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三重門》讀後感15篇

《三重門》讀後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重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重門》讀後感15篇

《三重門》讀後感1

也許他有些壞,也許他有些叛逆,也許他還有點才華,也許他有些憂鬱,也許他有些思想過度,也許他有些不太合眾。太多的也許構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學生生活。就是他,與現代中學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點的“高材生”——韓寒。他是中國最年輕的小説家,出版了許多本震撼中國文壇的經典學生小説,他的成名作《三重門》是他第一本出版發表的小説,由於文中的言語之犀利、老練,讓人難以想象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敍述的,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不過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小説開頭介紹雨翔的“出處”,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初中生。他在他父親的“關.”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於理科,於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為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為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課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為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説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並説三年之後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願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後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後,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為了他才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願放棄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麼有哲理性的小説。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並帶有強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為什麼韓寒能寫出那樣的文章,是什麼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説法。

《三重門》隱含着一種讓人欣喜的極大可能性。

《三重門》讀後感2

三重門-讀後感作者:獨上西樓也許他有些壞,也許他有些叛逆,也許他還有點才華,也許他有些憂鬱,也許他有些思想過度,也許他有些不太合眾,三重門-讀後感。太多的也許構成了他與眾不同的學生生活。就是他,與現代中學生不同,但又有些共同點的"高材生"--韓寒。他是中國最年輕的小説家之一,出版了許多本震撼中國文壇的經典學生小説,他的成名作《三重門》是他第一本出版發表的小説,由於文中的言語之犀利、老練,讓人難以想象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敍述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學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本人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只不過稍加改變其性格罷了。

小説開頭介紹雨翔的"出處",是一位小鎮中學的初中生。他在他父親的"教導"下,對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長於理科,於是參加了校文學社,在志同道合的馬老師指導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趕出來的作文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一等獎,可見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為了他能考上市重點高中,花盡了心思,找人為他惡補了一段時間,補費就達五千多元,還不包括這樣那樣的補品。

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為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説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並説三年之後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願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個體育特長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讀後感《三重門-讀後感》。

但陰差陽錯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無緣市南三中的門檻,與雨翔擦肩而過,雨翔後悔不已。擠進了高中後,但他的學習是每況愈下,幾門功課高高掛起了"紅燈籠",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為了他才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錄取通知書,甘願放棄十分的題目。雨翔也只好無奈。

韓寒的學生生活也許就是如此,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有得,光輝暗淡的崎嶇生涯。也許只有如此,他才能寫下這麼有哲理性的小説。從文中不難看出韓寒思想的超前,他對中國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批判。他以老練、犀利、並帶有幽默性的言語,對學生生活的進行全方位了概述。我在想為什麼韓寒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什麼支持他?哪來的勇氣?哪來的精神支柱?他是察覺到了自己的智慧--有智慧在助他。有了智慧,一切都會變成另一副模樣,一切都會有另一種説法。

其實每個學生都應該對自己的學校生活有種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就像老師所説的中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是過來人,他們與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同了。他們對學校的感觸更多的還留在他們的那個時代。

不會每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都和老師説的那樣,不會每個學生都像一些人一樣有故事般的校園生活,其實説它枯燥,也不恰當,只不過是學生為了去更好的學校而給自己的一種負擔。

初中生活應該給學生一種自己的見解,應該讓學生形成這種見解,無論是對是錯。這種見解都會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路中改變,在遇到了社會上的坎坷後產生新的或者更全面的認知。

中學正是一個讓學生形成屬於自己的人生觀,社會觀等等的一個過渡過程,當我們踏上社會後會有新的認識,其實中學完全可以不用這樣對學生薰陶,因為一箇中學生的觀點不是那麼容易被改變,如果有人輕易就會改變,那麼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三重門》隱含着一種讓人欣喜的極大可能性。它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讀,但一定是本名著

《三重門》讀後感3

第三次看《三重門》了,如其名,這是我第三次重新看“門”。

從看的第一次到第三次,感覺每次都能歡樂我的回憶,也會有所感悟。想到那時的韓寒,平凡平常,文章裏透露着學生文字的青澀,喜歡在文字中加些油鹽醬醋來比喻去展示他的小幽默,而我依舊會被文章中的那些幽默和瑣碎文字感動,由文字而回憶起的場景,我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覺得韓寒寫的不只是林雨翔或是他自己,而是寫出了一批人的豐厚青春世界。

文章勾畫了一個在青春年少的人所經歷的紛紛擾擾,寫着平凡又真實的青春,寫着青少年在成長中的那種亢奮和叛逆,全部文字像在用着玩的節奏向我們闡述或展示青春的點點滴滴。書中講述着主人翁從初中到高中的短短几年經歷,講述了他的朦朧愛情、那股青春叛逆、父母和學校給的壓力、對社會的認識、做種種無奈選擇等等,而這何不是我們所經歷的,我們和韓寒筆下的林雨翔一樣,活在父母的極大期望和嚴格要求下,要在他們所謂的“唯一出路”上好好讀書,我們被迫明白自己的目標——我們要上最好的高中、大學,但我們有我們的態度,我們和林雨翔一樣會自己找樂子,我們會苦中作樂,會在無聊時光中去瘋狂,只是最後我們和林雨翔的選擇不同而已。但只要想起這些美好的青春節點和那些在心中被刻下或被忽略的記憶,我們還是會有感動,有那時的心跳温度,最重要的是我們和林雨翔一樣都會從中有所感悟。

“三重”在古文裏乃是三件重要的事之意,而韓寒這本書名的“三重門”也指着三個含義,分別為家庭、學校、社會三個“門”,韓寒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矛盾刻畫的有聲有色,如實的闡述了三重壓力之下的學生們的那種弱勢和無奈,諸多淋漓暢快的文字透露着韓寒對社會的諷刺和不滿,文章結尾“走還是不走呢?也許放開紛紛擾擾會自在一些,但不能放開,比如手攀住一塊凸石,腳下是深淵,明知爬不上去,手又痛得流血,不知道該放不放。”面對選擇,賦予韓寒思想的林雨翔顯得是那麼的掙扎和無奈,但故事最後並沒有結局,一句文章多次出現的“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裏”結束了整個故事,當我讀完時,我想到了自己,聯想到自己如果到這種地步將是怎樣抉擇,我想我還是會老實的被這三個門關在裏面,而韓寒,最後還是走了。

青春大概相似,韓寒筆下的經歷我們大都經歷過,我想不管我們有沒有走出這三重門,只要我們有自己的態度和選擇,我們一樣的會無怨無悔,一樣的會生活的不亦樂乎,一樣的會擁有那樣的青春感動。

《三重門》讀後感4

想想《三重門》這本書的年紀和我相差無幾就驚人唏噓不已,畢竟他的作者韓寒也才剛到而立之年。

正如標題所説的,我很高興在初高中階段遇到了這本書,因為也許再過兩年我根本不會去關注這本書,就算關注了對它的評價或是認識也不如我現在這樣深刻。關於這本書,褒貶不一,甚至“貶”更多,確實,這本書可以詬病的地方比比皆是,但鑑於韓寒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就十六七歲的樣子,而這本書中關於世界的認識遠遠超出了同齡人,“貶”暫且不談。這本書被定義為“青春讀物”,代表着這本書不一定是寫給青年人看的,但一定是關於青春的。所以,這本書無論好壞,只是看你有沒有找到共鳴。

小説的故事是流暢的,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明亮的灰色,作者用一種略帶厭世情緒的口吻描述着學習生活中的趣事,這一部分的很多地方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彷彿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這件事的一舉一動被作者摸得一清二楚,和主人公如出一轍,有時候還會情不自禁得笑出來,因為發現了書中描寫的蠢事我以前也幹過。這一部分,相對而言是輕鬆和愉快的。第二部分,是沉重的黑色,故事產生了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轉折,而接下來的發展愈發不受控制,事情不由自主向着最壞的一面發展,人物也在慢慢改變,或説成長,沒有一開始那樣單純討喜了。直至結局,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然而讀者也明白結局必然是註定的,也許沒有明説是個最好的選擇。

小説的人物塑造是完整的。我相信大部分,大部分男生都可以在男主角林雨翔身上多多少少找到一些自己十五六歲的影子,也有那麼一刻,我甚至覺得林雨翔就是當時韓寒的自我寫照,同樣叛逆,同樣才華橫溢,同樣被禁錮與一個體系之中,這個人物根本不需要讀者去揣摩,去理解,因為某種意義上,這就像照鏡子,那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而女主角Susan,她的每一個決定看似“愚蠢”卻又極其符合她的年齡,我們不能用一種已經成熟了的心智去批判書中主人公不成熟,因為在那個年紀,這太容易理解了。

最後説説小説的語言,依舊是那個韓寒,這十幾年來,他的語言風格只有日趨成熟卻不曾改變,幽默中帶着諷刺,也許沒有做到如今的針針見血,但也令人拍手叫好。

至於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這既不是一本名著,談不上精彩更不能算勵志,但縱然十年後,二十年後這本書還在,你也不是現在這個你了。你會變得更睿智,更成熟,更完整,而關於這本書,你現在錯過了你就永遠錯過了,沒有第二次機會。就像青春

《三重門》讀後感5

在愉快的心情下重讀韓寒的作品《三重門》,再一次感受到韓寒的幽默。這已經是我第二次拜讀這本書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對這本書的認識也加深了一層。

韓寒出版的第一篇小説,男主人公多多少少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富有個性,從小報讀詩書,重文輕理,高中掛科。在我讀《三重門》的時候,早把雨翔的形象和那個留着長髮桀驁不馴的年輕人聯繫在一起了。

説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從他的童年説起。快樂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痛苦的噩夢。當村裏的同伴都在鐵路邊玩耍的時候他被文縐縐的父親關在黑暗的閣樓中,在孤獨與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誦着諸如《史記》《大學》等古文。他必須始終聽父親的教導——現在背得滾瓜爛熟,以後就出口成章了。也因為這樣,在小學時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然而這神童是那個年代悲劇的代表,對社會上方方面面都充滿了反感,卻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自己的骨子裏鄙視中國教育,卻只在骨子裏,而肉體卻在“無比光明偉大”的中國社會的領導下成長。對於當時的中國教育,我很同意韓寒的一句話:一個人,沒有資格判定甲的文章是優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説我喜歡甲的文章不喜歡乙的文章,或者説,甲的文章和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點遠。建議以後的評分取消優良中差,“優”改成“正合我意”,“良”改成“相差不遠”,“合格”則是“參考大綱”,“不合格”自然是“逆我者亡”。

我的性格與書中的林雨翔的性格有些相似,懦弱,虛榮,什麼都想批判,這些並不是那個中學生時代獨有的性格,卻在不同的時代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至少我認為我的現況比林雨翔好的多了。

全書的劇情被中考給“腰斬”了。前半段大多是暖色調的,而雨翔上了高中後就多是韓寒的冷幽默了,而後半段在對人性的抨擊方面更耐人尋味。這和金庸的小説有些相似。《連城訣》前“江湖”,天高地迥、光風霽月。《連城訣》後“江湖”,污煙瘴氣、沆瀣沉濁。而小説中的初中與高中的生活的區別,亦是如此。

林雨翔的經歷不禁讓人為之扼腕歎息。學業,生活,戀愛處處不得意。但轉念一想,當今又有幾人能在三重門中活得瀟瀟灑灑呢?每個人都夢想着自己總能無憂無慮得活在這世上,但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要活在這世上,就不能無憂無慮;相對的,想要無憂無慮,就只有做一個得道高僧,或隱居深山,不食人間煙火。否則,你的生活必須在坎坎坷坷中度過。

任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特別是這個時代。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迴、周旋。無疑的,林雨翔的經歷激起了各時代人的共鳴。或許,現實就是這樣的無奈吧。你適應了,不過多一個教育的犧牲品;你嘗試去改變,卻難於上青天。很慶幸我經歷了那些煉獄依舊有着一個清醒的頭腦。我現在只是一個初三學生,不是在水深火熱中掙扎,但卻依舊要去改變——這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無奈吧。

讀完《三重門》後,我感受更多的是鬱悶與惆悵,而不是剛開始重讀時的愉快。作者把一個消極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丟給了我們,讓我們去無限地延伸。這是一個消極的包袱,但韓寒本人又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火。那桀驁不馴的個性,沉着老調的筆鋒和打碎枷鎖換得自由的輝煌人生為我指明瞭方向。

《三重門》讀後感6

這本書不適合上課的時候看,我是這樣説的,因為看着看着會不由得笑作聲來.這並不是一本笑話書,作者也沒有有意地幽默,只是書中的內容讓我孕育發生了共鳴,不由地從心底笑了出來.韓寒的書,在那華麗的筆墨上面湧動的是叛逆,是對社會的批判.能用這樣的調侃筆墨,這樣無厘頭的筆墨來品評現實,大約除了他與蒲松齡之外沒有第三人了.而這本書讓人不得不在笑過之後覃思,覃思這個社會,覃思我們的教誨.我想,大約只有履歷過書中所寫的那樣的教誨的人才會明白韓寒想表達的深意吧.

黑夜給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探求灼爍。

這是本不錯的書.書中的人物描寫讓人覺得書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因為你總能在身邊的同硯身上發現書中人物的影子.好的小説是讓人感觸真實的,是能讓讀者有現場感的.

黑夜給了我玄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探求灼爍。

看了韓寒的《三重門》,很受安慰,久睡而不着,越躺越精力。這個跟我同年出生的同道寫的這個東西,還行。常覺得自己便是裏面的林雨翔,總説自己不近女色。其實潛意識裏也曉得這不外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很受傷的捏詞,久了,捏詞也似乎成了究竟。直到有一天,誰人ta出現,心牆剎時崩塌,才曉得一切的捏詞與堅固的外殼其實特脆弱,大約説只在ta前面很脆弱,在其它的ta前面永遠是侏羅紀的鐵壁銅牆。久埋心底的某個東西重又甦醒,生長。可是這只是可是,我的ta還不曉得在哪個宇宙。活到如今才有點明白,這世上沒有不聽話的女人,只有失敗的男人。再温柔的女人在失敗的男人面前也是個性統統,挑東揀西;再個性自豪的冰美人在樂成的男人面前也會釀成一隻暖和的小貓。娶一個女人吧,如果她賢惠,你將生活得更幸福,如果它不賢惠,你將成為一個哲學家。常喜好一個人深夜看點東西,想點東西,寫點東西,喝點東西,吃點東西,悄然默默地。韓寒的《三重門》《長安亂》例外,常是:夜深,關燈,一人,舊電腦前,煙頭一地,臉上笑得五官不分,另有液體四行(眼淚、鼻涕各兩行),巴掌還在拍得山響,這陣式,足以把鬼嚇死。另有,西門吹沙這個名字如今覺得有點太少年,新名有身中。。。

《三重門》讀後感7

《三重門》是初二的時候看的,那時的韓寒是社會的話題,是風頭人物。

許多年過去了,我沒記住《巴黎聖母院》,沒記住《紅與黑》,沒記住《復活》,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也不記得了。其實《三重門》印象也不是特別深,畢竟時間可以帶走一切,又何況僅僅與我而言並沒多大意義的幾本書呢?只是《三重門》對我的影響是永遠的,或者説是終生性的。

《三重門》寫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正是這樣我才一直喜歡它。林雨翔就存在於我們之間,他呼吸着與我們一樣的空氣,望着一樣的天空,過着同種制度下的不同人生。他的喜怒哀樂,我們都曾經歷過,都曾擁有過,或者現在就正在經歷着。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看韓寒的書,都認為韓寒説出了我們的心聲,又或者是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教會了我去思考我的生活,思考我活着的目的,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我們的世界。

韓寒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批判現行的教育制度,這個理科慘不忍睹的學生,憑着他驚人的文學水平,讓千千萬萬的學生成為了憤青,上千千萬萬的學生咒罵教育制度,咒罵他們所處的社會,咒罵他們所處的時代。他成功了,他憑着一個“林雨翔”成為了無數少年心中的先知,他就像帶着上帝旨意來的基督,為我們帶來了真理。我當時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在抵抗着學校,抵抗着自己所處的制度。

可是很多年過去了,《三重門》留給我的僅剩下看問題的方法,其他的卻都遠走了,走得悄然無聲,走得不知不覺。當我在重看《三重門》時,我只看到我們的青春--那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青春,有着春天小草綠色的青春,有着我們曾經的青春.可能是經歷的事情多了,才知道當時自己是如此可愛.我開始覺得韓寒的乏力.他改變不了什麼,和我們一樣,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於是他去賽車了,去寫一些等價於垃圾的文字.

我現在看《三重門》,反而在林雨翔身上看到了對生活的妥協,一種無力與無奈,人總是要妥協於社會,妥協於制度,卻唯獨不能對自己妥協.我們把這種妥協叫做成熟.《三重門》只可以作為我們青春的祭詞,在某個角落獨自記載着一點一滴.

畢竟我們都會老去,可是曾經的青春歲月卻永不老去.

正如老狼的《青春無悔》:

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唱歌

最後的最後是我們在走

《三重門》讀後感8

很早就想讀韓寒是《三重門》了,不過一直都知停留在想的階段,説實話我一直都知道韓寒是一個勇於批判現實的人,但是當我看完《三重門》之後我才真實地感受到韓寒的現實。

很多人並不喜歡韓寒,連帶他的作品,很多人甚至嗤之以鼻地認為韓寒,一個17歲的嫩小子可以寫出什麼文章啦啊,很可能是這裏湊一點那裏湊一點就弄出來的一本書,不過當我看完《三重門》之後我想跟你們説,《三重門》是韓寒真實的寫照,那是他真實的經歷。

《三重門》講述的是林雨翔從小學到高中的生活以及學習故事。説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從他的童年説起。快樂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痛苦的噩夢。當村裏的同伴都在鐵路邊玩耍的時候他被文縐縐的父親關在黑暗的閣樓中,在孤獨與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誦着諸如《史記》《大學》等古文。他必須始終聽父親的教導——現在背得滾瓜爛熟,以後就出口成章了。也因為這樣,在小學時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隨着林父的升遷,雨翔的中學年代是在城鎮中渡過的。因課業繁重他感到學習很吃力,他已沒有了資本讓同齡人稱他為神童,他失落極了;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將,一無心思料理家務,二無心思管教小孩,最後鬧得雞犬不寧,在這種吵鬧中,雨翔從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無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然而又伴隨着無限的煩惱。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Susan是一個美麗又聰明的女孩。林雨翔為了討Sussan的歡心拼命地把自己腦海中差不多消失的文學知識硬是擠出來。Susan與林雨翔有一個約定,就是以後要在清華大學見面,Susan為了與林雨翔就讀同一間高中放棄了數學的最後幾道題,但是陰差陽錯地,林雨翔的父母託人把林雨翔以體育生的名義送進了市重點中學,而Susan卻進了區重點中學。

在區重點中學裏林雨翔根本無心向學,又因為基礎太差,所以他逐漸墮落。幸好小時候有一點文學基礎以至於他的語文不至於太差,但其他的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林雨翔最後以掛了6只燈籠走出高中的大門。

韓寒描寫的這個人物可以説是當代中學生的代表,很多中學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縮影,或從小就被父母逼着讀書寫字,沒有閒暇的時間;或父母感情不合鬧離婚;或父母戀上賭博,對這個家不管不問;或學校根本就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給孩子因壓增負;或在情竇初開的時期被感情困擾着……總之,《三重門》就好像在描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與林雨翔一樣是故事的主人公。

《三重門》思想的確深刻,但還是有些偏頗。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正如韓寒所説,高考取材制度讓許多學習不行但能力出眾或有其他天賦的同學淹沒在人海之中。打個比方,如果我是菲爾普斯,甭説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會去幾次,我只會把去游泳池的時間貢獻給補課。如此看來,高考制度問題很大,但能否找出別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從韓寒的後記中感受到,韓寒是想讓大家在自己的特長方面去發展,而不是去全面發展從而全面平庸。

看完韓寒的《三重門》我想了很多,也許以後還會有更多的韓寒出現,而我們所要做的應該是給於他們更多的包容,畢竟人無完人嘛!

《三重門》讀後感9

接觸韓寒的文字都有一兩年了,但是現在才開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舊很新鮮,《三重門》比起《長安亂》《一座城池》還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節一些,林雨翔像極了我現在的弟弟,膽怯,又好炫,些許叛逆但又沒什麼資本幹大的壞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個學習生涯。

故事本身是極為平常的,夾雜些淺顯易懂的諷刺,是我一直堅持看韓寒作品緣由,像是諷刺教育的那個部分,説“他只屬於孟德斯鳩式的人物,不喜歡教育,但思想覺悟還沒到推翻現行教育體制的高度。因為一旦到了這個高度他馬上就會被教育體制推翻。” 不要只説學生,很多老師也深諳現行的中國式教育弊大於利,但是為了淺薄的工資,為了學校的升學率,自己的飯碗,只能乖乖順從。在以前廣外的日子裏面,由於是私立學校,老師的話語權比公立學校的話語權自由些,偶爾有間隙就會抱怨,甚至怒斥填鴨式教育,倏忽又迴歸平靜,因為他們總得為月末那小小的工資條奮鬥,為了生存,不總得帶着鐐銬跳舞的麼?

還有一處挺觸動我的,是林雨翔進了市重點學校後他的一個朋友説:“怎麼叫‘看破紅塵’,我看不起那種悲觀的人,所謂的看破紅塵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紅塵看成了破爛。”

對呀,看破紅塵不正是悲觀者遭遇挫折消極的通用藉口麼,有人説不相信愛情,看破紅塵,還不是因為還沒有遇到美好的愛情,或者沒有努力去愛,就説愛情不存在。他也就是因為看破了紅塵所以離我而去,而我還在相信紅塵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變我的初衷,我始終相信,只要樂觀,只要有勇氣,紅塵怎麼看都是美好的,絢爛的,炫目的。愛情不同於婚姻,也有異於商業,不在於結果如何,過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麼。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愛情詩相對的,愛情多了智慧就少了,這就是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談戀愛的緣故。”要説智慧與愛情的本質區別,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區別了,前者有理可循,後者莫名其妙,這種看似矛盾的説理也戳破了我許多密友的戀愛現實。對於韓寒的諷刺,我相信是真的,但不相信全是真的。

《三重門》讀後感10

韓寒之所以稱作是才子,文思滔滔不絕猶如東去江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敢於批判和衝破上層建築自以為是的“自閉”制度。我對自己的看法也深有疑惑,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對他的認識只是來自《三重門》這一本書而已。倒也不妨大膽揣摩一番,權當自娛罷了。

在我看來,三重門指小學、中學、大學也好,還是指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考試也罷,無非都沒能離開一個話題——學習。愚見是除了學習這一重固若金湯的門外,還有家庭和愛情這兩重虛掩的.門。雖然虛掩,前者卻是很難衝出的一道門;而後者則相反,是一道很難衝入的門。原因何在?就像是風箏飛得再遠,終究還有一根線的羈絆;畫面上再真實的道路也不過是畫筆的影子而已。

透過林雨翔,我們是否會找到自己的影子?

有時因為一點小小的榮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有時咬文嚼字,故弄玄虛;有時在陰暗面前逃之夭夭或者視而不見;有時候又慷慨激昂,不滿世俗;有時又優柔寡斷,瞻前顧後……

小時候我們和林一樣,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雖然貌似可以隨時遠行,走出那重有父母編制的並不厚重的門。可人總是在未知面前,甘願循規蹈矩,因為我們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任何事物都有父母雙親親自打點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中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總是願意拿老祖宗的東西當規矩。

當我們大一點的時候,父母覺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加之我們需要對外界獲取更多的認識,於是便把我們送入了那堅如城牆永不會倒塌教育之門——學校。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的前半生也是如此走過來的,更深層的原因是大部分人對應試教育的態度在幾十年的成長中都經歷了相對較長的憧憬和相對較短的失落,以及相對較短的質疑和相對較長的實踐;前者是“斷腸人在天涯”的惆悵,而在後者的過渡過程中我們則兼具了趨之若鶩和矢志不渝的“優秀品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我們再怎麼修行也不過像孫猴子一樣永遠逃不出如來的五指山,倒是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的思維又遺傳了上一輩的“革命精神”——繼續遺傳,這好比是傳銷組織中牽線搭橋的“紅娘”。

當我們再大些,懂得什麼叫做談情説愛的時候,又一道門降臨了,好比是救世主耶穌降世,來拯救蒼生了。可偏偏這耶穌往往是胎死腹中,偶爾碰上個命大的耶穌,能滿月了也算是壽星了。我們懵懵懂懂,有對異性美好的期盼,可在老師和家長眼裏,異性除了在學習上可以存在交集以外,其他的一律排斥;其實我們自身也是一樣,內心矛盾重重,輾轉反側,就是不敢輕易推開那扇虛掩的“救世”之門。

於是乎,在監督與矛盾中,我們走完了小學和中學時代。仔細想想,自己的這十多年就好像總是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出了家門,就走進學校的門——學校閣樓的門並未上鎖,可家長老師紛紛告誡這是禁區。活了十七八年,始終在一個屋檐下的兩扇門裏來回穿梭,怪不得人們常説——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地方或制度束縛人們太久,那僅存的一絲懷念也如耶穌一樣,卻不知道這位耶穌為何如此命大?

到頭來,我終究還是沒有韓寒的灑脱和勇氣,還是隻能沿着這條由眾人鋪成的在魯迅眼裏算做路的直線走下去。雖然有一百個不滿,可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慘痛教訓告誡我:無規矩不成方圓,我也只能默唸着它算是一個安慰。或許若干年後,我也會把這樣的實踐遺傳給我的兒子,哎,説到底,原來我不是孩子的親爹!

《三重門》讀後感11

韓寒,我為數不多的偶像之一,年少就曾為他的文才而傾倒,如今拿出他的《三重門》一看,果然不出意外地再次被傾倒。

我覺得這本書就是韓寒年輕時的縮影,也是他對於學生時代的紀念。書中描述了主角林雨翔從初中到高中的一段生活,書中主角就是利用長跑加分才如願進入了重點中學,這跟韓少的過去如出一撤,所以曾經有人説過作家寫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雖然書中有濃重的借鑑錢鍾書,大段大段賣弄文字的段落,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犀利的文風,而且韓少也在書中通過主角的身份對自己進行了自嘲,因為林雨翔加入過文學社,所以交文章時也喜歡引用錢鍾書的文章結果不被老師所喜。

書中的女主角susan,不知道這是不是韓少的一種精神寄託,雖然他現在已經娶妻生女,但是不知道會不會想起這個這個她當年創作的角色,但是那個林雨翔深愛的susan。

讀別人的故事往往會想起自己的故事,我彷彿也開始懷念當時的那段青葱歲月。那時候有用不完的精力,那時候有聊不完的話題,學業的壓力根本算不上壓力,只有暢所欲言的朋友和內心深愛的女孩。現在想想過去,會覺得當時自己為什麼這麼傻,為什麼會拉不下面子對他道個歉,為什麼會因為膽小沒對她説出那句話,為什麼想起當年的無憂無慮,青春飛揚,笑着笑着卻笑出了淚花。

或許韓寒就是林雨翔,或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林雨翔。我們有着不同的故事,我們有着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都擁有最美的青春,擁有最好的年華。這段年華我們都曾揮霍過,享受過,不管當時你是怎樣的經歷,它都已經一去復返了。

當年闖過的禍,當時受過的傷,當時燦爛的微笑,當時閃過的淚光,這一切都彌足珍貴,因為這都是我們回憶時所需要的素材,根據這一塊塊拼圖拼出一幅完整的畫面。或許有一首歌很符合現在的情境,那就是周杰倫的《回到過去》。昨日相思淚,今朝仍未乾。

懷念之後便是無盡的落寞和空虛,雖然這不是南柯一夢,但現在和過去之間的距離已遙不可及,觸不可及,所以就請把你在世上的每一秒都變成最好的年華吧。

最後套用文章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一張落寞的臉消融在夕陽中”……

《三重門》讀後感12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誨制度簡直有題目。正如韓寒所説,高考取材制度讓許多學習不可但能力出眾或有其他天賦的同學吞沒在人海之中。打個比方,如果我是菲爾普斯,甭説八枚金牌,便是游泳池也不會去幾次,我只會把去游泳池的時間孝敬給補課。如此看來,高考制度題目很大,但能否找出別的更好的教誨制度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從韓寒的跋文中感遭到,韓寒是想讓各人在自己的專長方面去發展,而不是去片面發展從而片面平凡。但是,社會選擇人才需要尺度,需要比力,如何才能讓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樹同學去失掉社會的承認呢?很難。打個比方,你説你業務能力強,想有一個業務能力大賽讓你鋒芒畢露,可這很顯着不實際。《三重門》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機會讀它,可見韓寒所説不假。我簡直是由於怙恃很看重學習的緣故,已往很少讀小説,像《三重門》這樣被許多人稱之為遺毒門生的書,自然是讀不到。按理説我讀了這本書後應成為韓寒的粉絲,因為已往我的處境和韓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簡直,我已往也阻擋我的怙恃不讓我讀小説,如今也這麼認為,獨一的區別是我對怙恃多了一些理解。因此,我認為韓寒的《三重門》頭腦簡直深刻,但還是有些偏頗。三重門讀後感

也許他有些壞,也許他有些叛逆,也許他還有點才華,也許他有些憂鬱,也許他有些頭腦過度,也許他有些不太合眾。太多的也許構成了他與眾不同的門生生存。便是他,與當代中門生不同,但又有些配合點的“高材生”——韓寒。他是中國最年老的小説家之一,出版了許多本震撼中國文壇的經典門生小説,他的成名作《三重門》是他第一本出版發表的小説,由於文中的言語之犀利、幹練,讓人難以想象這竟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

《三重門》是以第一人稱敍説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門生。如魯迅一樣,林雨翔正是韓寒自己門生生存的真實寫照,只不過稍加轉變其性情而已。三重門讀後感

他的心思不全在學習上,除了學習,還在為了一個叫Susan的女孩“勞心勞力”。雖説如此,她也鼓勵雨翔努力學習,並説三年之後在清華園見。雨翔的心願是和她考上統一所高中,而他在怙恃的“努力”下——搞了個別育特永生,打了幾萬塊錢的紅包,跌跌撞撞地進入了市南三中。

《三重門》讀後感13

花開花落,人生起伏,卻總有一種東西留下永恆;品讀世態,體味生活,也總有一種東西記錄世間百態;繁華浮躁,樸素清明,同樣存在一種事物解析生活之理。毋需聲音,也不必宣揚,靜處一室,品讀一本好書,也許我們會體會很多,收穫不少。書味飄香,在讀書的氛圍中,思想昇華,置身作家內心世界。

“80後”作家中我欣賞韓寒,不僅是他的文字,更因他的性格。初看韓寒的文字,覺得筆鋒犀利,一針見血(我先看的是他的《毒》,這是一本他前三本書的文摘集)。

讀《三重門》,我會為Susan與林雨翔的朦朧愛情所感動,甚至流淚。心心相通卻無以表達,朦朧愛情之美就在於朦朧。而對於林雨翔的遭遇,我更覺可惜。熱愛文學卻無以發揮,被其餘學習所羈絆,與現實中的韓寒極為相似。或許它打動人的地方就在這兒,韓寒受同齡讀者愛戴的原因也在此。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永遠是一個值得品讀的話題。

再讀《三重門》時先覺得這本小説很像錢鍾書的《圍城》,無論是文筆,還是整體基調,主人公林雨翔與方鴻漸驚人得神似,其中雨翔對Susan的感情又頗像《天龍八部》中段譽對王語嫣的痴情。這本書裏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主人公林雨翔的個性及為人處事的風格隨着小説的進行也發生着潛移默化的變革。初中時的林雨翔性格温柔敦厚,較為單純,學生氣甚濃;進入高中後雨翔性格中的鋒芒顯現出來,和錢榮爭得不亦樂乎,小説的風格也因此有所改變。小説和作者一起在成長,這是一種很獨特的感覺。林雨翔的變化或許是青春期使然,不知韓寒的青春期是否與雨翔相似呢?

掩書細想一下,感覺韓寒與錢鍾書的區別在於韓寒筆鋒更加尖鋭,書中更多地展露出社會灰色的一面,並且不留情地給予鞭撻和嘲笑。這也許是因為寫作時代的不同,或者因為錢鍾書是一個儒雅的學者(人離書本近了,離塵世自然就遠了),而且他生性温和;韓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曾經是),是臣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學子(包括我)中的異類,其中特深刻的思想如同一把利錐,直指社會。

《三重門》讀後感14

最近我閲讀了韓寒的《三重門》,對其中主人公林雨翔頗有感觸。

説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從他的童年説起。快樂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痛苦的噩夢。當村裏的同伴都在鐵路邊玩耍的時候他被文縐縐的父親關在黑暗的閣樓中,在孤獨與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誦着諸如《史記》《大學》等古文。他必須始終聽父親的教導--現在背得滾瓜爛熟,以後就出口成章了。也因為這樣,在小學時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

隨着林父的升遷,雨翔的中學年代是在城鎮中渡過的。因課業繁重他感到學習很吃力,他已沒有了資本讓同齡人稱他為神童,他失落極了;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因林母整天整夜的玩麻將,一無心思料理家務,二無心思管教小孩,最後鬧得雞犬不寧,在這種吵鬧中,雨翔從小孤寂的心更加寂寞無助;花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然而又伴隨着無限的煩惱。就在升高中的那一年他被Susan深深地吸引了,然而他只能把那種愛慕之情暗暗地放在心底,一遍一遍地思念。就因為這樣那樣的種種原因他中考失敗,沒能考上高中。最後無耐被父親用錢送到市重點高中。

至於雨翔同學最後怎麼樣了,書中沒有交代,是想留下點懸念吧。

韓寒描寫的這個人物可以説是當代中學生的代表,很多中學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縮影,或從小就被父母逼着讀書寫字,沒有閒暇的時間;或父母感情不合鬧離婚;或父母戀上賭博,對這個家不管不問;或學校根本就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給孩子因壓增負;或在情竇初開的時期被感情困擾着.總之,《三重門》就好像在描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與林雨翔一樣是故事的主人公。

有這樣一則故事引發了我的思考,香港著名歌星鄺美雲,曾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獲得第三名。在競選期間,記者提了一個叼鑽的問題,"你讀書時成績不好,你是否很笨?"這個問題的確棘手,可是鄺美雲的回答卻發人深思。她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注意到沒有,讀書時成績一流的畢業後幹什麼?可能當工程師、律師、醫生;而成績二流的畢業後幹什麼呢?他們中很多人卻當了那些工程師、律師、醫生的老闆。"

的確,我們無需烘烘烈烈,在保持一顆純真的心下我行我素就是最時智的選擇!要盡全力做好自己!

《三重門》讀後感15

此文獻給我心中永遠的偶像——韓寒。——題記

説起來也着實汗顏,在《三重門》出版這麼久後才第一次拜讀。你我的認知或許以前一樣,認為韓寒是一個狂人。可是在讀完後,內心酸得想哭,韓寒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堅強,他的那份無奈又有誰知!

《三重門》的文筆中,你幾乎看不見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曉,我或許會誤認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練、成熟,令人驚歎。

思想的敏鋭,是小説的第一個特徵。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為挑剔,對於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卻不能彌補韓寒對社會認知的淺薄。像小説中一些打架的場面,或許是韓寒沒有經歷過,文字寫得蒼白無力,有時乾脆一筆帶過,這也使許多人對此做出批評。的確,閲歷是人生的經驗,是永遠無法代替的。但是請你記住,韓寒在那時只是個孩子,一個敢於表達自己心聲的孩子。成熟的文筆也掩不住年齡的事實,我們憑什麼對他要求這麼多?

小説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彷彿信手拈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後,語句就轉為平淡。有人説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為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説的結局頗為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鋭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為坎坷的人生道路,執着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脱和值得羨慕的。你認為呢?

標籤: 三重門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v7r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