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

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

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1

這兩天情緒不好,思緒紛亂,今天好容易休息,窩在牀上讀“莊子”。

莊子《大宗師》裏有個故事,説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卻面如孩童,別人奇怪,就問他有何養生竅門。

老人説,他懂得道。要參透聖人之道,必須有所持守。這持守分七個階段:吾猶告而守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什麼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記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説: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古今中外,為名利所困者不計其數,世人很難擺脱名利、人情之累。

就説我這點煩惱之事,雖然別人看來,不過蠅頭小事,可在自己眼中,竟然關乎名譽地位面子,所以終日困擾心頭。其實想通了,薪酬少三百元不會餓死,面子大一輪,也不會就此事事順心。人生百年,生命盡頭回看,不過短短一瞬,這麼短的時間內,想幹的事太多,從大的方面來説,我想把醫療客服做出經驗和成績,我想體驗一下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我還想做一個講課精彩出色的老師;從小的方面來講,我想繡幅十字繡作品,想學學拉小提琴,想會講一門外語……也夠我忙的了,還有功夫煩惱麼?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質世界的東西儘量剝離。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物質的誘惑無時無處,精彩絕倫,要想完全杜絕真是難如登天。但是我想,畢竟現代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擺脱吃穿之虞,物質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棄物質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內心世界中,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物質放棄你原先內心的堅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無人能夠超越,能夠超越的只是你對待生死問題的心理和態度,做到順應規律,平和接受,不憂生,不懼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第四步“朝徹”。做到以上三點,人就徹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牽絆,擺脱聲色犬馬誘惑,看破了生死的心靈,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淨自在。

第五步“見獨”。到了這個境界,世間萬事萬物,在你的眼中,由來處來,往去處去,一切都是那麼清楚明瞭,不再紛擾你的視線,惑亂你的心靈。

第六步“無古今”。時間在這時候彷彿停步,古往今來,改朝換代的煙塵都迷不亂你的思緒,你腦海中的大道,暢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莊子的寓言故事裏,視生為勞頓,視老為安佚,視死為休息,一覺睡醒,生命重新來過。所以,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沒有明顯的界限,生就意味着死,死就意味着生,即使身體沒了,思想依然可以傳承萬年。

對於莊子的.學説,我懂得不多,但我從莊子的故事裏看到的,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與自在的人,是一個秉持自己內心信念的人,是一個超越世俗名利誘惑的人,是一個善於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畢生追求的,應該是對自我的把握和對自然的順應吧。

莊子心得於丹讀後感2

21年春節的時候,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目曾請了一位北京師範大學的女教授叫于丹來講莊子,當時沒有在意,換台了。今年我們幼兒園在老師生日時每位教師都收了這樣一份生日禮物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説:“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説,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説: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標籤: 莊子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e9n9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