窮奧祕的知識的。還有就是説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也是通過“問”與自己的實踐才知道了其中的奧祕的。他還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巧妙地結合了起來。證實了上面的觀點。

最後,課文總結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得出了最終的結果。

通過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我受益匪淺,是的,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學與問,正如那一句俗語:小疑者小進,大疑者大進。學與問就像打開知識海洋的金鑰匙,讓我們盡情地翱翔於知識的海洋!

《學與問》讀書筆記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和思考的道理,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鞏固和提高,要有學問必須兼學兼問,只學不思或只思不學都不能成其學問。這裏的問不僅是提問,更是疑問,有疑而生的問,需要思考去解決。

學貴有疑,這是廣大學者公認的道理。一個不會用自己思想的人是不會進步的,他所學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些死板的道道,是不能致用的條條框框而已。疑是什麼?疑在哪裏?疑是徜徉在知識海洋邊時被浪花濺濕的樣子,疑是登攀在知識的奇峯險壑中莫名的驚歎,疑是仰望星空時發現熟稔的影子又變了模樣,疑是凝神於花開花落時叩問生命的變化。疑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與未知,在偶一低頭的剎那,在注目凝視的`恆久中,在擦肩而過的飛鳥裏,在靜靜佇立的槐樹下,疑在心頭閃過,在口中唸叨,在眼裏迷失,似虹般絢麗多彩又生命短暫,連起似不可能連接的兩端,串起屬於它們的精彩。

學因疑而生動有趣,因疑而豐富多變。知識是點,疑是線,將它們串成玉澤般光亮的金石。學生的學因有疑而快樂,認知加上自己的思考,繼而在探索中求解,豁然開朗時樂趣頓生,進而樂學喜研,學習不催而自動。有好問的學生,雖然紀律欠佳,每有問題總喜歡插嘴發表個人觀點意見,但成績往往出色,就因其善思有問,在學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產生問題並尋求解決,自然,這樣的學習效果比只聽不思的好上幾倍,而且還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讓自己在存疑析疑解疑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學習上我們應當更多地去問,問課本,問自己,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課外書,問社會。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更有效,更快樂,也才會有更大的人生潛力。

《學與問》讀書筆記4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一篇課文是《學與問》,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學會從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可隨時隨地請教別人,你可以請教父母和老師,也可以請教同學和朋友,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

這篇議論文主要哥白尼,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開始的才會有後來的成就。哥白尼小時候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其中有一句寫:“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我喜歡這篇課文,它使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不會時,不管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標籤: 讀書筆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j4qnd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