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致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

《致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致教師》讀後感(通用7篇)

《致教師》讀後感1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師》一書中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的前提是什麼,無非就是“愛”,愛教師這個職業,愛自己的崗位,愛每一位學生。沒有了“愛”,就不能從這個職業中獲得幸福感。

在我十五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深刻的體會到:愛是教育的靈魂、出發點和歸宿,它無痕更無私,是一種平凡的温暖,但學生卻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份師愛。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愛教師這個職業和自己的崗位,每天應該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專業技能和個人品質,如何能巧妙的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又如何讓學生在師愛環繞的環境下認真學習,真正的愛上學習。學生都是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不一樣,學生的性情也會不一樣,作為教師更是要用愛去了解,去鼓勵,去授課。高爾基曾説過一句話:“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是更好的教育者”。只有熱愛學生,才能耐心的去雕琢每一位學生,才能從各個方面去關心學生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就會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尊敬。

在《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一章節中,朱永新先生寫道:“愛是教育的底色,但是,作為一名教師,在真正的愛裏一定包含着智慧。”作為一位充滿師愛的教師,更是要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賞識。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會遇到很多性格不同的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心智還不成熟,會發生自己很多預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學會傾聽學生對於我們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愛,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把我們當作知心朋友;更要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所有學生都要一視同仁,把每個學生都放在第一位;對於犯錯的學生,要學會包容和開導,學會寬容,用寬容去呵護孩子,用師愛去成就學生;要賞識學生、讀懂學生,走進學生心靈的過程,對學生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肯定,少一點挖苦,多一點讚美。

也許學生現在是一條涓涓小溪,然而只要用師愛去引導學生的每一步,終會擁抱大海;也許學生現在是一顆幼小瘦弱的小樹苗,然而只要用師愛去澆灌,終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

《致教師》讀後感2

在師徒結對的時候,師傅送我給一本朱永新的《致教師》。斷斷續續看,快一年了,才看完。談到教師,人們會説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會説: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很多時候,大家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都是過於神聖化。

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後,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書中這樣寫到:“歸結為神聖,會過於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紮根於現實的堅實基礎。”讀完這句話,我似懂非懂。但經過這一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有感觸

在朱老師的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炬;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小麗(化名)同學是四(3)班的一個孩子,剛開始她給人的感覺是聰明,發言積極,是個不可多得的聰明學生,隨着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是深入,我發現小琪同學有着和自己課堂表現截然相反的拖作業現象,只要老師不在她身邊,她都是在玩,一個字也不動的。對這孩子我用了很多種方法,軟硬兼施,但這娃就是油鹽不進。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業,還把小腦筋動到了放學開溜上去,實在讓人頭疼至極。我把這個情況和來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瞭解到孩子的爸媽常常忙到很晚,沒有時間去管理她。瞭解這一些以後,我以此為切入點,和小麗進行了交談,對她爸媽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談了很多,也許是我的理解讓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許是我的關懷令她有所感動,在後面的日子,小琪同學變了很多,作業主動交給我,我的作業再也沒有拖拉過。現在她甚至還主動來問我有沒有額外的作業給她做。作為她的老師,成就感、欣慰感溢滿我的心中。

正如朱先生所説,教師的幸福,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為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與幸福相伴。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做一名教師不易,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也許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堅持,會讓我收穫很多。

《致教師》讀後感3

《致教師》書名就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當下最困惑的問題,並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來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書共有四輯,第一輯·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第二輯?借我一雙好教師的慧眼。第三輯?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的生命傳奇。第四輯?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都傳遞着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接下來,我結合自己所讀內容談談自己的感受。

進行專業閲讀

教師為什麼讀書?教師的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工作,也是為了人生。教師不要以為人生境界與教書關係不大,你在教室裏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眼中的教科書。你的閲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也許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

朱永新老師曾經説過,教師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閲歷。學歷,是經過證實的學習歷程取得的文憑。經歷,是我們人生的履歷,是我們走過的路程。而閲歷我更多的理解為閲讀的過程。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教師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師的人生境界與教書息息相關,所以在方方面面,無論我們再忙也要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總有時間去做。要做學生的先生,先做學生的學生。要做一個好學生就要邊教邊學認真讀書。

對學生一視同仁

朱老師説過,我們之所以對孩子有不同的態度,往往是由於我們給孩子貼上了不同的標籤。因此,一位老師所要面對的孩子,是差異巨大的不同生命,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可以説十分正常。但是,作為一位老師正是得知這一點,我們才更應該記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夠成為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我們一定要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着與生俱來的力量,只是有待於教育來發掘喚醒。

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做到一視同仁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呢?第一,要一視同仁證實差異。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給予學生評價。第四,要多鼓勵少批評。所以親愛的老師們請記住,只要你不放棄,孩子才不會自棄。只要你還相信,孩子就會自信。所以一視同仁,平等相待,這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尊重與愛戴。

《致教師》讀後感4

《致教師》這本書是由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老師所著,朱老師圍繞教師提出的教師關心的重問題和教師成長的關鍵問題,如“成為教師的理由”“樣具備好教師的慧眼”“如何書寫教師的生命奇”“怎樣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為教師一一解惑。當作為新手教師的我閲讀了這本書之後,許多原來縈繞於心的困惑在書中得以解答,感覺像是一位良師益友在對我諄諄引導,讓我撥開迷霧,看清前路。

在書中朱老師提到新教育教師有三寶,分別是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和專業發展共同體。這種三專模式來源於國外的三大學派,一是以閲讀為基“專業引領”模式,二是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通過專業閲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教師可以來自我培訓以實現專業發展。

首先,專業閲讀就是站在了大師的肩膀上前進。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智慧對話,是在向偉大的人請教學習。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會將老師當成百科全書來尋求十萬個為什麼。在他們看來老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老師的知識面不廣就無法及時迴應孩子,就會丟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們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那麼我們應該讀什麼書呢?主要有兩大類:提高教師職業認同的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讀物和教師所教學科的專業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與學習是不可分割的。怎樣才是善於思考呢?主要表現在思維有一定的深度、速度、變通性和創造性。做為教師應該主動鍛鍊自己的思維,如思維導圖法。但最主要的是師生共寫隨筆,即教師通過教育日記、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覺地成長。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羣人能夠走得很遠。在我們完善自我時,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閃光點。無論是在哪裏,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讀書學習、討論交流、取長補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學校裏,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就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捷徑。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麼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穫!

《致教師》讀後感5

《致教師》是我在悦享讀書會讀的第三本書,一拿到此書就被書名所吸引,於是把書從頭到尾瀏覽了一遍,之後又和書友們詳細地共讀一遍,每讀完一輯我們會集合在二樓小會議室進行讀書交流,分享我們的感受,交流我們的收穫,每次都收穫滿滿。

朱老師的新教育是讓老師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踐行新教育以來,深知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羣人奔走在現實的土地上,用腳刻印的事實。過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併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書中有一句話説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問耕耘的精神,高於命運的理想,歷史選擇的天時,花開處處的地利,猶如一張張鼓起的風帆,將我們推到漲潮的海上……”我們只有把握好屬於我們的機會,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禮,認真學習並踐行新教育,努力培養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們。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切,但是要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習新的理論知識。在《致教師》這本書中,一個個真實的案例讓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蘇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恆地讀書。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有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致教師》這本書,絕不是讀一次就夠了,我一定會再讀幾遍。因為這本書給我指明瞭方向,也給我帶來了信心和力量,我會堅持讓我的學生們繼續沐浴在書海中央,讓他們都揚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樂去遠航。

《致教師》讀後感6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

翻開這本書,一下子就被書的前言所吸引。“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已化為灰燼作代價,一次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故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教師就是教師,與學生是相互依賴的生命,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神聖與平凡中穿行;我是教師,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我這裏形成,讓人如履薄冰;我是教師,心底裏喜怒哀樂翻滾,黑板上天高地遠開闊,腳板下三尺講台紮根;我是教師,這是一份職業,更是一個志業;我是教師,這是一份職責,更是一種使命;我是教師,緩緩顯形,終見此生天命;我是教師,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一下子就被他的.內容所吸引,好像這短小的詩句把我多年對教師這一個詞的困惑全都剖析的淋漓盡致。這本書,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着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致教師》讀後感7

翻開朱永新老師的作品《致教師》,前言一篇《我是教師》映入眼簾,仔細品讀,覺得文字清新自然,寫出了一線老師的心聲。瞬間感覺朱老師離我們那麼近,那麼真實,一下子吸引我,讓我無形走進教育專家的精神世界。讀完《致教師》,掩卷深思。這本書就是為一線教師而寫,文字的焦點離我們很近,令人振奮、感動和沉思。

本書共四輯。第一輯到第三輯是朱老師為一線教師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誠解答。第四輯飽含對一線教師的希望和寄託。全書以一位新教育見證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師們最關注的核心問題。可以説《致教師》是朱老師對新教育一路歷程的回顧和思考,讓我們深刻感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義。每一位一線教育工作者,都能從字裏行間讀到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掙扎與困惑、執着與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鳴。

首先朱永新老師相信每一個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師都能從優秀走向卓越。《致教師》以教師對自身的認知程度為出發點,與一線教師探討如何尋找為人師表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學會思考、閲讀、堅守,如何關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達教師職業的四重境界。教師對職業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幸福程度也與學生的幸福密切相關。朱老師相信每個教師都會在職業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樂和成長的辦法,都會以身為教師為榮,進而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説“為了幸福,我們樂於做教師”。相信現實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熱愛自己的職業的,當我們工作出現倦怠時,把《致教師》這本書作為鏡子對照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特別是改進思想和行動。

我覺得我們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職業。因為我們的發展決定了學生的發展,我們的温度決定了教室的温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怎樣一個人,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如果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職業失去信心,學生也會變得沒有自信和朝氣。最後,我們要相信未來之路的美好,一路凱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師強調:“堅持才有奇蹟。”他強烈建議一線教師要進行閲讀和寫作。經過閲讀和寫作洗禮後的教育工作者是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人,才會離幸福更近。

讀完《致教師》,讓我生出一種渴望和信心,儘管我的生存狀態依然處於最底層,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將來會隨着朱老師的建議趨向幸福和完整。

這就是《致教師》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z27e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