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5篇

莊子讀後感5篇

《莊子》想象力豐富,文筆變化多端,類似於《逍遙遊》的“鯤鵬雲舉任逍遙”,《齊物論》的“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天運》的“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這樣令人神思飛揚的故事俯拾皆是,目不暇接。閲讀《莊子》,宛如在一陣陣仙風道雨中靜靜聆聽先哲聖賢娓娓道出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真諦。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莊子》讀後感,歡迎借鑑參考。

莊子讀後感5篇

《莊子》讀後感(一)

莊子,美而不自知。甚至也不為人知。能見者少,見而能受者更少。知其美不為人知,難,知其不自知,更難。事實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況別人怎樣看他了。

他無所謂語言,言不盡意。但是他也不逃避語言。他不介意寫很多字。他不在意。開口也好,不開口也好,傳之後世也好,不傳也好。因為他沒有想要守護的東西。孔孟要守護仁義,墨翟要守護苦難,惠施要守護言辭,管商韓要守護法度。他沒有想守護的東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護。滅亡的是人,不滅亡的是道。

莊子是庶民。有人提出他是貴族,王族,也有人説漆園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但我説的庶民,是他的態度。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小人物的自嘲。這個世界對他而言只是玩笑。這種庶民感,與道德經對比起來,尤為明顯。他像落入凡塵的神仙,雖然是神仙,但終究落在凡塵裏。但在哪裏又有何分別呢?哪裏都是無何有之鄉。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他自認為天下無敵,但讓人疑惑的是,在那個時代,他為什麼沒有出來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沒有出來拯救。答案我已經漸漸明白了。因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他或許已經看見了天意,看見了自己的命運。孔丘沒有看見,他失敗了。誰能保證莊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莊周是莊周,不是秦始皇。秦始皇也是奮六世之餘烈,而不是一蹴而就。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樣的拯救沒有意義,與其折磨自己,不如快樂。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願意接受爵位嗎?只是這爵位是人給的,不是天給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賜,就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隨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他已經看見了未來,所以不接受。莊周比我們想象的要勇敢。對他而言,放棄拯救,或許比頭破血流更為疼痛。他只是無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後説説他的孤獨。

惠施和他爭辯:“人怎麼能沒有感情呢?”莊周利索的把他辯倒了。在惠施看來,是莊周贏了。

然而贏了嗎?惠施死去之後,莊周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有個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讓一個木工幫他砍掉。木工刷刷的就砍下來了,鼻子絲毫沒有損傷,而這個人也面色不變。後來木工被王召見,讓他表演這個技術,木工説:“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為對象是這個人,現在他已經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莊周真的沒有感情嗎?惠子其實並不該問,莊子也不該辯,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莊子也因為快樂而駁倒了他。莊周其實喜歡和他説話,惠子或許不明白。

莊周在惠施的墳前説道:“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他説自己逍遙自在,説自己無所待,他覺得自己是匆匆過客,與造物者為友。但身為人類的他,依然存在桎梏。他依然在時空中留下了痕跡。或許他的內心已經不再泛起波瀾,如同他在妻子的屍體前放歌。但他是永遠的放歌着嗎?惠子看見之後訓斥他:“你難道一點都不難過嗎?”他説,她剛剛死的時候,他難過。

只是很多事情都沒有辦法。

再怎麼悲傷,哭泣,她也不會回來了。

在他心裏存在着翱翔於冥海的魚;覆蓋寰宇的大樹;吸雲氣飲露水的神仙;十步殺一人的劍術;莫逆於心的友人;隱姓埋名的漁翁;棄天下如敝履的先賢;侵暴諸侯的大盜……但他看見的是真實的世界。他這麼説着,隨便寫着,但他並不虛妄,也不虛無,也不是漫無目的。如果真的沒有私心,又何必留下這樣宏偉的鉅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這條路很艱難,除了天道,他孤苦無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見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動筆了。

他有別的辦法嗎?或許他真的經歷過沒米下鍋的困窘。那時候沒有人喜歡他,也沒有人理解他,也沒有人和他説話。這樣的一個人,如果説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會被嘲笑吧。實際上他也不在乎嘲笑。比人清醒,就會比人疼痛。在那個時代,或許他才是最痛的那個人。以至於他並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獨,繼而忘記孤獨。

莊子在開篇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每次讀到這段話,腦海裏便浮現出燦爛的星河。小小的地球上四季榮枯,天空的朱雀緩緩向地平線滑落。

他是一個多麼浪漫的人。

《莊子》讀後感(二)

每每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後醒悟些什麼,尤其是對“和”這一方面。

記得曾聽花簇幽聲,與友手談兩奩烏鷺,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讓,但隨一來一往間,局勢漸步蒼黃。怪我太貪勝。新局,欲緩速攻彼,而大計未成便造反逼,下場與前局無異,皆是我的子顆顆被動,只要對方願意,分分鐘都能結束了此番坐隱。即使敲盤忖度,也無可奈何,依舊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後來閒暇閲了幾卷《莊子》,再拈棋時,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莫不是安時處順?順於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是謂命成,這又是否講究一個無為之和?以和為量,融入環境,才能於環境中縱橫;順從所處之境,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也才能不物於物。

於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輸得如此徹底。一昧的窮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為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怎敵大體,殘局那堪圓鏡?唯有將自身所有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和其中,才最是無懈可擊。這終是,要講究一個“和”字。步步緊逼,不正如那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戰大局。而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於和,安於道,該走則走,該停則停,天地兩寬。

棋道如此,想來世道也應如此。天地萬物相生於世,人與自然便好若紋枰間的黑白二子,人若對自然步步緊逼,則終將會被反噬,倘若人不與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則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前行。而若人與自然作和融於一體,相互包合,兩相無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輸贏,“和”一字才是最為重要。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輸贏常在,而知音難求;日月交替,晝夜相生,二者互存,並無虧損。況與天為一,形全精復,豈不美哉;萬物協調,物我相安,豈不妙哉?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和”一字,向來不帶強行。

翠葉點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楓雁過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時宜,順所自然;山風浩蕩,雲水清淺,美猶勝畫,也不正是因為有意境悠遠的和諧?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處得融洽,不強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給人的是無端的好看。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一書深邃,卻並非華而不實,一讀開闊,二讀頓悟,三讀坦然。書中思想,一如莊周的風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其智無端崖而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道我合一的莊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愛萬物,以與萬物和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人對此以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無征戰,相信是人人皆嚮往的。如此,若人與人以和為本,與社會以和為本,哪還再有不公不義、廝吵爭奪;若人與自然以和為本,與世界以和為本,哪還再有生態失衡、步入淪亡?萬物無競,流水不爭。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但也更應是一種常態,無和,無寧。

人生如棋,勝敗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並與之俱化,暫擱輸贏,取個不斷進步的相安逍遙?

和諧世風,誰皆愛之。行和,兩安。

《莊子》讀後感(三)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莊周夢蝶”是《莊子》中一個流傳遠久的故事,其優美玄妙,詩意盎然的意境,令人們浮想聯翩。

許是一時疏狂,抑或“詩化”哲學。莊周,用自己獨有的品味,隱匿成一個不可言傳的物語,任由千百年後的人們恣意猜疑。

是悲,是喜,是離,是聚。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唯有他——莊周,沉溺於如此的美夢,恬然睡去,在白雲青草間,一夢千年。

“醉過才知道酒濃,愛過方知情重,我不能寫你的詩,正如你不能做我的夢。”或許吧,只有親身體驗過,才能品味其中的甘甜,那些外在的蜚語流傳,亦都不過是騷客遷人的主觀臆斷吧!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有人説:“寫作是一種孤寂的生涯。”而只有真正領略過寫作所帶給自己快樂的人,才會明白其中的辛酸。

《紅樓》殘卷,這部被王國維稱為“宇宙一大着述”的着作,浸注了作者多少的情感,以及枯燈伴卷,泣喜而笑的顛狂。

曹雪芹披閲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被今人評頭論足,作為一種學問來研究,恐怕沒那個必要了。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寄託,後世之人又怎能穿越時空,企圖去窺探先人的靈魂呢?“孤標傲世偕誰隱”曹雪芹都這麼説了,後人又何必各持己見,猜疑紛紜呢?

“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似在抗訴着一段莫須有的流言!

《莊子》讀後感(四)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裏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後感(五)

因為閒着無聊,剛好家裏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並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為過往”,不能説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遊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麼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鬆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裏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於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説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並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裏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物資。

標籤: 讀後感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px07e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