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怎麼寫?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十日談讀後感600字相關資料,歡迎閲讀!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1

《十日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主要代表作家卜伽丘的短篇小説集。全書近70萬字。其主要內容是抨擊14世紀意大利的黑暗先是。主題是揭露教會、僧侶的腐和虛偽。還有很多一部分故事提倡人性、人道,反對禁慾主義,同時也有小部分作品讚揚商人、手工業者的才幹、智慧和進取精神。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對塵世歡樂的追求和對生活得無比熱愛,既鞭撻了禁慾主義,又揭露了教會上層人士的奸詐和虛偽,閃耀着人文主義的光彩。

這本書説的是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發生了一場大瘟疫,從3月到7月的短短几個月內,就死了十萬多人。有一個禮拜二的早晨,幾個僥倖沒有被瘟疫感染的青年男女(7女3男),在聖馬利亞諾維拉教堂不期而遇,他們相約去郊區一座別墅居住以躲避這場瘟疫。他們帶着7個男女僕人,每天在這座環境幽靜、景色宜人的別墅裏祈禱、散步、玩耍、唱歌跳舞。為了排憂解悶,在天氣最熱的時候,他們圍坐在蔭涼之處開故事會,約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人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所以這本書取名《十日談》。

《十日談》對十六、十七世紀西歐文學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例如,納法爾《七日談》,賈姆巴蒂斯塔的《五日談》。莎士比亞的《辛白林》和《善始善終》、萊辛的《指着納旦》等都受到其寫作格局和寫作思路的影響。

這本書十天故事中每一天各有一個主旨,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思想和寫作手法的巧妙。第一天,作者以諷刺的手法描述了上流社會的醜陋和罪惡。像第一則故事的切帕雷洛,一個靠編造假文書發財的公證人,最後通過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無恥之心,騙取了神父的信任反而成為了“聖切帕雷洛”。第二天,作者先是了命運對人們的束縛。像第三則故事開始女郎説的.“如果要探明運作弄人這個題目,那真是越談越有話説。第三天,作者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智慧來戰勝命運。像第九則故事中,吉萊塔的命運,雖然自己和心愛的男人節了婚,但是丈夫不愛她,而是其他女人,吉萊塔卻不屈服命運,利用了騙局使自己懷孕,從而重新贏得了丈夫的心。第四天和第五天,作者強調了愛情的悲歡。像入獄,情人去世,但是我們看到最後結局都是大團圓。第六天,強調了智慧的重要性。像第二則故事奇斯蒂的那句“找阿諾河啊”,第三則故事諾娜夫人的反脣相譏,都是辯論的技巧典範。第七天和第八天,説的是人們之間相互捉弄。第九天沒有固定的主題。第十天則宣揚人們的寬容和忍耐等等。

像第二則故事中基諾十個臭名昭著的殘暴強盜,但是得知院長有胃病時基諾盛情款待並只好了病。院長也非常高興向教皇説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個故事的開始作者都有通過十個人的話語表達自己對人生哲理和思考。可以説是故事的主題思想的最佳歸納。

十日談讀後感600字2

關於本書的最大特色,我總結了三點。

第一,此書肯定了人性,宣揚了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痛批了當時歐洲教會的陰暗面。歐洲在專制和教會的統治下,“人性”受到摧殘,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和性慾之事,也被視為是褻瀆上帝和神的行為而打壓。而《十日談》中,卻隨處可見青年男女為了忠貞的愛情,克服了種種磨難,擺脱了種種障礙,終於獲得了自由和幸福。而對宗教的批判和諷刺,則更加辛辣和厲害。

第二,作者薄迦丘尊重女性,維護女權,提倡男女平等,這在之前是無法想象的。在男性作為社會主導的中世紀,薄迦丘的這種女權思想卻是很另類。在本書的序中,作者就開門見山地説:“有誰能夠否認,把這樣一本書獻給美麗的女郎們,比先給男人們更合適呢?女人們因為膽怯、害羞,只好把愛情的火焰埋藏在自己柔弱的心房裏,這一股力量比公開的愛情還要猛烈的多,凡有切身體驗的人,對此都一清二楚。此外,她們又得聽從父母、兄長、丈夫的意志,順他們的心,受他們的管教。他們大部分時間總是帶在閨房的小天地裏,閒坐着,百無聊賴,情思撩亂,老是怏怏不樂。”又説:“對於像柔弱的女郎那樣更加迫切需要安慰的人,命運女神卻偏偏顯得特別吝嗇;為了部分的彌補這一缺陷,我打算寫着一部書,給懷着相思的女人們一點兒安慰、幫助和消遣。”由此可見,作者對婦女們的同情,而《十日談》這部書,主要是為了婦女而寫作的。

第三,可以説,《十日談》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推動了整個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發展。薄迦丘的《十日談》第一次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繪聲繪色的勾勒出一幅龐大而壯麗的社會生活圖景。記得老師上課説過《十日談》與《神曲》相媲美,被譽為“人曲” (或是“人間喜劇”)。可以説愛和智慧是整部書的兩個基本中心思想。

通過閲讀《十日談》,發現與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中國也有倫理思想:三綱五常,婦道。當然,也有像《金瓶梅》這樣的奇書,但是大多都淪為流氓文學和地下文學了。而主導的則是一大堆“機器人文學”。這也許能説明中歐的市民社會整合程度的差異和民主化差異了。

標籤: 十日談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32xo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