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1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書中談到了“學生有着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書中把理論和教學案例聯繫起來,深入淺出地進行了分析,作為一名美術教學工作者,我感觸頗深。

學生在美術活動中比在其他教育活動中能更大程度地張揚和展現自己的個性。因為美術課程是一種綜合性、活動性強且活動結果無對錯之分的課程。在這種以美的薰陶為主的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得以全面自然地釋放。因此,在美術課堂中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同時,也應努力尊重、保持、發展學生的個性。在美術教學中該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呢?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引導:

(一)在教學情境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和調控者,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有意設置一定的情境氛圍,讓學生產生激情,主動參與,釋放激情,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個性化探究慾望、創造慾望,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

(二)在教學內容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教師要靈活地掌握課程的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學生的生活、興趣出發,選擇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知識內容,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施展自我的個性魅力。

(三)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開拓思維、綜合的運用多種材質,充分發揮學生的自由表現力,促進個性的形成。採用集體合作的方式,加強相互間的交流,增強體驗,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彰顯其個性。鼓勵想象,求異創新,畫畫要畫出個性。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一定會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明確一個良好的學習流程,即:構思──選擇製作材料──學習、運用不同的創作形式、技法、進行大膽、自由表現──個性化風格形成。這樣,學生能夠找到適合展示自我獨特個性的藝術語言,培養學生對於審美的個性情感,最終成為一個具有獨特藝術個性、獨特審美修養的人。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2

我余文森閲讀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從中能學到很多,瞭解了自身的缺陷,發現了自身的問題。通過閲讀《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改進自身存在的問題,使自己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生活中去。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的教學、優質教學,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會了才有樂趣這三條教學規律是繞不開的。任何好的教學都是有意無意遵循了這三條規律。

首先是“先學後教”,也就是以學定教。當學生處於相對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要先學後教,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律、規則。當學生已經能夠閲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先讓他們自己去閲讀和思考。在我的教學過程,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過短,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獨立地思考問題。我應該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問題。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先練後講,先試後導。同時要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然後是“先教後學”,也就是以教導學。當學生不具備獨立閲讀教材和思考問題時,也就是學生還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教師要把教學的着眼點放在教學生學會閲讀和學會思考上。當學生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必須先教後導,邊教邊學,但教師的着眼點不是為了不教,學的着力點在於自主、獨立學習,因此,教師要致力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沒有貫徹邊教邊學,以後要注意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錢夢龍老師的語文導讀教學法,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都值得我去認真的學習體會。

最後是“温故而知新”,也就是學會了才有興趣。沒有故哪來的新,這就是説,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要麼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識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温故而知新的本質是化難為易。由於變容易了,學生就能學會。因為學會了,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相反,如果學生不懂,學不會,就會越來越沒興趣,這樣學習就進入了惡性循環。在我之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重温故而知新,及時複習鞏固之前學習的內容。

總而言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閲讀《有效教學十講》,我有了不少收穫。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堂課都高效,杜絕負教學,努力避免無效教學。知識技能是學科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學科的思維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今後要努力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做到教與學相結合。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3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第一講之後,我結合自己的教學情和課堂教學觀察,發現對信息技術現狀和制約信息技術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較清醒的認識。信息技術普遍兩種存在兩種現象:一是課堂教學結構鬆散,時間浪費的多;二是形式多樣,缺實質性內容,一節課讓學生掌握的東西太少。

而這些現象與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隨意性直接相關,經過深入的分析,我們認為這些隨意性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表達、教材的使用、教師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學的組織等方面,為此我們提出,有效教學:從“六要”起步,即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流程要精細、教材使用要適度、教學語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規範、教學禮儀要強化。教學的隨意性折射出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更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態度,態度決定教學的成敗。

信息技術教師只有堅持從我做起、從“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信息技術教師要強化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也有一個實效性的問題。我們認為,教學反思:有着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着眼:教學反思只有着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着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要從習慣着手,即從學習的習慣、修訂的習慣、提煉的習慣、交流的習慣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課堂教學的實效是一個評價範疇的概念。但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實效又是一個有準確內涵的概念,廣義上講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具體來講,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維學習目標有效達成”。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其教學實效有外在的表現和內在的表現兩個方面,外在的表現就是指課堂教學的氛圍:學生的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等,內在表現則指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等。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科任務,我們認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定位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學生的學習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有興趣、有激情,全面參與學習活動,自主探究時凸顯個性,協作學習時又能融合互動。是否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設計學習活動,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②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獲娶加工處理、管理、交流和表達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學是否從應用的實際出發,不唯技術而技術,體現“在應用體驗中構建知識、提高信息素養”的理念?

③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生歸納、推理、分析、綜合、評價等深度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創造能力初步培養。教學是否關注學生動腦,是否重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否強調學生學會規範表達操作?

④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能力是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學是否設計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環節,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學習環節?這裏所説的“最大限度”其實也是一個概指,更為合適的説法可以是“儘可能的”。其反應課堂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4

“簡單地説,對話是師生基於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第五講《教學關係之為什麼要提倡和強調對話》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話、特別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成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對照余文森教授對於“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課堂上的對話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之所以説很多課堂上的對話不是真正的教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訓話”,首先是因為一些課堂對話的開展並不是基於平等的對話,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強調的:“對話作為一種教育精神,它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對話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它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中的對話與其説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説是一種教學原則。

而在實際教學中,對話的開展卻常常違背對話的最基本的原則——平等,不平等的表現之一是對話雙方關於對話的話題所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等。學生也許用某種方式預習過課文,但其閲歷和所掌握的資料的欠缺使他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與之相反,我們教師可以運用簡單的方式輕易地獲得比學生多幾倍的資料。因此,當我們和學生共同開始一次課堂對話時,彼此之間的信息資源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我們在明顯佔優心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很難與學生開展真正平等的對話,教師在這種對話過程中顯得很強勢,擁有強勢話語權。因此又造成了對話過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們會在一些看來平等的對話的形式的掩蓋之下,見縫插針地進行“訓話”,以顯示自己的博學、權威、所掌握的資料的之豐富之充實;我們會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圈套,然後抖開一個又一個的包袱,在學生的讚歎聲、新奇而飽含敬佩的目光中體會到所謂的“滿足”和“成就”。這樣的過程,我們能稱之為“對話”嗎?存在真正的對話嗎?設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課堂對話開展之前,我們能和學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對等——或者和學生分享同樣豐富的資料信息(也許限於時間比較難以做到),或者和學生一樣只擁有少量的信息(所謂裸讀、裸備),那時候的課堂對話將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顯示更多的平等與誠意?會不會更有生命力更真實?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於是下課後,大家圍住這個老師,詢問他,這節課上得這麼好,你花了多少時間備課?那位歷史老師説: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至於這節課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鐘。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花在寫教案、找資料、做課件的時間也許不可勝數,但真正在“備”這一課的時間卻少的可憐。真正優秀的教師,也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經歷中、在他的閲讀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滲透着一種“備課意識”。正像有人説的:教學對話的意義之一是追求教學的人性化,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而這種“用一生”備的課,其實是在為一節課(為每一節課)準備一個能向學生開放的豐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為當代語文教師的我們更多地在一種功利的備課觀念下備課,我們缺乏向學生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溝通的底氣和勇氣,因此很多的課堂並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對話,而只是以對話形式存在的“訓話”和“偽對話”,這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或者無效。

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余文森教授強調了它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性,這決定了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在各自作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後,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和解和默契。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個性的彰顯和創造性的釋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專業素養的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話的這些特徵和要求都決定了對話具有“開放性”的特徵。而在語文的教學實際中,由於對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的要求、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語文課堂有一些必要的預設。

對話的開放性和生成性與課堂預設的計劃性和封閉之間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課堂上的對話成為了一種“審問”,只不過是有了精緻華美的包裝而已。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瞭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範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後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侷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5

生日之際,收到呂主任送的一本書: 《有效教學十講》。扉頁上呂主任的寄語讓我既感動又倍覺激勵,我決心好好研讀這本書。該書的作者余文森教授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專家。他長期致力於課堂教學與校本教研的研究,針對課堂教學改革和校本研究所面臨的問題,他撰寫了多篇有關論文,並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他的報告很受中小學教師的歡迎。這本書就是他的關於課堂教學和校本研究的論文和報告結集而成。

看這本書,我對教育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和提升。英國文豪蕭伯納説:“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願與大家分享我的收穫。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和優質教學

原來一直簡單地認為,只要我上的課能讓學生愉快地學到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我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然而看了書中的論述,不禁為自己的膚淺汗顏。餘教授指出: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從學生的.角度來説,我們的教學要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方法,進入某種過程,並且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應該是每個教師都會想到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怎麼衡量呢?最基本應做到的就是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自覺自願養成學習習慣,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歡樂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前提。而從教師的角度來説,教學也應使教師本人獲得提升。我覺得有一個詞能夠很好地概括這個意思,即“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為了能更好地傳授知識,必須不斷自我充電,從而不斷地自我完善和進步;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不再只關注學生,也關注自己,能夠自我提高教學的調控和分析能力,日益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餘教授有一句話非常鼓舞人心:教師不斷從教學當中獲得教育智慧,獲得專業成長,這是教學最根本的吸引力。

對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以後,我發現要實現有效教學並非易事,我們正走在有效教學的路上,或者某個時候曾經達到過。學無止境,優質教學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餘教授指出:優質教學一定是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優質教學的定位是:優質,高效,高境界。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1、有思想。教師要有思想,對教學工作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

2、有智慧。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指點有方,啟迪學生。

3、有激情。教師有激情才能夠帶動學生走進與所學知識有關的情境中,並在情感體驗中獲得知識。

4、有個性。教師要經過長期的打磨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

5、有文化。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學,就是高層次,高境界的教學。

二、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及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美舍的英語教學的特色之一就是課堂上注重情境的創設和新知的導入。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的體會是創設情境能夠讓孩子們更自然更愉快地學習新知識,記得更牢固。書中對此做了更詳盡的解釋和陳述。情境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餘教授有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作用就象是一座橋樑,有了這座橋樑學生就容易實現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情與理性,以及舊知與熟知的溝通和轉化,從而使學習和理解變得容易和有趣。書中關於情境的創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

提示,就是情境的創設必須聯繫生活,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生活也是“湯”,枯燥的知識,是很難被理解和吸收的,知識要融入生活中,才容易被學生消化。

關於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餘教授作了五點歸納:

1、基於生活。即注重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挖掘利用學生的經驗。

2、注重形象性。首先應該是看得見、摸得着的,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其次應該是形象具體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3、體現學科特點。即緊扣教學內容,凸現教學重點。

4、內含問題。內含問題的情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

5、融入情感。這一點引用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話最為貼切: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三、如何寫教學反思

寫教學反思也是我們美舍的一大教學特色。我在美舍執教有一年了。這一年當中,我從起初被動應付地寫乾巴巴的教學反思,到習慣主動地把課堂的精彩瞬間或教學嘗試記錄下來,我感覺自己受益其中。教學反思使我不斷揚長避短,改進工作。至於如何寫教學反思,我總是天馬行空,想到什麼寫什麼。今天寫課堂中出現的精彩小插曲,明天寫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所採取的措施……看了書中的論述,我才知道反思有這麼多門道。

餘教授説,自我反思是“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如果一位教師只顧埋頭拉車,默默耕耘,從不抬頭看路,也不反思回顧。那麼他永遠無法實現自我發展和真正超越。自我反思不但能夠提高教學經驗的質量,還能夠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形成優良的職業品質,促進教師緘默知識的顯性化。就教學工作而言,依據反思所涉及的教學進程,可將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教師的自我反思又可以從教學實踐、理論學習和相互借鑑三個層面展開。我們通常所作的教學實踐的反思應立足於以下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一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或者有收穫之處,長期積累下來教學經驗必將日益豐富;

2、查找失敗的原因。教師應本着豁達的胸懷,無論教學設計得如何完美,課堂教學如何精彩,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

3、記錄學生情況。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並尋求解決的方法,有利於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自從看了書中有關自我反思的篇章之後,我寫反思不再隨意而為之了,每一天,我都做到在反思中記錄收穫、不足和學情。

餘教授指出,教師要善於從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那麼,我這篇讀書心得,也算是在理論學習中的自我反思吧。

《有效教學十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教育教學中的一處迷人的風景,在此也向贈書之人致以深深謝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log8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