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十日談》讀後感

《十日談》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十日談》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十日談》讀後感

《十日談》讀後感1

我讀書習慣於直接看內容,最後再讀後記和序言。於是,當我津津有味的把本書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讀完,十分納罕:薄伽丘的這本書為什麼會世界著名?

我真心認為,書中的故事和我們平日看的童話沒什麼兩樣,只不過是取材單一的成人化。如果是在考試卷上,我則會這樣回答:這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的神父、修士、修女的道貌岸然,表面純淨實則骯髒的靈魂。但是,僅此一點,恐怕難以成為其著名的完美理由。

於是看序言,才瞭解,這本書是“在一個個打趣逗笑或男歡女愛的故事中,沒有忘記捕捉反應人類智慧的閃光點,正因如此,《十日談》被評論家譽為‘人類智慧的史詩’,尤其是那種急中生智的敏捷反應更是受到了作者的極力推崇和大肆渲染。”原來,這才是本書真正值得稱讚的部分。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優秀文學作品就以神為中心轉為了以人為中心。本書正是宣傳了符合時代的人道主義精神——由高高在上的神的縹緲,轉為了人得實實在在。況且,以前我總覺得,高深的、賦有深刻思想的宏大作品才能成為傳世鉅著,現在看來,真是錯了。再者,如果恰恰是因為書中故事的短小、淺顯、易懂,而對它不屑一顧,則更是大錯特錯了。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作品,才可能走進更多人的心,而宣傳普通人的智慧,又是最能引起共鳴的。安徒生童話讓世界各地的人一遍遍品讀,而類似《世界是平的》之類的書讓部分學生讀到一半就不得不放棄,這是一樣的道理。

好的東西可以高深,但這樣的特點會使它的傳播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好的東西更可以簡單,讓每個人都可以張開雙臂,輕而易舉的給它一個熱烈的擁抱。所以,請不要忽略簡單通俗之美,其智慧的火光比起晦澀難懂,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簡單通俗,智慧機敏,宣揚人道主義精神,批判當時教會的醜陋,這些特點的綜合,應該就是本書跨越歷史、紅遍全球的真正原因吧。

《十日談》讀後感2

最近,我有幸接觸了十日談這本書,在我接觸到這本書後,我就在兩天之內看完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如此努力的看書。

十日談這本書藉助十位年輕男女的十天生活,敍述了一百個關於x性的人的假醜惡和精神的人的真善美的故事。在這一百個故事中,字裏行間所滲透出來的不免是對殘暴的人的`批判,對善良的人的崇敬。

在書本的開頭所描寫的是一八三四年在佛羅倫薩的一場瘟疫,那時候的人民為了不感染上瘟疫,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也會置之不理,還有不少人是被誤以為患上了瘟疫而被活埋而死。就在這樣的景況,七位年輕少女和三位年輕青年走到了一起,一行人朝着一棟遠離瘟疫的別墅前進着。他們選出了伯姆皮內婭當他們的女王,就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一個個故事拉開了序幕。

在十日談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切伯雷諾達普拉託的人,他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他一生做盡了壞事,他在為穆夏託做事時來到了佛羅倫薩但卻病倒了,但他得了不治之症,已病入膏肓。他請來了一為純潔得修士,他害怕自己的罪行得不到赦免,所以用一大串謊言矇騙了他,最後,他在臨死前受了聖禮和塗油禮,那位純潔的修士八他所懺悔的謊言信以為真,將他的聖行告訴了人們,他的聖潔也越穿越遠。切伯雷諾達普拉託就是這樣活着,這樣死去,這樣成了聖徒。他雖然一生作惡多端,但在臨死的一刻良心發現,真心悔罪,獲得天主得寬恕,把他收進了天國。從這個故事可見作者薄伽丘對棄惡向善的人也懷有崇尚之心。

但十日談書中不免也體現出了這樣一個真理: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在於本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是不容易轉化的東西。但所謂好人和壞人,雖然品質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為都是人,都有作為人所應有的需要,只是滿足需要時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壞人的區別。

我極力推介大家都去看看十日談這本書,這本書裏面的這些故事,會讓我們明白許許多多的道理的。

標籤: 十日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nqw9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