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林徽因就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的才女。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15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15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1

生命裏有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傷感。華燈初上,時光流轉,他與她的曾經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那些無處安放的曾經,破碎的讓人心疼,他推開了所有的人,唯一把她放在心上。他想應該守候,繼續這麼守候着。

有人曾説“如果一百個人來問我完美女子的標準,那麼我一百次都會回答説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隻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許煙波歲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美的詩,可是最後她還是沒有選擇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嶽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若不是情到深處難自禁,又怎會百轉柔腸冷如霜。愛有很多種方式和理由,這裏無意責怪誰,可是金嶽霖的故事聽起來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愛情不是利己,而應該是利她的,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取代她。對他來説,春風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遠不必多問,她最好永遠天真,為他所愛的人。

人生看做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便不會頻頻回首,你會不會忽然地出現,在舊時光的風景裏,成為珍藏一生的美麗。也許會看到別的風景,可是回頭看,仍然覺得還是她最好。即使多年後,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喉頭微微動着,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裏。最後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對他來説,花開了,他就畫花。花謝了,他就畫自己。你來了,他當然畫你。你走了,他就畫一畫回憶。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憂愁。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彷彿一本書,慢慢翻到最後一頁。

若無緣,六道之間三千大千世界,百萬菩提眾生,為何與我笑顏獨展,唯獨於汝相見?若有緣,待到燈花百結之後,三尺之雪,一夜發白,至此無語,卻只有灰燼,沒有復燃。他從來沒對她説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説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着這一切。愛她卻不捨得讓她痛苦選擇,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説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遠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歎息地説,她啊……之後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可是已經不必説了,那樣的林徽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金嶽霖為林徽因終身未娶,長期比鄰而居,而他去世後,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這樣寫道。

他如此深刻地愛着她,終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確切的理由:縱使有再出色的女子,與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嶽霖去世後,骨灰也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與林徽因墓僅僅一箭之遙。終於明白,世間有這樣一種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過許多地方,一輩子只陪在一個人身邊。你在的時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時候,一切是你。終究一別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樣。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原諒匆匆的時光,記住生命,記住愛,記住温暖。

林徽因傳讀後感2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被許多男子當做那朵夢中期盼的白蓮。而她更是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而我們在驚歎的同時,也不禁發問:林徽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傳奇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讓我們自由地穿梭在歷史之間,與那些歷史人物傾心交流,互訴心聲。而作者優美的文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林徽因的一生,雖然傳奇,卻也平淡,這個風華絕代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無需雄偉的氣勢,也無需寬廣的胸懷,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風浪,安詳的飄蕩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隨父離開那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從此改寫,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亦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一棟古宅裏,守着一樹一樹的花開,與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許他並不是她的最愛,但他會在她冷時給她一個温暖的懷抱,會在她傷心時給她一個堅實的肩膀,她會與他一起在夏日的樹蔭下乘涼,在夜空下數着滿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則一直追隨着她,不離不棄。可是上天註定不會給林徽因一個單調的人生,不會讓她絕美的容顏淹沒在塵埃裏,所以林徽因註定不會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必定會有一個波折的人生,她必將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

林徽因一生中愛了三個男子,愛得深沉,也愛得平靜。徐志摩為了她多次在康橋上徘徊,只為能見她一面;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風雨人生;金嶽霖為了她終生不娶。這足已説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實當時在許多人看來,徐志摩與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對,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當年到訪中國最欣賞的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他曾多次想為徐志摩與林徽因牽線,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實林徽因又何嘗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卻給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選擇徐志摩,意味着過詩情畫意的日子;選擇樑思成,意味着過細水流長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終是安穩的日子,所以她註定與徐志摩擦肩。琴棋書畫詩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安穩,林徽因是個現實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樑思成雖然不是她最愛的,卻是最適合她的。對於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適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沒有錯,她並沒有義務,也沒有責任對徐志摩負責,她只是想讓自己過得美滿,幸福,這並沒有錯。

有人説,她是個理智的女子,不管面臨怎樣的誘惑,最後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説,她是個冰潔的女子,所以無論人世如何變遷,她都有着美麗的容顏。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江南又在煙雨中變得迷離。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白蓮一般的女子卻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兒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3

何彼濃矣,華若桃李。

自古江南出美人,林家有女初長成。

杭州,天堂;人間,過客。一九零四年,陸官巷,林家大院,黃昏燈如星,暮色輕如綢,林徽因,一個白蓮似的精靈悄落凡間。

從兒時起,她便開始與文學結緣。月光皎潔的夜半,天際泛紅的晨曦,年幼的林徽因順着筆墨的方向、宗卷的氣息,聞柔情密語,觸塵世悲歡。青澀聰慧的她,為之恍惚,為之深陷。

每個故事的開頭,都如夏花。她隨父親遠遊留學,寫下別具一格的詩篇,創造一片心懷純真的"人間四月天"。正是如此,在歐洲,同是故鄉人的徐志摩也為林徽因的才情所傾倒,但當時的確有太多阻礙夾雜在他們之間,所以,林徽因不得不放棄。相信吧,這場遇見是歲月之福,讓當時的她漸漸把江南女子多愁善感的性子轉變為豁達從容——顧慮再三,林徽因選擇了敦厚且默默守候着的樑思成。

不得不説,林徽因就算一生無伴,也依舊可以繼續孤傲清醒地活着。於自己的建築事業,她一生信念如故。用一個夏天,走遍整個歐洲,看遍曾經舊時的古蹟繁華,那裏一點也不似人間——迴歸故土,她把這些經歷講學生們聽時,那些稚氣未褪的臉上無不一是滿足與崇拜的。

她亦參加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心懷大業,有旁人無法觸及的高貴優雅;她亦隨夫四處考察,以為之付出的堅持剛毅,幫助丈夫撰寫《中國建築史》。

她是詩人,是學者,是女建築師。

這些代名詞的背後,往往掖藏着隱隱作痛的迴音。

她太敏鋭,她太嫉惡如仇,所以飽受戰爭的屈辱與不甘。但她寫詩,依舊可以拾回蓮之初心,慢慢清揚、芳馥、傾城、化生。中年時她嚐遍病痛的折磨,但她仍四處奔波,為事業而艱辛着,粧點自己的生命。晚年時,她病得卧牀不起,但她把半生的榮耀與流離靜靜地啜飲,在沉默中享受靜好,啜着茶。

……

女子當為林徽因,在照不見前後崎嶇人生路時,也依舊玲瓏從容。

女子當為林徽因,在單擁有那一剪微弱光時,也依舊驕傲輝煌。

靜看人生由荒蕪走向繁華,皆成傳奇。

林徽因傳讀後感4

偶然翻到林徽因轉,閲讀完,心裏不禁惆悵,她的評價十分多,有人説她是多情之人,破壞了徐志摩的婚姻,卻又與樑思成結為夫妻,還是負了金嶽霖,讓他終生未娶,守護了她一身。有人説她對感情的專一,她對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唸了一生關於林徽因的感情每個人理解不同,我並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筆和主人翁頗感興趣,竟讓我有落淚的衝動,竟有些許羨慕,也有些許惋惜!

好奇竟然有這樣一位女子讓三個男人都為其傾情一生,尋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內而外的散發一股白蓮的幽靜,像水一樣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句話第一次是在哪兒看到的已經記不得有到底是誰的原創更加無從得知。相信如果這句話人心中都會出幾許暖意,像是對某個遠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對所愛之人的一聲温和的叮嚀。彷彿只要對方幸福,那麼這個世界從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記自己的承諾,忘記了過往那一場有一場筵席。

誰一生沒有許下承諾,但是誰又能夠説自己承諾過的必須能夠做到,路到盡頭的時候,又要怎樣還會去在意當年的選取是對是錯。一程山水、一個路人、一段故事、離去之時,誰也不比必給誰交代,既是註定要分開,那麼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説,北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林徽因傳讀後感5

網絡上多見的關於林徽因的評價極其兩級分化,可是這樣一個人怎麼能用極是或是極非來判定。書裏可能又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林徽因的才情不假,為建築研究做出的貢獻不假,主要的人生經歷不假,實在是不枉此生。

前半段的人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追求理想,有着豐富的閲歷,讓人羨慕得很。讀這部分的時候,有個很詩意的瞬間。

坐巴黎地鐵在上學的路上讀書,沒有手機信號,最適合看書。文筆優美很有味道,情緒輕易就被拉回到100年前,那是個最讓我着迷的時代,整個人陷進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笛聲,吹奏的並不熟練但也還是悠揚婉轉,和我彼時的心緒極為相稱。我抬頭一看,吹奏者竟是一位黑人大叔,實在是有趣又矛盾的碰撞。對巴黎又多了一點喜歡。

可是隨着站在的到來,社會的變革,生活開始受到一波接一波的衝擊,之後的內容看得我幾度落淚。為祖國的遭遇落淚,為他們突變的艱辛生活落淚,更為生活再難還要堅持理想的模樣落淚。

最後疾病帶走了她,在遭遇更多不幸之前,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林徽因傳讀後感6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因為她的才氣與智慧,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深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發問: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優秀的學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書中,讓我們與那些人交流。她優秀的筆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她的一生,雖然不凡,卻也平淡,這個優秀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也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詳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和父親離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大有轉變,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幽靜的江南水鄉中,過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戲,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生,不會讓她的才氣埋沒,所以她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

從遇見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與樑思成深愛徹底,再到與金嶽霖相互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因此她這一生過得如此精彩、豐富,但她走時卻走得很寂靜、安謐。

八年抗戰,使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擾着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堅持鑽研着她的學問。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與進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於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對於夢想的堅持,需要拿出我們不認命、不服輸的勇氣。還要有她樂觀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温度的奮鬥,堅持不懈,描繪出我們自己的人生藍圖。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走在江南水鄉的青石小徑上,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裙,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絕美優秀的女子卻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7

林徽因的生命定格在最美四月天,雖六十多年過去了,每每看到關於林徽因的文字,她那不受世事羈絆的形象依舊會雀出紙上。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是因為她的文字後來接觸她,是因為“太太的客廳”,到現在,對她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她生命中的男人,徐志摩,金嶽霖,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給了她陪伴。樑思成,這個一直陪她到生活終點的人,用包容,去守護着她。即使在一天自己回家,林徽因對他説,她同時愛上了二個男人,他也沒有失去理智,而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更愛他,跟他在一起更幸福,你去吧。正是因為樑思成對她的包容,對她致深致誠的愛,林徽因最後看清了現狀。徐志摩,他的才情,不可否認,只是並不能因此讓自己喜歡上。十八歲娶了張幼儀,遇到林徽因後堅決離婚,在追求林徽因未果後,最後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可昔最後趕免費飛機飛北京機毀人亡,只是為了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講。相比之下,金嶽霖的愛更為純碎,北總布衚衕,昆明的尾間,金嶽霖總是擇樑而居,他一生未娶,卻也保持這對林徽因愛的剋制。

林徽因之所以在民國時期,能夠做“林徽因”而不是“樑思成的太太”,一則源於她的才氣,更多的是她對於自身事業的追求。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也從“窗户裏面的人”真正成了“窗户外面的人”,所以,這樣的一生,應該是完滿的。

林徽因傳讀後感8

初春,乍暖還寒。窗外已經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閒來無事便隨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傳》來看。本是想打發無聊的時間,但是剛看了幾頁我就被書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書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靈歷程。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她與三個男人的愛恨糾纏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讀書過半,作為女性來看林徽因,可能最羨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麼好的丈夫,當林徽因坦誠愛上金嶽霖,當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樑思成給與了極大的理解和信任,不離不棄。這在一般人是絕對做不到的,那是怎樣一種豁達的情懷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與愛情,她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學術成就和藝術成就以及這種成就背後的孜孜不倦的創造精神。這其實與她小時候與父親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是分不開的。

從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説女人是一所大學。林徽因的一生讓我羨慕又驚歎,不僅有温婉的`浪漫愛情還有傑出女性的成就,放下書,細細的回味,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傳讀後感9

知道她,讀她,瞭解她,就是因為一首詩《你是人間四月天》。我這才有幸知曉一個曠世美麗、才華絕代,又可稱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與自強也時時令我震撼。

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些現今想都不敢想的夢想之地,卻是那時她的樂園。説她自強便是因為她作為一個女人,依然選擇前往這些最高學府求學。那是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啊,讀來令人感歎:由於賓大建築系不收女生,於是她進入了美術系。在對北京親友的“狂念”與“渴想”中,她完成了“對線與形有個性的把握”。説這令人震撼,就是因為她在學習美術中又對建築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夢想是自己的,她從沒放棄過她夢想的事業,這就是她的自強。而這她這一段的生活,叫做“賓大的鐘聲”。鐘聲掩映着夢想,緩緩前行。

後來,她進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時的中國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與樑思成正在探尋中國古建築的奧祕。最令人難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築的熱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嶇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深崖。”連毛驢都不敢走的路,他們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們興奮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堅固而簡潔的頂部,令他們有如獲至寶的驚喜,而也令我有一種“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感悟。

且不説後來她流亡歲月中表現出的自強,她在寫詩中獨特而寂靜的美,單是她在病中的時光,就令人唏噓不已。

她病了,每個早上都要咳一大陣子才能見人,但是,當她的學生來了,她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咳嗽的。她是那麼有自尊心,連珠炮似的一段話説下來,似乎渾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彷彿在透支自己殘餘的生命,在人前那麼充滿生命與活力,像沒事人一樣。她用生命,構建自己的自尊,於是,在人們心中,她永遠是最有風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萬古人間四月天,為我們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一段段佳話。還留下了,她的自尊與自強對多年後的我,深刻的震撼。

林徽因傳讀後感10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淨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築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而正是這個渾身充滿詩意與才氣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一顆低調的星星,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勇氣

林徽因與徐志摩相遇在那個煙雨迷離的倫敦,兩顆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攏,擦出了愛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斷然決絕,只能讓徐志摩在康橋上輕輕歎息:“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因為林徽因沒有勇氣去愛,怕面對世間的流言蜚語,所以只好愛的平靜,愛的淡然,留下徐志摩獨自舔傷口。

勇氣,這個詞語,大概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擁有的。我們需要在面對抉擇時那份果斷的勇氣,我們需要在面對困難挫折時那份堅毅的勇氣,我們需要在受傷後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的那份樂觀的勇氣。勇氣,這個看似沉重的詞語,我們必須把它裝進行囊,悄悄帶走,讓它隨我們人生漂泊旅行,讓我們擁有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心態。

堅守

樑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每個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為什麼在林徽因死後要另娶她人?難道是他們之間的愛輸給了生老病死,時間以及慾望?難道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找個媽媽嗎?舊人已不在,新歡勝舊顏。曾經的誓言,曾經執手相老的諾言,曾經暖人心窩的甜言蜜語,難道都只是隨口説説,並無真意嗎?正如張愛玲所説:誓言的誓和諾言的諾都是有口無心的。既然愛了,就要堅守,為什麼要隨着一個人的離去,而將那份愛掩藏?為什麼要讓自己忘記曾經的美好?難道怕回憶時,只能在腦海中尋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臉孔嗎?

其實,我想缺的就是一種堅守吧。我認為對自己愛的人都要好好守護,既然説出口,就一定要做到,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要實現的目標,就一定要付出一切努力,義無反顧地去堅守,實現。要實現的諾言就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讓自己成為一個空口説瞎話的人。人生路漫漫,堅守自己喜歡的。不要讓浮雲遮望眼,也不要在醉紙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一定要堅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回望此生時,還記得自己曾甜甜笑過。

默默

其實,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賞金嶽霖。這樣的一個才子就在林徽因身邊默默守護了一生,不求回報,不求迴應。只要望着心愛的她,他就早已滿足。他會為林徽因噓寒問暖,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與林徽因性情相投,談詩談人生説哲理,這不是絕配嗎?但他不忍心破壞林徽因幸福美好煙火般的生活,甘願默默做個局外人,為她的開心而幸福。他的無私和痴愛真的很讓我感動,甚至連林徽因和樑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因為愛她,所以連她身邊的所有人都一併愛了。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默默的奉獻的人,不求回報,甘願付出。真的很高興,鳴謝生命有你們參與。

記得高中有一同學説過:“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車,一路上搖搖晃晃,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會有人陪你看沿途風景,但不知誰會陪你坐到終點站。所以用真心善待你身邊的每個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能夠相遇,真的是一種緣分。好好珍惜參與過你生命裏的所有人,也好好愛自己,愛別人,好好生活。

林徽因傳讀後感11

閲讀這唯美的辭藻,就如微風輕撫我們的臉頰般舒適。——題記

“喜歡你是寂靜的”初讀《林徽因傳》只為這名便一見傾心。於是帶着些浪漫情懷走進她的世界,卻走不進她那寂靜的心——或許只是因為一句“世間女子,紛麗多姿,獨獨有她,哀豔如詩”。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國時期一位驚才豔豔的奇女子;更知她不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連描寫她的一生的詞句都充滿她獨特的詩意般的氣息,如是這樣,作者便以詩為她的一生開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當她站在去法國的郵輪上,遠眺大洋彼端時,她便不會庸碌一生。從遇見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與樑思成愛得徹底,再到與金嶽霖互相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愛敢恨;她歡喜時“笑點亮了四面風,”她憂鬱時“憂鬱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喜歡她知進知退的大度;喜歡她在太太客廳裏高談闊論的意氣風發;喜歡她對朋友的互助互諒;喜歡她病危時説“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這一生過的便是如此哀豔,豐富,鏗鏘而熱烈,但她走時便是走得如此寂靜,如此安謐。作者又以詩為她的一生結尾,便又讓他詩意般的離去“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她是夢,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她的詩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卻是讓我在隻言片語中感受到她的情。這詩,很美;這人,很純粹。

讀完這本書,我被林徽因的才氣,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羨慕她;品完這本書,我為林徽因的精神、品質所感歎,這世間也就獨這一位脱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樣才華橫溢,獨立於世間,但我想如她那樣,用愛澆灌夢想,用一生追求夢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將站在夢想之路上,灑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靜裏,活在詩意中,也終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傳讀後感12

昨日讀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傳,很是感動和深思。

林徽因是個什麼樣的人,書中是這樣子總結的,這樣的女子當養在深閨中,當花草為鄰,當詩書作伴。然而一切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她熱愛煙火人間,渴慕與世俗為伍,願為事業獻身。她雖潔淨出塵,喜愛浪漫,可她不清高遺世,她嚮往煙火、懼怕孤獨。

她在臨死的時候要求見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對徐志摩的愧疚、牽掛與愛。比起陸小曼,林徽因是太過清醒,還是太過懦弱?又或許真的如她自己所説,是愛徐志摩還不夠多?陸小曼未來徐志摩,決然離開丈夫,敢於承受世俗諸多壓力,縱是萬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愛,卻假裝輕描淡寫,不肯對人提起。她甚至冷靜地説過一句話:“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真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而徐志摩相比卻對愛有了勇敢的承擔,他説過,“我這一輩子只那一春,説也可伶,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與人不同,兩個相愛的人分開後,一個極力想要擦去過往痕跡,另一個則想珍藏曾經的美好。誰都麼有錯,只是對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覺得,這隻能説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麼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樑思成母親儼然當時已經對林有了很大的意見,不同於徐對待生命的灑脱,林是一個官宦家族出身,為了日後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隱藏心中的真實想法,要不也不會在臨死時見徐的孩子。

看完此書,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林的一生確實耐人詢問,真因為對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強烈的理解和所謂的同樣的軌跡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瞭解她,她對待感情的冷靜和對待事業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卻也是浪漫的。這都是她,不是很純粹,但是讓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當榜樣,我將還視她為我的榜樣,我是多麼的渴望去讀她些的每一首詩。她創造的每一個作品。

也許在一天的時間內就讀完你的一生,也許因為白作者的影響,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淚,這對你來説不公平。你如白蓮一樣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葉之絢爛,死如秋葉之精美。你對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灑脱和安靜,我不該帶着絲毫雨絲搬的心情。抱歉沒有好文采來描述我對您的喜愛,我多麼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寫出自己的人間四月天,我多麼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樂觀之心態,描述每一次人間的變故和情感。但是我卻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後的56年來臨的時候,告訴您,我懂你。

林徽因傳讀後感13

她是中國的建築學家和作家,她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也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説,想起林徽因,總是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鮮妍的美。也有人説林徽因被季節塵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樑間的燕子做了鄰伴,夢中的白蓮做了知己。

杭州,這座被世人讚譽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許多人魂夢所繫之地。這裏有聞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夢境的煙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難以言説的夢裏情懷。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個蓮開的季節,降生生於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在康橋,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多年後,徐志摩寫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歲過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摯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就在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靜靜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説是“生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金嶽霖為林徽因送去了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貼切的輓聯表達了林徽因詩意美麗的一生。

林徽因傳讀後感14

一直以來,很喜歡讀人物傳記,早前,也買了很多囤在家裏,想着閒暇時候拿來翻閲。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將蘇尹的《林徽因傳》拿來讀,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剎那芳華”所吸引。

女神,在當今世界是個隨處可見的名詞,也因為太常見,這個詞早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在那個動盪不安又藴藏着無數可能的年代裏,一些奇異美好的靈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詮釋了這兩個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數人驚歎於她的美麗、才情和愛情傳奇,但是一個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間走一遭,留下的絕不止這些。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也是一個温柔的母親;她是感性的詩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學家;她是一個被諸多優秀者追捧欣賞的名門淑女,也是一個眼光卓越的傳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驕傲的説過這樣一句話:“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這句話,是講給徐志摩聽的。那時,徐志摩瘋狂愛上了才剛剛十六歲的林徽因,這跨越輩分的愛戀並不曾讓她的父親驚訝或者阻撓。可惜當時中學才畢業的林徽因雖然情竇初開,卻被這感情驚着了,她沒有答應。但她的人生卻自此和徐志摩有了關係,至徐志摩離世也沒有斷開。

此時,林徽因已經認識了梁啟超的長子樑思成,這對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啟超的極力撮合,並提供一起赴美留學的機會,訂婚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聲名顯赫的家族聯姻,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林徽因無疑是幸運的。在與樑思成的戀愛之餘,她對未來有一份堅定地憧憬,那就是:學習建築。確實之後她成了著名的建築學家。

世人對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潤的詩詞雅秀,忽略了她對建築學的感情和貢獻。她用自己的才能對中國古建築賦以深刻的解讀。除此之外,受她影響而一同選擇學習建築的樑思成,最終成了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不得不説,這是林徽因對建築學的另一特殊貢獻。

畢生鍾情於詩的徐志摩對林徽因牽掛一生,而林徽因並沒有答應徐志摩,卻比誰都瞭解徐志摩的那份深情和勇氣。

林徽因的愛人樑思成對於最終落在自己身上的幸福似乎有些恍惚,他説:“有一個問題,我只問一次———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説了嗎?”

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冥思遐想:她的一生,曲折而又傳奇。她是詩人,文學造詣讓眾人驚歎;她是設計師,是新中國國徽的設計者之一;她是建築師,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她才華橫溢,被稱為“民國第一代才女”。而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傳讀後感15

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換。——林徽因

時光微涼,那一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淨鉛華,清絕明淨。小院裏潤濕的青苔上,一柄泛黃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誰還記得,曾有個女子,在這個季節,悠悠走過人間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個讓徐志摩愛了一輩子,讓樑思成寵了一輩子,讓金嶽霖記掛了一輩子,以及讓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輩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聲啼哭,讓所有人綻開了笑臉,林徽因誕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鄭重的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從此以後這個詩意的名字被歷史永遠的記住。

林徽因六歲來到北京,進入京師學堂讀書,十二歲全家遷往天津,林徽因獨身一人留在北京讀書。十三歲,林徽因初見樑思成,十五歲,林徽因隨父親來到英國,在康橋見到了徐志摩,十六歲,她毅然回國,與樑思成成為當時的佳人才子。十八歲,她與樑思成在温哥華完婚,從此開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隨樑思成,在加拿大讀完課程,兩人又雙雙回到北大任職,同時,她發現了自家對建築狂熱的喜愛。後來,她為雲南大學設計宿舍,再後來,還參與設計了國徽。

她一生經歷了戰火時代的洗禮,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寫詩,帶着殘弱的身軀四處考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最後,她在同仁醫院安然病逝。

有人説,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無論百花盛開,還是秋葉凋零,她始終有着不會老去的容顏。

是的,她經歷了所有女子夢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濤中安然前行,從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氣勢磅礴的北京,從浪漫柔情的康橋到小橋流水的宋家莊,從温婉的詩人到堅強的建築學家。

可是,人們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誰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橋的猶豫不決,傷痛欲絕誰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聽風雨的孤獨寂寞誰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軀奔走于山林之中誰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髮出的光,是經營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將寂寞坐斷,才可以重拾熱鬧,把悲傷過盡,才可以重見歡顏,把苦澀嚐遍,就會自讓回甘。

當我們回首歷史,並不只是看到一個絕世女子,一個建築學家,而是看到一種精神,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熠熠閃光。

時光學會了沉默,因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場,但林徽因——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r7ovr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