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1

據説有一天當托爾金正在批閲試卷時,他在一張空白的紙上寫道:“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個霍比特人。”《霍比特人》在剛開始只是偉大的托爾金為兒子寫的一本兒童讀物——當然以其優美精巧的文筆和動人的趣味而言,即使70餘年後也是第一流的兒童讀物。近代以來西人貴族中曾經盛行過“壯遊”的傳統,這種著名的旅行被作為青年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著名。但更根深蒂固的是西方文化傳統中的漫遊敍事。

如果有一天,13個陌生人衝進我家大吃大喝,第二天留下了字條讓我一定要追上他們去冒險,我會怎麼做?明明我的日子過得很好,有舒適的洞府,每天舒舒服服吃上兩頓早飯、兩頓午飯、兩頓晚飯,冒險不是我人生中不得不做的事……可是,越是活得無憂無慮,十之八,九,我越可能像比爾博·巴金斯一樣,懵懵懂懂追上矮人團隊,陷入到這場從一開始就總想回家的旅程。

《霍比特人》裏,無辜的比爾博·巴金斯,莫名其妙地捲入了矮人梭林去討伐惡龍奪回傳説中遺產的冒險之中。一開始,這個隊伍裏有看似可靠的巫師,有一羣好像能幹的人在,有充足的小馬和配給,比爾博是個可有可無、受人輕視的角色,他自己也只是想着就這樣跟着走吧,冒險快結束吧,結束了就可以回家了。可是,一羣自命不凡的傻瓜草率的長途跋涉,註定了一路倒黴。在到達孤山之前,一行苦命人經歷了無數次飢餓的考驗,迷路、爬山、涉水。比爾博在這個過程裏,慢慢變得重要,他這個輕巧的“飛賊”霍比特人,一次次解救身處險境的同伴,和妖魔鬼怪甚至最後的惡龍鬥智鬥勇……

該從《霍比特人》裏獲得怎樣的樂趣呢?在我看來,這是一次返老還童又逐漸成長起來的過程。

在這部小説裏有一部童話和神話必須具有的所有要素,矮人、精靈、半獸人、食人妖和惡龍,看那些他們跋涉冒險的段落,想象他們可能的樣子、説話的態度、聲音和姿態,就讓我覺得自己逐漸變小,也像比爾博一樣光着腳踩在森林的軟地上,正走向心慌又刺激的未知。

而與此同時,我內心成熟世故的那部分又在想比爾博的處境,為他擔憂,也不斷將他的經歷當成現實生活的隱喻,想到這處境就是人之常情:被豬一樣的隊友拖累,不得不從無慾無求變得肩負重擔,明明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卻不斷把施救於人的責任攬上身,從以為自己一無是處變得有了點兒自信和力量,被無可奈何和期待結束的不耐煩逼出煞有介事的“勇氣”,造就成半吊子的“英雄”,在最後,難免做出“未必對”的選擇,總是會想,如果我沒有那麼做,會不會事情的結果就不一樣,至少會比現在好。當然,往好了看,最終事情都會過去,錢財獎賞都並不重要了,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像一枚在關鍵時刻幫大忙卻在未來會束縛你的魔戒。

托爾金不能接受英語文化沒有自己的神話,他從北歐神話借來了精靈、矮人這樣的角色,故事寫在20世紀,卻更像一部源自中世紀甚至更遠古的傳説,甚至在書裏他自己畫的插圖,都帶有一種古風。他運用了語言學家獨特的技能,構建出一個從霍比特人開始的各種族有自己獨特語言的龐大神話世界,又用英國人的喝茶吃點心的日常加以包裝,讓角色和場景都充滿活力。

《霍比特人》是“魔戒”系列小説的源頭,嘴上叼着長長煙斗的比爾博,最終把魔戒交給了佛羅多,所有的善惡紛爭,有關那枚充滿奪魂攝魄力量的戒指的故事,都緣此而起。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2

我願花一生時間只畫一條河。

——艾倫李筆下的托爾金世界

文/普羅

文學插畫是否可以算是偉大的藝術?戴維布蘭德在《書籍之插畫》(The Illustration ofBooks,1962)的引言中説道:“有人愛將‘插畫師’作為貶義詞來壓低畫家(畫界中個別人有時也這樣做),這些人最好記住:我們西方的美術就是從書籍插畫中誕生的。”

“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愛書人讀到《神曲》的第一行時,心中首先浮現起的一定是居斯塔夫多雷筆下但丁那令人心悸的驚鴻回首。同樣,比亞茲萊那冷峻、辛辣的線條,完美諧調的構圖,黑白色塊的大膽對比,或許比王爾德的《莎樂美》文本本身,能夠更為清晰地向後世傳達出唯美主義的頹廢。當我們評點一位文學大師的時候,常常會頌揚他創造出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心靈的世界。而一位文學插畫大師的功績,則在於他將一個原本只存在於作家思想中的世界,以風格鮮明的視覺形象直觀表達,從而深遠地影響世人對這個特定的世界、這部作品乃至這位文學家的理解與想像。

毫無疑問,對於英國文學大師J. R. R。托爾金所創造的阿爾達(Arda)世界而言,艾倫李正是我們視覺印象的領路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J.R.R。托爾金以其《霍比特人》《魔戒》《精靈寶鑽》等一系列作品,為英語世界構建起了一個全新的神話體系,也即發生在阿爾達這片虛構的瑰麗世界裏的可歌可泣的史詩與傳奇故事。深諳古典神話體系的托爾金,通過數以萬計的箋釋為阿爾達世界塑造了完整而傳承有序的編年曆史,壯闊而富於細節的地理面貌,精確而各司其職的神明系統。這裏的精靈、人類、霍比特人、矮人、恩特樹人等諸多種族,以及他們的語言、傳統、生活風俗,相互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隨筆帶過的一草一木,一歌一歎,背後都有着托爾金精心譜寫的篇篇故事與傳奇在身後作為支撐。自《霍比特人》《魔戒》出版以來,世界各國的插畫家都深深痴迷於阿爾達龐大世界觀的誘惑,力圖以自己的畫筆和理念對其進行藝術表現。其中著名者,不乏如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托爾金教授本人,但在英國插畫大師艾倫李之後,全世界的托爾金迷似乎才真正張開了雙眼,看到了這片神祕而美麗的大陸。

1947年出生於英國米德爾塞克斯的艾倫李,同托爾金教授一樣,深深醉心於英國傳統的地理面貌、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艾倫李居住在位於德文郡的一個潮濕温潤的小村莊裏:常春藤覆蓋的小路、起伏的荒原、生滿苔蘚的森林、扭曲百結的樹木。時至今日,已經很難講究竟是這裏的景色影響了艾倫李日後水彩畫的氣質,還是因為艾倫李一直醉心於這樣的氛圍,所以才將自己的居所從大倫敦遷移此處。但正如艾倫李自己坦陳而言,他從根本上説是一位風景藝術家,他的靈感直接來自於大自然的線條、語調與形式。而達特穆爾對於艾倫李而言,堪稱最為完美的佈景——這片土地藴含着偉大而多變的美感,深深地植根於上古的故事之中,這片土地上有着青銅時代的廢墟,風掠過的羣山上屹立着巨石。

對於所有熱愛傳奇與奇幻的讀者而言,艾倫李彷彿是上天賜下的厚禮,他從不會去迎合奇幻讀者們貪慕華麗的趣味,而是在自己的藝術道路上探索,引領他們去進行更為高雅、幽深的思考與想象。相對於約翰豪所代表的絢麗奪目畫風的奇幻插畫師而言,艾倫李完全屬於另外一個傳統,艾倫曾言:“在技法和主題上,我深受20世紀早期一些書籍插畫師的影響——尤其是阿瑟拉克姆和埃德蒙杜拉克,還有伯恩—瓊斯和某些拉斐爾前派成員,以及由他們產生的‘藝術與工藝運動’。我不斷地得到倫勃朗和勃魯蓋爾的啟迪,受到耶羅尼米斯博斯、多雷和透納的啟迪。這不是説他們在某個確切的方向上影響我的作品,而是説,他們是我的模範,激發了我的靈感,重新確認了我對於圖像之力量的信念——圖像可以使我們感動與歡欣。他們向我展示出我還有多遠的路程要走,還有多少可能性。自從首次遊歷威尼斯與佛羅倫薩,我就深深沉醉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波提切利、貝里尼、達芬奇和其他人。他們的作品寧靜、剋制,然而每張臉龐、每幅風景都保有這樣一種激情。在波提切利的畫作之中,每塊鵝卵石、每片樹葉都以宗教式的虔誠予以表達。當他對每一塊石頭投下深切的關注時,有崇敬孕育其中,這使繪畫本身轉變成為一種禮拜的形式,一次禱告的.行為。”

將托爾金與其他奇幻作家區別開來的地方,也正是將艾倫李與其他奇幻文學插畫師區別開來的地方。托爾金與艾倫李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這世界充滿他人難以匹敵的瑰麗想象與豐富細節,但他們沒有讓這樣的舞台僅僅被超自然的龍與魔法佔據,他們創造這樣偉大的世界,是為了服務於更為宏大的主題:人與一種更為超驗的秩序——無論你稱之為神還是其他不可知的力量——之間的關係。在人行進於漫無邊際的自然之中時,他是渺小的一員,他偶爾雄心萬丈,但更多時候是獨立無助的,這種時候,他將獨自去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他人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對這種種關係的點滴思考與答案,並非僅僅存在於奇幻的世界當中,更存在於無關確切時間與地點的世界的每時每地。而這恰恰是托爾金與艾倫李的偉大之處和共通之處。無論是托爾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濘行軍,還是弗羅多懷揣魔戒前往魔多末日火山的艱難歷程;無論是艾倫李在廷河河畔蜿蜒小道上的悠閒散步,還是比爾博巴金斯告別夏爾前往孤山的'勇氣之旅。

人,從世間走過。這是一段屬於他自己的旅程。

所以艾倫李和托爾金所做的,恰恰不是去誇大他們的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區別,不是通過超自然的設定去改變世界的秩序。他們為想象的世界注入了驚人的真實性,從而去在他們(相對於上帝創造世界而言)的“次創造”當中,探索我們身處的世界的秩序與可能性。托爾金曾經這樣思考他自己的創作與神的創造之間的關係:光可以通過稜鏡折射出七種色彩。如果説神創造了光,而人不能創造光。那麼人可以創造一個特殊的稜鏡,通過這種“次創造”的特殊角度,將光的某種美妙的顏色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把握這種美妙的顏色,本身也就是去把握神所創造的這個世界的秩序。艾倫李説:“我第一次閲讀《魔戒》和《霍比特人》是在18歲。作者編織起一個宏大無比而又天衣無縫的故事,其中簡直包含了我能想到的每一種元素。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托爾金創造出一個世界,一片遼闊、美麗、令人敬畏的風景,即使主人公們終結了戰事,各自踏上自己的歸程之後,這世界仍長久地作為一股源泉留存下來。在為《魔戒》創作插畫的過程中,我讓風景居於率先統領的地位。在某些場景之中,人物被畫得小到難以辨清。這符合我自己的習慣傾向,我希望儘可能不讓更着重於故事人物及人物內在關係的圖像,去幹擾讀者腦海中已經建立起的形象。我感覺自己的任務應該是去跟隨那些史詩中的英雄,有時要保持一段距離,當其感情飽滿之時走近特寫,但要努力杜絕對於文本中的戲劇高潮點進行二度創作。”

艾倫李是一位大自然的熱愛者。他所有的創作都來源於他對於大自然的不懈崇敬與學習。“我將盡可能多的時間都用於寫生自然。”面對向他尋求建議的青年藝術學生,艾倫説道,“達特穆爾包含着如此豐富的風景多樣性,這裏有着我的心靈所能渴望的那麼多的巨石、捲浪的河流、扭結的樹木……當我向一條河流深處看去,我覺得自己可以花一生的時間,只畫這一條河。”艾倫李會長時間地漫步於鄉野,有時手中拿着素描本——吸取着色彩和光的品格,為他的作品“注入活水”。“你去畫一棵樹,對這棵樹的方方面面傾盡關注,這行為不僅是在向這棵樹致敬,向大地本身在致敬,也是向我們人類與它的關聯在致敬。這正是繪畫的魔力之一——它向我們呈現出這種關聯可以看見時的瞬間。毛髮、風、巖石、水,這每種元素,其實我都是用同樣的物質(石墨、油墨、顏料)去展現,這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從而帶出了我們清楚存在於自然的那種和諧。它們從創世時起即是如此,如同我們所有人一樣,它們都是由自宇宙的黎明之時即已存在的微粒組成的。這同樣也是神話的力量,它將我們與自然世界結合在一起。”

1988年,J。 R。 R。托爾金的出版社與艾倫李接洽,請其為《魔戒》的全新豪華版創作50幅全新插畫,以迎接托爾金百年誕辰。這項工作花費了藝術家兩年時光,於1991年得以出版——優美的畫作令人屏息,它們捕捉到托爾金所創造的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魔力,並在世界範圍內廣受讚揚。自此,托爾金基金會宣佈,艾倫李的系列插畫將作為最為基金會認可的、有資格與托爾金的文字共同出版的正統插畫。1997年,在《霍比特人》初版60週年紀念之時,艾倫李完成並出版了包含26幅水彩畫和38幅鉛筆素描的《霍比特人》插圖本。這項成就使他在次年召開的世界奇幻大會上,榮膺年度最佳藝術家的桂冠。

在《霍比特人》的水彩畫作當中,艾倫李採取了與《魔戒》有着微妙不同的創作角度。當然,他永遠不會放棄他所偏愛的那種對於細膩潮濕風景的描寫:“乘桶逃脱”之中樹木彎曲的枝條,“荒野邊緣”雨後初霽時遠方的濛濛天光。即使是全書高潮的“巨龍斯毛格”之中,艾倫李仍然在使用顏色時保持着大師的剋制,他不是用誇張的色澤,而是以線條的流暢去表現造物的神奇,從而去傳達那種闖入者無法觸碰、不敢打擾這種和諧感的緊張氛圍。但是,與《魔戒》傾向於創造一種史詩舞台感的遠觀氛圍不同,艾倫李很明顯感受到了《霍比特人》的焦點與氣質的不同。“對於《霍比特人》,不合適去保持《魔戒》那樣的距離感,尤其不應遠離這故事中的英雄本人。”於是在這批作品的許多畫作當中,我們非常難得地看到艾倫李將故事中的人物放置在了視覺的中心:“不速之客”中疊羅漢般趴在門口的矮人們上抬的眼神,“黑暗中的謎語”中比爾博與咕嚕的對峙,“展示瑟羅爾的地圖”中甘道夫統領全局的氣度。這些都是在艾倫李過去強調距離感,更注重自然的作品中所不多見的。

這位文學插畫大師並沒有永遠固執地抱持着自己的喜好與傾向創作,他不斷地返回文本,去體會和捕捉經典文本所藴蓄的獨特氣息。在《霍比特人》中,他敏鋭地感受到了托爾金最為原初的對於霍比特人的理解:“霍比特人已經越來越少見了,而且也越來越畏懼我們這些大種人了。他們簡直不會什麼法術,當我們這些笨重的大傢伙晃晃悠悠地走來,發出大象一般的聲響,讓他們在兩哩地之外就能聽見,只有這時,他們才會使出那種再平常不過的小法術,悄沒聲兒地憑空消失。”即使是對艾倫李的《霍比特人》畫作相當熟悉的讀者,可能也未必發現我們的英雄比爾博巴金斯先生其實一直隱藏在主焦點之外的某個角落裏。你注意過嗎?巴金斯先生其實隱藏在見到黎明天光的食人妖的肩頭,隱藏在座狼瑩瑩目光與畏懼的矮人羣對峙之間的樹幹上。他就悄悄地走在通往幽谷之橋的最前頭,一直充滿勇氣、盡職盡責地扮演着他那“飛賊”的角色。這個身上流淌着熱愛冒險的圖克家血液的霍比特人,他沒有辜負甘道夫的期待。在托爾金如椽巨筆的悉心描繪下,比爾博擁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性格,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經典的形象。艾倫李同樣感受到了巴金斯先生的生命:“我很喜歡自己那幅比爾博在袋底洞門口駐足的畫作,那是在甘道夫到來之前,比爾博的世界還沒被搞得天翻地覆的時候。但這時,我已知悉,霍比特人悄無聲息又躲躲閃閃,他會避開插畫師窺視的眼睛。”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3

霍比特人+魔戒,一共六部,這個電影系列可謂是影視特效的歷史豐碑,視效電影領域的經典之作,視覺上非常的華麗炫目,這裏當然也有新西蘭的自然風光。但正是因為特效製作的精彩,每次都讓我忽略了劇情的連接,可以這麼説,到現在為止,這個系列電影我看過幾遍,但卻根本不知道故事要講述的來龍去脈。所以,這也是還要從文字當中尋找具象情節的原因,我是帶着非常敬仰的態度來看這本書的。

開始的時候我非常非常的認真,看一部分小説,順便再看一段電影,再看一部分小説,再來一段電影,文字和電影,讓這兩種藝術形式,按着順序一起進行,這樣也好讓思路更清晰。

起初,我發現小説寫的比較簡單,閲讀起來沒有任何障礙,順水推舟情節不斷髮展,不斷繼續,,,我看着看着發現有些問題,這小説如果按這種情況推理下去,顯得實在是太過於簡潔了吧,或者説這個故事,是屬於一個青少年讀物,只有不斷的敍事,一件接一件,文字中很少有總結和心理描寫,當然也沒有細節刻畫,書中甚至也沒有任何一個生字,就這麼通順的看下去,一個危險解決了,就出現下一個危險,然後再解決,再出現,遇到一些朋友,然後遇到一些敵人,,,一個霍比特人巴金斯,和十三個矮人,首領是梭林,還有個巫師甘道夫主要協助,就這麼去經歷一場神奇的旅行,,,我突然覺得,這個小説弱爆了!就是組團打怪獸的探險故事!

然而這部小説可是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啊,這大概就有點像是外國人讀《西遊記》的感覺吧,我是很難理解和消化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了。幸好有彼得·傑克遜,還是電影來得更直觀些,還是電影這個藝術形式更加的國際化,更加的讓人覺得親切。幸好這本書不是我自己買的,是從學校借來的,要不更鬧心。

好多人都給了這本書五星,你們一定沒認真的看完這本小説,要不中途就會被折磨的死去活來,是這本書名聲在外波及的範圍太大,影響了大家的評判。還是得感謝彼得·傑克遜啊,是你救活了這部小説。沒看過的朋友就不要看了,直接多看兩遍電影就好。

霍比特人讀書筆記大全4

作為托爾金首部正式出版的作品,1937年面世的《霍比特人》其實已經在托爾金的抽屜裏躺了經年之久,甚至連托爾金自己也説不清,他從何時開始撰寫這個故事。只知道他大兒子約翰第一次聽説這個故事時已經13歲了,即1930年,而小兒子克里斯托弗也記得,幾年前父親把這個故事讀給他聽,那時還沒有確切的結尾。不過,不管契機是不是傳説中那個被托爾金偶然窺見的“地板上的洞”,我們能肯定的是,整個故事徘徊的靈感最初是圍繞着“龍”展開,即是故事裏強佔矮人財物地盤的的惡龍史矛革,在托爾金自己的童年讀物和早期撰寫的小故事裏,往往充滿“龍”的形象,比如早年寫過的一系列詩歌《賓博灣的故事和歌謠》裏,就有一篇寫到一條龍襲擊沉睡中的賓博灣,簡直就是《霍比特人》中惡龍史矛革席捲長湖鎮一幕的雛形。

而《霍比特人》的大多數篇章其實可以追溯到托爾金和孩子們深厚的感情——從1920年,大兒子約翰3歲開始,托爾金開始在聖誕節寫給孩子“聖誕老人的來信”,直到1943年小女兒普里希拉成年為止,持續二十幾年的“聖誕老人來信”貫穿四個孩子美好童年時光,裏面描述的世界包括北極新聞、聖誕老人工作的苦悶、大北極熊、大海豹、白雪精靈的故事等等,是托爾金一生浪漫情懷的最好寫照,也是他着手撰寫長篇的最初萌芽。而在1925年左右,托爾金的創作欲已經很旺盛,他寫過一個關於名叫“羅弗蘭登”的狗的系列冒險故事,還有一隻名叫奧蘭穆的老貓頭鷹、二兒子邁克爾的玩具娃娃,都成為他的主角,在三個孩子的成長期,天生想象力卓絕的托爾金從為他們編故事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極大樂趣。同時,他還有大量插畫作品,關於龍、妖怪、各種奇怪生物。

如果按照《霍比特人》是在1930年左右落筆的推測,倒是可以想見,這是托爾金從怎樣忙碌的生活“縫隙”中擠出來的傑作。其時托爾金從一戰戰場摸爬滾打回來,經過相當長的落魄期、生病期、小孩嗷嗷待哺期,如今已經獲得牛津大學教職,教授古英語,中世紀文學、《貝奧武夫》等;而每天在去學校之前,他至少要在家面授一位學生;在校時除了授課還要面對繁瑣的學校會議和行政事務;作為“牛津大學教授”,也是其中尤其開朗健談的一位,他還需要拋頭露面參加宴會,代表系裏接見一些重要人物——想成為“得體”的教授,這是傳統意義上來説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教授”的另一個責任是在學術界維持先進名聲,托爾金在此做的一點不差,他寫了數量可觀的學術論文,經常在《英語研究評論》、《牛津雜誌》、《語言學會交流》等許多期刊上發表文章,還完成了中古英語史料《安克里尼韋斯和哈利梅歐巴德》的重要研究;而在這些“面子工程”背後,是托爾金夜晚在家埋頭批改畢業生試卷以便獲得微薄補貼支撐家用養活四個孩子的身影——就這項工作,他持續做了二十年。

但支撐托爾金將興趣變成信念乃至成為成就的,除了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動力,還得是一羣志同道合的人。

二十世紀初恰好是文學社團在大洋兩岸興起的時候,比如大英博物館附近便聚集了弗吉尼亞·伍爾夫、E。M。福斯特等人組成的布魯姆斯伯里社團,影響了一代文藝青年如遠道而來的徐志摩;美國硬漢海明威跑去巴黎左岸長駐露天咖啡館,把畢加索、菲茨傑拉德夫婦、達利蒐集在身邊;當紅作家如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W·H·奧登都有辦自己的作家社。本身就喜歡呼朋喚友的托爾金又怎能免俗,更何況,他遇到了C·S·劉易斯。

1920年代末,兩人最初結識其實是因為托爾金開辦了一個名叫“吃碳者”的冰島語讀書會,全部初衷僅在於——希望可以用冰島語大聲朗讀史詩傳奇,對冰島語一竅不通的劉易斯跑來湊熱鬧,與托爾金日漸交好,到了1930年代初,二人又加入一個名為“因克林”的文學俱樂部,大家除了同為文學青年,對神學、宗教、古語言和上古傳説都有着共同興趣,他們每週二聚集在牛津附近一家名為“老鷹與小孩”的小酒吧,小酌微醺,吞雲吐霧,討論文學,朗讀自己手上進行的作品。

他們中間有學生,有教授,有軍官,有醫生,大多是事業有成、人到中年的社會精英,很難想象,是怎樣未泯的童心,讓這個“因克林”俱樂部誕生了20世紀最偉大的兩部傳奇作品(不過不若劉易斯對《霍比特人》的讚譽,托爾金非常不喜歡劉易斯在俱樂部裏朗誦的“兒童故事”)——托爾金的《霍比特人》及其後的《魔戒》系列;C·S·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但在當時,大家甚至沒把自己當正宗文學社團,倒不妨稱之為“飲酒俱樂部”。時至今日,這間托爾金和劉易斯高談闊論過許多奇思妙想、神話傳説的酒吧仍在營業,只是經過擴建,“因克林”當年聚會的房間成了鎮吧之寶,幾位夢想家的照片掛在牆上,還有專門的“因克林”之旅讓遊客重温當年氛圍。

1936年,由一個做出版行業的學生帶來契機,壓抽屜底的《霍比特人》受到出版商賞識,恰好時逢學校放暑假,讓托爾金有充分時間用兩個月寫好全書結局,一切進入正式流程,告慰的是托爾金早已寫就《精靈寶鑽》但苦無出版門徑的無奈。比起涉及許多神話、歷史,語言高端優雅的精靈寶鑽,樸實、詼諧的《霍比特人》顯然親民太多了,正如出版公司董事拿回手稿第一時間交予自己十歲的小兒子鑑定,被小傢伙認定“5—9歲孩子肯定會被吸引”後才放心出版。無論怎樣,托爾金的中土世界終於要面世了,多才多藝的托爾金還附贈了一套手繪插圖給出版商,除了希望彩印插圖,他其他的龜毛要求還有——隨書附帶索隆的尋寶圖,最好是用隱形墨水印刷。

當然,被出版商打回現實的大作家最終要面臨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校樣,但這也恰恰是另出版商苦不堪言的過程——拿到校樣後,托爾金恨不得把整本書重寫一遍,他花了兩個多月,頂住出版商“耗費的費用都得你本人承擔”的壓力,細細潤澤,大幅刪改,去掉所有作者和讀者直接對話的部分,將地理位置和年代順序一一核定,這樣完美主義的工作精神,實則出於托爾金當教授多年的個性,想當年,他兼職編撰《新英格蘭詞典》時,幾乎要為每個詞考證一週以上時間,徹底研究它的根源含義,追蹤它們演變的過程,而最後出現在詞典裏的,也不過兩三行而已。如今換成托爾金引以為豪的心血之作,精神勁頭只能加倍,難怪出版商要等到天荒地老。

《霍比特人》在英國如願獲得成功,9月份掐着聖誕禮物市場脈搏上市,還沒到聖誕節,首印便一銷而空,很快吸引了大洋彼岸的美國書商,但在和書商打交道時,托爾金吹毛求疵的作風每每跳出來擾亂合作,比如,他給出版商寫信,指出下一版印刷時小矮人的插圖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一處是“背景部分樹的線條有些斷裂”,一處是“圖中央火上的點印的不好”,下一版印出來後,他又對腰封上的廣告詞非常不滿——把自己的書和《愛麗絲夢遊仙境》相提並論也就罷了,但怎麼能説“另一位教授呢”?查爾斯·道奇森明明只是個講師!這也恰好暴露了托爾金的不諳世事,狷介的學院作派還是好好地保存在象牙塔裏為妙,書商要關注的是合理的推廣期、足夠的廣告效應,而對連莎士比亞都嫌“太現代”的托爾金來説,如何能理解這個現代社會裏關於營銷的一切一切。

作為嚴肅的牛津教授,以兒童暢銷書作家的身份回到同事中,對托爾金來説也是件頗感怪異的事。“他們在驚訝中夾雜一絲憐憫”,托爾金曾和出版公司董事在信中這樣提到。雖然一向開朗好相處,托爾金對於自己出版《霍比特人》的消息始終在同事中守口如瓶,他們還是在《泰晤士報》上看到書評才曉得這件事。托爾金太瞭解這些教授同事的優越感了,生怕受到他們的奚落,但事實上,還是托爾金多慮了——教拜占庭希臘文的教授買了一本後還對他説,《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初版書如今已經很值錢了,所以,收藏一本《霍比特人》是十分必要的。

無論如何,《霍比特人》推着托爾金走到大家面前。出版商的充分鼓勵;美國版同樣銷路大開;終於可以不做批考卷補貼家用了;次年被紐約先鋒論壇報授予最佳童書獎……所有理由都鼓勵托爾金寫下去,中土大陸的征途不會完結,另一場偉大冒險其實最初是以“新《霍比特人》”為名開始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kxxgvl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