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1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目送》

《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為書裏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窘境。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能夠自己掌控,方是有尊嚴有幸福,否則,即使是老來有靠,有龍應台這樣的孩子照拂,也還是不夠的,無知無識地度過歲月,歲月其實沒有意義。

人生,在行到中途,所謂人到中年,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無比蒼涼。上有老,下有小,靈魂想要突圍,而肉身重重拘鎖。龍應台的筆觸很淡,幾乎是純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讀來讓人悲愴。一代一代,繼往開來,新陳代謝,生命有其韌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終點的路上,老人漸如嬰兒,但卻得不到嬰兒般的關照,失憶、痴呆、不能自理、離世,這個歷程中的一些際遇,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但是畢竟,很多人是如此,而且,即使是健康,又有多少人能夠不受孤獨侵襲、內心始終平靜?

我在今天有這樣的自信,是因為,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因此我心存敬畏,不敢輕忽。我看到老人時,我也會心存敬意,不敢怠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知道他們曾經幼小,曾經年輕,曾經走過曲折漫長的路,不應該因老弱無力而被輕視。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叫你起牀。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的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幸福就是,再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堆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 ——《目送》

一個人開始面對生活,不再有依賴,好難,但必須堅強。學會了一個人承擔,學會了一個人面對,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累的時候,委屈的時候,特別渴望幸福。書裏説:黑沉沉的海上,滿綴着燈火的船緩緩行駛,燈火的倒影隨着水光盪漾。十五歲的少年正在長高,臉龐的稜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問你世界從哪裏開始。兩個老人坐在水池邊依偎着看金魚,手牽着手。春天的木棉開出第一朵迫不及待的紅花,清晨四點小鳥忍不住開始喧鬧,一隻鵝在薄冰上滑倒,拙態可掬,冬天的陽光照在你微微仰起的臉上。 幸福,還有多遠呢?

我想,現在的我,太低落,也許過一段時間,走過了這個坎,會慢慢好起來,再讀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希望,一切好起來。目送的,也是這段人生路。

人生的課,直至死亡,沒有休止,所以,不斷學習。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2

我讀了台灣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感情細膩豐富的人閲讀的好書。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着野火的龍應台。散淡的文章裏,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裏行間;隨意而寫的閒適中,把台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裏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温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裏。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後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台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着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裏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後接來了從台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後闊達到一箇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歎息裏,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着痕跡裏,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裏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裏,看到他們社會裏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裏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裏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裏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裏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裏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温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裏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裏,在親情的温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裏!

目送龍應台讀後感1000字3

作者龍應台的作品《目送》,《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的,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父親。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的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得絕然的虛無,一次次感受作者筆下的情感與思緒,讓人更加懂得每個人有每個人存在的意義。或許有一天你也會突然醒悟:“原來我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平凡卻又不普通的,有情感寄託的人。”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們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的不捨得、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最後才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我如生命。”從嬰兒時的第一次哭,第一次笑,你的摯愛或是摯愛你的都一直陪着你,直到離開的那一刻他們都是愛你的。感性的話説給感性的人聽,理性的話説給理性的人聽。人生是場遊戲,家人,父母,兄弟,是願陪你闖關的人。

青春,年華,似乎是在我們這個年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現在這個年紀啊,想要去瘋去玩去闖去鬧,似乎一切的食物都是為自己而設計的。或許當未來自己老去時才會想起自己的狂妄自大,甚至想要悔改。如果可以悔改青春,又有誰不想在自己最美的年華里有着綻放自己色彩的一筆呢?成長可以改變某些東西,也可以留住很多東西,一切都是自己的作為。我們,都會像風一樣,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愛情最美好的莫過於從“你”和“我”變成了“我們”,愛情最悲劇的便又是那“我們”分隔成了“我”和“你”。愛情裏誰願意謙虛。在一場場愛與愛之間的爭鬥,到底又是誰是贏家呢?相濡以沫,扶持到老,便是最好的結局。

龍應台與兒子的事,講述的好像是現在的我們與父母的故事,但也説不定是在講述我們以後與自己孩子會發生的事,是啊:“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本書如黑暗中看見燭光,冷冰又温暖。讀完有一些悲傷也有一點幸福,讀別人的年逾半百的感悟,便又會想起自己,想起自己的從前與以後,是的,真的,不好説。

有時候,時代太殘酷了,你閉上了眼,不忍注視。迷茫的時候,請孤獨的你選擇難走的路,這路繁花,此些花尚有劇毒,你若願意,便一路繁花相送,直到...盡頭。

目送着自己逝去的時光,然後再繼續為自己或是別人而奮鬥,生活乏味卻又有點趣味,動人的像首歌“甘於平凡,卻不平凡的潰敗。”深情款款不及冷淡一眼,拱手相讓不如搏命一爭。

“既許一人以偏愛,願盡餘生之慷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9d9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