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

一個人只有在又回到時原地時,才會痛心地承認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為我走的很遠,我以為不久我將抵達,然而現實卻把我摔回了原地。風從四面吹來,我卻不知該往那哪兒走。

少年維特之煩惱,或許我們都曾有。深深地愛着一個永遠不可能得到時的人而無法自拔,這實在是人世間莫大的悲哀,值得人們同情。不幸的是,維特又是一個感情極其豐富而又極其偏激的人,一旦愛上一個人便把整個世界給忘記了。他的心智為愛而生,也為愛而滅。在他預感又確認這份愛永遠要這樣痛苦下去時,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最後他平靜地選擇了死亡。我驚訝世間竟有些強烈地愛。愛一個人竟可以達到如些是程度。但可憐的維特,是多麼值得我們同情啊!

一個人可能在愛時變得才智超人,也可能變成世上最笨的人。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了一個叫維特的普通貴族青年在死亡前兩年到死亡前給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維特出生在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他聰明能幹、思想豐富,又受到了當時革命的影響,使他個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厭倦城市生活,喜歡到大自然裏去,他巴不得能在鄉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長久地住下去。

他喜歡天真的兒童,因為他認世上只有兒童是無邪的。他還喜歡詩人荷馬和莪相,因為他們都來自名間,而且作品也很貼近生活。後來,有一次在一次鄉間舞會前,維特與他的舞伴和綠蒂的表姐一同乘車到鄉間聚會地點,在途中維特從綠蒂的表姐那兒得知,她有一個很漂亮的表妹綠蒂,但她表妹早已定親,千萬不能迷上她。一開始維特對這並不在意,但見到了綠蒂後,維特不知怎麼的,一下子就對綠蒂一見鍾情了,而綠蒂也對維特產生了好感,還讓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維特叫哥哥,以至在舞會上,綠蒂還和維特一起跳了舞。從那以後,維特就經常去綠蒂家,還和綠蒂的弟妹們的關係很好,他經常給綠蒂的弟妹們講故事,而綠蒂的弟妹們也將維特當成他們的親哥哥。

可好景不長,一段時間後,綠蒂未來的丈夫阿爾伯特回來了。一開始,阿爾伯特對維特很好,他倆也像親兄弟那樣,形影不離、無所不談。可到了後來,外面就出現了維特暗戀綠蒂的消息,而阿爾伯特知道這些後也對維特漸漸冷淡起來,這也致使維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雖然在外地結識了博學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為世俗的觀念,導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過多地交往。這致使他對綠蒂還是一片痴心。後來他因為工作無聊從而辭去了宮中的工作,又回到了鄉間。但這時他再到綠蒂家的處境已經和原來截然不同了,阿爾伯特開始煩厭起維特來,而綠蒂又很信奉阿爾伯特,認為他的話話句句是對的,儘管這些話有些是對她沒有的好處的,所以她也開始有些表面排斥維特。但維特依然痴心一片。這導致再後來阿爾伯特跟綠蒂再私下説叫她告訴維特以後儘可能少來他們家,尤其是最好在維特結婚後再來。於是在12月20日綠蒂告訴維特聖誕節前不要再來她家。但過了兩天,維特有來她家找她,還給綠蒂唸了自己翻譯的莪相的詩歌,這導致最後他倆都哭了,而維特也乘機抱住了綠蒂。在綠蒂不斷請求後才放開,氣得綠蒂説,“維特,你以後在要別想見到我了”後,維特就徹底絕望了,他向綠蒂説了永別後就走了。

聖誕節前夜,維特留下遺書,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規的自殺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當第二天上午僕人發現維特已經奄奄一息時,他已沒法救治了,當這件事被綠蒂知道後,她當場昏倒,畢竟,一個能給他許多快樂的人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維特的葬禮由於他違反了基督教教規,所以沒有任何教士給他送葬,只有他的總管和幾個兒子來了,甚至連阿爾伯特也因為當心綠蒂的生命也沒來為維特送葬。

的確,在封建社會中人會受到這個那個的限制,而且由於人們的世俗觀念。導致許多地位高的人歧視地位低的人,甚至可以將地位低的人的生命和行動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還有許多人一生下來或很小就已經被父母定了夫妻,指定了某某做某某的丈夫或妻子。這導致許多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這也致使許多人因為得不到幸福的愛情從而自殺或者殺掉他的晴敵,而最終結果要麼就是流落到海角天涯,要麼就悲傷的死去,可謂是死不暝目。而這些事情對於婚姻相對自由的現代人真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許多現代人會在未接觸到維特那段歷史前對維特自殺的舉動很不理解。而當蘇聯和我國的紅軍在打仗時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羣眾的支持也是因為他們是來解放人民,讓人民當家作主,讓那些沒完沒了的封建制度全部消失。且最近我在一篇資料文獻中看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之所以最終做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其中的一個原因也是説他已厭煩了那無聊的封建規矩了。

我對維特的自殺這種行為也不太贊同。因為自殺畢竟是一種對個人的生命和對一些你的親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種極不負責。就比如説維特,他一自殺可能能擺脱自己的煩惱;但他卻會使他的朋友,比如説給綠蒂造成不可抹滅的精神陰影,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國名間的一句俗話那樣,好死不如賴活。因為只要你活着,就會有目標追求,可能一些你認為實現不了的目標經過你的努力後實現了,而死了你卻永遠不能了。

當然,現代社會比歌德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社會開放民主多了。所以我們更不能像維特那樣悲觀,畢竟這個是可以接納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努力,就遲早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在各個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爭取使我們這個社會更加開放,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2

耳鳴頭暈時看的,沒太看清維特都幹了啥。和綠蒂通姦了?我怎麼沒看到。頂多也就結尾時抱了一下吧。無所謂了,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後來想想維特這個少年還是很可愛的。雖然偏執感性,但是對情感不加掩飾的表達也能讓我們看到他“人性”的閃光點。那個年代(18世紀)本身就是個人主義萌芽的階段,太多的年輕人被固化的社會觀念壓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臘文學浪漫主義情懷的感染,卻來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發出來(日耳曼人的原始衝動)。

歌德和盧梭一樣,都不厭其煩的表達着對大自然的傾慕。《少年維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寫和維特的心情形成一種相互映照式的表達,(手頭沒書摘抄不了,大概説一下)戀愛時(單戀)環境是初春的萬物復甦,被拋棄時(知道沒希望了)環境是狂風暴雨外加泥石流。這種象徵性的文學表達在現在看來比較過時,但對於德國文學萌芽的18世紀,也只有大文豪能這樣寫,也只有去哪兒兜裏都揣着一本荷馬詩集的人才能寫出。

其實對於這本名著的好,我也説不出太多。一個是因為看的不仔細,再一個只讀了一遍品不出味兒。但是裏面關於18世紀曆史的小細節讓我很感興趣,最具代表的就是“華爾茲”這種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樂門裏面民國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華爾茲”(恰恰牛仔什麼的也有,但是會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誼舞也是“華爾茲”。但是沒想到這種時尚(相對來説)的舞蹈方式,其實起源於德國農民的即興舞蹈。而當時(18世紀)上流社會流行的是中世紀的那種“對舞”。

上圖是伊麗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對舞,這種舞蹈形式流行了數百年(甚至更長),可以數對男女同時進行,經常會交換舞伴但身體接觸較少。步伐笨拙緩慢,手勢固定有套路。一個上層女孩子要學會這種標準舞蹈要花費很長很長時間(還會被宮廷舞蹈師嚴厲呵斥甚至是體罰)。

所以當“華爾茲”這種摟着腰快速轉圈圈的舞蹈傳入宮廷時,那些老古板都嚇傻了。他們覺得太下流了,步伐一點不成體統。但是年輕人卻非常喜歡這種奔放的舞步,漸漸地這種新舞蹈替代“對舞”就成了上流社會的標配。尤其是我們一想到19世紀哈布斯堡的宮廷舞會,就會想到一對對盛裝旋轉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鏡子一樣的“對舞”。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們也不能少了做夢的理想,這個理想是關於"文學",我們是孤單的一羣,我們又是各有主見的一羣,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學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無論是温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許接下來我所説的將是瑣碎而繁雜的,又或者説是平庸而無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確確實實曾在我腦海中活躍喧囂着,讓我的思想陷入一種空前勞作的狀態。讀過《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人似乎都會明確的看到它愛情的主線,無可厚非,是愛情奏響了這本書的主旋律,讓維特的煩惱觸動每個少年心中對愛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讓我們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託的影子。可是除了愛情,維特還是煩惱的,或者説維特從開篇到結束一直都是煩惱的,而遇見綠蒂,遇見這段無果的愛情,讓他本不平靜的內心更添波瀾,這種煩惱是對人生的煩惱,對這個社會透析之後的無所寄託的煩惱。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許還是淺薄的,但希望它無傷大雅。

愛情是《維特》這本書的中心情節,而這部作品的巨大價值和魅力也來自於其中的愛情描寫。在那些書信的字裏行間都滲透着這份愛情帶給維特的苦惱,壓抑在心中無法宣泄,無法排解,得不到卻也放不開的痛苦和掙扎。那份愛情如同沸騰的熱血在他的體內叫囂,這些我們是可以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的。

但是,讓維特痛苦憂傷的不只是愛情,讓維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愛情,讓這本薄薄的小書兩年間在德國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愛情,經過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讀者內心共鳴的,也不只是愛情。其中摻雜着維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要獨立,而獨立這個過程勢必伴隨着孤獨,也許這就是人們對越長大越孤獨無聲贊同的原因。在現實中,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總會由孤獨新生孤單,由孤單新生寂寞。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恆定的伴侶來傾訴內心的喜怒哀樂,而有思想的人孤獨會更甚,因為他會生出一種知音難求的想法,而維特正在此種行列中。

他有獨特的觀點,獨立的性格,他遊歷四方,看透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各階級的明確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們在規定的階級範圍內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對資本主義世界中以錢、權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顧,卻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説過這樣的話:"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經常人云亦云,高談闊論,講一些聽到和讀到的東西。再説,他之重視我的智慧和才氣,也勝過重視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東西誰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卻為我所獨有。"

這種時候他就會重温綠蒂的善解人意,並且想念他們之間的相談甚歡。這種時候他內心充斥的不僅僅是他所感受到的愛情來敲門的美妙情感,更帶着一種將現實世界失望苦悶轉移寄託到愛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維特這樣有着哲學思想的人應該會找到另外一種視角,比如説放棄這段愛情,正所謂天涯何處無芳草,可是他逃離了那個地方卻逃離不了那個心中的影象,因為這時候的綠蒂不僅僅是他的愛情更是他的寄託,就像魯迅説過的: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走。維特説:"一當我們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時甚至希望當個短工,以便清晨一覺醒來,對未來的一天有個目標,有個追求,有個希望。"他有要求改變現狀的熱望,可是他掙脱不開這如無形的網般密密纏繞的內心。

維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慾望告訴他要攀上浮木,但現實總是清晰的擺在那裏無法碰觸,而腳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掙扎中都要更緊的纏繞,無法掙脱,直至脱力,最後他的悲劇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不要説他為了殉情,多傻。其中摻雜着他的無力,對這個社會,對自己的內心都是無力的。他已經沒有了寄託,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後,他該是多麼不堪一擊。他在信中這樣寫過:"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飽滿,一大早就跳下牀來的興奮劑已不知拋到了何處。"

歌德自己也曾對《維特》做過評論:"幸運遭到阻撓,活動受到限制,願望得不到滿足,這些都不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而是每個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個人在他的生平不經過覺得《維特》就是為他自己寫的那麼一個階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許這就是維特煩惱的要義,是世界上每一個維特的煩惱。我們都曾維特過,都曾在我們的青春中留下過那些無法釋放卻也無法吞噬的煩惱。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4

我初讀此書是在小學,只記得當時把這本書當作了一本言情小説,覺得看了很沒勁,印象中一直是維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煩惱是挺煩人。但十多年過後,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聞着書香重新回味時,我突然意識到以前的思想是多麼的單純,認識是多麼淺薄。以下便是我現在對這本書的一些感受的記錄……

維特的日記中,開始幾天的幾句話讓我很有共鳴,也認識到他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記中寫到:“我不會再像往常那樣反覆咀嚼命運賜予我們的點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過去的事據讓它過去吧。”可見,他對自己的人生是有過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認識的。讓人感覺不到像這樣的能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哲學的人居然會最後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句話也讓我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你也錯過羣星了。説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認為的)時。

在他後幾天的日記中都有記載他十分嚮往大自然,願意居住在小鎮上;厭倦都市喧囂、嘈雜。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裏,貼近地面,觀賞千姿百態、形狀迥異的細草”,“門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牆護圍,高聳的樹木遍佈四周,綠蔭如蓋,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種田園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認為唯一能使他的心靈獲得平靜的,就是小鎮周圍的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在小鎮居住的那段日子裏,他常常流連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記時間、忘記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瀉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叢中,仔細觀察泥土中千差萬別的小草和種各樣的小昆蟲,用心聆聽大自然萬物所發出的天籟之音。只有在這時,在與大自然接近的過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靜。維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畫下眼前的景色,卻覺得自己失去了繪畫的能力,“一筆也畫不出來”。在維特給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今後唯獨以自然為本。只有自然才無限豐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藝術家……所有的規則(別人想怎麼説就怎麼説)偏偏破壞了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以及對自然的真切表現!”由此可見維特的思想和智慧閃爍着崇尚自然的質樸光澤。他敢於衝破舊有的藝術觀念的束縛,從對生活的細緻體察中體味藝術的真諦。

維特沒有任何世俗的等級偏見。作為一個出身於中上階層的人,他並沒有盲從社會時尚,像這個階層的其他人那樣,對下層普通老百姓採取冷淡而疏遠的態度,更不會以恩賜者的身份去對待他們。他對於“此地貧賤百姓”最初的粗魯和敷衍,報以寬容、理解的態度。最後在真誠的打動下,他終於被他們接受,還幫助一個年輕女僕把水罐放到頭頂。

我感覺,綠蒂在作品中不僅僅是維特鍾情的一位妙齡少女,而實際上是維特生活、社會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後她選擇離維特遠去,則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維特夢想的破滅。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5

有很多人對於維特自殺的這種行為很不贊同。他們認為自殺是一種對個人的生命和對一些你的親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種不負責任。就比如説維特,他一自殺可能能擺脱自己的煩惱;但他卻會使他的朋友,比如説給綠蒂造成不可抹滅的精神陰影,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國名間的一句俗話那樣,好死不如賴活。因為只要你活着,就會有目標追求,可能一些你認為實現不了的目標經過你的努力後實現了,而死了你卻永遠不能了。我們應該知道,永不言棄的人,看到的永遠是希望;而輕易就放棄的人,等待他的後果只會是絕望。永不言棄的人,心中總會是一個樂觀安適的心態;而輕易放棄的人,心緒煩惱萬分,終日生活在困惱與悲觀之中。永不言棄的人,往往會享受到勝利與成功給他帶來的喜悦;而輕易就放棄的人,失敗永遠是他心中無法抹去的一道陰影。

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戰勝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敗,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但至少努力過、奮鬥過了!努力,並不一定成功;但放棄,則一定會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在最後一秒還未到來之前,結果永遠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難面前我們應選擇堅持奮鬥,永不言棄,努力向成功的彼岸進發生活中,我們無法迴避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還記得劉翔永不言棄的速度,中國女排永不言棄的頑強,愛迪生永不言棄的勇氣嗎?他們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驗。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

當然,在抱怨、無助、哀傷、氣憤等種種悲觀情緒中掙扎了良久之後,維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後只好用自殺的方式來尋求解脱。這是一種消極解脱,或者可以説是一種逃避。而在現代社會比歌德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社會要開放民主多了。所以我們更不能像維特那樣悲觀,畢竟這個時代是可以接納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棄,就遲早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在各個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們必須牢記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煩惱,什麼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佈滿鳥語花香,我們決不能跌一跤就説沒路好走,就放棄。

同時,我們也要記得雖然我們所處的時代,允許我們張揚個性,追求自我,我們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來。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對原則與正義,我們必須與邪惡反抗到底。

《少年維特的煩惱》真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歌德把維特的心理活動,感情描寫的非常細膩,似乎經歷這一切的不是維特,而是自己。維特的一些感覺也能也讀者產生共鳴,手法很細膩,扣人心絃。我個人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讀完此書,我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6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讓歌德一夜成名的小説,主人公維特是個對月長歎,對影自憐,感時花濺淚的多愁善感的青年,本書用日誌的形式講述維特的生活,也是歌德為宣泄自身情感所塑造的載體。這本小説取材於歌德自己的生活並架構與時代背景,維特這個人物形象及其符合啟蒙運動後的“自由”與“重返自然”的口號,但也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那維特的煩惱到底是什麼呢?我反覆回憶書中他給威廉寫信時那種複雜的情緒。我想他煩惱的是愛人綠蒂對他的疏離,是公使在工作中給他帶來的不自在,是他難以得到別人理解的惆悵。可是從深層面來看,他煩惱的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愛情與高尚的矛盾,內心追求自由卻被當時的傳統觀念束縛。故事的結局是悲慘的,維特用逃避的方式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有些人為他的才華橫溢感到惋惜,有些人為他的痴情感到不值。他是真摯熱愛這個世界的,卻成為了這個世界永遠拒斥和對立的人。所以他的結局貼切了一句話: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本書曾在過去掀起“維特熱”的浪潮,我想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就源於我們明明都能理解並且體諒維特的煩惱,卻不擁有勇氣像他一樣去自我終結。我很同情維特,也明白他的煩惱。可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平地有高峯,有平坦大道,也有陡坡坎途,會遇到糟糕的事情。世事總是無常的,你無法預知下一秒會面臨什麼,也許你會好運連連,也許會被黴運纏繞,或許在喜憂之間轉換。總之“不順”不只會光顧你的人生,要意識到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總有不順利的階段。

生命是美好的,我們都是生命旅程的過客,要學會在旅途中記錄美好,過濾掉煩惱。我們不能像維特那樣選擇逃避,發生不順的時候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情緒、打發時間,但不能一直處於這種狀態,這樣就會令你止步不前,轉機也會隨之離你而去。發泄完過後,整理好心情重新出發,一步一步認真去做,就會慢慢進入正軌,走出低谷。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7

在蘇爾海姆,維特結識了很多人,大人和孩子。那些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信任他,願意把各種各樣的事都講給他聽。孩子們的熱情,他們表達各自需要時那種天真坦率的表情讓維特尤其感到高興。他覺得在塵世間只有兒童的心離他的心最近,並認為“每天像孩子一樣過活的人是最最幸福的人”。每當他在一旁註意孩子們,通過一樁樁小事發現他們有朝一日必定會具備的一切美德和力量的萌芽,每當他從執拗之中看到孩子們未來性格的堅定和倔強,從任性看到他們今後應付人世風險時的輕鬆自如與達觀幽默時,他便會感到這一切在孩子身上是如此完整,“並未被人教壞而變質”。維特認為在孩子身上所具有的天真應該成為大人們學習的榜樣。他覺得自己在孩子們身上能夠得到更多的歡樂,認為“對待孩子,應當像神對待我們似的”。這種對童真狀態的留戀正是維特的本性所在。

維特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環境卻是一個腐朽、頑固、庸俗、鄙陋的黑暗現實。環顧四周,維特找不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孤立無援,但又無力改變什麼。在C伯爵組織的宴會上,他們交頭接耳地議論着維特,對維特的到場深感不滿。維特對此深感氣憤,最終迫於壓力不得不推出宴會。他的才能為他找來的是非議和踐踏,而這一切只因為維特放棄了等級的偏見。

就在維特感到悶悶不樂,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在一次鄉村舞會上結識了賢淑、善良的綠蒂。綠蒂的出現彷彿在他面前了一扇希望之門。在與綠蒂的交談中,維特發現綠蒂很有個性。維特認識到:綠蒂正是他苦苦尋找的知己。自愛她身上維特感到心靈的溝通的快樂,他想:“我能在她身上找回我的世界”。綠蒂純潔的黑眼睛,生動、富於魅力的雙脣和清新、閃爍着無邪氣質的臉頰迷住了維特的整個身心。他認為綠蒂是他在醜惡的社會中發現的真正的美,是他在絕望、冷酷的現實中發現的燦爛希望。

在維特看來,綠蒂是質樸、純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是他美好理想的化身,與是他便對她寄予了全身心的熱愛和崇拜。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無情的。綠蒂早已有未婚夫阿爾貝特。是‘阿爾貝特是維特的好朋友,為人雖然平庸但卻十分善良。在世俗的沉重壓力之下,綠蒂雖然內心深愛着維特,也很同情維特在現實中不幸的處境,但她無力掙脱平庸的生活圈子,更無力維特採取反抗行動,走上反叛家庭的道路。她寧肯屈服於世俗而犧牲美好的愛情與理想。愛情的失敗再一次讓維特陷入了絕望的境地,他的理想再次遭到重創,他重新論到了無邊的黑暗之中,孤獨無助。

當然在維特身上有着無法避免的先天性致命弱點。他憎恨周圍死氣沉沉的生活環境,對理想充滿了熱情,但是一旦理想受挫,他便會墜入絕望的深淵,無力自拔。他的憤慨僅僅停留在孤獨的傷感這一層面,要不就是想用鋒利的刀子捅進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就此死去;卻無力採取行動改變現實。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8

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時候,我正為它的簡短而暗暗自喜,認為它是一本比較簡單易懂的書。但是當我讀完了這本書,合上這本書時,心裏不禁千濤萬湧,感慨萬分,從而使我的心情十分壓抑。心裏不覺湧出許多想法。小説的情節其實很簡單,年輕的維特來到一個小鎮,這裏秀麗的風光、淳樸的民風和天真無邪的兒童給予他無限的快樂。在一次舞會上,維特認識了一名叫綠蒂的少女,她的絕世風姿讓他傾倒;綠蒂也喜歡他,但不能給予愛的回贈,她已經同別人訂婚了,而她的訂婚對象阿爾伯特後來又成了維特的好朋友。維特陷入了尷尬和痛苦。他毅然離開綠蒂,希冀創造事業的成就,使感情得到解脱。然而混濁的環境、鄙陋的人際、階級的壓迫與鄙視,壓抑個性的社會秩序,都使他無法忍受。當他困頓落魄地重返綠蒂身邊時,發現綠蒂早已結婚,更加黯然神傷,痛苦得近乎於絕望。於是決定以死殉情,用阿爾伯特的槍在聖誕夜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但是這一點卻讓我們深思,如此簡單的故事,為什麼歌德在極短的一個月之內創作出的小説會引起如此轟動呢?

難道僅僅是因為這本書信體小説記敍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這本書的情節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維特對於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讀着讀着,你會發現,你——就是作者在傾訴的對象——威廉。你的心會被主人公的敢愛敢恨、真誠、率直所感動。

我們不禁會問,難道是他的愛情悲劇震撼了我們青年的心靈?

不,當然不是。在我眼裏是因為維特的反抗。他的自殺不僅僅是出於對綠蒂無限的愛,更體現了他的反抗——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對貴族階級的憎惡。

如果將這部小説與作者的生活背景聯繫起來,你不禁會發現作者將自己的感情——極度渴求衝破束縛,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濃縮在主人公維特身上。維特是那個時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個性張揚,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實際而有意義的工作。可是這一切最終沒能實現,反而釀成了一場悲劇。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就是這個社會,這個不平等、到處充滿傳統束縛、壓抑年輕人思想的社會。而維特的自殺正是對這個社會的反抗,用自殺來宣示與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的徹底決裂。而自殺也是維特這類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殺當晚,他穿着整潔,像個紳士。這身衣服綠蒂“觸摸過它們,使它們帶上了仙氣”,口袋裏還放着第一次見到綠蒂,帶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結。他還給他深愛的綠蒂寫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綠蒂宣示着他的愛以及對社會不公的反抗——“到時候了,綠蒂!我握住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裏毫無畏懼,我即將喝下這死亡的佳釀!你把它遞給了我,我絕不猶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願和希望就此圓滿實現!我十分冷靜、十分堅定地去叩開冥界的鐵門。”

“槍裏裝上了子彈。——時鐘敲響了十二點。——就這樣吧!綠蒂!綠蒂!永別了!永別了!”

“一位鄰居看到火光一閃,聽到一聲槍響;可是,一切霎時又歸於寧靜,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這樣,我們可愛的年輕的維特離開了我們。我們愛維特,愛維特的有理想、有熱情、有正義感,更愛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9

這是我在越秀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説實話,不知道為什麼會借這本,也許,是名字吸引了我,“少年”“煩惱”似乎都與我現在的生活很像。

其實在品讀它之前,我已大概知道它的內容,從前卻一直沒有這個興趣,這次,卻不曾猶豫地拿起了它。

故事是以維特來到一個新環境作為開始的(這點跟我現在也很像),初初到來時,對這個新環境是由衷的喜歡,喜歡那的山山水水,喜歡那的一草一木,甚至也還喜歡那裏的人,他對這一切都是非常滿意,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是愉悦的,是滿足的。就像我初來乍到時,對這工作也是帶着滿滿的愛,也愛這環境,愛同事,愛那輕鬆的氣氛。可是,呆的時間,稍稍長了一些,就開始心生怨言了,開始從這幾天的工作,看到自己漫長人生的盡頭。從入門的科員,到五年後的副科,再到多幾年的正科待遇,然後,事業生涯就停滯了……愛情,似乎也是這樣一目瞭然,沒有更大的圈子,找不到我想要的那個人,最後,只能一味地退讓,一味地降低要求,最後,到適當的時候,就跟那個並不是非常滿意的人結婚……

媽媽一聽我這麼説,就煩躁了,甚至不願多跟我做這方面的交流。爸爸倒是一味地勸我要珍惜,要愛崗敬業,才剛工作兩個星期,一個月都還沒,就不要想這麼多,未來,誰也説不清。現在只消安安分分的工作就可以了。是啊,安分、平淡的過日子,不是我想要的麼?我這是怎麼了?

話題好像扯的遠了點,回到主題,維特在這樣沒有其他想法,單純地生活的日子裏其實是很快樂的,(就像我以前從不思考,安安分分的過日子那樣),直到他遇到了綠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他是那樣的愛她,以致忽略,或者説是不願去面對她已有未婚夫這個事實。心中有愛的日子也讓他很快活,直到阿爾貝特的回來。愛情,永遠是兩個人的,三個人的愛情,總是多了,阿爾貝特是個正直,很有風度的人,他對朋友坦蕩蕩,即使知道維特是那樣的喜歡自己的未婚妻,也沒去過多的阻止。這是否也説明他是個理智戰勝感性的人?維特則是絕對的感性,他對自己的行為無法思考,更無法阻止,任由這感情不斷的蔓延壯大。直到綠蒂和阿爾貝特結婚。

他這才聽從朋友的建議,想到要放棄這段感情。他離開他們,來到一個新的地方想要開始新的生活,可是這次,卻沒有上一次的幸運,這次,到處充滿着不愉快的事和人,讓敏感的維特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他決定離開這裏,回到綠蒂的身邊尋找些許安慰,可是綠蒂因為已為人婦,自然有不少的顧及,維特因為心中滿滿的愛,完全接受不了綠蒂小小的不悦,淺淺的拒絕。

事業的打擊,愛情的不順暢,讓他最終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不再糾纏綠蒂,成全她和阿爾貝特,故事最後以維特的自殺作為結局……

這樣純粹的愛情,現在還會有麼?我一直不支持這種為了愛情而放棄生命的行為,因為在現實世界,愛情絕對不是唯一。所以,其實我並未能引起很大的共鳴,甚至,對於從小就有固定思維的我,一直都無法接受這種愛情至上的態度,也無法去從內心欣賞這種純潔的愛情。它給我留下的印象,僅僅是讀了一本好的文章。看到了一種不現實、甚至不存在的傻傻的愛情。也許這也是因為我還只是一名旁觀者,不是正處在愛戀中。也許,等到以後戀愛了,再重新品讀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10

“對於他的精神和品格,你們定會深表欽佩和愛憐,對於他的命運會撒下你們的淚水,善良的人啊,你正體驗着他那樣的苦惱,從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於命運或者你自己的過錯,無法找到一個親密的知己,那就讓這本書做你的的朋友吧。”隨着開篇致詞我進入了維特的世界。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一位才華橫溢、熱愛自然的青年維特獨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盡情地沉醉於這夢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這種愜意的日子沒過多久,維特在一次舞會上認識了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綠蒂,並深深地愛上了她。可誰也沒想到綠蒂竟然已經訂婚了,她的忠誠使她無法將自己的愛情獻給維特。這無疑是給熱戀中的維特一個沉重的打擊,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他只好告別綠蒂,不捨地離開了。可在那個腐敗的社會,他處處碰壁,心靈再次承受着痛苦和失落,他又再次回到原先的山村。物是人非啊!綠蒂結了婚,善良的村民也一個個慘遭不幸,他絕望了,在奧西思的悲歌中,用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年輕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淚栽培出來的,本書採用了書信的方式,將維特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維特的句句肺腑之言牽動着所有讀者的心……

對於維特的死,人們有許多不同的觀點:

有的人對維特的死感到忿忿不滿,他何必為了一個女人就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呢?這種死算得了什麼偉大,根本就是懦夫的表現。

又有的人為維特的死感到不值。維特説過只有自己的死才能給綠蒂帶來安寧和幸福,真的會這樣麼?維特太天真了,他的死只會使綠蒂更痛苦,只會使綠蒂認為維特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才是殺害維特的兇手,這樣的綠蒂能如維特所願的得到安寧和幸福嗎?不,她會一輩子活在愧疚之中的。還有維特的親人、朋友,他們也會因此而難過。維特本以一死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可最終只會給更多的人帶來不幸,這不是不值得麼!

有人卻認為維特的死是偉大的,他忠於綠蒂,愛之太深了,他忍受着被拒絕的痛苦,最終選擇了為綠蒂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為愛而死,多麼無私而偉大啊!

我所認為的是另一種説法:雖不贊成維特的自殺,但對他的死表示理解。

維特為對綠蒂熾熱的愛,使他感到無比的幸福,愛之深之切,又成為維特無限煩惱的根源,這種神魂顛倒的愛,以及封建社會的不合理制度、舊秩序、陋習、偏見和壓力將維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邊緣。上帝知道,當一個人面對他所珍愛的東西卻不能擁有時,是多麼痛苦啊!佔有是人類的本能願望,剛開始維特並沒有悲觀絕望,他力圖從愛情的漩渦中掙扎出來,擺脱失落的苦惱,投身於社會中。可在那“連清除已死亡的腐爛屍骸的力量都沒有”的民族中,在那個“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望”的社會之中,在那個“都對自己祖國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人們之中,維特處處碰壁,他漸漸認識到封建制度的可惡,他要和萬惡的封建制度決裂,但又缺乏鬥爭的力量,開始時他還以堅韌的毅力忍受着痛苦,他一直堅持着,可無論他走到哪,都看一樁樁人間不平事,社會一片黑暗,毫無希望。這時鬱悶和無助在他的心靈中紮根,越扎越深,直到完全佔據了他的靈魂,他絕望了,徹底絕望了……最後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與其説維特的死是懦弱的,還不如説,維特的死是在向罪惡的封建制度發出最強烈的譴責和抗議。

《維特》這本書並不是在對維特自殺的宣傳,而是對一種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讚揚。它用藝術的手法揭發了社會的全部腐敗現象,指出了社會弊病的最深的根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qev4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