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師説》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師説》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師説》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師説》讀書筆記範文(通用5篇)

《師説》讀書筆記1

在這個世界上,能做我們老師的人有很多,就像孔子説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為在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學會不恥下問,將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這樣,人才會不斷的接近完美。

在《師説》中有一句話,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其實,我們應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問,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所存在的問題就將會隨着時間的增多而逐漸的累積起來,直到有一天它就會“嘭”的一聲,在你的心頭爆炸,所以我們要懂得問別人。

你們看,孔子在古代有很大的名氣,被後人尊為聖人,那他的思想觀點就是十全十美了麼,我們就應該對他的思想保持肯定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願自己的思想,不能夠盲從,就算是孔子還曾經向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他們這一類人的道德才能還不如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孔子在這方面其實不如他們,所以才不恥下問。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應當向他人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都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的機會,也不能因為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疑問地奉迎接受,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使自己的成長更快,多向外界學習,與人學,向生活學,爭取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師説》讀書筆記2

師者,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是最親近的一種職業,可我們又對老師這個職業有過多少了解呢?古代的韓愈就對“師者”有過獨特而富有深意的見解。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此句出自《師説》,解釋了老師的作用。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無論在古代還是現如今,只要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假如一位教師不能“傳道”,他也就不能成為教師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頁在不斷提醒我們“師”和“道”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師”存在的先決條件,“師”是“道”傳播的社會載體,總的來説,“道”是“師”存之根基,“師”是“道”存之體現,“道”存所以“師”在,這也是韓愈所謂“師道”。

在我看來,對於教師而言,做好本職工作不僅在於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在於要有一顆大愛之心、仁心育人、愛生如子,例如在地震中,第一時間幫助學生逃生的教師們,他們敢為人先、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回想韓愈在《師説》中的所言,我認為他們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而且將自己的責任進行了昇華。於我們學生來説,要學習古代聖人的“從師而問焉”,就要做到學無止境、不恥下問,才會“聖益聖”,並且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於師”,不然就會“愚益愚”。例如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難會開口向他人請教,然後問題就會越攢越多,最後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

在《師説》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了,他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同時也是一個虛心向學習的學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確,許多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能當我老師的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孔子被稱為聖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難道他的學問不如他們這些人嗎?不!他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所以大家在一起學習可以優勢互補。可現如今,人們的學問還遠不如聖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或他人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麼進步呢?

不僅如此,孔子還説:“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説的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而已。

《師説》中還藴含着許多人生道理,有時或許會被我們所忽視,但要是反覆多讀幾遍的話,就會感受其中的韻味。

所謂“温故而知新”應該説的就是這個吧!

《師説》讀書筆記3

通過閲讀文言課文《師説》,並且通過譯文的理解,我有了很多感觸,也深受啟發。

《師説》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就連聖人也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因此當我們遇到問題不懂的時候,就應該不恥下問,不要覺得問別人好像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師説》當中的一個核心句子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説,但凡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的存在。按照最新的翻譯來説,就是隻有一定領域空間的地方,就有這個領域的能手。

是的,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是多姿多彩、奧祕無窮,領域繁多的。儘管一些人在一定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可是在其他領域畢竟存在生疏不懂的地方。當面臨了其他領域的問題時候,就要懂得去請教其他領域的能手。而那些士大夫非常保守昏庸,而且好面子,一副趾高氣昂的樣子,可是他們正因為恥於下問正一步步成為廢材庸才,他們最終難逃遭淘汰的命運。

總的來説,《師説》絕對是一篇經典的文言課文,值得我們好好學習,領悟其中真意。

《師説》讀書筆記4

我翻了一下《古文觀止》這本書就立馬抱怨看不懂,於是媽媽叫我先看《師説》這篇文章,好理解一些。我藉着注示,慢慢看懂了這篇充滿哲理的文言文

《師説》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性,抨擊當時士大夫以從師學習為恥的壞風氣。韓愈指出,人人都要從師學習,老師的作用在於“傳道授業解惑”;從事的原則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分長幼,不論貴賤;老師和學生之間,“師不心賢於弟,弟子不必不如師”,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這篇文章,有一部分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相同道理的。我從文中知道了那時竟有人以從師為恥。文章告訴我,只要有人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識,他無論是誰,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我們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有不懂的,就要香身邊的人詢問。與其不懂裝懂,還不如切切實實地去弄個水落石出。

所以,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是老師。

《師説》讀書筆記5

《師説》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學了,但那時真的就是一種為了學習而學習,很盲從。也許時代進步了,所以現在聽老師講《師説》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認為同現實的社會有着不可推卸的聯繫,無論是學校、企業、生活、為人處世等等,無不體現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尊師重教”。從孔子到現代,2500多年的歷史,歷代的文人志士、成功人士有哪些不是跟隨老師或從學校走出來的,自古孔子就提出來:孝敬父母,奉侍師長。讓我們尊敬老師就象尊敬我們的父母一樣。

所謂老師,那他某方面學問肯定比學生高,才稱得上老師。人肯定會有不懂的問題要問,而如果不向老師學習,那豈不是始終不能解答這些問題了?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年紀大,難道年紀小的人就不能懂大道理呢?就像文中寫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是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存在。

孔夫子被稱為聖人,但他還是不恥下問,他曾以郯子、萇弘等人為師,他的學問絕對不比他們差,只是想學到其他他不會的知識罷了。他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民間俗語説:“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確是這樣,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懂的地方,例如,小學生做的數學智力題,有些連博士生都做不出來,就算你是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也不會熟悉到字典裏的每個字。人們的學問遠遠不如聖人,可他們也不肯向老師學習。這樣的話,人又會有什麼進步呢?

老師無處不在,卻往往被忽略,甚至恥笑。巫醫、樂師和那些工匠們,經常互相學習。而那些士大夫們,自己沒有學問,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還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聽起來好像老師的標準都是他們定的!

很多人把尊師種教看作小事,不值得一提,其實,小到家庭生活,家庭的和諧幸福;事業的成功,大到到國家的發展,又有哪些不是和教育尊重別人息息相關呢?

海爾總裁張瑞敏説: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以次句勉勵大家把尊師種教發揚光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drqqv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