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1

暑假時,讀了許多遍的《有效教學十講》,對有效教學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把平時看到聽到的各種相關理論聯繫起來,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踐,談點體會:

一、好處:這個書內容直觀,語言直白,實例較豐富,易懂,對有效教學從概念到具體操作方法都有敍述,比較全面,作為教師平時沒多少時間查這些新概念新説法,可以作為工具書,操作上有疑惑的時候可查閲。方便。但是書本作者總是在迴避一個很直觀的問題,即分數和作者觀點相背時的對策,常用妥善處理,協調,逐步改進,摸索等模糊字眼帶過,所以雖然講得天花亂墜,讀完多次也是心中無底。讀是讀了,實際中遇到問題還是迷茫。教師學了這些思想方法手段,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感覺風險好大的,實施中的問題誰來買單?教師,領導,還是學生?還是總得有做小白鼠的,我不做誰做……

二、我可以改正和改進的:

1、文化程度偏低,要努力學習,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教學過程中要收放自如,心想的,嘴説的,要和當時的情境想適合。比較難。努力靠近。

2.積極主動改善師生關係:傳統課堂是“地心説”,高效課堂是“日心説”。學生是“太陽”,課堂教學教師要繞着“太陽”轉。課堂氣氛: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説,敢爬黑板,敢下桌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爭先恐後,緊張活潑,讀、説、議、評、寫貫穿始終;拓展、挖掘、提高,重視能力培養;學生活動人次多,密度大,人人蔘與;課堂效率高,效果好,達標率高。把握難度大,説説容易做做難,具體操作難度更大。課堂紀律和學生活動,教學內容和時間,學習方向把握,結果和過程不一致……等等矛盾,只能是逐步的探索。

3、通過高效課堂走向高效學習,從“兩率”入手,即解決課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學習率。注重學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緊扣“教”與“學”,真正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才叫好老師。

4、課後儘可能實現“零”作業,如需佈置,儘量佈置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提升學生能力的拓展作業。風險極大,現階段實行在無法保證分數的前提下,極有可能引起學生,家長,學校多方面誤解。

5、教材分析依據“無邊界原則”。不講“進度”,只要“目標”,人人學會才是目標。用一種思路做十道題,不如一道題找出十種思路。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既減輕學生負擔,又培養學生能力。

6、關注學生弱勢羣體,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謂成功,唯有“水漲”才能“船高”。

總的説,有效教學也好,素質教育也罷,一切看起來很美……我要做的很多,很多……

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2

我有幸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深有體會,《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們教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有時候,一堂課下來,我常常在想,我的語文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學生到底學到了些什麼?在以往的幾年教學中,我常常是很嚴格地要求學生,這個應該做那個不應該做,但課堂上學習的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在語言表達上也不盡如人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此,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現在學習了《有效教學》,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自己的教學不是高效的,也就是有效性很低。經過學習,我想要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要想使孩子願學,就必須讓孩子專注於課堂、專注於學習、專注于思考、專注於創新。

余文森教授提倡課堂教學中的“對話”,強調了課堂教學是“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説的“互動課堂”。而“互動的課堂”講求對話和共享。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生動的'課文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課堂教學基本上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的形式開展下去的話,往往就會出現學生被動回答,被牽着鼻子走的結果,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其學習的自主性就會被完全抹殺掉,更不可能在師生之間產生信息的互動、情感的互動、思想的互動、精神的互動,即使師生是在互動,也決不能算作是有效的互動。那麼,怎樣建立有效的教學互動呢?

1.課堂關注要全面化

我們把課堂中能否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個體的自身的發展看作是衡量教學互動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之一。作為教師就應該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在先進的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並且做到經常換位思考,“蹲下來”看學生,尊重學生,使得教學成為對人性的終極關懷,伴隨學生一生的成長。

首先,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除了考慮採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法,在課堂上滲透學法的指導;在注意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句的同時,更要全面合理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並注意開發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學好語文,並進行遷移運用,使語文課堂成為師生情感獲得共鳴的樂園,洋溢着歡笑和幸福。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關注到所有的學生,不能因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達的固定範圍的影響,而使哪些在課堂有限時間內教師無暇顧及到的學生被逐漸邊緣化。所以,教師應該注意不同學情層次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要順學而導,重過程,重學生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鼓勵,堅持鼓勵與糾正相結合的原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換言之,教師決不能因為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就此放棄或把注意力轉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設計和教學環節,應該對學生參與教學的總體情況進行關注和掌控,還要及時加以調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讀後感《《有效教學十講》讀後感》。

2.走出“誤區”,建立有效合作學習

由於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對合作學習的片面認識,教育的習慣性,合作學習往往走入誤區。1、重形式輕內容。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合作交流僅僅意味着換個排位方式或者安排學生圍坐在一起嗎?難道語文知識都必須通過小組合作獲得嗎?2、重討論輕思考。如:教師一出示問題或者學生提出問題,就直接要求學生討論,學生也就按照“師命”嘰裏呱啦地討論開來。試想,學生根本就來不及獨立思考,怎能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怎能進行一定深度的討論?3、重個體輕整體。在聽課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教師一宣佈討論,學生就“千姿百態”,合作學習並不見得怎樣合作。有合作學習就成了優生挑大樑,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學習。

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合作學習。那如何建立呢?有兩點值得注意。1、小組討論形式要多樣化。教師在讓學生小組討論之前,可説清要求,提供一定的討論的形式。可以是以每人先談自己的想法,最後由小組長負責歸納總結。或是由小組長先説説觀點,其他組員進行補充,最後推選一人在集體中交流。還可以是兩兩各討論出一種説法,將兩者進行比較,採選更好的一方共同加以修改提煉。讓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更有序地進行討論,不僅是個體對個體的生生之間,更可以是個體對小羣體、小羣體對小羣體之間的有效互動。2、小組討論的時機要恰當。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所以,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可以引導討論;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立即組織討論;在歸納概括時及時討論;在尋求多元理解時展開討論。這樣,學生互動學習的慾望被激起,並轉化為外在的興奮行為,在廣泛交流後,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良性狀態,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構建起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形成“師生互動”

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條值得注意: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這是最常用且很有效的。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繫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樑。因此,教師的教學提問應以尊重學生為前提,講求提問的態度、方法和技術,以保證師生交流訊道的暢通。教師提出的問題再有價值,再符合學生的特點,如果時機把握的不好,有時候會“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效果。那如何進行恰當的提問呢?

1、教師的課堂提問在課前要進行預設,巧妙地設計問題,這些問題是要能促使學生進行有質量的思考的,要少而精,要直指文本的主題。

2、把握好課堂提問這個“度”。有位教育家説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在學生思維互動中碰撞出“火花”時,應給予熱烈的迴應,靈活調整教學,把“問”的權利更多地放給學生,使微小的閃光變成巨大的影響力,從而輻射全體學生,帶動其他學生一起主動地學習。

4.還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係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應改變傳統的聽話就是好學生、教師的話就是真理的觀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説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通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總之,一個真正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能讓孩子感覺到“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怦然心動”甚至“浮想聯翩”的。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是能從孩子的眼中讀出他們的願望,能從孩子的回答中聽出他們的創造的。要想提高效率,必須靠我們教師的熱情、敏鋭和智慧,在實踐中發覺和總結有效的方法,讓孩子和我們的脈搏一起歡跳,讓孩子和我們思想碰撞出火花,讓我們的課堂與孩子共同成長,讓我們的課堂真正地做到省時高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3qklx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