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6篇)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精選6篇)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1

一本書凝聚着作者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耗一番心血,成一家之言。作為讀者,角度不同、認知不同,讀後感悟也不盡相同,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近日品讀威廉·德雷謝維奇所著《優秀的綿羊》,作者從美國高校教育切入,對教育內在的本質、人生應有的追求、社會發展的問題等進行剖析反思,列舉了大量事例,提出了很多有價值、值得思考的觀點。閲完小思,有這麼幾點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教育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方式","大學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機會給年輕人去嘗試和探索,讓其發現新的角度觀察這個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內在的新的能力","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教給學生如何思考,培養出思辨的習慣,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大學的意義是幫助我們生活得更警覺,更有責任感,更有自由度並更加完整"同時,作者也指出,目前的教育"雖然培養了不少高智商、有成就的年輕人,但卻沒有教會他們領悟生命的追求,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生活的想象力,他們也缺乏勇氣和自由創造自己的道路"作者寫的是美國的教育,反觀我們國家,何嘗不是如此,教育產業化帶了教學功利化,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弱化,學校某種程度上成了生產"工業產品"的流水線。俗話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教育不應當僅僅以分數為衡量指標,也不應當單純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是製造"考試機器",也不是培養精緻利己主義者,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認知世界、認知社會,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具備探索創新精神。

其次,人生的追求是什麼?

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究竟學什麼、為什麼而學?作者在中提到"整個教育系統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迴避,霍布斯式的物質唯上的野蠻性競爭""學生們之所以會參加體育、藝術或者領導能力的活動,其動力並非自內心對這些精神的信仰,而是因為這是通向名校的必經之路。這些活動原本是有意義的,但是現在被簡化成一種手段:體育競技講究的是體能訓練;音樂不過是技術上的嫻熟;服務他人等同於做慈善;領導能力無非就是追求位高權重"看,在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東、西方面臨同樣的問題,青少年時期為了分數、為了能上一個好的大學(在中國可能是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在美國是以常春藤名校為代表的),上了大學又為了將更好的就業,都在你追我趕,以能直接滿足現實需要為標準,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餘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一直在路上拼命的跑着,唯恐自己落後於他人,但是自己的目標究竟在哪裏卻不得而知,忽視了對內心的探尋、對人生的審視。

再者,教育該如何發展?

社會的發展是由人推動的,人是要靠教育培養的,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但教育系統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既受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也影響着社會的方方面面面。作者在中談到美國的常春藤名校主要面向精英階層,通過設置教師推薦信、校友面試等錄取環節,以及偏好運動員或者有"領導特質"學生等等,基本上將普通大眾的孩子排除在外。"普通大眾確實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孩子的未擔憂,社會流動性停滯不前,競爭已經全球化,中產階層艱難生存,資本階層變得越越遙不可及。在這樣一個"贏家通吃"的社會環境之下,唯一可靠地辦法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贏家之一""要麼你是‘最棒的’,要麼你什麼都不是,沒有其他選擇"一方面,所有人都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優質的教育資只針對少數人開放,這是社會階層固化對教育的影響,反過這種教育模式又進一步加深社會的焦慮與隔閡。迴歸教育本質,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普惠的教育,以此促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應當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2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學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時候設想的那麼多彩、豐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學習和娛樂上,這哪裏像人們描述的大學生活嘛。不過還好我高中就做了準備,知道大學學習壓力會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剛開始時還是有些自律的,成績也沒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對嘛,成績挺不錯,符合大家的認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績多好,學着點。

在我做了這麼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自己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有條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別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後上學,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然後就會有個好生活,這一切的通行證都是你的成績,也就是説你的成績決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績等於成功,多麼可笑!你的人生就被這幾個並不能體現所有能力的學科的數字代表了,然後他們告訴你,沒分等於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等於沒錢。沒錢等於不好的生活,你肯定會後悔的,真的嗎?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們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們預期的事,不滿於你跟他們不一樣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們眼中奇怪的東西,他們就會拿出來“現實”的大棒把你給打回去,説你不夠成熟,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於奔命嗎?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嗎?一切個人的品質:勇氣、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績給蓋過去了,活了這麼長時間,你真的做過一次關於自己的思考嗎?如果做過,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還是在別人影響下的對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學,我們該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而活了,我的夢想,在之前只會出現在作文裏,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大學夢。我們對於整個人生的思考都是那麼的缺乏,連個追求都沒有,像個機器人。出發了太久,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努力地滿足父母的預期,可當你做的已經夠好的時候,他們還在説:“加油,你還能做的更好!”這是在搞什麼?真的對你好嗎,我們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嗎?還是在教育一個不斷學習的動物?父母真的在關注他們孩子的人格培養,還是努力地騙自己只要成績好一切問題都能掩蓋過去呢?那最後會不會崩潰呢?在這裏,一切都顯着被別人裹挾,他們做什麼,你就跟着做什麼,如果沒跟着大家走,就會受到別樣目光的看待,我們就像一羣綿羊,被牧羊犬給看着,有時候它們明明沒我們體格大,可我們還是不敢越界,有時候甚至因為別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接受着大學教育,可進了大學我們關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學的排名,校友有多麼強大,試問他們強大與你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嗎,到大學來到底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學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綜合素質而是簡簡單單學點課本知識?後者那叫提升嗎?那叫輸入,換別人也行,一個魚缸,放幾塊泥土進去誰不行呢?不過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魚缸裏有魚嗎?

好好想想為什麼而活,好好想想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優秀的綿羊》一書,我推薦所有的大學生讀讀,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現實”而不敢邁出自己的步子,別軟弱地過一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3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其實説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麼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而且成績優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贏家。然而通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瞭解到褪去光環,這羣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裏藏着什麼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現。

我抱着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箇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後,要承擔我們選擇後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説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餘時光,學生們就都捨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士”,其實內心是一隻“斯坦福狂鴨症”,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説,自己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在建立連接。舉例來説,也許對於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説,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成功,在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羣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實現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脱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播下了種子。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經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通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4

這是我讀過的這麼多外國作者寫的書籍中最深有感觸的一本,作者和翻譯都功力深厚。

我覺得這位在耶魯任職多年的作者是個通透人,説了很多所有人都不敢説的大實話。精英教育有他很大的弊端、漏洞,精緻的利己主義,刷高分、為了美化履歷而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卻忘記為什麼要這樣做,也不會去思考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天下烏鴉一般黑,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富人的精英教育,在中國其實已經有這樣的苗頭,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們還有高考,這樣一個相對公平改變命運的機會,儘管它“唯分數論”…曾經呆過名校績點最高的學院,經常見到經管學院裏每個人行色匆匆得往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熬夜到三點,然後五點準時起來接着複習;為了刷績點可以跟討好導師;為了爭取實習機會,可以造假,可以談個假的男朋友;為了履歷上豐富的校園經歷,可以一個一個場輪軸轉,可以啥都不做但成果上掛個名就好…畢業季,投行、券商、會計師事務所成為所有人的夢,年薪三十萬、五十萬、一百萬成為理所當然…

每個人都看上去好優秀,這種激烈的角逐競爭帶來無限的焦慮,經常很懷疑,究竟自己是不是也要降低底線再“努力一點”,成為更優秀的人…

不過現在的我不這麼想,這種無窮迴圈會讓我陷入一種無力境地,失去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些時候,承認別人比自己強,也沒什麼大不了。我現在會更要求自己,選擇一個方向之前,更多去思考這是不是我想要的,而不再把關注點放在這是否能讓我顯得更優秀,社會上很多人的故事,給了我不少的啟發與靈感,條條大路通羅馬,不需要很狹隘地僅盯着那條預設好的最優路徑,人生是有無限可能的。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5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叫《優秀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將書名叫成沉默的綿羊。呵呵噠!這本書是一位畢業於美國名校,並在耶魯任教10年之久的一位老師所著。書的宗旨是在講述美國當前的精英教育的弊端。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來看,我貌似也是處在這樣的循壞當中。不停的學習、看書、背書、學英語,獲得各種獎項、獎學金。首先來看大學本科四年畢業後我收穫了什麼,第一當然是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那麼除此以外呢?考了那麼多高分,但最終自己又學到了什麼,掌握了什麼。當時奮力去背書的目的又是什麼?能夠證明自己優秀的也只是一個個的可量化的目標。

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教育就是當你忘記所學一切之後所留存下來的東西。那我所受的教育呢?驚奇的發現經過相當優秀的本科經歷後,可笑的發現自己原有的那個圈子是多麼的狹小,但可悲的是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裏,我養成了一種壞習慣,我的自信是一個需要他人源源不斷充氣的氣球。自信更多的不是自我的肯定,而是要透過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這樣的我不能經歷一丁點的否定,這未免也太脆弱了。

書中闡明瞭這種精英教育的根源,其實就是利益的自我循環。優秀的父輩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偏離這樣的圈子,而其他階層的孩子要想進入是難上加上。這種循環的結果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定要上好大學,因為在這裏你會接觸到擁有良好背景的同學,在這裏你會擁有其他一般學校所沒有的特權。教育改變命運的確是真的,但基礎是你必須有資格進入這個圈子。

書中提倡博雅教育,即重視個體思辨能力的培養。對比我自己,真的發現思考的太少太少。學而不思這是我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僅表現在我之前的考試當中,還表現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面對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是最重要的。反觀我自己的決定,我認為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是第二的,最重要的我是要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畢竟學了那麼多年的專業,放棄了四年已經是很可惜的事情了。

之所以成為優秀的綿羊,除了周遭的人都這樣做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是綿羊們不敢於挑戰不可能。他們不願意去做自己所不擅長的事情,因為這樣意味着他們可能會失敗,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失敗。一丁點都不可以。拒絕可能性的同時也拒絕了成功。

目前來看,至少我還不是一隻完全意義上的優秀的綿羊,第一因為我本身並不優秀,第二在於我起碼還是知道自己要去幹什麼。通往前方的路上,我需要更多的思考。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6

最近看了一本講美國大學教育的書。優秀的綿羊有點像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們懂得怎麼做事,卻不太懂為什麼做事。他們懂得在體系裏成功,卻不太懂推動體系進步。這是一羣出身名校,討人喜歡,擅長交際的傢伙。不出意外,他們將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書中提到一個觀點,這是一種精英統治,但是現在看來,美國出了很多問題。精英統治失敗了。不管為什麼失敗,這都是一種事實了。領袖是培養不許來的,是要自己冒出來的。社會沒有公平公正的選拔體制,把太多資源放在一羣不太勝任的人身上,最終效果不好。有點像過程公正和結果公正。過程公正是保證競爭者的一些外部條件都差不多。結果公正是能者上不能者拿賽跑舉例。同一個起跑點,定名次。這是過程公正。不同起跑點,定名次。這是結果公正。我們太強調結果公正。每個人的家庭條件是截然不同的,有些人天熱起點高,你在走路,他在坐車。為了修正這個,只能人為平均,有些起點不高的人幹得差點也要提拔。均平富大家都聽過,既有強行打土豪分土地,也有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均工資差距不要太大。平權力也有。現在都是一人一票,管你是誰,我們説平等的。同知識也差不多了。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對很多事物的認知,大家也差不了太多。不是還有普世價值嘛。這個問題很複雜。在現實中,既講過程,又講結果,有可能變成什麼都不公正。這也是沒辦法嘛。所以我們要清濁並用,兼聽則明。在保守和變革之間走出一條路。現在認識到了問題,慢慢會有改變的。印象比較深的一句話,大學以為高考成績,體現的是學生的能力,其實體現的是學生的家庭背景。大概是這個意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o943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