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説。該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裏成了暢銷書。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3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一)

名著是我們接觸世界文學頂峯的一個途徑;名著是增進知識的一個魔法棒。總之,名著是百讀不厭、百看不倦的。最近,我便讀了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是著名的德國作家歌德寫的。這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來寫。主要寫了維特與綠蒂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只有的強烈的願望。是啊,我們小時候的個性是多麼重要,有時,我們任性時一個撒嬌的動作,開心時一個激情的微笑,煩惱是一個沮喪的哭臉,這都是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個性。在小時候保持那純真無瑕的個性是多麼可貴。大了,反而我們會機械去遵守大人們定下的規矩,老師們説下的規矩,一點也沒有自己的真實感情與真實想法。我是多麼失望!雖然我自己也是孩子,也不可能去違反那“早已成文”的規律,但是我還是迫切地希望我們以及所有的人都能找回自己那埋藏在深處那純真無邪的個性。

維特成為一時間風靡全球的人物,就是因他的追求個性的精神被人們所敬仰所愛戴。我也要追求個性,但是也不會做出過分的事情。你們也要這樣哦!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後的第一感受。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青年維特愛上了姑娘綠蒂,可沒想到綠蒂早已訂婚,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之後,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最終,處處碰壁的維特絕望透了,在奧西思的悲歌中,用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

主人公維特所處的社會充滿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習氣:官場的保守腐敗、市民的庸俗屈從、貴族的勢利傲慢……維特那麼純真樸實的一個少年,卻遭遇種種不公,最後只能憤而自殺。我為維特的命運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種樂觀的精神,一種越挫越勇,永不言棄的品格。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再覓一處適合的工作,再尋一個值得愛的人,而不是為了一段風一般的愛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還記得名人張海迪嗎?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海迪15歲時便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裏給村裏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鍼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蘇聯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都是鳥語花香。我們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要勇敢面對,不言放棄。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考舉人,三次失敗,後來立志學醫,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複雜的計算,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愛迪生在發明燈泡中,尋找可以作燈絲的材料,實驗失敗了2300多次,才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維特傾注了所有的希冀,卻只能用孤獨絕望來結束一場本就虛無縹緲的愛情。雖然作者最後讓維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讓一個虛幻的角色代替我們去釋放痛苦,而不是讓我們步入後塵。我們的確需要逃脱,但我們需要逃脱的是煩惱而不是生命。當我們慢慢長大,那些所謂的煩惱,多年之後就會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隨風潰散在時光的角落。他告訴我們,生命,不要輕言放棄!莫虧待自己的韶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百折不撓,永不言棄。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三)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又重温了一下歌德的著名作品《少年維特的煩惱》,重温經典,又產生了很多新的感悟。

《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德國第一部聞名於世界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小説。它通過市民青年維特與綠蒂的愛情以及維特的自殺,揭露了十八世紀後期德國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貴族官僚的虛偽庸俗,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桎梏而不得的苦悶。

維特是一個受到啟蒙思想啟示的、覺醒的市民青年。他熱愛生活,厭惡等級制度,瞧不起平庸而又趾高氣揚的貴族;他無視傳統習尚和階級偏見,同情敢於反抗、敢於追求自由婚姻的僱農青年;他追求自由獨立的人格,希望有一天能“伸出我的寶劍”,用鮮血使我“安靜下來”。但他又無力向整個社會挑戰,只有在綠蒂的愛情中尋求感情的寄託。他既不見容於世,又不甘同流合污,既追求快樂、自由,又無所尉藉、希望;既反抗陳腐的現實,又意志薄弱無力變革;既易於衝動,又性格脆弱。社會環境的壓抑使他充滿難以排解的鬱悶,最後以自殺來求得解脱。這種消極行為,既深切反映了市民青年要求擺脱封建桎梏而不可得的悲憤,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憤怒控訴。

歌德敏鋭地抓住了當時年輕人所特有的多愁善感和悲觀厭世的心理,並將這兩種心理凝聚在小説的主人公維特的身上,使他成為一個時代青年的典型形象。情節其實很簡單,但小説震撼人心的地方在於他而描寫,情節是以維特寫給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維特對於自己的立場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詳細準確。我在讀這本小説時畫住很多有感觸的句子。現在選一些列出來表達我的感受。 “那些稍有地位的人,以為和普通百姓接觸會玷污了自己高貴的品質,因此對老百姓非常冷淡;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在有地位的人面前擺出一副諂媚的醜態,更使得老百姓不喜歡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我認為一個人倘若需要用疏遠”賤民“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地位是高貴的,那他就和因為害怕失敗而臨陣逃脱的懦夫一樣可恥。”這幾句話表現出維特對於人與人之間等級差別制度的鄙夷,體現了他對於人人平等的追求。 “有種人利用自己對另一顆心的控制力,去破壞別人內心裏由衷產生的單純的快樂,這種任何行為真是可恨!”這是維特與夏綠蒂交談時對“嫉妒”這種行為的評價,表現了他為人的正直和開放。 “當你那年輕的愛人患上了可怕的絕症時,只見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眼睛絕望地望着天花板。這時,你卻只能像個無助的罪人,萬分沮喪地站在她的牀前,無能為力。你內心裏有深深的恐懼,你甚至恨不得傾盡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給愛人帶去一點點求生的意念,或者一絲絲的力量,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這是很真實的感受,每當看到我的愛人因難過而表情極其嚴肅時,我是多麼想看到她的微笑,我想盡一切辦法,只想換取她嘴角微微上揚,可當我發現我所做的一切根本不起作用時,我是多麼地難過,多麼地無奈,此時在她的面前我還不如空氣。 “我覺得我真像是個孩子,尤其是萬分渴望心儀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是個孩子”這種情況在我身上是發生了那麼多次,這種渴望對我來説是那麼的熟悉自然,有時望着戀人的身影漸漸離去,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幼稚。

維特的處境和心理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我相信讀完之後,人們只有同情,沒有人會表示鄙夷與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對人類感情和心靈本性的真切關懷,認為人活在世上,就應該向維特那樣敢愛敢恨;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所愛而活着,他還要向浮士德那樣,為追求自己靈魂的完整而活着。維特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我崇拜維特,我可以理解維特,雖然我始終相信自殺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要以維特為榜樣,做像他那樣一個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激情,有正義感,有反叛精神,有超然的生活態度,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青少年。就像維特所説, “愛情的珍貴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標籤: 維特 讀後感 少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kn7k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