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一:

在讀《拖延心理學》之前,我一直認為,拖延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經常為不易改掉的習慣懊惱,有些人為在最後一秒的靈感迸發而沾沾自喜,這似乎是生活常態。

當我讀了這本書,對拖延行為進行深入瞭解後,看法有了改觀。雖然只讀到一半,但是對我有兩個幫助:1. 認清現實和自己,接受自己;2. 指導自己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習慣的養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個人的時間管理問題,或者對所處理的事情責任感不強而逃避的方式。事實上,研究發現,拖延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個人的心理、行為和情緒問題,還涉及社會、文化等方面。即使我們意識到拖延的存在,已經耽誤了事情,卻無法停止這種行為。

2

有時,我們會被一些所謂“拖延者的信條”所説服。

比如説,

1.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2. 我做每件事都應該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3. 什麼也不做要比冒失敗的風險更安全;

4. 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麼我每次都應該很好;

5. 如果我成功了,別人就會受傷,等等。

我們平時聽到這些,會認為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是完美主義者,辦事求穩。事實上,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因為這些想法是不現實的,是為拖延開道的個人觀念。如果你認為必須做到完美,那麼你寧願拖着也不願努力去做,因為你不願意冒風險被人批判你的失敗;如果你認為成功是危險的,你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和別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

人們形成拖延習慣,是因為害怕,害怕展露真實的一面,會不被別人接受,以至於拖延者不僅躲開了認知世界,也躲開了認知自己。雖然要忍受自責、自輕和對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認清自我所帶來的脆弱,這種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過程,也是認清自己,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像老朋友一樣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3

很多人都有拖延行為。

有的拖延會導致嚴重的外在後果,甚至嚴重性會出乎你的預料;有的拖延雖然沒有產生嚴重的外部損失,但是拖延者的內心受到極大的煎熬,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的拖延體現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上。而在重要事情上,基本都能準時完成,貌似這種情況下的拖延完全可以忽略。我之前也這樣認為。隨着自己的成熟,對做人做事上的精益求精。我慢慢發現,這種拖延很難根除,在你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就會凸現,影響對自我的認可感。

當了媽媽後,我很擔心自己的拖延行為在孩子身上放大。為了完善自己,也為了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我特意挑選了這本書仔細研讀。從中瞭解到,孩子的拖延行為不是單純從父母身上學習來的,還跟其家庭關係有重要聯繫。

在本書第九章中,作者系統闡述了親子關係的不協調,會給孩子拖延問題的產生製造機會。通過對拖延者的研究發現,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這五個傾向在每個拖延者的家庭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五種傾向相互交織,壓制着拖延者的自尊心發展,從而培養出拖延習性。

4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評估。

如果你的自尊低,就會感到空虛。如果自尊受到膨脹,你會感覺自己幾乎無所不能。個人成長中的一個使命,是要發展出對自己能力的合理認知,並接受自己的侷限性,同時維護一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

家庭可以通過接受孩子是怎樣一個人,而支持其完成這個使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穩定的自我感。父母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儘量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積極與孩子互動,提供心理上的安全地帶。這是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受,被愛,具有完整感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一個基礎。當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也會有糟糕的情緒和行為。這段時間裏,可能無法呼應孩子的需求。

幸運的是,好父母無須事事和孩子呼應。研究表明,父母只要在30%的時間內與孩子呼應,就會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牢固的情感依賴。如果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關係破裂,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可以啟動修補程序來彌補。不僅可以改善關係,也教會孩子犯錯後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價值,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

總之,在家庭中,愛是無條件的。孩子,包括父母,都應該以本來的面目被接受。否則,孩子會選擇性的扮演特殊的角色,通過拖延將自己不被認可的部分隱藏起來。失去了與自己另一部分的接觸,和進行自我整合的機會,更不用提進行合理的自我評價,建立自尊了。

客觀地瞭解拖延產生的根源,只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接下來我會通過閲讀後半部分,瞭解如何征服拖延。當然,如果知道了如何做,拖着不去實施,可能又是新一輪拖延的開始。克服拖延是持久戰,希望可以堅持到最後。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二

這段時間反覆的讀關於自控力、意志力、拖延心理的書,有的放矢地想要把培養堅毅的人格。關於如何利用理性來引導自己的行動,不被感性的刺激控制自己。讓意志力主導自己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

但是,做的前提是搞清楚什麼是該做的和不該做的定義。生活中很多事,都沒有清晰的準尺,但它的確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對自我的評估。每天都有無數個選擇讓我們去判斷,做還是不做。吃不吃下一塊甜點,它看起來是那麼的誘人;買不買下一件衣服,它一直在腦海裏跳躍;已經拋售的股票,卻忍不住還要繼續去關注它。這些事都充滿了誘惑,但面對體重秤和賬單,看到已拋售的股票漲停的時候,又會陷入無盡的悔恨,喪失自信,對產生負面的自我評估,然後索性破罐子破摔,進入惡性循環。

意志力強大的人,常常是主動出擊,在離截止日期很早就會做好計劃,按部就班,不讓事務給自己造成壓力。拖延者往往是意志力薄弱的人,人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拖延做某件事,因為它不是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或是因為它有難度,或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能做好。但是放任不做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拖到最後一天再完成的事務不但在質量上不能得到保證,拖延者一直以來所承受的焦慮心理和在巨大壓力下不得不熬夜、加班、廢寢忘食等行動都會影響到拖延者的身心健康。

很少有人意識到拖延對自己帶來的損失。棋手在下棋時,每一步都要計算與評估,計算自己行動所產生的各種可能,評估這些可能中哪個是對自己最有利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就疏於計算與評估,幾乎不能意識到拖延對自己造成了多大的損失。我需要給孩子買頂棒球帽。第一天,我想做卻沒做,第二天,我上網搜到了幾個不錯的但沒有立馬下單,第三天,我選擇了其中一家,但我發現有2頂包郵的活動,於是企圖選2頂,卻沒選合適,第四天,我嘗試尋找其他的買家一起,無果。第五天,我發現自己在這件事上太拖延了,明明半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事,為了節省郵費的可能性,被拖延上好幾天。意識到這一點後,我立馬點擊下單付款,只用了不到10秒鐘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很多人在拖延的時候,是不認為自己在拖延的。他們有無數個理由,我現在沒有時間去做,我想做但是條件還不成熟等等。只有當自己意識到拖延給自己造成多少機會的錯失和時間的浪費,才會頓悟我不能再拖延了啊。

我們需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和拖延做鬥爭,先從小事着手,一點點建立成就感。如果不能把大事做好,那麼先把小事做好也可以。比如,當我説要寫一本書,總感覺這是一個難啃的大骨頭。每當坐在書桌前總感覺無從下手。那麼,可以把寫書這件事分解開來,分別為:寫序言,列提綱,為第一章節準備素材,修訂,等等。如果覺得還是大了,還可以進一步分解。這樣,被分解為一點點的小的事務,做起來就會更有目的性和成就感。你可能一年也寫不完一本書,但花一週的時間寫出一個提綱還是比較輕鬆的。對學者來説,如果想要背完一本英語詞典,或許把目標設為記住10個單詞來的更容易。

對於拖延者來説,最難的就是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那麼,把時間分成短小的區間。很多人讀書都會遇到一個問題,看到那些看書達人連續看書幾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不由讚歎:“哇~你好厲害!”再反觀自己連1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這種令人泄氣的自我批判最容易導致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不過他的優勢在於讀書,你的優勢在於學一手好字罷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告訴自己既然長時間看書不是我擅長的事,那麼我起碼可以做到短時間看書。我每天抽出5分鐘來。這5分鐘,我什麼都不幹,就看書。5分鐘一到,我就不看了。時間一長,也有客觀的積累。

我們要清楚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等同於一個人的精力,當清晨睡眠充足,剛用完早餐補充足夠的血糖後,這時人的意志力是最強大的。但我們做任何一個決定,大腦在思考時都會損耗意志力,從早上起來,穿什麼衣服,早餐選包子還是蛋糕,打開電腦是先看郵件還是先列待辦清單,當我們把大多數的意志力分配給了思考這些瑣事,用於抵制拖延的意志力就會變少。當我們累的時候,我們更容易放棄。所以,減少不必要的意志力消耗,保存足夠抵制拖延的意志力非常重要。像奧巴馬一樣,把自己的思維精力保留給更重要的決定,對於生活中一些繁瑣的小決定,儘可能快的做出,並不再去留意它,最好的辦法是讓它們形成固定模式。一週穿衣清單、單日A窗口/雙日B窗口,工作順序表等等,如果你不知道它又多大用處,那麼試一試就知道了。

自己有目標,卻拖着不去達成。想到了可以達成的措施和辦法,卻拖着不去實施。這些都不無在阻攔自己通往成功的道路。人皆有懶惰、貪婪的惡習,只有運用意志力,抵制拖延,把惡習轉換為動力,轉換為為自己服務的力量。

  如何擺脱拖延,讀《拖延心理學》有感三:

書中闡述了生產的原因有:

1、成功需要太多付出。與害怕失敗的人擔心犯錯而不敢承諾,害怕成功的人則擔心承諾會讓他們過早捲入競爭。成功是條不歸路,擔心一開始努力工作,遲早會變成沒日沒夜的工作狂,從而沒有自由。

2、成功是危險的,總有人會受傷。成功往往伴隨攻擊和批評,當無法承受可能面對的挑釁和排擠的時候,人們會選擇逃避競爭,待在舒適區,繼續在遠低於自己能力方位的工作中拖延。

3、成功是禁區:我覺得我自己不對勁。

成功恐懼的共同傾向就是成功會使我孤立。當我們深挖自己內心的焦慮時,會發現很多根深蒂固於內心的假定是過於臆想和誇大的。

爭奪控制高地:人們會利用拖延來捍衞控制權。對於個體獨立感被提到自我價值的高度,必須確保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行,不被任何外部勢力左右。與其説拖延是迴避檢視自己的能力,不如説拖延本身就是對抗限制獨立性的鬥爭,越拖延越能加強自我價值感。

幾種典型做法如下:

1、規則不廢不立。比如小時候父母讓我們收拾放假,拖延會讓我們感到自由,長大後沒有父母的催促,我們仍然想到收拾房間就會拖延。

2、弱勢者的權力。權力等級低的下屬會通過拖延來對付上司,從而獲得掌控感。

3、讓我清淨點。拖延有時候也是抵制侵犯的一種方式。比如別人問你一些你不想回答的問題如工資、私人感情,你會覺得對方侵犯了你的私人領地,不想回答又不方便直接回絕,你會用拖延方式來説“不”。

4、與時間賽跑。通過拖延獲取冒險刺激感。

5、報復的滋味。利用拖延報復,比如你的上司讓你寫一份報告,向高層彙報,你可能會用拖延的方式去報復他沒能給你加薪。

6、終極之戰。與現實對抗,不願意接受事情的真實面目,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

導致拖延的心理,如果不讀這本書真的不會清晰。

應該如何戰勝拖延呢?

給大家分享一個書中提到的一週試驗。

1、選定一個目標。選定下週你要完成的目標,把這周看成是自我監督學習的機會,試着用觀眾,而不是裁判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理出三個合適的目標以及期限,然後選擇一個進行一週試驗。比如:週六花三個小時整理房間。

2、啟動。動手前在腦海演練一遍步驟和可能的處境,做好心理準備。如果下午沒有空,就需要早起來打掃,設定好時間期限有助於目標達成。

3、跟進。事情啟動後需要持續跟進,很多拖延都有一個善始,卻沒有善終。收到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時,要根據情況修正目標,面對意外的穩健和成熟,而不是一味的堅持不可能的目標。有時候放下對完美的執着,長遠來看可能做更多的事情。

4、回顧。在一週試驗結束後,回顧發生的時候,客觀的分析自己的不足和進步。不管目標是否達成,實際上都沒有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重要。只要你開始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所理解,你就會更好的認識自己,幫助自己。

總體而言讀完《拖延心理學》這本書,對於看待自己在某些事情的拖延上面有了不一樣的體會。拖延是病也不是病,客觀去看待自己做事情的行為方式。正如上篇學完《自控力》,我開始了健身之旅,但是會發現自己會經常拖延,堅持運動這件事情,還是非常困難。戰勝拖延之路漫漫,希望自己能夠每天提升一小點,堅持堅持再堅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m0gqo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