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朝花夕拾》讀後感 六年級讀後感7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 六年級讀後感7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朝花夕拾》讀後感 六年級讀後感700字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

今天我來推薦的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本書就是《朝花夕拾》,而它的作者,就是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

《朝花夕拾》的書名,用朝花來比喻魯迅先生童年的美好經歷,而夕拾的意思是指到了中年的時候把它記錄、回憶。讀下來,只覺文字質樸中透出一絲生動活潑,淺顯易懂,還帶着一種對童年的思念,描寫盡了魯迅從幼時到青年那段充實而曲折的經歷。

因為是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這一篇記錄了魯迅小時候在百草園的各種樂趣,以及後來去三味書屋唸書,“苦中作樂”的難忘經歷。讀罷,我不禁產生了共鳴,哈哈哈哈,沒想到大文豪也和我一樣,也是喜歡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地玩耍,卻不願在學校修習各種重要卻又枯燥乏味的課程嗎?

還有就是《山海經》。字裏行間都流露出魯迅對《山海經》的渴望甚至是“徹夜難眠”。而長媽媽為了魯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分明能讀出,長媽媽對魯迅的一種純樸而真摯的關懷與愛,在那個略顯黯淡的年代,增添了一束陽光般的金黃,着實令人感動。在那個貧苦的年代,為了讀到一本書是多麼的不易。而如今,圖書館、網絡書籍林立,還有許多網絡書籍,想要得到一本書觸手可及。可又有多少人去認真學習,去讀書?許多學生沉迷於網絡,卻沒有人願意去品嚐這些精神食糧,難道不是一件荒謬可諷的事情?

讀完此書,我思緒萬千。魯迅先生快樂地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童年的時光。那必然是因為這段時光的美好,才讓他在中年時,被喻為一朵豔麗的花拾來。每一個人都有珍貴的童年,黃金時代的童年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品味,我們應該度過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不要給將來的自己留下遺憾。

魯迅對童年的那些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昔日的一幕幕在腦海中上映。

時代的變遷、人心的逆轉’,不一樣時代的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2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寫了不少文章,他用自己的比杆和敵人的槍桿作鬥爭,他這樣了不起難道是有高超的本領?為什麼他寫的《朝花夕拾》那麼吸引人?我帶着這個迷惑的問題,翻開了這本書。

我讀完時,感到了裏面的散文是那麼讓人深受感動的呀!這本書記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本書的夾議中,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第一篇作品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魯迅先生前7篇作品,記敍自己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事態和社會風貌。後3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後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步。

這本書的作品都是作者回憶的文章,但他們不是對往事的單調記錄,而是作者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的散文珍品。魯迅先生取了那些讓人無法忘懷的事情加以生動的描述,選擇了富有個性的細節描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了一種無法表達的氣息。他把人物的神情心態寫的栩栩如生,如第2片作品中寫除夕夜長媽媽叫少年魯迅如何吃福橘和如何講“吉利”的話等等。

魯迅先生最讓我佩服的是把敍述、描寫、抒情、議論寫的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原的景緻,寫的會聲會色: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構成了富有情趣的風景畫,成為令人神往的樂園。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憋的議論結合的自然恰當,天衣無縫。我是多麼想有這種才華呀,可以使我的文章更加豐富、更加深動……

啊!這本書裏的作品的語言是多麼清晰、樸實,親切感人呀!我真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作家,這才是最美滿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3

近日來,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驚詫於先生多變的童年生活,也委實被先生幽默的語言所吸引,但給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二十四孝圖》。

與魯迅先生一樣,我也不喜歡《二十四孝圖》中的“郭巨埋兒”。一個人一面要孝敬母親,讓母親吃飽穿暖,一面卻要掘坑,埋掉母親所疼愛的孫子,讓母親流淚,讓妻子傷心。這算是孝嗎?讓母親吃飽,卻讓他不快樂甚至傷心,這算是孝嗎?這種孝確實不是真正的孝,這種孝讓我感受到封建社會孝道是多麼殘酷,是多麼的虛假,又是多麼的可悲。這種建立在殘害兒童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來的孝,用兒童的痛苦來塑造一個看以豐滿的孝子形象,實不可取。

週末,常見小區中一個青年人推着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享受着清晨的陽光。看得出,老人年歲已高,臉上佈滿了歲月深深的刻痕,温暖的陽光灑在他那滿頭的銀絲中。他咪着眼睛享受着清晨的寧靜。青年緩緩地推着輪椅,時不時俯身和老人説着什麼。他的身後,五六歲的兒子牽着媽媽的手高興地蹦着。這一幕,我感受到了温暖與愛。是與“郭巨埋兒”不同的親情和富有人情味的“孝”。

今天,不缺吃穿。“孝”的體現不再是説給許多錢,而是陪伴。我和媽媽經常去婆婆家吃飯。剛開始,這種“蹭飯”的表現讓我有些羞愧,每次去的時候都要與媽媽爭執半天,才非常不情願地挪去婆婆家。到那以後,我會飛快地吃完飯,便央求媽媽讓我回家。但每次媽媽總是把我摁住,等了許久才和婆婆道別。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媽媽總是有那麼多的話和婆婆講。

後來,一次回家的路上,媽媽告訴我:現在的人都很忙,他們孝敬老人的辦法往往就是給大把大把的錢。其實老人們並不缺錢用,他們更希望的是兒女和他們多説説話。聽了母親的話,我才明白,這種看似“蹭飯”其實是愛的一種表達,是一種陪伴,是真正的孝道。這遠比“郭巨埋兒”要真實得多,温馨得多。

突然間,我也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那麼討厭這些有違人性的孝了。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4

《朝花夕拾》一書是魯迅所寫的一部散文集,記錄了他所回憶青年時期的往事感想,並用文字對社會進行有力的抨擊。

魯迅先生是上世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同時,他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等等各個領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終生奮戰投身於革命上,用文學從內心深處喚醒人們,醫治人們“受傷”,“錯誤”的心。

就在這一位偉人筆下的書中,我認為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兩篇:

第二篇《阿長與<山海經>》講述的是“阿長”長媽媽與作者自己的平日瑣事。作者不太喜歡阿長,不僅是因為夏天時晚上睡覺阿長在牀上擺成一個“大”字,不給自己翻身的餘地,還因為她懂許多作者所不耐煩的規矩。後半段説到了作者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阿長知道後,就把它買了回來,這讓作者對她產生了敬意。最後一節作者感歎了對長媽媽的真誠懷念,用感歎號結束了本文。我認為長媽媽是個很善良,有時也有讓人討厭的“自私”的勞動婦女,她有時處處為魯迅着想,有時卻毫不在意魯迅的感受。在魯迅的筆下,可以看出她樸實善良,嘮叨迷信的鮮明性格。

第七篇《父親的病》寫了幾件作者在父親生病,四處求醫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同事穿插了幾位名醫在診斷病人時的表現。他們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最後用表達出作者不能讓父親死得沒有痛苦,用愧疚結束了全文。

讀完後,我深刻的理解了所謂“朝花夕拾”的真實含義。這不僅僅是對陳年往事的一種回憶,更是一種需要“拾”起來,重新審視問題,並且真實的,有效的對目前社會亂象的改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魯迅的名言更是深刻的體現了他為人民效忠出力,不求回報的革命品質。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5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回憶錄集,收錄了魯迅在1928年間所寫的回憶錄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魯迅説:“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

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閒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常”這一篇章時,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這“無常”與之前“五猖會”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麼會寫得這樣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一定也很貪玩,不過這裏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着頭腦,只是覺得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含意,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説起《 狗、貓、鼠》 和《 阿長與〈山海經〉》可是我在這半本書最感興趣的文章了。

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説了一遍,説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的,也是因為它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我最愛的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的話,就能和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太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得其實有隻“隱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的那一段時,感覺真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禍強加在了貓的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開始,如今我已不記恨她了。在《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她,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但不缺乏經典,看來我想讀透這前半本書,還得好好體會、體會!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6

暑假期間,我讀了魯迅的文章《朝花夕拾》,似乎我又回到了童年。

我簡單介紹一下魯迅,魯迅(1881—1936),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魯迅一生寫了大量的文章,如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孔已己》《藥》《阿Q正傳》等,並撰寫了大量的雜文和散文,批判舊思想,舊道德,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全書共十篇文章,前七篇記述了魯迅兒時在故鄉的生活片段,也讓我們瞭解少年時的魯迅,後三篇是描寫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和日本求學的一段經歷,描寫了一些另人難忘的人和事,反映了社會鬥爭痕跡。語言清新樸實,而且親切感人,是現代回憶散文的典範之作。

讀 着讀着,我們彷彿看見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讀着讀着,彷彿聽見保姆阿長在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一切的感受都是那麼天真浪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歡《朝花夕拾》,也許是因為作者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在看世界吧!

魯迅在文章中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夠自由自由在的生活,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時所持有的,曾幾何時,我已離童年很遠了,進入了青春期。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學習中,學習的壓力,父母的嘮叨,生活似乎沒有了樂趣,但是,當自己靜下心來的時候,就會回憶起童年的快樂生活:與夥伴們光着腳丫在雨水中嬉戲,和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假日裏和父母在公園裏放風箏······

童年生活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些散瑣記憶,到不如去讀讀魯迅的《朝花夕拾》,去體會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了自由去放飛理想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7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然而《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記述了魯迅先生青少年時的生活與求學歷程。追憶了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其中有一篇散文令人難以忘懷——《狗。貓。鼠》。這篇散文主要講述了三種動物狗、貓、鼠。我們都知道老鼠與貓是仇敵。這篇散文也講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是仇敵,看完後覺得非常有趣。但少年時的魯迅先生與貓可是有很大的淵源的。想必聽起來有些驚奇吧!因為人怎麼可能與貓有仇呢!貓可是與人有着密切關係的,這得從魯迅先生的女工長媽媽説起,魯迅先生小時候養有隱鼠——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是屬於小型老鼠。想想還真挺驚奇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小時候還養老鼠呢。因為女工長媽媽不小心將魯迅先生的隱鼠踩死了幾隻,但也許是因為怕被責罵,所以就説隱鼠被貓給吃了。因此魯迅先生小時候便與貓成了仇敵,並且貓也有些令人討厭的地方。比如我就不喜歡貓,因為貓喜歡撓人。這篇散文可以説是説了兩部小故事,當然這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就是諷刺那些和貓有着同樣劣根性的人,其實我也讀的不太懂,但是讀書總是好的。慢慢讀吧!這篇散文寫的很真實,就比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提到過“即使我説二二得四,三三見九也沒有一字不錯。這些既然錯,則紳士口頭的二二得七,三三見千等等,自然就不錯了。”想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也許都會覺得世界沒有一絲照到我身上的陽光吧!但是我生活在富強的中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名著,我們是要去讀的。因為只有那些不好黑暗的舊社會才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雖然現在我還是有點讀不懂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我覺得只要我多讀一定會理解的。

讓我們一起用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就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8

夕陽灌醉天空,天空紅着臉,如同秋天灼灼的楓葉。想要用手觸碰紅得發熱的天空,可是無論手伸多長,天空仍離我有千里之外。以為伸手可觸的天空讓我的思緒在脈絡中慢慢延伸……

手捧綠茶,品味茶香;細品好書,感受文學。手上的《朝花夕拾》讓我難以自拔,使我深深陷入了文學的沼澤。滿屋散發的文學氣息比綠茶的茶香更濃郁,以至於人都在此中陶醉不已。書中每個短暫的故事都使我有萬千感慨,其中最惹人深思的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主要記敍了魯迅在仙台的日子。最引我深思的是魯迅在回憶學習黴菌學時看電影的回憶:“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

這段文字令我十分感慨,不禁想起一句話:“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則是在日本留學的過程中瞭解到祖國的情況,棄醫寫作,他説,要回祖國。他是中國人。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中國人,我們不允許我們的國人或祖國受到侮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人才,一個國家的繁榮需要人才。如果我們不努力讀書,我們的國家還怎麼強大?還怎麼繁榮?所以,我們要守護我們的祖國就要努力讀書,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

1937年12月13日,這一天。日本軍隊在南京進行大屠殺,30多萬人在以後的數天就喪失了。30多萬條生命啊!就這樣沒有了。日本軍人在那時侵略我國,並且在南京進行“殺人遊戲”,以殺中國人們為遊戲。我們國民的生命給人如此玩弄,作為中國人,我倍感痛心。而且,他們還將中國人推入坑內進行活埋,多少中國人到其中撕心裂肺地喊叫,希望他們能夠放自己一條生路。可是誰能幫他們呢?最令我痛心的還是一張照片所描述的場面,一位日本軍人把一箇中國嬰兒扔高,然後伸出軍刀刺死的場景。

以前,我們國家受人欺辱。可現在我們要以行動表明我們的國家並不弱小。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努力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要守護中國!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9

課本里經常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它們都出自《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所以這個寒假我讀了這本書。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的收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也寫了許多關於兒童時代的趣事。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生活,彷彿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些不同。魯迅在自家的百草園中與昆蟲做伴,上學後在書塾的後院裏嬉戲,這讓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當時生活的快樂

《朝花夕拾》中,給我影響很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阿長是魯迅家給他請的保姆,這個鄉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檢點:總之在私底下對別人指指點點;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來嚇唬他;還害死了魯迅的隱鼠;睡覺擺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佔整張牀鋪……但就是這樣的阿長卻給魯迅買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經》,滿足了他的願望。

這本書她甚至不認得是什麼名字,卻趁回家的時候買了。這使魯迅對她的不滿全都消除了。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魯迅寫了這篇文章,表達出自己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

一個孩子因為一本書就滿足了,他的這份童心與天真在現在可能很少見了。現在的孩子們不知什麼時候變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們。父母的職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們炫耀的資本。看到別人有好東西而自己沒有,就會向父母伸手要,好與別人攀比。每週的零花錢一個比一個多,花起錢來絕不遲疑……這些孩子們卻沒有想過父母賺錢是多麼的不容易,每週的零花錢是父母在崗位上辛苦工作的來的。我們要做的是關心父母,而不是向他們索要東西。當我們換位思考時,會發現自己做了多麼不該做的事啊。

所以我們還是保留一份童真,不與別人攀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們童年的回憶將會是美好快樂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0

在人的成長中,到一個亭亭玉立,才貌雙全,玉樹臨風時,總會有一個童年,也許是枯燥無味的,也許是豐富多彩的,總會讓人去體會人生中的喜怒哀樂,讓人去擁有複雜的感受,在這段時間裏,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我彷彿昨天去魯迅家看魯迅先生的童年到長大,在魯迅先生的童年,我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喜怒哀樂,但是我認為魯迅先生的童年更是快樂的。

首先,讓我我們來看一看《狗貓鼠》,我是從魯迅的“我所愛”和描寫隱鼠,這一部分中感受到了魯迅非常非常喜歡隱鼠,在這些隱鼠活動的時候,魯迅把隱鼠乾的“壞事”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有時候還很開心,這就讓魯迅的童年中有隱鼠的出現算是一個美好童年的開始。

然後就是《阿長與山海經》雖然魯迅先生非常喜歡的隱鼠已死了還是被阿長一腳踩死的,這也雖然讓魯迅先生有了短時間的傷心,但是不久阿長買了《山海經》之後,魯迅先生口中的“心愛的寶書”中,我又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開心的拿着書在精讀着,接連着看着山海經開心了一段時間

在前面兩篇的情節中,我感受到魯迅先生的快樂,還有一個地方,我認為是他最快樂的童年片段,就是《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魯迅先生描寫百草園的一等一風景和他東跑跑西轉轉中魯迅先生所向往自由自在,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語言中,我再次感受到了他的快樂。

這些片段都證明魯迅先生的童年充滿了快樂,從隱鼠到《山海經》再到百草園,不都是魯迅先生的童年趣事嗎?還有一些小段,如:給沈四太太取外號叫“肚子疼”,還有他們吃冰,打旋子,不都是魯迅寫的快樂又充實的童年嗎?從每一件事,我總感覺從壞事慢慢變成好事,從開始魯迅先生的童年就有豐富多彩的經歷,所以總的來説,我就是認為魯迅先生的.童年是開心的,快樂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1

這本書記敍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軌跡。首先描寫的是他的童年生活和同心世界,接着描寫他青少年時代所面臨的人生抉擇,最後描寫他很懷念之前的老師和舊友,同時回顧了他走向文學道路的經歷。作者從自己親歷的生活感受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糟粕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的不公待遇寄予深切同情並充滿憤慨;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愛之情!

從“我”不知道“長媽媽”的真實姓名可以看出她的地位很低。她雖然多管閒事,粗俗又沒有文化,又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她對“我”的真誠與熱情讓“我”記憶銘心,無法忘懷。“長媽媽”睡覺時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由此可以看出“長媽媽”是一個粗魯和不拘小節的人。但是,“長媽媽”已經去世那麼久了,魯迅還寫這篇文章來,體現了對“長媽媽”的無比懷念與依依不捨之情。

看到這裏,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位親人——奶奶,她是我不能忘懷的人。她一直對我很好,從小到大一直很關心我,給我力量,但有時候我感覺她特別囉嗦。每次和她談話時,我説一句,她便會説成百上千句話,使我無可奈何。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奶奶的囉嗦也是一件好事,證明她心裏有我,希望告訴我更多的道理。所以,我至今還銘記着奶奶,我愛她,因為她,我改掉了許多壞習慣,因此,她是我不能忘懷的人。奸詐的衍太太使“我”飽受世人的冷眼而走上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後來到南京求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魯迅不斷求知真理與知識,其實最後發現是多麼的不容易,而我們現在可以學習許多的知識與本領,就應該珍惜機會,把握現在,抓住時機,好好學習,不要將來後悔。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的時候不努力,大的時候後悔都來不及。魯迅寫這本書不僅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在我看來,也是在告訴後代的人們,要把握現在的好機會,趁熱打鐵,好好讀書。

看完整本書之後,回憶起來書上的畫面,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受益匪淺。另一方面,新中國的成立代表着勝利,也包含着魯迅的辛勤付出,應當感謝魯迅。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2

暑假,天氣格外炎熱,知了在樹梢喚個不停。而我,卻絲毫不畏懼那濃濃的暑氣。因為,手中捧着一本《朝花夕拾》的我,已然沉醉在許多有趣的片段之中。在這本回憶性散文裏,魯迅給我們刻劃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善良樸實的長媽媽,貪玩好奇的小魯迅,和藹方正的壽鏡吾先生……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魯迅的父親。

提起魯迅的父親,大家一定會想到《五猖會》這篇文章吧。在文中,父親的形象是嚴厲、專制、古板和迂腐的。他會在孩子急切想去看迎神賽會的時候,忽然要求他背誦“無聊至極”的《鑑略》,令少年魯迅萬分掃興和痛苦。雖然,父親心中也不乏對孩子的愛,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扼殺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在魯迅心中留下了永遠不能抹去的灰色。

在魯迅的父親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現代家長們的縮影。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在孩子身上傾注了愛和希望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我們經常會在培訓班或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家長怒目圓睜,或厲聲呵斥,他們的孩子則可憐兮兮地坐在書桌前,愁眉苦臉、抓耳撓腮,捏着筆在作業紙上躊躇着什麼。這,便是現代教育對孩子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記得去年暑假,我不停地在課桌邊為奧數而奮鬥着。假期本應是孩子與大自然嬉戲,與花和樹木作伴的時候,可我卻被迫面對着一摞厚厚的作業本發呆。那天,我正陶醉在“明天去旅遊”的美好暢想之中。忽然,一聲厲喝把我從夢中驚醒:“這100道題你要是做不完,就不許出去玩。”無奈,我只好提起筆,又在草稿紙上塗抹着那些百無聊賴的數字。一直到夜幕已然深沉,我才顫抖地放下了手中的筆。

百年前,魯迅就向壓制人性的封建教育發出了大聲地吶喊,進行了無情地批判和抨擊。可是,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仍舊被束縛在另一種扭曲的教育中無法自拔。十一、二歲的花季,應該像天空中飛翔的鳥兒一樣,充滿蓬勃的朝氣;而不是囚着的籠中鳥,失去本該擁有的自由。我們的童年應該如彩虹般斑斕,而不是在作業前只投下灰色的暗影。家長們也不應該是像魯迅的父親一樣,專制而刻板;而應該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們的立場想事情,做事情,讓孩子擁有一段充滿天性的童年時光!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3

偶然間,我從書架裏翻出了一本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朝花夕拾》。這本書我從未看過,自然沒能理解這部散文集獨特的名字。

靜靜地品味着字裏行間的故事,我發現全是魯迅先生童年時期的往事。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這大概便是書名的內涵吧!我心中這樣想着。這本《朝花夕拾》中,雖瀰漫着一股率真爛漫的童趣,卻又滲透着魯迅先生尖鋭諷刺的筆調,而鮮明的對比手法為文章添色不少。

就像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敍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表達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説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可見,《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諷刺了傷人的封建禮教,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着實令人心曠神怡,無限嚮往。

朝花夕拾,舊事重提,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味無窮。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4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假期裏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初讀《朝花夕拾》不覺得這像一本名著,反而覺得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閒聊家常,魯迅的作品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彷彿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一個以筆代槍,同惡勢力不屈抗爭的偉大斗士,此刻成了一個遠遊歸來的慈愛温和的長者,在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和心靈的家園中輕輕拂去歲月的積塵,而後,氣定神閒地娓娓道出一個個生動清晰的故事,一個個鮮活形象的人物——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在這個搖曳多彩的記憶裏,我最愛留戀徜徉的便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充滿了生趣的小小百草園。

幼時的魯迅,不時到園裏的泥牆根去捉蟋蟀,常常拔起何首烏接連不斷的根,為貪嘴而去摘帶刺卻酸的覆盆子。童心總是充滿無窮的好奇和探究的渴望,小小的百草園給了他無盡的歡樂,幼嫩的心靈也因此變得新鮮透亮。

讀《朝花夕拾》,我也真正領悟到,正是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幼年魯迅美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而嚮往美好的心靈,並絲毫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變得粗糙麻木。以致二十多年後當他回憶起故鄉的舊事與童年的樂園,哪怕是對其中的一草一木,依然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魯迅先生留存於世的諸多作品,《吶喊》《野草》《故事新編》等,今天讀來依然令人難以釋懷。在如今物慾橫流的塵世中,人們夜以繼日地為名利而奔波勞累,為情感而困惑煩惱,又有多少人早已忘記了花草的芬芳,鳥兒的啁啾,忘卻了人始終是來自自然而又歸於自然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規律呢?

在喧囂嘈雜的都市中,在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裏,送你一本《朝花夕拾》,願你的心情變得平靜而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這本書就是在長大以後,把自己小時候的瑣屑一點點拼湊起來。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因為有了愛,魯迅做的最好。

《朝花夕拾》讀後感_六年級讀後感700字15

前幾天即將上中學的外甥女讓我給她找一本書《朝花夕拾》。從自己上小學,到中學,在上師範,直至走上工作崗位,魯迅的作品一直是老師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目。説實話,我只是在給兒子找這本書時大略地看了幾眼,平時還真沒看過這本書。外甥女一直沒來取,我就自己先讀了讀。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原來叫 “舊事重提”,後來魯迅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説,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説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説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温馨,也不説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羣。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9l8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