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林徽因傳讀後感(通用27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通用27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林徽因傳讀後感(通用2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林徽因傳讀後感(通用27篇)

林徽因傳讀後感1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白蓮一樣的女子,純淨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築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林徽因,一代風華的絕世佳人,才華橫溢傾倒眾生;讓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三大才子痴迷鍾愛一生。就是這個走在人間四月天的女子,讓眾男子“渴望仰慕愛”,讓眾女子“羨慕嫉妒恨”。作者結合其生平和寫過的句子展現一代才女多情動人的人生傳奇。在這寒冷的夜裏,我坐在這裏聽着音樂,感受着一本書,或者不妨説這本書所講述的女子,帶給我的温暖。“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詩句讓我温暖、感動。我不知人世間多久還會有這樣一個女子,她美麗、靈動、温婉,有着遺世而獨立的氣質。她詩歌、散文、戲劇均造詣非凡,她是中國現代建築學獨一無二的女建築學家。她才華橫溢又一生淡泊。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着這樣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2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樣美好,在任何年代打開,都像是打開一束花,被胡適譽為“第一代才女”。也許是愛屋及烏,我帶着對林徽因的仰慕,走進了她的文章——《一片陽光》。題目很平常,並不吸引人,讀完後才發現,原來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樣空靈婉約、純淨自然、帶有詩的色彩。

散文《一片陽光》通過回憶小時候的一些生活場景:一片橙黃的陽光,一張孤獨的桌,一角寂寞的廳堂,一隻靈巧的鏡箱,或窗外斷續的鳥語,和水珠——那小孩美麗的病名,延伸到她對藝術的思考和人性的評論上,因此,陽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藝術道路的一個嚮導。我驚訝,只是一片陽光的不經意照射,她竟可以寫出那樣一篇清秀乾淨,猶如水晶般晶瑩光澤的散文。“那種靜,在靜裏似可聽到那一處淙淙的泉流,和着彷彿是斷續的琴聲,低俗着一個幽者自娛的音調。……那種動,柔諧婉轉,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的脱落傷愁。”“至多,在舒揚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頭,看看過去幼年記憶步履所留下的殘跡,有點惋惜時間;微微怪時間不能保存情緒,保存那一切情緒所曾留戀的境界。”讀着讀着,就心生激動,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卻可以被她寫得如此傳神。作者不是怪時間流逝得太快,而是遺憾一切美好的情緒都消逝得太快,來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間,這種感覺就過去了,只能長久的留在記憶深處,想要去回味,卻似乎永遠也找不到當時的感覺。正如林徽因所説:“宇宙萬物客觀的本無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獸才開始有了秀麗,有了氣質,有了靈犀。”

合書而坐,思緒萬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個像她一樣的女子,才華橫溢,清新脱俗,內心卻透着一股堅強的力量。我幾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輕巧的身影。我輕輕轉過身,看着窗外這一片橙黃流動的光,我突然有些發怔:陽光恬靜的,是充滿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陽光悠閒又灑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會帶上另一種動人的氣息。

在我們的心靈上灑下一片陽光,學會感受多姿、無奈、遺憾的生命,尋找生活中真正的幸福……

林徽因傳讀後感3

生命裏有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多少的愁苦和傷感。華燈初上,時光流轉,他與她的以前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那些無處安放的以前,破碎的讓人心疼,他推開了所有的人,唯一把她放在心上。他想就應守候,繼續這麼守候着。

有人曾説“如果一百個人來問我完美女子的標準,那麼我一百次都會回答説是林徽因,”是的,她已經是個傳奇,是隻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許煙波歲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書頁中的一個剪影。所有人都明白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為她寫下那樣的美的詩,但是最後她還是沒有選取他。但是,比起徐志摩那樣激烈的愛,金嶽霖的脈脈深情更令人動情。

若不是情到深處難自禁,又怎會百轉柔腸冷如霜。愛有很多種方式和理由,那裏無意責怪誰,但是金嶽霖的故事聽起來更加撼天泣地。真正的感情不是利己,而就應是利她的,他為了她終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無人可代替她。對他來説,春風再美也比不上她的笑。是否女人,永遠不必多問,她最好永遠天真,為他所愛的人。

把人生看做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便不會頻頻回首,你會不會忽然地出現,在舊時光的風景裏,成為珍藏一生的美麗。也許會看到別的風景,但是回頭看,仍然覺得還是她最好。即使多年後,當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貌,喉頭微微動着,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裏。最後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對他來説,花開了,他就畫花。花謝了,他就畫自己。你來了,他當然畫你。你走了,他就畫一畫回憶。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的早天,八月的憂愁。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彷彿一本書,慢慢翻到最後一頁。

若無緣,六道之間三千大千世界,百萬菩提眾生,為何與我笑顏獨展,唯獨於汝相見?若有緣,待到燈花百結之後,三尺之雪,一夜發白,至此無語,卻只有灰燼,沒有復燃。他從來沒對她説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説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着這一切。愛她卻不捨得讓她痛苦選取,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説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睡不穩紗窗風雨黃昏後,忘不了新愁與舊愁。他會想起你年少時候的容顏,在他心中,你永遠都是十七歲的那個穿白衣裳的小仙子,他會想到嘴邊不自覺地輕輕地微笑起來,歎息地説,她啊……之後便是沉默,沉默之下,原本是有千言萬語的,但是已經不必説了,那樣的林徽因,在那樣的他的心中,便是獨一無二的萬古人間四月天了。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金嶽霖為林徽因終身未娶,長期比鄰而居,而他去世後,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最後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齊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能夠兩兩相忘,日與月能夠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這樣寫道他如此深刻地愛着她,終身不娶似乎有了更確切的理由:縱使有再出色的女子,與她相比,也黯然失色,新娘若不是她,娶妻何用?金嶽霖去世後,骨灰也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與林徽因墓僅僅一箭之遙。最後明白,世間有這樣一種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一生走過許多地方,一輩子只陪在一個人身邊。你在的時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時候,一切是你。終究一別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樣。一向到許多許多年後的這天,許多許多年後的我,才明白許多許多年前的你,為什麼有那麼許多許多的沉默、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期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原諒匆匆的時光,記住生命,記住愛,記住温暖。

林徽因傳讀後感4

一本書可以改變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這話一點不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八個字也是隨處可見,不管懂不懂的,真不真心的,都會來上這麼一句。個人一直覺得很矯情,所以看到朋友們的QQ,人人裏有這麼一句話,總會惡作劇的在後邊加上霹靂兩個字。可是當我看完這本書,我沉默了。以後不管真假,無論何人,我再不會做這樣的惡作劇。

“曾經以為,經歷了人世種種,嘗過了世間煙火,可以看淡歲月滄桑”做到去留無意,自由自在。但還是低估了紅塵的力量,究竟還是墜入其中。於是便多了牽絆,多了感傷,卻始終不願放開自欺欺人的手。有的人不能愛,不該愛,還深深地愛着,有的人明明可以愛,卻任由他空自執着。到頭來耗盡了青春,也隱藏了愛情,在你認為理所應當,暗自歡喜的享受中,或是不厭其煩,惡語相加的揮霍中悄然溜走。某天突然發現世界安靜的時候,伸出手來,纏繞在指間的卻滿是淡淡的失落。那錯過的人會還在麼?

萬丈紅塵,必然迷離紛擾。那麼多的春,那麼多的秋,多少人拿來感傷悲慼,卻有那麼一個四月天,千古不變——是愛,是暖,是希望,是夢期待中的白蓮。這是世間最美的花!您是行走在人間的白蓮,清淨淡雅,彷彿不食人家煙火,卻未曾清高遺世,渴望着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她得了最簡單樸質的幸福,沒有在雲端忍受清寒。

伴着清風明月,懷着康橋柔波,無論是在異國莊園還是香山別墅,焚香煮茗,談詩作文,四目相對,脈脈含情,才子佳人,天造地設,莫過如此。但天總不會遂人願,總會把最美的打碎,最合適的分開,留待後人唏噓。不能否認徐志摩是愛她的,而他更是多情而浪漫的,沒有感情他無法生活,即使在心中還藏着她,卻又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戀。天道又是公平的,給了你卓越的才華,就不會給你圓滿的情感。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自己的浪漫情懷,一己之私。還記得那身懷六甲卻被你無情丟棄在異國他鄉的張幼儀麼?所以無論你有多少的理由,多高的才情,你還能讓人敬佩麼?至少我總覺得不恥。所以你才會在以後的情路中,想着一個仙子,卻娶了一個你得勞心勞力供養的妻子,最後在天空化作漫天雲煙壯麗的逝去。你終究是幸運的,至少讓她銘記了一生,愧疚了一生!

漫步紅塵,多想超然物外,可是總有那麼一個人,她的風姿和你心中詩情畫意勾勒的輪廓和氣質分毫不差,讓你狠狠的陷入其中。但是我們的生活不同,愛的選擇不同,左右愛一個人的環境不同,正是在這些各種不同中我們漸行漸遠,最後只有在風起的日子裏孤單的想起你!多想陪你到世界的盡頭,多想那個陪你東奔西走的人是我,多想和你一起披着滿身的詩意永遠在康橋的柔波里悠然呢喃。但是,親愛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你在一起。知道你是堅強,理性的丫頭,定會一樣的淡然高雅,不要為我哭泣,你孱弱的身軀經不起悲傷。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你是我前世種下的因,須得償還,所以愛得無怨無悔,坦坦蕩蕩。亦或是今生的一切是來世的果,不必愧疚,在天的那一頭我等你,許你那時還我,做我美麗的新娘。

她是聰慧的女子,真的很佩服她,可以毅然決然的放棄靈魂伴侶,去追尋塵世歡喜,煙火的幸福。她是那麼優雅平淡地做着對她來説最正確的選擇,就算徐志摩已經為了她而背上罵名,清除了阻擋他們在一起的最大障礙,她還是選擇了真實的幸福,那個也許稍顯木訥,卻能讓她如沐春風的儒雅才俊。

樑思成是寬容的,也是珍惜當下的。和她結婚三十年,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不是她心中的最愛,就算徐志摩已然故去,自己也不是她現存的唯一,但他選擇了包容,選擇了給她絕對的自由,只是堅持平淡地愛她,他知道這個冰雪聰明的女子,什麼都看在眼裏,她不會辜負人間最質樸,簡單的愛。

“為什麼是我?”他對這白蓮仙子屬於自己在結婚的前夕還是懵然。“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她如是答道。從此夫唱婦隨,相伴天涯。這就是婚姻,你不是我的最愛,卻也可以相守一生。相愛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不相愛的人在一起未必不會幸福。人生在世都是一個緣字,他來時好好珍惜,他去時,互道珍重。懷着對你的愛,和當初編織的夢,去善待下一個值得我停留的人,也許那無關愛情,這也是幸福。我們都知道,這世上最絕情,傷害最深的往往是曾經相互愛着的人,莫名的轉身,突然的離別,自此天涯陌路,連一句簡單的道別都沒來得及説。這是為了什麼?有幾人能答出來?大多是連雞毛蒜皮都談不上的小事,不過就是個年少無知,輕狂傲慢,不懂珍惜。那是不成熟的愛。這世上真正的愛一個人,“是成全她的一切,包容她的一切,下雨的時候給她撐起一把油紙傘,寒冷的時候給她一個温暖的臂彎,天黑了永遠有一盞燈為她點亮,晨起時給她一縷温暖的陽光”這便是世間每一個女子都向往的煙火幸福,一份安穩的愛。激情總是經不起流年的沖刷,唯有平淡才經得起歲月的蹉跎。

林徽因是幸福的,樑思成寵愛了她一生,給了他無限的包容和一份安穩的愛。她也是幸運的,老天對她是如此的眷顧,三大才子為她一見傾心,終生不渝。除了才華橫溢,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儒雅穩重,經久彌香的樑思成;還有那個一提起就讓人不勝悲噓,為她痴守一生,終身未娶的金嶽霖。其實我覺得,之所以林徽因的美麗優雅在我們的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金嶽霖的付出,居功至偉。因為我們看徐志摩和林徽因,也就覺得她是個才女;看樑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個卓有成就的建築大師;而看金嶽霖和林徽因,你看不見描述,但是知道那一定是個風華絕代,遊走人間的女神,要不然不會這麼讓一個優秀的男人寧願孤獨終老,除了她容不得絲毫別人。

還記得許多年前看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開篇第一章,有這麼一句話“天涯思君不可忘”那小小的郭襄,為了那個大哥哥,一見誤終身,上終南,臨武當,走大漠,遊東海,追尋着神鵰大俠的蹤跡,和那些有他傳言的地方,必定少不了這個瘦小的身影,最終敵不過韶華,白了青絲,絕了戀想,青燈古佛,孤老峨眉。楊過是狠心的,也是理智的,終身未再見她一面。因為他那為國為民的大胸懷單單隻能容下他那個白璧無瑕的姑姑。這道理我明白也沒多久,本以為這只是小説的杜撰,如此純潔的愛戀,痴心不悔的守候只能存在於筆端之下,直到最近看到金嶽霖!請恕我苦澀的筆墨寫不出他的優秀,也寫不出他的痴傻,更寫不出我的感動,至少當我看到“今天是徽因生日”這一句的時候,心裏堵堵的,眼眶潤潤的。那是一個怎麼樣女人?才能讓一個男人如此這般的愛戀着。我想倘若伊人泉下有知,一定會淚流滿面,相逢恨晚。對於女人來説,這一世不就是難得有情郎麼?現實很殘酷的是,林徽因只是樑思成的生活伴侶,如若不然他不會再續他弦,當然這也不能説是背叛,畢竟活着的人還有自己的生活。但林徽因卻是金嶽霖的全部,命運真的是天才的玩笑大師!金嶽霖始終都在離她最近的地方,做了一輩子的鄰居。無論是動盪的北平,還是飄搖的長沙,無論是日機轟炸下的昆明,還是亂中取靜的川南小鎮,在那個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他默默地愛着,默默地跟着,也默默地護着,用世上最理智的關懷詮釋着愛情的崇高與偉大。他用行動告訴她“我,一直都在!”

是啊!我,一直都在!簡簡單單的五個字卻用了一生去實踐着。人生説短也不短,真正懂得愛,又知道愛,可以不顧一切的為愛痴狂的時間,我想不會超過十個春秋。而他卻用了一生。因為他遇到了值得這樣堅守的理由,因為這世上只有一個金嶽霖。其實我們遇到的人中,值得愛的人真的不少,人總是有自己的優點。但是真正的刻骨銘心是何人?我確信金嶽霖有世人皆知的三個字想當面對林徽因説,但是理智促使他沒能開口,這該死的理智。現在的人呢?想想自己對多少人説過那順口而出的“我愛你”,後來呢?你愛的那些人在天地的哪個角落?近況怎樣?幸福與否?同樣,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在你耳邊説過“我愛你”,那些愛你的人呢?今夕何在?你的艱難困苦他可曾幫你渡過?我愛你,就是——“有千萬個理由讓我離開,而就是這一個理由讓我留下!”愛情不是試探,也不需要尊嚴。

如金嶽霖一般,真心的愛一個人會害怕你不在,害怕她被人欺負,你不在;害怕她受到委屈,你不在;害怕她挨餓受凍,你不在;害怕她心情不好,你不在;害怕她卧病在牀,你不在……凡此種種生活瑣小,你都神經質一般的擔心,或許沒有你人家也會過得幸福自在。卻還是痴痴傻傻地表示“我,一直都在!”只想告訴她“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1955年4月1日北京同仁醫院,這是他摯愛的人間四月第一天,她駕着四月早天裏的雲煙去尋康橋的戀人,享盡了樑思成給予的凡塵煙火幸福,得到了金嶽霖這樣上天的厚重恩賜。我想他們都在她身邊,這樣一個絕代容顏,曠世才情,高雅清淡的女子在人們的不捨中閉上了雙眼。這一天,四月的第一天。也讓我更加的相信因果之説。

這朵世間的白蓮消逝了,歲月不會因為她的離去而停留半分,紅塵滾滾向前,多少痴男怨女在歷史的長河中來去匆匆,演繹着世間的悲歡離合。愛情是一個亙古的主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蓮”,他不是仙,嚮往着凡間的煙火幸福,渴望一份平凡安穩的愛。如果可以,願化作一段青青的蓮莖,在紅塵濁浪裏將他託舉在和風麗日中,搖曳在最美的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5

她是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在今天,一代才女林徽因依然擁有眾多追隨者。不同於張愛玲的以文字立身,對林徽因來説,則是以身世個性傳奇。她身世氛圍,更多的折射着那個時代的文化風尚,流逝的時光之水也沖洗不掉她的傳世風化,反而更加迷人,令人追尋。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藝。她曾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之真諦,英文水平極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又具備中國傳統女性所缺乏的獨立精神和現代氣質。在北京的文化圈裏,她一直以才貌雙全而聞名,由於徐志摩的文學引領,她寫得一手音韻極美的新詩,是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以她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中國的第一流文化學者,而她就是一個高級文化沙龍的女主人。她是建築史中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捲起袖子就可以趕圖設計新房舍。她騾子騎得,雞毛小店住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她不顧重病在身,經常顛簸在窮鄉僻壤,荒山野嶺,在荒寺古廟,危樑斗拱中考查研究中國古建築。

她還是三個著名的愛情故事的女主角: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樑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築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嶽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可想而知,她確實是一位傾倒眾生的佳人。在她身後,似乎還真難找到一個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可以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林徽因做到了,她這一世應該算不長不短,相比長壽者來説,雖然有些許缺憾。但她一生華美,比起庸碌的凡人,當是無悔了,她活着的時候喜歡被人簇擁着,在熱鬧中度過每一天。死後則想獨自與春天留下最後一個約會。她像青鳥一樣倦而知返,在月色還沒有散去的晨曉離去。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齣戲,雖沒有大起大落,卻也一波三折。那些來往於她生命中的過客,在戲台上出將入相,忙碌不堪人物性格。也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本就是一本美麗的詩集,在人間四月寫着青春的讚歌。還有人説,林徽因的一生就像是一鍋小米粥,用時間的爐火慢慢熬煮,越久越香。千萬個人心中,就有千萬個林徽因,所以對於她的人物性格,以及心情故事,有所爭執亦屬平常。就像久遠的歷史,早已在歲月的風塵中銷聲匿跡,我們也只能憑藉一些書籍典故來探看模糊不清的昨天,這讓我想起了曇花,總是選擇在暮色時分開放,開時極其絢爛,彷彿要在瞬間將一生的美麗都釋放。然而事實就是如此,花開只有今宵,難見明日。所謂曇花一現,賞花之人打個盹兒,便錯過了那個綻放的過程,極致之後是慘淡的消退。林徽因是那束曇花麼?年輕的時候她是朵白蓮,在月光下獨自清雅,如今被歲月打理過得容顏不復當年。她選擇做一朵曇花,燦爛得開過便作罷。林徽因是真正的才女,她在設計方面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超凡的見解。她的成就,一半是緣於她的努力,然而更多的則是她骨子裏的靈性。無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所設計的作品,都離不開那份靈逸。所以與林徽因相關的事物我們無需深入探尋,便會生出一見如故之感。她優雅的氣韻,斐然的才情似一縷春風拂過每個人的心田,清新,温和,柔美又生動。

我若離去,後會無期。不知為何,每次想到這句話,心中會莫名的蒼涼與酸楚。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將人傷的措手不及。人生何處不相逢,但有些轉身,真的就是一生,從此後會無期,永不相見。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存於世是多麼的艱難,無論你內心有多強大,但在死亡面前都是軟弱無力的。林徽因知道自己是一株植物,是一朵潔淨的白蓮,只因不捨奼紫嫣紅的春光,所以早早地綻放在清涼的初夏。許多時候,她不願世人看到她的柔弱,所以她努力讓自己堅強,讓自己行走在擁擠的人流中,讓所有人察覺不到她不同凡響的美麗。林徽因的潔淨不禁讓我想起了《紅樓夢》裏的林黛玉,那個美麗絕倫,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女子。她是仙,是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她來凡塵是為了還債。所以她一直以孤絕的姿態生存於世,縱是在勾心鬥角的賈府,始終不改她初時的性情。林徽因與林黛玉的確有相似之處,但她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她像是一隻展翅的白鷺,在歲月的柳岸扶搖直上,掠湖而過,朝着她想要的生活飛去。只是她的靈魂依舊是那朵白蓮,安靜的長於淤泥之中,出塵絕世。在所有人心中,林徽因就是那朵潔淨無塵的白蓮,無論她經歷多少風霜,都絲毫不影響她天然端雅的美麗。只是蓮落還會有蓮開之時,這位絕代紅顏,一旦老去,再想得見芳容,又該去哪裏尋找?

林徽因傳讀後感6

讀完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一直想寫些什麼。林徽因真是一位傳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書中有一些內容對我觸動很深:

一,非常欣賞她對熱愛專業的執着,從小受過中西方的連續,接觸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論都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這是眾多知識的積累,再融會貫通的結果;

二,書中聚集了很多在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名人,這要擱在現在,都是大明星價格的。特別嚮往他們一起下午茶的時間,暢聊各種事實,或就某個觀點,甚至謀篇文章加以討論,我認為這才是一種有意義聊天。(想想我們朋友間的聚會,好多是以吐槽為主題的,是有點兒浪費時間和精力哈);

三,書中對樑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有一定筆墨的描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幾封梁啟超給樑思成和林徽因的書信,我想這才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盡心盡力的教導與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歲的時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對他是一種崇拜,一種可以一起談天説地的朋友。當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個年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沒有答應當時徐志摩的追求,這種智慧讓人欽佩;

五,最後來説一下林徽因和樑思成的婚姻,我想説的是能有這樣的伴侶過完一生,這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絲毫的遺憾。

林徽因傳讀後感7

知道她,讀她,瞭解她,就是因為一首詩《你是人間四月天》。我這才有幸知曉一個曠世美麗、才華絕代,又可稱為“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與自強也時時令我震撼。

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些現今想都不敢想的夢想之地,卻是那時她的樂園。説她自強便是因為她作為一個女人,依然選擇前往這些最高學府求學。那是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啊,讀來令人感歎:由於賓大建築系不收女生,於是她進入了美術系。在對北京親友的“狂念”與“渴想”中,她完成了“對線與形有個性的把握”。説這令人震撼,就是因為她在學習美術中又對建築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夢想是自己的,她從沒放棄過她夢想的事業,這就是她的自強。而這她這一段的生活,叫做“賓大的鐘聲”。鐘聲掩映着夢想,緩緩前行。

後來,她進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時的中國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與樑思成正在探尋中國古建築的奧祕。最令人難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築的熱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嶇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深崖。”連毛驢都不敢走的路,他們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們興奮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堅固而簡潔的頂部,令他們有如獲至寶的驚喜,而也令我有一種“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感悟。

且不説後來她流亡歲月中表現出的自強,她在寫詩中獨特而寂靜的美,單是她在病中的時光,就令人唏噓不已。

她病了,每個早上都要咳一大陣子才能見人,但是,當她的學生來了,她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咳嗽的。她是那麼有自尊心,連珠炮似的一段話説下來,似乎渾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彷彿在透支自己殘餘的生命,在人前那麼充滿生命與活力,像沒事人一樣。她用生命,構建自己的自尊,於是,在人們心中,她永遠是最有風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萬古人間四月天,為我們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一段段佳話。還留下了,她的自尊與自強對多年後的我,深刻的震撼。

林徽因傳讀後感8

一直以來,很喜歡讀人物傳記,早前,也買了很多囤在家裏,想着閒暇時候拿來翻閲。今年寒假在家,再次將蘇尹的《林徽因傳》拿來讀,又一次被林徽因那“水墨青花,剎那芳華”所吸引。

女神,在當今世界是個隨處可見的名詞,也因為太常見,這個詞早已經失去了它本來的含義。在那個動盪不安又藴藏着無數可能的年代裏,一些奇異美好的靈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詮釋了這兩個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提到林徽因,大多數人驚歎於她的美麗、才情和愛情傳奇,但是一個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間走一遭,留下的絕不止這些。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也是一個温柔的母親;她是感性的詩人,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學家;她是一個被諸多優秀者追捧欣賞的名門淑女,也是一個眼光卓越的傳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驕傲的説過這樣一句話:“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這句話,是講給徐志摩聽的。那時,徐志摩瘋狂愛上了才剛剛十六歲的林徽因,這跨越輩分的愛戀並不曾讓她的父親驚訝或者阻撓。可惜當時中學才畢業的林徽因雖然情竇初開,卻被這感情驚着了,她沒有答應。但她的人生卻自此和徐志摩有了關係,至徐志摩離世也沒有斷開。

此時,林徽因已經認識了梁啟超的長子樑思成,這對才貌匹配的少男少女,有了梁啟超的極力撮合,並提供一起赴美留學的機會,訂婚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情投意合的感情,聲名顯赫的家族聯姻,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林徽因無疑是幸運的。在與樑思成的戀愛之餘,她對未來有一份堅定地憧憬,那就是:學習建築。確實之後她成了著名的建築學家。

世人對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潤的詩詞雅秀,忽略了她對建築學的感情和貢獻。她用自己的才能對中國古建築賦以深刻的解讀。除此之外,受她影響而一同選擇學習建築的樑思成,最終成了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不得不説,這是林徽因對建築學的另一特殊貢獻。

畢生鍾情於詩的徐志摩對林徽因牽掛一生,而林徽因並沒有答應徐志摩,卻比誰都瞭解徐志摩的那份深情和勇氣。

林徽因的愛人樑思成對於最終落在自己身上的幸福似乎有些恍惚,他説:“有一個問題,我只問一次———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回答。你準備好聽我説了嗎?”

合上書本的那一刻,冥思遐想:她的一生,曲折而又傳奇。她是詩人,文學造詣讓眾人驚歎;她是設計師,是新中國國徽的設計者之一;她是建築師,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她才華橫溢,被稱為“民國第一代才女”。而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傳讀後感9

偶然翻到林徽因轉,閲讀完,心裏不禁惆悵,她的評價十分多,有人説她是多情之人,破壞了徐志摩的婚姻,卻又與樑思成結為夫妻,還是負了金嶽霖,讓他終生未娶,守護了她一身。有人説她對感情的專一,她對徐志摩的感情至死保留,唸了一生關於林徽因的感情每個人理解不同,我並不是多愁善感之人,只是作者的文筆和主人翁頗感興趣,竟讓我有落淚的衝動,竟有些許羨慕,也有些許惋惜!

好奇竟然有這樣一位女子讓三個男人都為其傾情一生,尋找到她的照片,果然很美,由內而外的散發一股白蓮的幽靜,像水一樣的女子是如此的吸引人!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這句話第一次是在哪兒看到的已經記不得有到底是誰的原創更加無從得知。相信如果這句話人心中都會出幾許暖意,像是對某個遠方故人的祝福,有好似對所愛之人的一聲温和的叮嚀。彷彿只要對方幸福,那麼這個世界從此就不再下雨,只有晴天。

大家都在忘記自己的承諾,忘記了過往那一場有一場筵席。

誰一生沒有許下承諾,但是誰又能夠説自己承諾過的必須能夠做到,路到盡頭的時候,又要怎樣還會去在意當年的選取是對是錯。一程山水、一個路人、一段故事、離去之時,誰也不比必給誰交代,既是註定要分開,那麼天涯的你我,各自安好,是否晴天,已不重要。

人説,北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林徽因傳讀後感10

網絡上多見的關於林徽因的評價極其兩級分化,可是這樣一個人怎麼能用極是或是極非來判定。書裏可能又不少美化的成分,可林徽因的才情不假,為建築研究做出的貢獻不假,主要的人生經歷不假,實在是不枉此生。

前半段的人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由的追求理想,有着豐富的閲歷,讓人羨慕得很。讀這部分的時候,有個很詩意的瞬間。

坐巴黎地鐵在上學的路上讀書,沒有手機信號,最適合看書。文筆優美很有味道,情緒輕易就被拉回到100年前,那是個最讓我着迷的時代,整個人陷進去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笛聲,吹奏的並不熟練但也還是悠揚婉轉,和我彼時的心緒極為相稱。我抬頭一看,吹奏者竟是一位黑人大叔,實在是有趣又矛盾的碰撞。對巴黎又多了一點喜歡。

可是隨着站在的到來,社會的變革,生活開始受到一波接一波的衝擊,之後的內容看得我幾度落淚。為祖國的遭遇落淚,為他們突變的艱辛生活落淚,更為生活再難還要堅持理想的模樣落淚。

最後疾病帶走了她,在遭遇更多不幸之前,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林徽因傳讀後感11

最後看完了這本書,心裏不明白是何許的感覺,只明白美美的,帶有詩一般的韻味,就像林徽因,總是給人以清潔、完美的感覺…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明白她是温柔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她就應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瞭解她之後,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着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齊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能夠這麼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築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築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

每個人都是過客,緣起緣滅都是前世今生早就註定的,今生我們擦肩而過,來世或許就會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記住誰,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記誰,前世的債今世會來償還,今世未了的情來世能夠再續。但是誰又能明白,到底有沒有那奈何橋,前世今生,我們在乎的那個人,來世是否還能夠記得或者會忘記!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劍橋之上,兩個生來就帶着詩意的他們怎樣可能不擦出火花,這或許早就註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時候她都不會讓自己尷尬,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擺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陰影的時候,她斷然的選取了離開,沒有告別,就像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明白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麼,因為他懂她…之後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能夠理解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明白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感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取了樑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裏深愛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於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一生,金嶽霖守護一生。即使之後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裏也永遠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明白怎樣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説,樑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取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嶽霖,我不明白從何説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着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樑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後,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嶽霖是鍾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後,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餘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説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嶽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併為中國的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瞭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於此刻人來説,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裏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完美,留下了温暖…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這一説,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林徽因傳讀後感12

看完了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感歎於林徽因愛情與事業的傳奇經歷,尤其佩服於她對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總認為經受了大痛大難的人,才可能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當有人説我已不敢付出真愛時,是多麼的難受和無奈啊。其實你付出的就是假愛,也日久生情,難以割捨。

可林徽因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在情竇初開時,遇見了極具浪漫氣質的徐志摩,相擁在康橋。徐志摩願為她拋妻離子,證明他們當時是已經多麼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卻果斷地離開了徐志摩。當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時他們兩人又作陪、又演戲,相聚在一起。難道林徽因一點兒也不留戀他們之間的感情嗎?決不可能!

當那種情感像潮水般呼嘯而來時,兩人卻不在一起,心應該就像刀割一樣,都在流血。如果是衝動的人,早已不顧一切了,所以我們的歷史上才留下這麼多纏綿而悲壯的愛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難控制住這種相思之苦。況且他們還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一起,和樑思成當時其實還沒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個奇女子!

試問芸芸眾生,能有幾人能做到。

愛真是個雙刃劍。當愛來時,轟轟烈烈、甜甜蜜蜜,時間過得飛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傷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甚是艱難。當真的長時間在一起時,又會被無情的歲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傳説。有的更是反目成仇。問青天:情為何物?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愛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擁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傷害,可以讓你瘋狂,可以置你於死地。

學一點林徽因吧,更何況我們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愛得迷離和瘋狂。不輕易言情,不輕易去愛。愛情像一杯濃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讓你意亂情迷,神魂顛倒,但酒醉後的難受向誰訴説!

我很欣賞林徽因的這種性格,但我做不到,永遠。

林徽因傳讀後感13

冬夜,鼻涕,肚餓,寒冷,發熱,乏力。都在夜晚一起而來。是在沒有睡意,硬要躺在牀上修養。就看起這本不費腦子盡情讓自己遨遊享受的人間四月天。

初讀是在高一的冬天。那時候借書是熟絡感情最好的聯繫。看完之後分享感受和討論情節人物是同學關係進一步的升温劑。我是懂的。紙質書,有墨香味,班長是個女生。傳過給初戀的男生。之後一起討論書中故事。細節是有點忘記。那份過程中的情懷拿起便是滿江撲來。

我想我是屬於詩意的。沉迷於詞藻美句是享受的。整本書用詞造句相當具有詩情畫意,讀書像是在和一位詩的女子交談。温婉賢淑,可人從容。第一遍是認知林徽因的一生,殘留的仍舊是情懷詩意。和一段難以忘懷的初戀時期。這次看書大部分是半夜,因為睡不着,肚子稍有空腹感。怕是藥的效力太過,消化得迅速。想起感冒印象深刻的一次感冒是在高一,也是冬天。實在難受。只得那次便記住該吃什麼藥對症,和運動出一身汗絕對是最好的恢復活動。羽毛球永遠是不二選擇。而如今,一切都物是人非。班長已經失去聯繫。落榜之後沒有聯繫。初戀在分開重新有女朋友之後再無瓜葛。週六早放學的我經常繞路到初戀家附近轉悠,總以為會在下一個轉角遇見相逢。可一次也沒有。眼巴巴着路過樓下和店鋪,從來沒有一次也沒有。該在想也許老天是在是想讓斷絕這份情。

緣分就是這樣奇巧。前段時間回家,和高二同班男同學搭上同一輛回家的車。事先沒有約好。記憶之門緩緩像我打開,開始想起過去的得與失,還有我那不堪回首的幾年歲月。落榜的痛苦,直接將我隔離開詩情情懷,更可怕的是同學朋友一夜之間的消失,我從此過上了一個人的孤獨生活。我是孤獨的。從小就學會一個人自己和自己玩,一袋沙子也能玩一上午玩一下午。真是安靜。近年來,我變得沉默,變得穩重,變得理性,變得現實。生活推着我走向煙火。就這樣開始二十歲。活到如今,越發決絕,理性思維始終佔據主導。知道清楚在做什麼和了解對方的意圖。這是生活給我的淬鍊。誰不想受到委屈向他人傾訴?得到安慰?

書名林徽因傳。大概講述一生事業愛情詩意,筆墨甚是柔美娓娓道來,如沐春風。淡淡的思考回顧一生,開始用理性思維去辨別其中的深意。三個男人,糾葛愛情。沒有俗套的情節,是明白道德與人們底線的冷靜。書中大部分是三連句的排比,是相當規範的排比句式,氣勢磅礴工整之美,也就是這點讓有點湊足數字之嫌。因為一次兩次是漂亮,堆砌便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可能是我理性了,風花雪月的故事和詞語已經不能將我的心泛起一陣漣漪。這是成長吧。作為美的薰陶就看看。若是瞭解也可以看看。其中也有一點深意。

夜深了,高一的一本書,又將結束,這本是要歸到故人傳裏去。晚安。對了今夜沒有晚安。就在這裏説句晚安。晚安。鼓樓也有晚安。我們在體驗愛情。是的。體驗。甚至於拿出理性來看,是錯誤的維繫。我沒有辦法像林一樣決絕。轉身即天涯。可是哦,林和徐是真的愛過啊。可我們的現在算什麼?壓根就沒有現在。無奈。

晚安。鼓樓裏也有晚安。

林徽因傳讀後感14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因為她的才氣與智慧,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深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發問: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優秀的學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書中,讓我們與那些人交流。她優秀的筆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她的一生,雖然不凡,卻也平淡,這個優秀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也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詳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和父親離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大有轉變,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幽靜的江南水鄉中,過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戲,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生,不會讓她的才氣埋沒,所以她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

從遇見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與樑思成深愛徹底,再到與金嶽霖相互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因此她這一生過得如此精彩、豐富,但她走時卻走得很寂靜、安謐。

八年抗戰,使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擾着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堅持鑽研着她的學問。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與進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於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對於夢想的堅持,需要拿出我們不認命、不服輸的'勇氣。還要有她樂觀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温度的奮鬥,堅持不懈,描繪出我們自己的人生藍圖。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走在江南水鄉的青石小徑上,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裙,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絕美優秀的女子卻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15

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這個清淡如蓮的女子,是那個時代的女神。眾所周知,這位傳奇女子的一生,有着過人的才情和傲人的家世,而最為耀眼的,是那三個與他痴纏的男子。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是徐志摩為林徽因寫下的情詩。他們相遇於年少,愛的火熱痴狂,那些字裏行間的詩情愛意,是他們之間最深的牽絆。

而與徐志摩的痴醉不同,這個如蓮的女子還留着一絲理智,於是她逃了,逃離了那片不屬於她的清池。若不是情到深處難自禁,又怎會百轉柔腸冷如霜。愛有很多種方式和理由,這裏無意責怪誰。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金嶽霖為林徽因終身未娶,長期比鄰而居,而他去世後,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他從來沒對她説過要愛她一輩子,也沒説過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無言地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着這一切。愛她卻不捨得讓她痛苦選擇,因此只得這樣沉默。因為,能夠説出來,大約都不是真的。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林徽因這樣寫道。

許多年後,她終於明白,世間有這樣一種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有一句話,我只問這一次,以後都不會再問了,為什麼是我?’樑思成曾這麼問林徽因。

‘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準備好聽我了麼?’林徽因清清淡淡的笑了起來,如是答道。

世間風景萬千,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分辨誰是你要的那杯茶,誰是你滄海桑田的家。

一代才女,攜君之手,投身建築學。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裏,他們顛沛流離,經歷了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經歷了病痛翻來覆去的折磨,經歷了五四運動將文人送到台上的最艱難的時期,但是他們始終面帶着微笑,從容淡靜,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忱,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事業的執着。

一生走過許多地方,一輩子只陪在一個人身邊。你在的時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時候,一切是你。終究一別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樣。一直到許多許多年後的今天,許多許多年後的我,才明白許多許多年前的你,為什麼有那麼許多許多的沉默。我想,這就是樑思成一生的寵愛。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原諒匆匆的時光。

林徽因傳讀後感16

林徽因的生命定格在最美四月天,雖六十多年過去了,每每看到關於林徽因的文字,她那不受世事羈絆的形象依舊會雀出紙上。第一次接觸林徽因,是因為她的文字後來接觸她,是因為“太太的客廳”,到現在,對她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她生命中的男人,徐志摩,金嶽霖,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給了她陪伴。樑思成,這個一直陪她到生活終點的人,用包容,去守護着她。即使在一天自己回家,林徽因對他説,她同時愛上了二個男人,他也沒有失去理智,而是站在林徽因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更愛他,跟他在一起更幸福,你去吧。正是因為樑思成對她的包容,對她致深致誠的愛,林徽因最後看清了現狀。徐志摩,他的才情,不可否認,只是並不能因此讓自己喜歡上。十八歲娶了張幼儀,遇到林徽因後堅決離婚,在追求林徽因未果後,最後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可昔最後趕免費飛機飛北京機毀人亡,只是為了聽林徽因的一場演講。相比之下,金嶽霖的愛更為純碎,北總布衚衕,昆明的尾間,金嶽霖總是擇樑而居,他一生未娶,卻也保持這對林徽因愛的剋制。

林徽因之所以在民國時期,能夠做“林徽因”而不是“樑思成的太太”,一則源於她的才氣,更多的是她對於自身事業的追求。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也從“窗户裏面的人”真正成了“窗户外面的人”,所以,這樣的一生,應該是完滿的。

林徽因傳讀後感17

閲讀這唯美的辭藻,就如微風輕撫我們的臉頰般舒適。——題記

“喜歡你是寂靜的”初讀《林徽因傳》只為這名便一見傾心。於是帶着些浪漫情懷走進她的世界,卻走不進她那寂靜的心——或許只是因為一句“世間女子,紛麗多姿,獨獨有她,哀豔如詩”。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國時期一位驚才豔豔的奇女子;更知她不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連描寫她的一生的詞句都充滿她獨特的詩意般的氣息,如是這樣,作者便以詩為她的一生開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當她站在去法國的郵輪上,遠眺大洋彼端時,她便不會庸碌一生。從遇見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與樑思成愛得徹底,再到與金嶽霖互相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愛敢恨;她歡喜時“笑點亮了四面風,”她憂鬱時“憂鬱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喜歡她知進知退的大度;喜歡她在太太客廳裏高談闊論的意氣風發;喜歡她對朋友的互助互諒;喜歡她病危時説“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這一生過的便是如此哀豔,豐富,鏗鏘而熱烈,但她走時便是走得如此寂靜,如此安謐。作者又以詩為她的一生結尾,便又讓他詩意般的離去“這飄忽的途程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她是夢,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她的詩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卻是讓我在隻言片語中感受到她的情。這詩,很美;這人,很純粹。

讀完這本書,我被林徽因的才氣,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羨慕她;品完這本書,我為林徽因的精神、品質所感歎,這世間也就獨這一位脱俗的女子,讓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樣才華橫溢,獨立於世間,但我想如她那樣,用愛澆灌夢想,用一生追求夢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將站在夢想之路上,灑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靜裏,活在詩意中,也終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傳讀後感18

她是中國的建築學家和作家,她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也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説,想起林徽因,總是在人間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種鮮妍的美。也有人説林徽因被季節塵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樑間的燕子做了鄰伴,夢中的白蓮做了知己。

杭州,這座被世人讚譽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許多人魂夢所繫之地。這裏有聞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夢境的煙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難以言説的夢裏情懷。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個蓮開的季節,降生生於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在康橋,徐志摩認識了林徽因。多年後,徐志摩寫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歲過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摯愛了一生的人間四月天,就在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靜靜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説是“生如夏花一樣絢爛,死若秋葉一樣靜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沒有張愛玲的凌厲,也沒有陸小曼的決絕,亦沒有三毛的放逐。金嶽霖為林徽因送去了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貼切的輓聯表達了林徽因詩意美麗的一生。

林徽因傳讀後感19

喜歡在晚上淨身潔面後沏一杯菊花茶,坐在牀上看一陣書,在白落梅行雲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詩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為一同事偶然説起一代才女和三位傑出男人之間的故事,後逐漸將梁啟超之子樑思成,著名詩人徐志摩,學術泰斗金嶽霖等人聯繫起來,興趣也越來越濃厚,於是產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衝動。

林徽因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如白蓮般潔淨,面容姣好文采出眾,在建築方面有輝煌成就。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有她的一份貢獻。這樣一位被上帝垂青,集美貌才情事業家庭愛情,近似完美的女人,怎能不讓令所有的男人愛慕,女子仰視?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戀,在異國他鄉極盡浪漫,徐志摩當時已經結婚,林徽因這樣傳統的女子怎麼能夠接受這樣的愛情,將自己陷入不仁不義之地呢?雖然當時她並不知道徐已經結婚,可這樣的經歷使她始終對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臨終之前都沒有忘記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現實的考慮,選擇志同道合的樑思成為終身伴侶,夫妻相扶相攜成就事業的巔峯。可以看出不論在何時林徽因始終是清醒的,她永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始終不願在世間有愧於任何人。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種方式結束,徐志摩為趕赴林徽因的一場講座飛機失事喪生,樑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後另娶其學生林洙,而金嶽霖為了心中的摯愛終生不娶。這樣的結局真是讓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樣聰慧的女人或許早已預料到了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靈魂中的愛人,而她自己是金嶽霖靈魂中的愛人,她知道不論她是否還在世這兩人永遠對她不離不棄。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覺得她和凡人無異,沒得到的人始終會以向上的態度去膜拜她。真正的愛情雙方無論付出多少都是無怨無悔的,徐志摩,樑思成金嶽霖他們都是幸運的,能遇到並結識這樣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再讀《再別康橋》更加深刻的體會徐林那份真摯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頭激起的千層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為世間情投意合的戀人而感動。

都説女人多思多智必體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纏身,年僅51歲就離開了人世,或許連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個時代那些個平凡的過着顛沛流離生活的人,從來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為國為民為世間貢獻自己的力量。林徽因為國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們現代人佩服。

我喜歡散文,而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飄散渾渾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這樣的散文,給人無盡的遐想,如輕緩的音樂潺潺流出。細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給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願每個人在紛呈時相中不會迷失荒徑,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傳讀後感20

昨日讀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傳,很是感動和深思。

林徽因是個什麼樣的人,書中是這樣子總結的,這樣的女子當養在深閨中,當花草為鄰,當詩書作伴。然而一切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她熱愛煙火人間,渴慕與世俗為伍,願為事業獻身。她雖潔淨出塵,喜愛浪漫,可她不清高遺世,她嚮往煙火、懼怕孤獨。

她在臨死的時候要求見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對徐志摩的愧疚、牽掛與愛。比起陸小曼,林徽因是太過清醒,還是太過懦弱?又或許真的如她自己所説,是愛徐志摩還不夠多?陸小曼未來徐志摩,決然離開丈夫,敢於承受世俗諸多壓力,縱是萬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愛,卻假裝輕描淡寫,不肯對人提起。她甚至冷靜地説過一句話:“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真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而徐志摩相比卻對愛有了勇敢的承擔,他説過,“我這一輩子只那一春,説也可伶,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與人不同,兩個相愛的人分開後,一個極力想要擦去過往痕跡,另一個則想珍藏曾經的美好。誰都麼有錯,只是對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覺得,這隻能説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麼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樑思成母親儼然當時已經對林有了很大的意見,不同於徐對待生命的灑脱,林是一個官宦家族出身,為了日後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隱藏心中的真實想法,要不也不會在臨死時見徐的孩子。

看完此書,我心久久不能平靜,林的一生確實耐人詢問,真因為對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強烈的理解和所謂的同樣的軌跡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瞭解她,她對待感情的冷靜和對待事業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卻也是浪漫的。這都是她,不是很純粹,但是讓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當榜樣,我將還視她為我的榜樣,我是多麼的渴望去讀她些的每一首詩。她創造的每一個作品。

也許在一天的時間內就讀完你的一生,也許因為白作者的影響,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淚,這對你來説不公平。你如白蓮一樣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葉之絢爛,死如秋葉之精美。你對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灑脱和安靜,我不該帶着絲毫雨絲搬的心情。抱歉沒有好文采來描述我對您的喜愛,我多麼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寫出自己的人間四月天,我多麼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樂觀之心態,描述每一次人間的變故和情感。但是我卻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後的56年來臨的時候,告訴您,我懂你。

林徽因傳讀後感21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志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一場舊夢可以歸來;樑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世人因為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範。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應這樣走過。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羨慕的,隨父母遷居至一座老宅,在這個詩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一次在姑母的引導下接觸到文學的奇妙,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古典文學的詩情畫意、錦詞麗句加深了她的文學修養,為她將來成為一代才女種下美好的前因,後來隨父遷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霧都倫敦的人土風俗,異國風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閲歷,再次譜寫的詩詞歌賦除了辭藻的淡雅嫻靜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志摩評價的:“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回首自己兒時,不禁憾然一驚,似乎躲在家中一隅偶得嫻靜是我少有的與心對話的時光,總是安慰自己,哪個少年不莽撞,為賦新詞強説愁才顯得假惺惺,卻忘卻了心靈感受的温牀是生活,即使漫無目的遊逛你也能感受到路邊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豐富不豐富不在於生活經歷的多少,而在於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鋭,在於能否多方面體味所見、所聽、所遇的種種不同情景,能否體會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關係和牽連,生活的必然與偶然之中所起的戲劇性的變化。當然,更得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學。所以勿要感歎自己的胸中無詞,心中無語,以心聆聽,用手觸摸生活,生活才會回贈你真正的意義。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一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衝動,但後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説過,有你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你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瞭解了那是一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你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你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後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樑思成在温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樑思成問過林徽因:“有一句話,我只問一次,以後都不會問,為什麼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一個多麼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後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我一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築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築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樑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築,並多次發表《建築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於參與設計國徽與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如果不是領略她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一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林徽因傳讀後感22

林徽因,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她的人生充滿着傳奇的色彩,作為一代才女,他的作品也備受後人青睞。

在《林徽因傳》裏,林彬通過大量事例,用清麗的文字,真實地記錄了才女,詩人,建築家林徽因那浪漫而坎坷的心靈歷程。

林徽因出身高貴,在一個富足而温暖的家庭長大,形成了她温暖,善良,活潑的性格。加之林父十分疼愛她,帶她遊遍歐洲,使林徽因自小就立下志願要以建築作為一生人的追求。甚至到了賓父法尼亞大學修讀建築系遭受挫折,他也不放棄自己的夢想,賓父法尼亞大學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就和美國女生一樣報讀美術系,選修建築課程,每天起早貪黑地繪圖,學習。林徽因説過:“我曾跟着父親走遍歐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產生了學習建築的夢想,現代西方的古典建築啟發了我,是我充滿了要帶一些回國的慾望。我們需要一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憑着林徽因這種堅定的信念,才使中國後來出現了更為優秀的建築作品。

林徽因是個堅強,執着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無法阻止她為她的建築事業獻身。抗日戰爭爆發,林徽因的弟弟林恆壯烈的殉國,林徽因雖然悲痛萬分,仍收拾心情繼續編寫建築類著作《中國建築史》,在編寫《中國建築史》時,林徽因的肺痛已越來越嚴重,經常大口大口的咯血,而她的丈夫樑思成的身體也垮了下去,脊椎病的復發使樑思成的身體撐不住頭的重量,夫婦倆把全部心血付諸於建築,令人感歎,工作是美麗的,林徽因在工作中獲得極大地快慰,傾注在創作中的時候,常到忘我的境界。

追求夢想不正應該像林徽因一樣嗎?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獨到的思想,才會有不同的思想,人若沒有目標沒有追求,跟普通的動物有什麼區別?林徽因不是普通的才女,若她沒有定下目標,立下一個終生奮鬥的夢想,他也無法得到如此大的成功。

夢想不是不切實際的概念,作為年輕人,作為國家的希望,我們更應該立下夢想,為夢瘋狂,不要再耗費自己的生命,讓大學的四年更有意義,更加精彩。

林徽因傳讀後感23

“一起流動成了一種莫可名狀的情緒,久久瀰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後徽因才明白,這莫可名狀的情緒就是詩意。這詩意的陽光伴隨着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題記

林徽因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引領中國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僅僅在於伴隨徐志摩的光暈流彩於世,聞名於大家,更在於她卓越的詩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優秀的建築才華。她是曠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詩意的表現。她的出生是那個時代的幸運,而那個時代因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繹。

令人可歎的是,在傳統中國意識形態下女性總是作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就連林徽音這樣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瞭解更多淹沒在徐志摩的桃色裏,因而多了分曖昧,多了份神祕。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詩情和才華證明了一個大寫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動使流言蜚語在那個時代和後來的時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獨特的求學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識素養以及優越而開明的家庭環境促成了她不走尋常路的外部條件,但是這些也只是那個時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決定作用的當然與林本身的聰慧、勤奮是分不開的。

一帆風順的事業和美滿幸福的婚姻,優越舒適的生活,廣博的見聞以及首屈一指的社會地位,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足以讓我羨慕,讓我佩服並感動的在於她獨立的思想意識。正是基於這種不受傳統觀念束縛的意識形態,才有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林徽因。她敢於在舊家庭裏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於在洋文裏發掘一片屬於自己的心靈獨處的空間,她擅於在愛情中保留自主獨立,她擅於在家庭瑣事中培養詩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視聖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艱辛並釀成一罈醇香的《窗》,她用畢生將愛、美、藝術融化於冷暖適宜、芳香四溢的《人間四月天》,從而留下了“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美談。

作為撲朔迷離愛情猜想的主角,林徽因一直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判斷。不管對於情竇初開時的徐志摩,還是痴情一片的金嶽霖,林徽因都保持一貫的本真作風,一直把複雜的情感交於心來抉擇,所以才有後來不悔的回顧。林徽因用車站、站長、過客來比喻丈夫樑思成、她自己和金嶽霖的關係再恰當不過。車站有四通八達的軌道但終歸於站長,而站長常常因為過客而驚奇和吸引注意力。這樣一位美麗、優雅、知性、善良的女人有用生命來愛的丈夫,有藍顏知己徐志摩,有一生鍾情於她的金嶽霖,還有好朋友沈從文都不足為怪。因為她集天地靈秀於一身,日月精華於一體,就像她所喜愛的建築一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誰人又不愛?誰人不喜歡呢?

本書具有可觀的文學性,是一篇文藝性、文學性的傳記著作。

林徽因傳讀後感24

幸運得到了一本《《林徽因傳》,仔細閲讀後,驚歎世間竟有這位奇女子,集美麗、才華、驕傲、事業於一身。

林徽因,這位出身名門,在中國文學史和建築史的才女,是一個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個用一生追逐自由、雙腳一向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暫的,只活了五十一歲。然而她的生命是燦爛的奪目的。她不僅僅留下了超多優美的詩、散文和小説,作為建築學家,對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美麗和才華有目共睹,眾人稱羨。

我喜歡的林徽因,不做作,不矯情,儘管出身名門望族,但她卻待人落落大方,從不擺架子。她不追求浮華,也沒有走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則以她的才學和美貌,她完全能夠過另一種生活。八年抗戰她一向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繞着她,她卻樂觀的生活。她為研究和弘揚中國的古建築傾盡了心血,以至於五十一歲便因肺病離開人世。

世上有一種美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縱然已被時光覆蓋,當你再一次翻開它的時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爍爍光華,讓後人為之讚歎。而林徽因就是這樣的人,她就是擁有美麗光華的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25

同事剛剛買了一本白落梅著的《林徽因傳》。看完之後向我推薦。我看了,開始有些讀不下去。不否認,白落梅的文字非常優美,散文寫的也極棒!只是別當作傳記來看。若當作關於林徽因的散文集,還是不錯的。我也是首先摒棄了傳記的框架,隨機翻閲,才一篇篇讀了下來。整體的感覺是:對林徽因反覆地讚美,其溢美之辭太多。如果林徽因活在當下,看到被這樣讚美,也是很痛苦的。我認為:即便是再優雅的東西,若淪落為婦人般的嘮叨,就有了《雙城生活》中那位“清咖夫人”的滑稽。

“清咖夫人”出自電視連續劇《雙城生活》,該劇由馬伊莉、塗鬆巖、嶽紅和張小磊等聯合出演。劇情喜慶詼諧又具有時代氣息,非常好看。由張小磊在裏面扮演上海婆婆,也就是那位“清咖夫人”。她把上海人的精緻驕傲和十足的底氣演繹地淋漓盡致。另外還讓她具備了貌似沒落貴族骨子裏的優雅,喜歡喝清咖配英國小酥餅。犯起混來語速緩慢,喋喋不休,咄咄逼人,也是優雅十足。她常説的兩句話是:“咱們是有教養的家庭出來的。”“多少好來!”如此刁蠻的婆婆遇到大大咧咧的北京媳婦也是甘拜下風……。

因為,因為我在這篇《林徽因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裏看到過多的對林徽因的評價:聰慧、温柔、青蓮、才女、淡雅清茶、絕代風華……,把我原來保留的她那一點兒“細香無意中,隨着風過”的笑,吹成了一直在海面飄,風濤裏搖的桅杆。回眸一笑本屬無需撥動便能讓心中那根最柔軟的琴絃震顫。單挑出來反覆摩挲就像湯裏放多了味精,你喝的了一碗得用二十碗的清水來稀釋。看了這本書,我沒變優雅卻不自覺地想囉嗦:因為,因為重複兩遍,是不是也帶上了點兒詩意?

因為我也喜歡林徽因,在六七年前曾讀過關於她的傳記。看白落梅的《林徽因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讓我又想翻出了龍婧著的《林徽因畫傳》。昨天忍不住又翻閲了一遍。覺得還是龍婧的《林徽因畫傳》更貼切實在,符合人物發展背景,更讓人信服。作者龍婧也很有才,讓人能一氣讀下去。我認為讓人想看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關於林徽因很難作評論。如此聰慧傑出而又多才多藝的女子,在歷史的長河中可以留下濃重而清雅的一筆。很多作家、建築大師、評論家都對她有過極高的讚譽。也有很多人着意對林徽因與徐志摩和金嶽霖的戀情往深裏意淫。不能一概説誰的著作優劣?有一點能得到大家的共識:那就是林徽因是一個有故事的女子。沒故事的故事你願意看嗎?

《林徽因畫傳》給我的印象是: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於杭州,祖籍福建閩侯。其祖父和父親都曾遊學國外,思想開明,滿腹經綸。生活在這個書香門第,官宦大家庭裏,林徽因很小就顯露出了她極高的天資,所以深得父親和祖父的厚愛。然而,因為其母親(是父親林長民的二房)生下的兒子和另外一個女兒夭折。為了延續香火,父親又續絃,三房生了四男一女。因此,林徽因的母親逐漸受到冷落以至後來父親對她不理不睬。林徽因一面自己受到掌上明珠般的寵愛,一面在母親這兒體會到無限地壓抑。

這種大家庭扭曲的人際關係,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了她,也影響到她後來對人生和婚姻的看法。所以,林徽因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温順,卻不斷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林徽因美麗活潑看似柔弱但很堅強,多少有點兒早熟。

在英國,通過父親認識徐志摩,初始林徽因是以父親的好友,叔叔輩的好感接受他的。因為徐志摩是詩人,詩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有傳教士的情節。不難想象,在他的影響和教導下,林徽因開始瞭解喜愛詩歌,並且詩人的潛質得到開發。但是,對於徐志摩後來情不自禁地愛上她,真真地把她嚇了一大跳,也把她的父親林長民嚇了一大跳。當時,林徽因才十六歲。徐志摩這個有婦之夫,都已經做了爸爸的人,雖然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作自己的女婿,在當時還是很不靠譜的事情。況且林長民和梁啟超已經有過兒女婚約。那個年代,一個人的誠信還是高於一切的。

林徽因是在爸爸這個監護人的安排下逃走的。先去度假躲開徐志摩的糾纏,再毅然隨父親回國。隱約中是小時候的傷害起了作用?她不想讓另外一個女子受到傷害,重蹈媽媽的覆轍。自己也無法承受社會的輿論壓力。説到底她還沒有真愛。所以我認為:林徽因當時只是對徐志摩有好感而非戀情,最多也只能算是懵懂的被戀。

但是,後來林徽因確實因為《再別康橋》而愛上了徐志摩。因為徐志摩為她離婚離開了張幼儀,又為沒有得到她,再娶了陸小曼。徐志摩的凌亂生活和對林徽因的默默愛情,使林徽因一直有一種深深地歉疚。況且,樑思成能給林徽因安寧可靠的家庭生活,事業上也能比翼齊飛,但是畢竟不如徐志摩浪漫。他(她)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性格,在瑣碎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爭吵,這時候林徽因會想起徐志摩,也就是説,她從精神層面愛上了徐志摩。特別是徐志摩為趕來參加林徽因的一個演講而失事之後,這種歉疚和愛簡直就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切膚蝕骨的程度。

詩人都有憂鬱的氣質。林徽因很年輕就患上了肺病,與徐志摩不無關係。林徽因的高貴和成就,除了來自她的聰慧和不懈努力,還有就是她追求卓越。另外也取決於她起步高。所謂機會機遇機緣都具備。

她的一生愛過的三個男人,都是謙謙君子。雖然樑思成在與林徽因熱戀的時候,徐志摩也來摻合,被樑思成在門上貼紙條表示了不歡迎打擾,徐志摩選擇了知趣地離開。當林徽因苦着臉來告訴樑思成,她同時愛上了樑思成和金嶽霖的時候,樑思成苦惱了一個晚上能告訴林徽因她是自由的。而金嶽霖更是主動退讓。擱現在不得打起來?!

如此微妙的感情關係,不產生糾葛,還能長相聚,還能真誠相待,不能不佩服林徽因的駕馭能力。經常在“太太客廳”聚集着那麼多社會名流,充分顯示了她的學識和人格魅力。而能與樑思成在建築事業上取得輝煌,才是她真正為之奮鬥的主業。

林徽因一生光明磊落,實話實説,熱愛建築。參與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搶救了國寶工藝景泰藍;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與樑思成一起長途跋涉,考察測繪了我國大量古代建築,並寫下了很多填補建築空白的專業鉅著。這時候的林徽因是屬於樑思成的。

林徽因愛寫詩,常常在晚上,清風明月,身穿白紗睡衣,點一炷清香,採一朵蓮花,面對一池荷葉,靜思冥想。她的內心是驕傲和自負的。她的才情這個時候可能只有徐志摩能懂。因為她曾經對樑思成説過:如果山中有男子見到,一定會沉醉暈倒。樑思成聽罷頑皮一笑,回答:“我看了就沒暈倒。”不是樑思成不懂,而是他的興趣點不在這兒。林徽因的心是屬於他的,他允許她有時候在精神上越軌。正因為樑思成的大度,才把林徽因寵得像仙子一般完美。

金嶽霖這個哲學家,對心中的女神追求太明晰。明晰到無可取代,終身不娶。即便是林徽因去世了,他也沒有忘記她。這不能不説是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正因為金嶽霖作為一個愛的旁觀者,才對林徽因的一生有那麼準確而又崇高的評價:“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的成功就是:人們記住了她的美麗和優雅,也能記住她的貢獻和成就。

林徽因傳讀後感26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心裏不知道是何許的感覺,只知道美美的,帶有詩一般的韻味,就像林徽因,總是給人以清潔、美好的感覺…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知道她是温柔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她應該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瞭解她之後,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着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起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

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可以這麼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築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築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為,創造一番輝煌!

每個人都是過客,緣起緣滅都是前世今生早就註定的,今生我們擦肩而過,來世或許就會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記住誰,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記誰,前世的債今世會來償還,今世未了的情來世可以再續。但是誰又能知道,到底有沒有那奈何橋,前世今生,我們在乎的那個人,來世是否還可以記得或者會忘記!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劍橋之上,兩個生來就帶着詩意的他們怎麼可能不擦出火花,這或許早就註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時候她都不會讓自己尷尬,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擺脱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陰影的時候,她斷然的選擇了離開,沒有告別,就像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知道林徽因的離開是為了什麼,因為他懂她…後來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為這樣林徽因就可以接受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知道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愛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擇了樑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裏深愛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於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也許只有林徽因才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一生,金嶽霖守護一生。即使後來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裏也永遠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為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林徽因沮喪的説,樑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

金嶽霖,我不知道從何説起,終身未娶,只為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着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樑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後,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嶽霖是鍾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後,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餘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説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嶽霖的痴情。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併為中國的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瞭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於現在人來説,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裏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這一説,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林徽因傳讀後感27

第一次聽説林徽因是在學習《金嶽霖先生》時,老師向我們介紹了這個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的女子,雖然只是簡單一述,但我也從老師的字裏行間聽出了這個女子的睿智與才情。

某天無意間在同學那裏看到一本《林徽因傳》,只是隨手翻了幾頁,卻被那恬靜優美的文字吸引了。從那時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讓我瘋狂地用無數優美的詞句來詮釋這個神一樣的“中國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純淨。

讀完這本書,我才真正理解“純潔”的含義。林徽因就是這樣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難以靠近,只能遠遠地、靜靜地去走進她的心靈。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維繫着愛情,她太冷靜、太清醒,即使她深愛着徐志摩,即使他們兩情相悦,她也能決絕地轉身,因為徐志摩有默默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會沉迷於情愛中,是的,她就是這樣的女子,掠盡了人間所有的美,令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卻還是一如既往地、如蓮花般的純潔。

她是那般優雅。

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獨一無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遠是清新美好的,與她本人一樣,令春風失色,令百花換顏。她的柔美、優雅、淡薄平和傾倒了無數座城,天堂杭州為她傾倒,皇城上海為她傾倒,霧都倫敦為她傾倒……她是一個柔美並孤傲的人,她沒有陸小曼的執着瘋狂,也不會像張愛玲那樣為愛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穩,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説,那個手捧詩書靜彈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間又有幾人能像他一樣拋開一切喧囂、放棄所有的榮華?她不需要富貴榮華,只要一本書、一支筆、一杯茶、一盞燈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穩的生活。所以,她離開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與樑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選擇託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後會另娶他人。而金嶽霖——這個從未擁有過她的人,卻守護了她一生。林徽因太過清醒,清醒到幾乎可以看淡一切,但,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詩,永遠沒有疼痛,永遠是那樣的平和靜美。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地對它的作者“白落梅”心生敬仰,她用簡單清新的文字描述了一個傳奇才女的一生,把這個世間最美的女子,用文字展現在世人眼前,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靜守己心,看淡浮華,寧靜致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j9y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