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東坡傳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著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畫家、書法家等眾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世人稱為“三蘇”,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見,蘇家個個都是大才子,猶以蘇軾為甚。

蘇東坡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藝,不僅擅長寫詩作畫,還是工程師、瑜伽術的修煉者、皇帝的祕書、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連著名的東坡肉都是他發明的呢!

蘇東坡的一生雖仕途坎坷多舛,但與生俱來性格樂觀豁達,隨時隨地廣結摯友,無論為官還是被貶為農,所到之處都把生活過成了詩,把自己的感受賦予了不朽的藝術形式,時而大氣磅礴、時而豪放奔騰、時而雋永樸質,使之流芳千古,驚豔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氣,剛直不阿,他是官員中的智者,強者,仁者。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能天才、一位曠世奇才!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他更是那麼的光輝耀眼,將其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童年嶄露頭角,青少年脱穎而出,中年精彩綻放,晚年顛沛流離,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卻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繹了一場永不謝幕的詩意人生。猶如一個和尚對他的讚譽,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間暫時做客而已!

雖然蘇東坡用盡了他的浩然之氣已離我們遠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也正如蘇東坡自己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説的:“浩然正氣,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何嘗不是對自己的評説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

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

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可是,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十分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並且他的詩永遠是那麼清新。

同時我也異常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明白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終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3

他是林語堂筆下的那位樂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聲聲的“東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蘇東坡,他更是蘇軾。

道説蘇東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蘇軾一生勞累奔波,他去過海南、去過惠州、去過黃州,可以説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覺得蘇軾與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處呢?在同樣的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為人民着想時,在一次次警醒自己應當潔身自好,應當盡好大臣的本分裏,在為國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後心無愧對,無愧對於一切,蘇軾的身上讓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繪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還是聊回蘇東坡吧,雖説蘇東坡確確實實是受了家庭的影響,促使他成為蘇軾,然,更為重要的莫過於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奮,就不會在險境中做一回以耕田為生的農民,就不會有遠近聞名的東坡肉了,好學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勤奮是幫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懼艱難排擠的矛,四個兵器他都有,怎能讓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奮!”朱載上曾如此形容蘇軾:“先生開卷一覽便能夠終身難忘,為何還親自抄書呢?”蘇軾卻道:“不是的,我抄《漢書》已有三遍了,邊抄邊背,抄第一遍時,每段專抄三字做題目,第二遍則選兩個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這個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載上覺得有趣,隨後念一字,蘇軾便應聲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證明,即便是像蘇軾這樣天分高的天才,學習還這般努力,那麼天資庸俗的人應當更加發奮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麼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畢竟,在蘇軾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從前,回想起背誦蘇軾寫的詞《蝶戀花》,只因為好聽,卻獨獨未料這詞背後的憂愁與無奈,蘇軾的詩詞別有一般韻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歡,而是發自內心的淒涼,就像蘇軾的人生貶官,一貶再貶!直到天涯海角,無處不去!艱辛與痛苦,背井離鄉是體會不到的。讀了書後,瞭解到《蝶戀花》絕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詞乃是形容蘇軾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一輩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訴我,自王朝雲離世後蘇軾便“終身不聽此詞”命運如此無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不論人或事,終難完美,不論什麼都不是絕對的。與弟弟難再相見之情。人間友人知己離別之痛,世間國家朝堂亂之苦。縱使蘇軾的一生,盡都是苦,但是他沒有,他,仍舊是別人居心叵測挖空心思對付他且都能一笑而過之人,蘇軾的身上,盡是難得可貴的精神。蘇東坡,一個不平凡的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4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説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為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户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為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説,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説:“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讀後感5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脱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6

在這個寒假裏,侯老師為我們推薦了了一本書,叫《蘇東坡傳》,並且還要寫讀後感。開始,我很抱怨,推薦讀書怎麼還送他篇讀後感啊!可我一讀這本書,我就放不下手來了!

我很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在也合適本、不過了。“烏台詩案”讓我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他為友的人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N次被貶到外地去。好在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奇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生出之地——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坐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的心境的寫照。

我敬佩蘇東坡的才華、樂觀、豁達的性格和他的浩然之氣,蘇東坡雖然死了,但他的詩詞、他的精神卻永遠活在了人們心中。正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入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mmy4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