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莊子心得》讀後感

《莊子心得》讀後感

于丹的《莊子心得》風靡全國,這本書主要是品讀一本千古名著。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莊子心得》讀後感,供大家閲讀參考。

《莊子心得》讀後感

《莊子心得》讀後感1

《莊子心得》這本書是我讀過這麼多書來,第一本讓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書。莊子之道,與儒家學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乘物以遊天,他上窮碧落下黃泉,他嬉笑怒罵説盡天下。其實他的內心十分安靜。

在莊子書中,以他自己的説法就是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但其中卻藴含着天大的奧義與智慧。莊子是一個非常善於講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陸離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貧困潦倒、等米下鍋。他沒有富裕的生活,温飽不定,這樣一個人,他憑什麼去逍遙遊呢?就憑他的精神!莊子的心胸非常的寬廣,他曾經對他的弟子説過,“我死之後,將我扔到山溝裏。讓蒼天穹廬做我的棺蓋,讓廣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讓日月星辰、世界萬物給我陪葬。這是一種多麼豁達的境界呀,莊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開。

人,本來是無羈無絆的,本來是放縱自由的。但由於太多的選擇,太多的物質利益,束縛了我們的身心,迷失了我們本來的面貌。如果説儒家給了我們堅實厚重的一片大地,則道家給了我們一片未來自由的天空;如果説儒家讓我們學會了挑起擔子,負起重量,則道家讓我們學會了舉重若輕。莊子的精神就是,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搖,不為名譽權力所掛念,讓心胸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莊子》中記敍了那麼多的寓言,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都是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莊子心得》讀後感2

去年的暑假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收穫很大,今年的暑假我又拿起《于丹莊子心得》,慢慢品讀,收益非淺。似乎感悟到了生命的本原。

給我啟示最大的是于丹關於《庖丁解牛》的新解。

《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説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

另外,《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第48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能與天地共往共來,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而是自知,這樣我們就能夠憑藉健全的內心,在自知的基礎上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強調了人必須認識社會,順應社會。一方面在生命原則上堅持大境界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通達和順應變化萬千,日新月異的信息社會,“外化而內不化”,和光同塵,獲得一個遊刃有餘的人生境界,生命境界。

《莊子心得》讀後感3

偶然的機會,從朋友的介紹中,初識了這本《于丹莊子心得》。細細咀嚼,慢慢品讀,在靜靜的夜晚輕輕的與心靈對話,感受到了生命寧靜中的顫動之姿,搖曳中的沉靜風骨。牐

《莊子》與我並不陌生,或許應該説有些老莊思想以於不知不覺深入人心了。《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從人對寓言的最直接的“覺”,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懂得用心生活,體會超越的“悟”。我認為人生有許多“覺”的過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過程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現,尋找內心地慧眼遊刃有餘,所在之差就在於精神世界的悟!

“覺”與“悟”的聯繫

故事是這樣展開闡述的:《庖丁解牛》,節選自《莊子·內篇·養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點,也可以説是一個人怎麼達到對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斷進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後目無全牛,最後是神遇全牛而遊刃有餘。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從有到無到遊刃有餘的過程嗎?先是規劃人生,但未免有點像站在山底去規劃登山的路徑,顯得路途遙遠,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種“無”的精神,能夠超越山的最高處,才能最終將“有”和“無”結合起來,達到“神”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順應一切,順其自然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無限的最樸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聯想到了我們的職業崗位。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也是這樣,“覺”的事件和過程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在學習中什麼時候表現的最有興趣,他們是怎樣看待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他們高舉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麼……而這時我們作為老師,作為引導者,囫圇吞棗,一筆帶過的結果便是“丟失”了“悟”。進而是丟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機,昇華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學生喜歡在遊戲中學,那麼你就會去有意的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更好的調動情緒的環節;如果你理解老師的一句肯定會在他們的臉上澆開一朵花,那麼你的課堂將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從他們高舉的雙手中讀懂了交流的渴望,那麼你的課堂就是充滿互動、靈動的……其中這或許便是悟的瞬間,它是基於積極的思考,經驗的不斷累積而成的。

“覺”到“悟”的成長

《于丹莊子心得》還着重描述了內心的力量,強調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認識自己是一個人生歷程,需要你不斷的傾聽自己的心聲,而不是讓你隨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對現代物質化愈來愈強的社會,它常讓我們在潮流的浪尖,迷失雙眼,終而腳步零亂的踏上膚淺,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質的本質,我們要擺脱外在的標準和評價來判斷自己的能力。

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鵲的名字,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生,成為中國名醫的代稱。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説:“我聽説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説説,你們三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老老實實地回話:“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魏王驚訝地問:“那為什麼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人卻默默無聞呢?”扁鵲説:“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這個人得病但還沒顯出徵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給人除預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發展下去那會要命的大病啊!”

扁鵲能夠在自己名聲大揚之時説出此番事實,而不以別人的看法去認識自己,實屬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去傾聽自己的心聲,不要受別人的觀點和束縛。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每個人都能擁有輝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覺”,從覺中“悟”!

標籤: 讀後感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kv8p4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