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三字經》的讀後感15篇

《三字經》的讀後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的讀後感15篇

《三字經》的讀後感1

教養”,中國古時《三字經》就提到了,它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養成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特別指出,人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老師的失職。

“教養”,在西方文化中寫作“MANNER”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英國王太后曾説:“MANNER”實際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一個象徵。“教養”在我們當今的文化中,更多被歸類到“禮儀”“素質”“道德”一類。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樣一段話: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還不錯”,後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對誰都尊重,因為尊重別人是一種教養和能力。無論生活、工作、學習中無一不體現一個人的教養,如工作中尊重同事、患者,禮貌待人,晨交班對患者的一聲問候,翻身時及時為患者蓋一下被角,夜間巡視輕柔的開門,操作失敗的一聲歉意等等,既是對患者的一種尊重,又體現着我們的素質和教養。

心中有愛才有度,愛人先愛己,責任先問心,心中有愛,人生何處不花開?內心有陽光,有愛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畏懼黑暗。

路,不在他人的行動裏,而在自我修為裏。

《三字經》的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的讀後感3

我相信《三字經》大家肯定都知道吧!可是你們又真正瞭解這裏面的含義了嗎?如果沒懂,那就讓我給你們講講吧!

你們知道《孟母擇鄰》的故事嗎?”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困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常常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遷到了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着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邊,孟子終於看到了禮儀和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非常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玉,不經過雕琢,怎麼能成大器呢?我們應該刻苦學習,勇攀高峯,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果你沒讀過,建議你去讀一讀,他一定會帶給你無窮的收穫。

《三字經》的讀後感4

《三字經》是一部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了我們從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今天,我也認真地回顧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自南宋宋元的王應麟,它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用三字詞簡練、生動的寫出了一些為人處事和歷史故事,教育我們、培養我們。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這些故事使我學到了不少東西,領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當我讀到這裏時,感到十分羞愧,對於已經上六年級的我竟還不能專心致志地學習,正所謂“一心不可二用”。現在仔細回想,對於平常的學習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課餘時間也花心思學習了,我是否做到對學習專心到志,一絲不苟了呢?想到這裏我深表慚愧,決心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做到在課餘時間也專心致志地學習。

當然,作為一名六年級的學習,我們也不能只注重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在於孝敬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在書中有一句話更是深深打動了我:“香九齡,能温席,孝子親,所當執”。我記得在小時候,父母經常講這個故事我聽,説得是黃香在幾歲的時候,母親離世,他和父親相依為命,他待父親十分孝順。酷夏時,他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他為父親温暖被褥。回想起這篇故事時,我不禁淚如泉湧,對於長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僅沒為他們端過一次水,盛過一碗飯,洗過一次腳,相反,我還總是埋怨他們不回來照顧我,現在正是我們回報父母,報效祖國之時,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祖國的棟樑之才,報效祖國,回報父母!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許多生動的故事,更是告訴了我許多道理,它讓我明白了: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奮好學,誠實守信,能夠讀到如此好的名著,何樂而不為?

《三字經》的讀後感5

同學們,你們猜一猜:我小時候最熟悉的順口溜是什麼嗎?告訴你吧:那就是《三字經》。也許你會問:《三字經》是順口溜嗎?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你:它不僅是一本賦予我豐富知識的順口溜,還是一個鞭策我學習和教育我做人的“好老師”。

《三字經》這本書充滿着童趣,就連作者的名字——宋儒王應麟也讓我覺得好奇。它是我國古代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兒童啟蒙讀物之一,流傳已達千年之久。其中有許多經典的語句家喻户曉,婦孺皆知,被譽為“千古一奇書”。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三字成句,和諧押韻,朗朗上口。每當我讀它的時候,不禁感歎:應麟爺爺,你是多麼聰明,多麼有才華!能洞察一切事物,一定是個非常認真而細心的人。我要向你學習!

《三字經》的內容豐富,不僅使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明白了許多道理。譬如:“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告訴我們,年輕時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到老的時候,就什麼作為也沒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明白了:我們做子女的,從小就應該懂得尊敬老師和朋友,孝敬老人這些禮儀常識

《三字經》是我生活中的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記得,媽媽去桃源學習了,沒人帶我回家。上課時,我的思緒早已飛到窗外,老師叫了我一聲,我才回過神來,我羞愧得無地自容。這時,我突然想起:“人不學,不知義。”我再也不敢上課走神了。

《三字經》是永不退色的經典,是文學的寶藏。它用一篇又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它是一片蔚藍的大海,而我是一條小魚,我自由自在的在裏面遨遊。

《三字經》的讀後感6

小時候,隔壁家的老爺爺就教我們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那時候,只知道搖頭晃腦地背誦,卻不知道三字經是什麼。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向善,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善良的,所以我覺得在對待他人的時候,都要態度親切。

讀到“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時,我彷彿看到了一塊剛掘出的碧玉,經過工匠長年累月地精雕細琢,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器。人也是這樣,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鍊、學習、持之以恆,才能成功。可我有時候也不能堅持到底,有些計劃實行一兩個星期就以失敗告終。

《三字經》最後的“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們去深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奮努力地學習,一定會獲得成功,而天天玩樂、懶惰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引以為戒,應該勉勵自己努力去學習。這可以説是全文的點睛之筆,它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可虛度歲月,蹉跎光陰。

通過讀《三字經》,增強了文學功底,厚積博發。繼承了一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今天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這個年代,更應該瞭解歷史,借鑑歷史,少走彎路,開拓創新,為人師,為人父母,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後人中,就會多引經據典,增加説服力,同時運用聖賢的智慧,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的讀後感7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

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

《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忘!

《三字經》的讀後感8

《三字經》,它是一部廣泛流傳,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也是記載歷代發生大事小情的歷史結晶;它還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讀物。

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卻藴含着極為深奧的哲理。這本書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立志勤學和尊敬師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給你的一生指出一盞明燈,它還講述了天時、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關係。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古代歷代君王的豐功偉績和,以及歷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經》一開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種簡練精湛的語言,想一想,還真藴藏着深刻的哲理。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天真無邪、善良。由於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雖然哲理很深,但是讀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樣地細細品味,這哲理就是顯得輕而易懂了。

當讀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被孟子母親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動。她前兩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喪人的哭泣;孟子在鬧市區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學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實人一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他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知識,首先就要努力學習,如果不用功的話,反而會使你不能掌握知識,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經過玉匠的細細琢磨,也就不可以成為精美的玉器。

黃香九歲為父母温席,孔融四歲把大梨讓給哥哥。他們這種“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動。

“周武王,始誅紂”。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後,建立了周朝,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續了八百五十五年,是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朝代。

《三字經》是值得讓每一個人去品讀。不論是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還是成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離航向的明燈。我相信《三字經》會改變你的一生。

《三字經》的讀後感9

《三字經》中的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它囊括了多方面的內容,較好的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有關於為人的句子“首孝悌,次見聞;父子親,夫婦順……”有關於教子的句子“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關於歷史的句子“無滅金,絕宋世;蒞中國,兼戎狄……”

讀了《三字經》,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後一句“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看到這裏,我就想到了唐代詩人李白,小時候他親眼看到一位老婦人,把一根鐵棒磨成繡花針。因此,他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道理。從此刻苦學習,最終成為家喻户曉的大詩人。我還想到了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車胤如囊螢,如映雪的故事······

總之,讀《三字經》讓我受益匪淺,“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讓我知道了明責任,負責任才能為國家做貢獻;“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讓我明白了勤能補拙的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首孝悌,次見聞”讓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欣喜之餘,我也編了一段《三字經》:三字經,千字文,內容廣,知識博。華夏子,千古誦,增智慧,陶情操。

《三字經》的讀後感10

記得有一次,一向成績不錯的我早中段考只考了七十多分,媽媽很生氣,把我大罵了一頓,我當時感到很委屈,對媽媽大叫到:"是。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説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的讀後感11

説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是不是“用心專一”。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的讀後感12

暑假裏,我饒有興趣地讀起了《三字經》。三字經,顧名思義,就是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這不,我搖頭晃腦地讀着、讀着,居然會背了。

一天,我學着老夫子的樣子,揹着手,又津津有味地背起《三字經》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背到這兒,我的眼睛濕潤了,我彷彿看見在大熱天裏,才9歲的小黃香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汗水,正用扇子使勁地給他爸爸扇着枕蓆,想讓勞累了一天的父親回來睡得涼快點;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小黃香沒有了媽媽,家裏又沒有火爐,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温暖被窩,讓爸爸暖暖和和地入睡。

“孝於親,所當執。”孝敬父母,理所當然,可我都12歲了,我孝敬過父母嗎?我左思右想,恐怕只有那次為媽媽剪指甲,勉強算得上“孝於親”。倒是媽媽天天為我洗衣、做飯,忙個不停,碰到天氣變化,不是為我送傘就是為我送衣服。一到暑假,為了我這個寶貝女兒,中午她還得冒着酷暑回家為我做飯。我真慚愧呀,我比黃香大3歲,居然沒好好盡過一次孝,不行,我得給媽媽放一次假,表現表現!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口中唸唸有詞,“該準備個什麼節目呢?”眼看快中午了,“對了,媽媽每天中午回家為我做飯,多累呀!我就學做家務!”説幹就幹,我立刻忙開了。

媽媽準時回來了,見我臉上都是汗,心疼地説:“敏敏,天太熱,還是讓媽媽來炒菜吧,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不,媽媽,我要給你放假!”“放假?”“對!給我一次機會嘛!不就是放一次假嗎!”説服媽媽後,我在廚房裏又忙活起來,一會兒,幾個簡單的菜就做好了,我學着媽媽平時的樣子叫道:“肚子餓了吧,快吃飯!”“遵命!”媽媽笑呵呵地答道。

吃過飯,媽媽剛站起來要收拾飯桌,我又趕緊把媽媽按住:“媽媽,我鄭重宣佈,從現在起,我給您放大假了,祝您假期愉快!我上崗幹活了!”説完,我就哼着三字經,收拾起碗筷來。

《三字經》的讀後感13

嗯,沒啥吃驚的,沒上小學的時候就讀了唐詩,百家姓也看了,12歲之前也開始接觸諸子了,歷史書也沒少看,恰恰就是沒有看三字經。這次為了自己的外甥讀書,買了本三字經,不是啥圖文的,就是地道的中華書局出的,一點都不fancy。看了之後還是挺有感觸的: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這個説明了讀書的順序,三字經作為啟蒙讀物,四書學習做人的基礎,六經則是進一步闡述儒家的思想,只有等建立了明確的人身觀世界觀(説難聽了就是所謂的對錯的判斷之後)才進一步的去讀諸子,等這些都明白了才開始去接觸歷史。這個順序説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書不是亂讀的,一切都要循序漸進,所謂的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也是這個道理,小時候不能上來就接觸所謂的諸子百家,更不能直接的去開始讀歷史。經史,經史,只有明白了經才能去理解史,只有明白了自己才能去看這個世界。我爸很多年前就説我不是不讀書,而是讀書讀多了還沒人教,最開始沒什麼理解,以後逐步發現了讀書卻是要有這個步驟,我小時候讀的第一本字書應該是孫子兵法,然後通過這個開始研究兵家,通過兵家而去了解歷史,通過歷史去學習法家,通過法家來去了解自己還有這個世界。

結果雖然不能算是差,但是我沒辦法接受所謂的對錯善惡,歷史上的對錯又是什麼呢:因為勝者為王敗者賊,所以成功者不會被指責,那麼為了成功不擇手段也是合理的。雖然我覺得現實就是如此,但是這也是種悲劇吧,果然人才人才,成才之前應該學會怎麼做人。

《三字經》的讀後感14

《三字經》人人都會背,可大家背了而做到了嗎?而我就承認我只做到了一點,而另一大半都沒有做到。

就像《三字經》裏寫的“惜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可同學做到了嗎?沒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樣一句話講的是孟子的母親孟母第一次把家安在了墓地附近,孟子學人掘土築墳;孟母第二次把家遷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學人殺豬宰羊;第三次把家遷到了學宮旁邊,孟子才開始好好學習。沒想到有一天孟子覺得學不進去了,就逃學回家,孟母看見孟子逃學回來,就拿把剪刀剪斷了織布機上的線,孟母告訴了孟子一些道理,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會,就發奮篤志勤奮學習,最終成為了一位傑出的思想家。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大人們和老師是多麼不容易,我們不要在和大人們鬥嘴,我們要認真聽取他們的勸告,認真學習,不讓他們生氣,認真對待你做過的每一件事,當然,我們做事之前,先考慮大人們會不會同意,這件事會不會給特人帶來損失,如果有什麼對自己他人都不好就千萬不要去做,現在,我們好好學習就很開心了。

《三字經》的讀後感15

《三字經》是一本教我們怎麼做人的一本書。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到處去借米,夏啟奪天下等等的故事。看了這些故事後都讓我感觸很深。其中讓我最為感動的是孔子認錯,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們到一個地方,突然下起了雨,後來有一個小孩把他們帶到了一個山洞裏躲雨,後來孔子説:“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把沙灘萬點坑。”那個孩子説:“千層浪和萬點坑你數過嗎?”孔子很佩服他,於是就和他的弟子門説:“以前我講過上等人有智慧,而下等人愚昧,看來是錯的。”後來當着眾多弟子孔子糾正了自己的錯誤,並想弟子們道了謙。看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錯事一定要大膽承認,並要誠心改過。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故事,如方仲永,陽春白雪等等,我們不能小看着本書,其實《三字經》裏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教我們做人的道理。讀完這本書後,雖然有些我並沒有看懂,但我知道從今以後我會認真讀書,讓自己以後能成為有用的一個人,那樣才對的起辛苦養育我的父母和精心培養我的老師們。

標籤: 讀後感 三字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qy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