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

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

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1

“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緲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一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

這一段話出自於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長篇小説《簡·愛》,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從簡的一席話中可以看出,她不為自己身世的卑微或一切外表上的不足而感到低人一等,而是因為自己心靈的成熟,不懼同任何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交流,這是她自信的體現。身為女性,在當時英國那種嚴格的階級觀念的限制下,她還能保持自信,對平等、獨立、自由的`堅持和追求。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自信是我們人生中必須具備的品質。只有面對一切艱難險阻都不膽怯,才能以最好的姿態面對。正如顧拜旦在近一百年前的演講中所説:“勇氣是戰爭中的美德,根除恐懼真正的、能持久發揮效用的良藥,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氣。”在“奧林匹克之父”看來,自信比勇氣更為重要,這也正是自信作為奧林匹克主義的實質的原因。

讀《簡·愛》讓我想到了一位中國的畫家——齊白石。雖然他們出生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甚至連性別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有着相同的自信。齊白石五十五歲時,隻身一人第二次來到北京。原本他身為一名文人畫家,在老家湘潭過着舒適的生活,但北京的畫家看不起來自湘潭的他,也因此看不起他的作品,甚至連他自以為得意的詩作也被認為是毫無規範的“薛蟠體”。但他沒有失去信心,而是進行了藝術的反思,直到遇到畫壇領袖陳師曾。正是自信促使着他作出改變,成為畫壇中不朽的一位名畫家。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看到簡·愛能夠以此自信面對社會,我也懂得了自信的重要性。

初三《簡愛》讀後感範文2

暑假,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簡愛》。

簡愛是一個孤兒,但她善良美好,勇於抗爭,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併為之不懈努力,即使最後愛德華一無所有,但她仍無怨無悔地陪在他身邊,她的品質深深打動了我。

簡愛的母親也是一名勇於追求自己愛情的人,身為富家小姐的她,不顧他人的反對,嫁給了一位窮牧師,而簡愛一歲時,父母去世,父親的親人也杳無音訊,簡愛在舅媽家生活,受盡折磨,我還在傻傻的認為,她會找到父親的親人,從此無憂無慮,但命運不願就這樣放過她,她被送進了學校,學校沒有好的食物,沒有好的環境,但即使這樣,她也學會了很多,在這所學校,待了八年,她終於離開了,成為了家庭教師,對主人羅切斯特產生了愛慕之情,當羅切斯特向簡愛求婚時,我認為一切都要結束的時候,他們會一直幸福的時候,羅切斯特竟然已有妻室,簡愛不願做世人所唾棄的小三,堅定地離開了她深愛的羅切斯特,但她怎麼忘得了羅切斯特呢?她放棄了鉅額財產,回到了桑菲爾德,原來的豪宅變成了一片廢墟,原來的羅切斯特,雙目失明,腳也廢了,但她無怨無悔。

原來,她什麼都沒有,之後,她有了羅切斯特,她本來可以不管不問,和羅切斯特在一起,但這樣做,簡愛就不是簡愛了,她無才無貌,自尊心極強,不會違背自己的良知和羅切斯特在一起,而羅切斯特恰恰愛她這一點,如果簡愛不走,他們也不會像這樣幸福。

簡愛的命運一波三折,從紅房子到學校,從學校到桑菲爾德,從桑菲爾德到一片廢墟,如果是我們,早就精神崩潰了吧,更談不上自強了,所以我們要學習簡愛的高尚品質,不能怨天尤人

我們要自強自立,自尊自愛,不能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就傷心,不能因為一點點小困難就放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nm0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