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讓夢想紮根的讀後感

讓夢想紮根的讀後感

這本書的全名是《讓夢想紮根——一羣青年人的成長與對話筆記》,是社區夥伴編著的。可能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名字就會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樣,這是寫社區夥伴做的志願者項目的,是寫一些志願者在一些ngo機構怎樣成長的,那麼對於我這種不是很關注教育方面的人來説,可能就會錯過這本書了。

讓夢想紮根的讀後感

我是先看了目錄,第一章是“歸去來兮:逆流而上的返鄉青年”。就是“返鄉青年”這個詞吸引了我,一個是因為平寨在做返鄉青年創業的嘗試,我也一直在關注;另一個就是今年去金波,有意無意的聽説了一些村子裏年輕人的婚姻問題,即現在村子裏的女孩子要麼出去讀書,要麼出去打工,但一般都不會再回到村裏結婚,就直接嫁出去了,所以就導致真正在家務農的男青年反而找不到老婆。沒想到時至今日,連成家都成為了要離開家鄉的理由!確實,我們也瞭解到很多男青年在外成家而不再回村,家裏父母在村務農的情況,我一次又一次的想:二三十年以後,當這些四十歲左右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還有誰來種地呢?因此,我想了解書中的返鄉青年是怎樣的狀況?他們是因何動力而返鄉的?返鄉後幹什麼呢?

而整本書更讓我驚喜的是,全書基本全選用了“對話”的形式來呈現一些議題的討論,所以我們看到的全部是書信、博客甚至面對面談話的節選,非常真實、樸素和具有可讀性。但她的侷限性也正在此,由於篇幅的限制,很多可以深入討論的話題,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即使這樣,她卻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和可以借鑑的形式。因為對話的人仍在繼續,我們以後有機會或許可以親見本人;同時,我們也可以採用這種對話的形式,讓同路人不再孤單,至少我本人就很奢望能有一位對話的對象。

回到書的內容。第一章主要是節選了幾位曾經在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並在城市生活過、困惑過、掙扎過的人,因為對於鄉村生活的想象和對土地深深的感情,而最終選擇回鄉務農的故事,裏面有一些人物的名字已經很熟悉了。讓我激動的就是他們堅實邁出了夢想的第一步,雖然他們每一步都走的很艱難,很掙扎。相信也有很多人(至少包括我)也都有一個“農莊夢”,最後卻由於各種原因而未付諸實踐或像第三章所寫的那些人一樣,選擇通過別種方式來接近自己的夢想(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其原因就像書中所説的“返鄉青年絕對不是也不該是一種浪漫的想象。我們必須帶着一種糾結的心情去面對,然後充滿疑惑、愧疚、掙扎地在這裏紮根。這與下鄉服務或單純地住在鄉村但收入其實是依附城鄉經濟的人絕對不同。”更難得可貴的是,書中特意安排了兩位女性返鄉者,而且是嫁入其他農村成為了當地媳婦,她們與自己、農村社區、家庭之間的張力更大。之前“綠耕心芽兒”在微博上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當時不知如何回答,通過這一章節的故事也可窺一斑吧。

同時,我也想到平寨種老品種的村民,他們和文中的返鄉者的最大不同,我想是在於這些返鄉者是自願自覺的選擇親近土地的,而村民是被迫的,是生活壓力所迫,即使他們現在生態種植也是如此,所以他們更關注米是否能賣出去,是否可以提價以及是否可以儘量多種,我不知道他們是否關注過土地的變化,他們是否真的對土地有感情?而書中的安金磊所探索的“土地禪”讓我震撼,或許它是小概率事件。可對村民個人意識層面的關注,我覺得是我們在做項目中所忽視的,或者做的不夠的,其實意識層面一旦打開,對土地友善,對生命友善,心中有愛就會懂得感恩!生態種植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更不是為了我們種,而是為了世世代代種!所以我也建議這本書中的故事可以講給村民聽,這本書可以推薦給傑鋒看。而關於和村民的關係,第二章寫的更具體。

第二章是寫社區支持農業的,選的依然是愛農會的例子,但卻不是系統介紹愛農會的運作模式的。而只是從幾個實習生的實習角度出發,通過和他們的談話和討論揭示了一些我們可以借鑑的方法。

還記得,07年我們對城鄉合作的美好想象嗎?就像文中他們提出來的“健康農業”的概念一樣,“健康就是一種種養結合的狀態,關注的不只是食物蔬菜是否有機,而是如何讓城市和鄉村,讓消費者和農民之間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認識和關心。”我們當時沒有做到的,在愛農會卻得以實現。

他們沒有做組織,而是一直堅持和單個農户合作,慢慢的通過自己影響農户,也通過他們來拉動農户和消費者的關係。他們讓農户認識到自己種的東西是好的,變得越來越自信,讓農民和自己和消費者成為朋友,便對對方有了責任,就不存在質量監督的問題。他們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更看重的是村民怎麼看待土地和為什麼要生產健康的糧食,最後能走在一起的都是有緣人。他們和村民之間的關係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我們是做組織的,所以我們往往一旦和村民建立了初步的關係之後,就急於推動組織工作,之後再與村民的關係就幾乎只限於與領袖的關係了,這個也是我自己要反思的。和村民成為了真正的朋友,也才會更多的從村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給村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就像周錦章所説的他也被村民騙過,但他卻不會生氣,因為他理解村民的處境。當然,他們也和村民做交易,就比如他們給村民的價格就挺有意思:剛開始給市場價,之後再進行考察,直到建立信任關係,於是便有了信任價。同時,他們還通過價格來調控,如他們鼓勵村民連片種植,就會根據種植地周邊的環境來考慮給不同的價格。

第三章主要是寫真正紮根在NGO做工作的工作員和志願者的,因為他們還是從實習生/志願者項目出發的,所以他們更多選擇的依然是以前的志願者/實習生。這部分就和我們很相近了,裏面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當初的掙扎和壓力,困惑和選擇。其中,也着重講了“鄉建中心”的例子,那種公社的生活離我很陌生,但那種青春的朝氣卻讓我很激動!

其實在第二章,實習生們也談到個人與社會、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以前我也很不習慣我們的這種工作模式,把生活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直到我來到四川才慢慢的把這種模式也理解為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我還有其他方面要適應,但我也發現我越來越享受這種生活方式。包括第三章開始主要介紹一些紮根一些與農村項目有關的NGO的志願者,其實也應該包括工作員。我們選擇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NGO似乎已經變成一個越來越讓人糾結的行業,既愛又恨,因為我們也都曾經或正在面臨着所謂理想與現實的選擇。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判斷:“我跟這個領域的聯繫,已經不僅僅是項目、活動、工作那麼簡單,朋友在這裏,專心投入的熱情在這裏,甚至信仰也在這裏,完全的割裂,心要放在哪裏?沒有了心,如何投入?投入又為了什麼?”

第四章,是講中國、台灣和泰國各地有關青年人培養的案例的,只能説希望這個平台越辦越好,讓更多的青年人在這個平台上更懂得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wxo0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