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和母親的最後約定讀後感

和母親的最後約定讀後感

週末我在翻閲在2010年18期《讀者》偶讀《和母親的最後約定》這篇文章內容深深觸及了我內心深處的柔軟....一生操勞的母親,從沒有走出過塔河這個偏遠的村莊,在行至人生終點時,她漸漸燃起一個願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母親展開的地圖上,母親用瘦弱手指畫了一條斜線,從塔河到拉薩............這是兩個老人的旅行,這是年過七旬的老人對百歲母親的約定,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這是作為一個兒子陪母親完成最後的心願。

和母親的最後約定讀後感

第一次旅行,王一民老人74歲,他的母親99歲。一輩子生活在塔河這個山區沒走出一步的.母親想去西藏,這是她最後的願望。王一民老人決定用自制的一輛裝了車篷的小三輪車,帶着母親,從中國最北端的塔河出發,去西藏。用了近3年的時間,單憑一輛三輪車,他們到達了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

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他們在眾多好心人的幫助下,飛回了黑龍江老家。這個極之奢侈的夢,被極之樸素地實現了,用一輛腳踏三輪車,用900多天的時間,用餐風雨露,飢寒交迫,汗水淚水,艱難而壯麗地實現了。第二次旅行,是在母親去世之後,王一民老人已經80多歲。為了老母親在去世之前留下的遺願——要把她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老人再次上路,帶着母親的骨灰盒,放在三輪車上,就像當年他和母親的第一次旅行一樣。有人説,王一民老人是“本世紀最後的傳奇孝子”和“現代大孝子”。而老人自己卻説,“我不知道什麼是孝,可我知道什麼是不孝。我只是不想做一個不孝之子。僅此而已。”我想,對於王一民老人來説,能讓母親走出大山,親眼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就是幸福的。艱苦的旅途中,能親手做母親愛吃的刀切面給她吃,能讓母親在小小的車篷中遮風避雨,哪怕自己在車外淋得瑟瑟發抖,就是幸福的。能看到母親臉上的笑臉,再遠的路程都是值得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為人子女最大的遺憾。王一民老人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時刻,陪母親完成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願望。5萬多公里的路,留下了支支呀呀的三輪車的痕跡,留下了兒子對母親的愛的痕跡。

標籤: 讀後感 母親 約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j394kl.html
專題