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篇1

匆匆又匆匆,終於讀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上冊。很喜歡易的敍述品評筆調,可以説,除了生活和帶孩子的必須時間外,其它事情都讓我扔在了一邊,讀此書,實在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好像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朋友説,讀後感應看完書後馬上寫,所以又將一大堆必做的正經事扔下,先記錄一些讀書的感受。如果時間允許,本應該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篩選,現在只好就這樣敲出些文字寬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難免有胡言亂語之處。

讀此書,感覺易先生實在是嚴謹、認真而又博學,但感觸最深的是他的可愛,這種可愛包含了很多內容,這所有的內容就形成了他的個性魅力。因為只是匆匆閲讀,因為本人解讀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説一二,而且還極有可能是胡説。

我想説的是易先生的好惡,對象當然是三國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國的英雄中,感覺先生更喜歡曹操和孫策,而對劉備則不太以為然,雖也有讚美之詞,但還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詞好像僅僅是學者的一種態度,而曹操和孫策卻似乎是真欣賞,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下面我摘錄一些文字加以説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還是奸賊?品三國主要想弄清這樣一個事實。

品三國第一集——真假曹操。在這一集中,先生儘量科學地引用歷史上的各種評論來講述曹操其人。開篇他就引用了魯迅的評論:“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這當然是一個積極的引導,接下來還是引述魯迅先生的話,魯迅是想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論自然對曹操有利。所以接下來先生説:“壞話説多了,就成了成見。成見一代代傳下去,就積重難返。具體到曹操,事情更麻煩。”後面先生説到了眾多涉及曹操的書籍,包括《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鑑》;還就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話引經據典展開了評論。看“毛批”:“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之後作者説:“毛宗崗父子是不喜歡曹操的。他們都説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而後,作者又引述曹操臨終時的細節及諸多故事論證了曹操的真誠、兒女情長和寬宏大量。最後作者説:“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最後作者的論斷是:曹操是“可愛的奸雄”。

接下來先生用了11集來品這個“可愛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論述曹操的可愛,他説:“曹操最可愛也最遭人嫉恨之處是他説真話。”在12集“天下歸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話來概括曹操的用人之術: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佈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揚人責己,以功歸人;八,論功行賞,以獎勵人。之後先生又説:“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個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先生還説:“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也很難得。但更為可圈可點的是,……他做得是那樣坦然、實在、大氣、自然。這就不能不讓人歎為觀止了。”此外,先生還説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愛才的真誠,他的大氣和深沉。讀到這裏,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説的那樣,曹操確實是可愛的奸雄,關鍵詞還在於“可愛”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幾人呢?

二、劉備

我認為,先生並不喜歡劉備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節當中,先生就有這樣的話:“劉備溜得比兔子還快。”後文還有同樣的話:“又溜得比兔子還快。”在十三集前言部分有這樣的話:“劉備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一文不名,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詞語:反覆無常。但先生還是想盡量客觀地評價劉備的,他引經據典地評説了劉備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但貶斥之意總還是不自然地從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這樣的話:“劉備在戰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等到他親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哪裏像個英雄?”在説到劉備的身份時,先生還多次用到一個詞:“注水豬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這樣評説:“這是一個貓頭鷹式的人物,體面的説法是天下梟雄”。注意,貓頭鷹並不可愛,梟雄也不如“可愛的奸雄”。第二十集“兵臨城下’中,論及劉表託國劉備拒絕一事,先生説:“這事裴松之認為不實,我也認為靠不住。”分析之後又説:“所以,把劉表的‘託國’和劉備的‘謙讓’看作‘高風亮節’,不過腐儒之見。”再論及劉備逃跑時堅持與百姓同走的‘以人為本’之説時,先生又有這樣的話:“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説:‘要做事業,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沒有關係。”説到曹操追上劉備。兩軍相遇後劉的表現時,先生引用了〈三國志〉中的記載,並這樣評論:“可憐的劉豫州,這時不但再也講不得‘以人為本’,就連老婆孩子也顧不上了。”

可以發現,先生在劉備身上用了許多貶義詞語,語調常含譏諷之意,在這樣的敍述中,對他英雄身份的認定就顯得很乏力了。

三、孫策

感覺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愛孫策。

寫孫策的文字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東基業”。一開始,先生就用“帥哥”一詞稱呼孫策,而後他説:“其實在我看來,孫策比項羽更可愛。”之後,先生引用〈三國志〉中的話來介紹孫的種種優點,後面又有這樣的評論:“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氣,而且聰明。”讚美起來毫不吝惜情感和筆墨。再看,“孫策的大氣和聰明使他英氣逼人,充滿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後先生舉證了太史慈的故事,並談到了孫的自信,並説,“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況孫策還能以誠相待!”然後,先生還説到了孫的軍紀和政治,充分肯定讚美了孫的英雄之氣。先生也談到了他的缺點,但終究是瑕不掩瑜。最後先生還提到了孫是個孝子、佳偶、好兄長和好領導,並都一一舉證。特別是“好領導”這一評説中,先生用了較多筆墨。並説:“這也再次證明,孫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頭腦的。”

僅是一集就用了那麼多的文字讚美孫策,可見先生對其喜愛之甚。

綜觀先生對以上三個英雄的態度,可以看出先生的喜愛很大程度緣於人的真性情,曹操和孫策都是真實、真誠、大氣的人,而劉備就顯得做作一些;其次,當然跟人物的個人才能有關,從個人能力這個角度而言,劉備稍顯遜色。當然,我認為主要還在於前者。其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的過錯並不能決定別人對他的評價,相反,有時缺點的彰顯還會增強其人格的魅力;再者,一個人人説好的人往往要麼無能要麼偽善,不然也是勞累地活着,壓抑得失去本我。這樣的言辭或許有些過激,不過對於人的真性情的喜愛一直決定着我的擇友標準,因此在通過《品三國》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我感覺易先生是那麼的親切,那麼的可愛;因此,我才會早起晚睡地捧着此書,並在還未讀下冊的情況下撇開一切正事在此胡言亂語。希望能儘快閲讀下冊。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篇2

他,手持一柄鵝羽扇,微閉雙眼,有序地指揮着戰鬥,成就了一場場聞名的戰爭;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心中的一片忠心,不畏任何險阻;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亂世中稱“奸雄”,一步步成就了他的霸業,也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詩歌

手持羽扇的他,跟隨劉備打江山,他心中一直對劉備抱滿了感激之情。“先帝不以臣卑鄙”讓他將所有才華計謀向劉備貢獻,助劉備打贏了一場場實力懸殊的戰爭。足智多謀的他,熟知天文地理,更能呼風喚雨,他將自身光芒展現的淋漓盡致。赤壁一戰,戰前,他草船借箭,聰明的帶走了曹軍極大量的箭,戰時,他再次大顯神威,呼東風,燃曹船,大敗曹軍,那冉冉升起孔明燈正是他榮譽的象徵。巧擺八陣圖,智取成都,空城計等,無一不是他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通過七種不同的方式,包括正面對戰、離間計、感動招降敵軍將領等,一一擒拿了孟獲,令孟獲心服口服,這也應徵了他的那句話,以德服人才能真讓人服;力服必有後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代人們都這樣讚揚他,真是名副其實,他哪怕重病在卧,還想出了木偶退兵,錦囊殺魏延等計謀,如此人才,令我們不得不敬畏佩服,他,就是諸葛亮。

一柄青龍偃月刀,是他獨一無二的標誌,無數敵人被他斬於赤兔之下。桃園三結義之時,他的壯志豪情便盡顯無疑。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勾勒了他俠肝義膽的面容。他是一位勇猛的戰將,温酒斬華雄,是他的成名之事,更是他鐵血之心的展現。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忠”,他雖身降曹營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為了劉備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只因他內心對蜀國的熱愛。乃至他後來的千里走單騎,都是一片忠心指引着他無畏前進,他的忠和義,在亂世中是絕無僅有的,他也可謂智勇雙全,善讀《春秋》的他,水淹七軍,大破敵軍的陣腳,也讓他的威望越來越來高。著名的刮骨療傷中,他不畏疼痛,擺設酒宴,直接伸出手來,當華佗説道:“我下手後很疼,請將軍忍耐”時,他便道:“隨意你弄,我豈會和世間的俗人一般怕痛呢!”,當華佗割開他的皮肉,一直深到骨頭處,骨頭已經發青了,華佗用刀刮骨的聲音十分清晰,軍帳上下全都掩面失色,他卻無視手臂的失血刮骨之痛,邊喝酒吃肉邊高興的下着棋,毫無痛苦之色,這不可不謂堅韌,他,就是關羽。

望梅止渴,這個因他而產生的故事,凸顯了他的狡詐,但也展現了他的聰明。他是一個實幹家,曾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等諸多事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心懷壯志,想要成就一方霸業,他排除眼前的障礙,一步步走上了征途。煮酒論英雄之時,他説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將劉備嚇得不輕,逼走了劉備。本可以稱帝的他,一直未廢帝,作為一位英雄何須以帝位而勞累自己,這也是劉備沒想到的。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大軍事家,作為奸雄,他不輕易向敵人吐露己方的信息,袁紹的謀士許筱夜晚見他時,許筱問到:“您的軍隊中尚存餘糧約多少?”他答道:“可以支撐一年。”許筱又笑着説:“恐怕未必。”他便一再欺騙軍中糧食還有餘:“可支撐半年”,許筱拂袖而去:“我以誠心投奔,你竟欺騙於我。”他不得不到:“可支撐三月。”許筱大聲説道:“不要騙我,糧食已經沒有了”。從此便可看出他的狡詐。官渡之戰,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正因他的奸詐多謀而造就。他雖狂妄一些,但也真實,他説,如果天下沒有他,不知幾人稱王,這不是大話,稱帝的袁術,便被他滅了,而後來蜀國也終敗於魏國。他也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詩人,《龜雖壽》便吐露了他內心的壯志,還有諸多精美詩篇,都是他留給後世的重要遺產,他,就是曹操。

品完人物,再聯繫體會下三國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君主昏庸,天下諸侯一併而立,天下局勢紛亂,常年的戰爭讓人民痛苦不堪,各路英雄有的特別無知,不會重用人才,而有的英雄心懷壯志,卻無法實現,當時最先出世的幾位公認的英雄,又有幾個在三國鼎立之時有所作為,好像只有劉備和曹操,劉備一心復國,只為他熱愛的漢室,對祖國統一的深深期盼,而且他也十分體恤人民,深得民心,但無奈軍事上雖有諸葛亮,卻總有些不順利,反觀曹操,他為人被世人所鄙視,稱他為“奸雄”,但他心中的壯志卻能按他的意願步步實現,這與他內心尚存的良好品格也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再看其文化風采,曹氏父子三人都是為人熟知的傑出的詩人、文學家,在三國時代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令人佩服。三國出英雄,亂世之中,有這些人物,為世間增添了百味,令後世的人回味無窮。

諸葛亮、關羽、曹操,三個人物,各有不同的精神,有聰慧機智,有忠心耿耿,有追求成功,這無一不是他們的特點,細品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優點,感受三國背景,體會世間百味,讀三國,益處多多。

品三國讀後感2000字 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做為任何一本敍述三國的書來説,無疑是最好的詩,也是三國曆史最好的寫照。三國,短短的一百年的歲月,不知道為我們的童年留下多少美麗的記憶,赤膽忠心,一心為匡復漢室,最終遺恨於白帝城的劉備、雄心大志,耗盡一生精力,只為統一中國的曹操、鞠躬盡瘁,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的諸葛亮,哪一個不是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偉大人物,三國給我的影響可以説是巨大的,只要是關於三國的一切東西,我都會想辦法弄到手,遊戲啦、書啦都是我每天的精神糧食,可説我的生活是在三國中醖釀出來的。

自從接觸到易中天的《品三國》系列之後,我對三國的許多看法都悄然驟變,以前,我都以為自己已經把三國演義的歷史背的滾瓜爛熟了,自認是三國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愕然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麼的無知和幼稚,就像我們讀書越讀的越高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懂得其實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國不僅僅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來慢慢品讀的故事。

曹操,一個在我印象中是個大奸大惡之人,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不把當時的漢獻帝放在眼裏的奸臣,可是通過易中天的分析之後,確實不可否認的是,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是三國時代的大英雄。曹操不僅把當時顛沛流離的漢獻帝接到許昌,而且還幫助沒落的東漢王朝建立起一定的`威儀,儘管這對已經行將就木的大漢王朝來説已經是無所謂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戰事頻繁,導致百姓生靈塗炭的中國北方給平定了,這絕對是一項功績,當然這背後確實千千萬萬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寧。曹操有功也有過,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為例,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書上的説法是“泗水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當然,有人會為曹操辯護,三國是個戰亂的年代,戰爭殺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卻為了報復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對了。事後曹操也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後的官渡之戰的時候,也把白馬的百姓遷走,以免遭到袁紹的報復而慘遭滅頂之災,這也算是一種補償了吧。曹操統一北方的同時,也鼓勵大力生產,使到東漢連年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和生產力的下降,得以有個喘息的機會。曹操鼓勵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用在軍糧可是這也使到原本荒蕪的土地得以發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國》中説的,“當曹操在豐衣足食的事後,袁紹在北方吃桑葚,袁術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謂大災人相食”,三國表面看起來非常的波瀾壯闊,也孕育出許多的英雄,可是哪一個不也是踩在屍骨上慢慢走出來的?

曹操的一生疑點重重,曹操的殺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齒。荀彧作為曹操幕後的功臣,一直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愛戴,三國志中許多問題之後,總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建議,曹操基本上都採納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關係可説是挺不錯的,不過就像易中天所説的一樣,他們倆還是在政治路線上發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結果是荀彧被殺,史書上的説法是“以憂薨”,就是猶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為曹操集團的“諸葛亮”確實和諸葛亮極為相似,荀彧和諸葛亮我認為都是“理想主義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務給做完,硬是要把死馬當活馬醫,就是要恢復大漢王朝。荀彧正是因為看上了曹操有恢復漢室的能力和心意,所以才棄袁紹奔曹操,希望曹操能重整東漢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復漢室的心意,可是漸漸的就沒有了,可是荀彧的心還在,所以儘管曹操已經變卦了,可是荀彧始終還是要維護漢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曹操隨着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來,曹操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東漢王朝給廢了,可是曹操卻不想揹負這個篡國的罪名,所以一直到進魏王之後,再也沒有窺視帝位了。我覺得曹操最終沒有稱帝,也許是念在荀彧的請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會不知道荀彧絕對不會贊成他稱帝,因此曹操封了魏王之後,也就罷手了。

曹操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和軍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中流露出他對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詩和蘇東坡的詩可説是有着異曲同工之處,他們的詩總是那麼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讓人宛如置身在詩中描繪的意境當中,深深感動。

標籤: 三國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jopg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