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關於《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關於《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導語:魯迅在社戲文中再現了安詳、寧靜的小村莊畫面。讀了這篇文中,我們感受到哪些美呢?接下來小編整理了關於《社戲》的讀後感範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魯迅的作品讀過不少,作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有驚人的思想深度和對社會的剖析力度,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和時代特點的典型人物形象。但在他的小説和散文裏,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殊的羣體,那就是兒童形象。在《孔乙己》、《故鄉》、《社戲》、《狂人日記》、《祝福》、《藥》、《風波》等小説中,魯迅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的兒童形象,其中大多是已被吃掉的兒童,通過對這些兒童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就數《社戲》中的兒童形象。

魯迅從正面描寫兒童來表現自己的感情,塑造了一羣天真活潑、純潔自然的兒童形象。小説雖名為“社戲”,卻並沒有詳細描寫戲的內容和表演,寫的是我看戲的過程和心情。“我”二十年來一共只看過三次戲,兩次是在北京戲圓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前一部分描述“我”在北京戲園中的感受時用的是一種譏刺嘲諷的雜文手法,語言尖刻且帶諷刺性,而在敍寫鄉村生活的整個過程中基本上是用浪漫主義的敍述方式,使用了優美的抒情散文式的筆調,盪漾着詩一般的情趣、畫一般的意境。其實三場戲都枯燥乏味,三場戲都沒有看到什麼,看戲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為何抑前揚後,甚至連詞語的選擇語言的風格、使用的筆調及情感的色彩都不一樣。聯繫小説發表的社會文化背景,剖析小説採用的獨特結構方式,我們可以發現,這正是魯迅從另一個角度發出的“救救孩子”的吶喊。

《社戲》開始寫了去北京戲園看戲,本來是興致勃勃地去,然而一進場就有一種壓抑的感覺,台上閃爍着“紅的綠的”,台下“滿是許多頭”,耳朵裏喤喤的響着,連長凳也使人“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終於意識到“我”近來不適於生存了,表現了對當時惡劣環境的厭惡。第二次看戲本是慕名而去,因為聽説有名角,而且對“第一舞台”抱有希望。但戲園裏依然象第一次般擁擠雜亂,而“我”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旦唱”,名角卻還沒有出現,不得不對這舞台與名角都深感失望。再加之胖紳士的不屑一顧,反映出當時人際關係的及其冷漠,令我由失望到絕望,終於決定“對於中國戲告了別”。這北京的戲園正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環境惡劣,人情淡漠,這樣的社會連“我”這個成人也“不適於生存”,何況是孩子們呢?在這樣的社會裏成長起來的兒童又怎麼能成為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呢?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社會才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會呢?於是,作者帶我們來到了一個遠離塵囂的小漁村。這裏雖然“極偏僻”,“住户不滿三十家”,但卻是孩子們的樂土。沒有封建文化的毒害,孩子們不用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沒有“犯上”的律條。在這裏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天真純潔、誠摯友愛、機智勇敢,正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的生命基因。這裏與北京的戲園子,與紛亂嘈雜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或許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説,《社戲》它裏面有着嘈雜的都市生活與恬靜的農村生活的對立,有粗俗自私的城裏人與親切和善的農民的對立,有愚陋倨傲的成人與聰明天真的兒童的對立,有矯飾的貴族化的都市文藝與樸素的平民化的民間文藝的對立,有充滿生存競爭的紛亂社會與優美宜人的大自然的對立。這些對立,説到底,實際便是社會與自然的對立。但是,這片樂土畢竟只是作者的理想,那模糊在月夜中的大戲台“縹緲得象一座仙山樓閣”,令“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對於這理想的社會,作者既在不懈地追求,同時也在困惑和懷疑。

魯迅一向提倡的用“幼者本位”來取代“長者本位”的觀點也在《社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小漁村的孩子們遠離“名教”世俗,沒有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化,他們兒童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保留着一顆自然純潔的童心。他們熱情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不講行輩,即使“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人會想到‘犯上’這兩個字來”;他們自由活潑,對戲台上的人評頭品足,或笑或罵;鄙視權貴,不和烏篷船在一起,他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一切事情都可以自己作主。這使自幼接受封建教育的“我”深感好奇和羨慕。這一羣孩子中的雙喜是寄寓了作者感情、理想的可愛的少年形象,他機敏、能幹、獨立、有主見。當外祖母和母親不放心一羣孩子去看戲時,他一口氣説出了幾條理由來“寫包票”;偷羅漢豆之前,他先上岸調查一番,偷豆時考慮到阿發的娘可能會發現,又主張到六一公公地裏偷了些;當六一公公問起時,他回答説:“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那。”然後反而怪六一公公把他的蝦嚇跑了。在這裏,兒童的地位身份得到了提高,與成人處於平等地位,可以平等地進行對話,再也不是“在未説之前早已錯了”。

《社戲》絕不僅僅是一種懷舊、鄉愁的簡單抒情美文,充滿了温情,隱藏着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深深擔憂,對孩子們的真切希望,也正再一次強調了“立人”是“立國”之本!

《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以江南農村為背景,《社戲》展現的則是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學習了魯迅的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呢,今天小編特地給大家整理了社戲讀後感數篇,一起來看看吧!

當我看完《社戲》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後,我閉上眼睛,彷彿看到12歲的魯迅正和小夥伴們看戲,他們有説有笑,還喝着豆漿,笑容掛在臉上,享受與夥伴們玩耍的時光。

童年的多姿多彩,少不了朋友的陪伴。我想起《社戲》的最後一句話,“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那夜的戲並不真正很好看,只能看到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那夜的豆並不真正很好吃,更本比不上別人那香甜可口的.豆子。但在沒有大人的陪伴下,只有友好的朋友。

看戲時,大家一會兒討論小旦的動作,一會兒罵老旦的歌,最差的戲也會變得更加精彩!因為有了夥伴。煮豆時,大家説笑打鬧,還把豆殼拋到河裏去,窩在一起品嚐,最壞的豆在會變得更加美味!因為有了夥伴。讀着,讀着,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趣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暑假,我只有7歲,媽媽讓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是到農村體驗鄉村生活。一到農村,我和夥伴們就像一羣脱韁的野馬,在草地上狂奔、打滾、呼吸新鮮空氣。穿過草地,便看見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溪中還有成羣結隊的魚兒在暢遊。我們不等老師的同意,便紛紛跳入水中,水沒過了我的肩膀。“去抓魚!”有人提議,大家連聲贊成,可是,魚沒有抓到,卻一腳踩進了泥巴地。“看!”就在大家玩得熱火朝天之時,吳天亦喊了一聲。我們順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見一頭無比巨大的水牛也在這條溪上洗澡!我們哭笑不得。

那句含義深刻的句子,透出了作者——魯迅懷念童年的濃情。我的童年還沒有結束,我要去珍惜它,讓它變得更加精彩。去交一些朋友,知心的朋友,這樣,你就能跟她一起分享快樂,承擔痛苦,從此你的童年就不再單調了。

讀完了《社戲》這篇文章,讓我更加熱愛童年了。

《社戲》的讀後感範文

讀《社戲》,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同以江南農村為背景,《故鄉》描繪了現實中農村殘破、凋敝的景象,《社戲》展現的則是另一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畫卷。小説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因為書上寫得大多都是反映農村景物的,因此讀起來就顯得特別親切,一幅美麗的“農村夜景圖”彷彿映入我的眼簾:黑色的夜空、圓圓的明月、一座石板小橋、一隻划船。“我”和一羣活潑可愛的農村孩子來到河邊,他們下船、點篙。飛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麥散發出草香味,河邊的小草、朦朧的月色、淡黑的羣山、依稀的趙莊、婉轉悠揚的笛聲,還有點點漁火等等。

這些本來是農村中很普通的景色,也是我們農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經過魯迅的一番藝術加工,看上去簡直變成了人人嚮往的神仙美景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魯迅對農村的懷戀,對他小時候在外婆家的眷戀之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nnp9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